期刊文献+
共找到89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民和盆地窑街组烃源岩地球化学特征及油源分析
1
作者 王文军 李立武 +3 位作者 王作栋 张婷 符印 张振华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29-137,248,共10页
探讨民和盆地中侏罗统窑街组煤层原油与烃源岩之间的亲缘关系。借助气相色谱-质谱分析技术,利用相关有机地球化学参数,探讨烃源岩及原油的母质来源、沉积环境及成熟度,并进行油源对比。结果显示:海石湾油页岩的母质来源主要是水生生物,... 探讨民和盆地中侏罗统窑街组煤层原油与烃源岩之间的亲缘关系。借助气相色谱-质谱分析技术,利用相关有机地球化学参数,探讨烃源岩及原油的母质来源、沉积环境及成熟度,并进行油源对比。结果显示:海石湾油页岩的母质来源主要是水生生物,同时有着陆源生物的混入,发育在贫氧-微咸水环境,海石湾煤、皮带斜井煤和金河矿煤的母质来源主要是陆生生物,海石湾煤和金河矿煤发育在氧化-微咸水环境,皮带斜井煤发育在氧化-咸水环境;海石湾煤和海石湾油页岩处于成熟阶段,皮带斜井煤和金河矿煤处于低成熟阶段;海石湾煤层原油的母质来源主要是菌藻类生物,发育在半深湖相或滨浅湖相还原性的沉积环境,成熟度较高。油源对比分析表明,海石湾煤层原油与海石湾油页岩的地球化学特征相似,因此认为海石湾煤层原油主要来源于海石湾油页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烃源岩 原油 有机地球化学特征 油源对比 民和盆地
下载PDF
兰州-民和盆地八盘峡剖面河口群沉积物色度纪录的140.66~124.19Ma间气候变化 被引量:19
2
作者 戴霜 刘俊伟 +5 位作者 张明震 黄永波 孔立 赵杰 刘学 朱强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1058-1067,共10页
随着新生代全球气候变化研究的不断深入,迫切需要了解前新生代气候变化背景,特别是白垩纪作为距今最近的"温室地球"时期,其气候变化已成为当今研究的重点课题。本文通过对兰州-民和盆地八盘峡剖面河口群沉积物采样与色度测量... 随着新生代全球气候变化研究的不断深入,迫切需要了解前新生代气候变化背景,特别是白垩纪作为距今最近的"温室地球"时期,其气候变化已成为当今研究的重点课题。本文通过对兰州-民和盆地八盘峡剖面河口群沉积物采样与色度测量,获得了兰州-民和盆地140.66~124.19Ma期间的色度变化序列。对色度值变化机制分析发现,河口群总体为一套红色色调的碎屑沉积岩石组合,有机质含量极低,色度值变化与风化作用及沉积环境有关,亮度值的高低主要与沉积物中钙质胶结物的含量有关,而红度(黄度)值的变化主要与赤铁矿含量多少有关。综合分析色度值及沉积环境变化显示盆地沉积时处于暖湿气候环境,进一步分为140.66~137.43Ma气候相对湿热、137.43~127.41Ma气候相对温湿和127.41~124.19Ma气候相对干热3个阶段;这种阶段性变化以气候的快速转型为界,而且比海洋沉积物记录的全球海平面温度阶段性变化的起始时间提前约1~1.3M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色度 气候变化 早白垩世 河口群 兰州-民和盆地
下载PDF
青海-甘肃民和盆地油页岩的成因类型及特征 被引量:11
3
作者 郭巍 刘招君 +2 位作者 宋玉勤 李成博 苏飞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780-786,共7页
利用岩心、钻井和分析测试资料,对民和盆地油页岩的沉积环境、层序地层、赋存、工业品质和地球化学特征进行了研究,将民和盆地油页岩划分为3种成因类型:油一层为深湖—半深湖低含油率腐泥型油页岩,油三层为浅湖相低含油率腐殖—腐泥型... 利用岩心、钻井和分析测试资料,对民和盆地油页岩的沉积环境、层序地层、赋存、工业品质和地球化学特征进行了研究,将民和盆地油页岩划分为3种成因类型:油一层为深湖—半深湖低含油率腐泥型油页岩,油三层为浅湖相低含油率腐殖—腐泥型油页岩,油四层为湖沼相中含油率腐泥—腐殖型油页岩。研究成果表明:形成于深湖—半深湖相的油一层分布范围广,厚度较大,油页岩含油率不高,属高灰分低含油率的油页岩;形成于湖沼相的油四层厚度较小,平面上分布不稳定,含油率较高,属中灰分中含油率的油页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页岩 成因类型 含油率 干酪根类型 民和盆地
下载PDF
民和盆地原油地球化学特征与油源对比 被引量:13
4
作者 张虎权 王廷栋 +2 位作者 林卫东 袁剑英 张景廉 《天然气地球科学》 EI CAS CSCD 2006年第3期305-308,共4页
民和盆地是一个油、煤、气共生的盆地,其原油属中等密度、低粘度、低硫高蜡较轻质油,具饱和烃含量高(占原油的60%~80%)和C27甾烷含量低、C29甾烷含量高等特点。指出中侏罗统窑街组的暗色泥岩、油页岩、碳质泥岩及煤为主要烃源岩... 民和盆地是一个油、煤、气共生的盆地,其原油属中等密度、低粘度、低硫高蜡较轻质油,具饱和烃含量高(占原油的60%~80%)和C27甾烷含量低、C29甾烷含量高等特点。指出中侏罗统窑街组的暗色泥岩、油页岩、碳质泥岩及煤为主要烃源岩,上侏罗统享堂组及下白垩统河口组砂岩为主要储集岩。通过饱和烃气相色谱、甾烷、霍烷、生物标记化合物等的对比表明,民和盆地原油与中侏罗统窑街组的暗色泥岩和油页岩有较明显的亲缘关系,因此认为民和盆地的原油主要来自中侏罗统窑街组的暗色泥岩和油页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油 烃源岩 地球化学特征 油源对比 民和盆地
下载PDF
甘肃兰州—民和盆地中铺地区下白垩统河口群沉积特征及其盆地分析意义 被引量:13
5
作者 陈军 柳永清 +7 位作者 旷红伟 刘燕学 彭楠 许欢 董超 刘海 薛沛霖 徐加林 《古地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55-168,共14页
甘肃兰州—民和盆地是中国西部典型的陆内断陷沉积盆地,该盆地发育的下白垩统河口群是一套以红褐色为主的碎屑岩地层。依据野外调查,以盆地分析方法为手段,从地层、沉积相、物源和古水流等方面入手对盆地东南部的中铺地区河口群进行了... 甘肃兰州—民和盆地是中国西部典型的陆内断陷沉积盆地,该盆地发育的下白垩统河口群是一套以红褐色为主的碎屑岩地层。依据野外调查,以盆地分析方法为手段,从地层、沉积相、物源和古水流等方面入手对盆地东南部的中铺地区河口群进行了沉积环境的系统分析。通过对研究区内河口群沉积相、沉积构造和沉积序列的研究,认为整套地层垂向上发育有冲积扇相—辫状河相—曲流河相沉积,并进一步划分出若干微相;同时结合该地区的物源和古水流分析认为,早白垩世研究区内的物源主要来自南部的祁连山多旋回造山带; 盆地内的下白垩统河口群在不同地区呈现出不同特点,并以此建立了兰州—民和盆地早白垩世古地理格局及盆地演化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兰州—民和盆地 早白垩世 河口群 沉积相 盆地分析 沉积环境
下载PDF
民和盆地炭山岭油页岩特征及成矿控制因素分析 被引量:8
6
作者 郭巍 李成博 +2 位作者 宋玉勤 马祥县 刘春生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923-927,932,共6页
利用炭山岭矿区钻井岩心和分析测试资料,对炭山岭矿区油页岩工业品质、有机质类型、有机质丰度和油页岩分布特征进行了研究,并对油页岩控制因素进行了分析,建立了炭山岭矿区油页岩成矿模式。研究结果表明:油四层形成于水进体系域发育时... 利用炭山岭矿区钻井岩心和分析测试资料,对炭山岭矿区油页岩工业品质、有机质类型、有机质丰度和油页岩分布特征进行了研究,并对油页岩控制因素进行了分析,建立了炭山岭矿区油页岩成矿模式。研究结果表明:油四层形成于水进体系域发育时期,成因类型为湖泊沼泽相腐泥腐殖型油页岩,油页岩品质较好;油三层形成于高水位体系域发育时期,成因类型为浅湖相腐殖腐泥型油页岩。炭山岭矿区油页岩成矿主要受构造发育特征、沉积环境和古地貌特征等因素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页岩 成矿控制因素 舍油率 民和盆地 炭山岭矿区
下载PDF
兰州—民和盆地下白垩统河口群沉积序列及沉积相研究 被引量:11
7
作者 张海峰 林启祥 +3 位作者 张智勇 顾延生 蔡雄飞 严贤勤 《地质科技情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21-26,共6页
兰州—民和盆地下白垩统河口群是一套厚度巨大的陆相碎屑岩沉积,根据岩性组合和沉积旋回,自下而上将河口群划分为8个非正式的组级单位。通过对河口群基本层序的分析和沉积序列及沉积相的研究,可以识别出冲积扇相、三角洲相和滨浅湖相3... 兰州—民和盆地下白垩统河口群是一套厚度巨大的陆相碎屑岩沉积,根据岩性组合和沉积旋回,自下而上将河口群划分为8个非正式的组级单位。通过对河口群基本层序的分析和沉积序列及沉积相的研究,可以识别出冲积扇相、三角洲相和滨浅湖相3类相环境,细分为13种微相。沉积相的演变从整体上反映了整个盆地的演化过程。河口群的沉积环境由冲积扇相→三角洲相→滨浅湖相→三角洲平原相演变,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序列,反映了盆地从开裂→扩张→萎缩→消亡的不同发展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白垩统 兰州-民和盆地 河口群 沉积序列 沉积相
下载PDF
民和盆地中侏罗统煤-油页岩层系生油特征 被引量:8
8
作者 王春江 王有孝 +1 位作者 罗斌杰 夏燕青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1期60-64,共5页
本文简要论述了民和盆地中侏罗统含煤及油页岩层系的生油特征,探讨了盆地独特的石油地质和地球化学条件。原油主要地化特征为:Pr/Ph比值偏高(2.65—3.15)、甾烷/藿烷比值极低(0.03)、C27甾烷较丰富、Ts/... 本文简要论述了民和盆地中侏罗统含煤及油页岩层系的生油特征,探讨了盆地独特的石油地质和地球化学条件。原油主要地化特征为:Pr/Ph比值偏高(2.65—3.15)、甾烷/藿烷比值极低(0.03)、C27甾烷较丰富、Ts/Tm>1、低硫芴/氧芴比值、较高含量的C29降新藿烷及重排藿烷类化合物及相对丰富的长链联苯及烷基四氢萘系列化合物。中侏罗统煤-泥页岩层系含生油潜力明显不同的多类型油页岩,多数油页岩属由藻类和陆生高等植物母质组成的混合型有机质,沉积环境为淡水-微咸水弱氧化条件,其地化特征也表现为高Pr/Ph比值(平均为1.98),低甾烷/藿烷及低硫芴/氧芴比值等特征。某些油页岩富含C29降新藿烷及重排藿烷系列化合物,它们应为主力源岩。油页岩多含再沉积型或沉积改造型有机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和盆地 油页岩 沉积环境 生油特征 油矿床
下载PDF
民和盆地天然气地球化学特征 被引量:5
9
作者 张虎权 卫平生 +2 位作者 王廷栋 林卫东 张景廉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1期10-13,共4页
对民和盆地天然气地球化学特征进行研究,发现其天然气主要为煤层甲烷气和二氧化碳气,分析气源岩地球化学与天然气碳、氢、氧同位素,认为气源岩主要为中侏罗统窑街组的暗色泥岩、油页岩、藻煤、腐殖煤和炭质泥岩,其中暗色泥岩、油页岩、... 对民和盆地天然气地球化学特征进行研究,发现其天然气主要为煤层甲烷气和二氧化碳气,分析气源岩地球化学与天然气碳、氢、氧同位素,认为气源岩主要为中侏罗统窑街组的暗色泥岩、油页岩、藻煤、腐殖煤和炭质泥岩,其中暗色泥岩、油页岩、藻煤为Ⅰ—Ⅱ型干酪根,有机质丰度高;盆地煤层甲烷气为有机成因气,具有油型与煤型混合气特征,以油型气为主;煤层高浓度二氧化碳气不是有机成因气,也不是岩石化学热解无机成因气,而可能是与F19断裂带有关的深部无机成因气。甲烷气形成时间早,埋藏浅,大多逸散丢失而未形成气藏。CO2气形成时间晚,来自深部,可以在合适的断层圈闭中聚集成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和盆地 天然气 地球化学 有机成因 无机成因
下载PDF
民和盆地巴州坳陷储集层成岩作用 被引量:13
10
作者 刘林玉 邸世祥 薛祥煦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1期58-61,共4页
民和盆地巴州坳陷储集层的成岩作用强烈。河口组大通河组上段机械压实作用较强,主要为方解石胶结,粘土矿物虽分布普遍但含量较低,大通河组下段、窑街组机械压实作用较弱,自生粘土矿物和硅质胶结为主,破裂作用较为强烈,有效裂缝发... 民和盆地巴州坳陷储集层的成岩作用强烈。河口组大通河组上段机械压实作用较强,主要为方解石胶结,粘土矿物虽分布普遍但含量较低,大通河组下段、窑街组机械压实作用较弱,自生粘土矿物和硅质胶结为主,破裂作用较为强烈,有效裂缝发育,是主要的原油产层和高压气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和盆地 储集层 成岩作用
下载PDF
民和盆地马厂塬遗址古地震与暴雨山洪泥流事件光释光测年研究 被引量:5
11
作者 郭永强 黄春长 +5 位作者 周亚利 庞奖励 查小春 张玉柱 胡贵明 周强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89-199,共11页
通过对青海民和盆地详细的野外调查,在民和马厂塬遗址周围首次发现多处黄土地裂缝(呈现N30°~40°W和N40°~50°E走向)分布区。详细观察可见有一层红色黏土覆盖文化层或者人类活动扰动层,并且填充了这些裂隙,判定... 通过对青海民和盆地详细的野外调查,在民和马厂塬遗址周围首次发现多处黄土地裂缝(呈现N30°~40°W和N40°~50°E走向)分布区。详细观察可见有一层红色黏土覆盖文化层或者人类活动扰动层,并且填充了这些裂隙,判定这是古地震与暴雨山洪泥流事件的沉积记录。对马厂塬遗址边墙村南剖面两个地点相同地层单元平行采样,应用单片再生剂量法(SAR)技术对红色泥流及其上下黄土夹层进行释光(OSL)测年研究,并对这些样品等效剂量(De)值进行统计分析,获得了较为可靠的OSL年代。综合OSL年代结果、全新世黄土地层关系、考古记录及研究区马家窑文化类型的放射性14 C测年数据,确定这次古地震及暴雨山洪泥流事件发生在4.9ka BP左右,对应于马家窑文化类型(5.3~4.8ka BP)晚期。本文研究揭示了史前古地震事件与暴雨山洪泥流沉积物的OSL特征,对于马厂塬遗址环境考古和深刻认识民和盆地自然灾害的发生规律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地震 暴雨山洪泥流事件 光释光测年 马厂塬遗址 民和盆地
下载PDF
民和盆地红古城组环境相与作用相分析 被引量:5
12
作者 蔡雄飞 李长安 +1 位作者 占车生 顾延生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1期89-94,共6页
民和盆地下白垩统上部的红古城组是一个多次受洪水作用而形成的多层楼式的旋回序列 ,它以水下沉积构造和水上暴露构造频繁交互的沉积为特征 ,早期与晚期的洪水规模也存在很大异同 ,代表了滨湖至岸上洼地的沉积环境。环境相与作用相结合... 民和盆地下白垩统上部的红古城组是一个多次受洪水作用而形成的多层楼式的旋回序列 ,它以水下沉积构造和水上暴露构造频繁交互的沉积为特征 ,早期与晚期的洪水规模也存在很大异同 ,代表了滨湖至岸上洼地的沉积环境。环境相与作用相结合分析 ,大大深化了红古城组沉积作用及其构造背景分析 ,反映红古城组是盆地构造演化加速萎缩时期的产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古城组 环境相 作用相 民和盆地 下白垩统
下载PDF
兰州-民和盆地下白垩统河口群沉积特征及盆地分析 被引量:4
13
作者 陈军 柳永清 +7 位作者 旷红伟 刘燕学 彭楠 许欢 董超 刘海 薛沛霖 徐加林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488-501,共14页
兰州-民和盆是早白垩世时期中国西部典型的陆内断陷沉积盆地,该时期主要发育的河口群是一套红褐色碎屑岩地层。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河口、盐锅峡、兰州中铺等地河口群进行野外地质调查,以盆地分析方法为手段,从地层、沉积相、物源和... 兰州-民和盆是早白垩世时期中国西部典型的陆内断陷沉积盆地,该时期主要发育的河口群是一套红褐色碎屑岩地层。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河口、盐锅峡、兰州中铺等地河口群进行野外地质调查,以盆地分析方法为手段,从地层、沉积相、物源和古水流等方面对盆地内的河口群进行研究分析认为,河口群在沉积相序上经历了冲积扇相-扇三角洲相-湖相/河流相-三角洲相的演化过程。在对大通河组与河口群综合研究的基础上,认为大通河组的时代宜划归为晚侏罗世-早白垩世,且河口群地层包括了早白垩世早期的沉积。结合河口群砾石成分、砂岩组分和古水流等的分析,认为早白垩世盆地周缘的祁连山隆起区为主要的物源供给区,早白垩世时期河口群在不同地区呈现出不同的沉积特点,并以此进一步建立了兰州-民和盆地早白垩世古地理格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兰州-民和盆地 下白垩统 河口群 盆地分析 古地理格局
下载PDF
民和盆地的构造特征 被引量:19
14
作者 张虎权 杨中轩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3期283-288,共6页
根据地震、重磁力与露头资料的分析,认为民和盆地具有双层结构,前期(上白垩统沉积前)为断陷,后期(下白垩统沉积后)为拗陷,是中新生代发展起来的断、拗山间沉积盆地;盆地基底为复合基底,即前寒武系变质岩和加里东褶皱带的花岗... 根据地震、重磁力与露头资料的分析,认为民和盆地具有双层结构,前期(上白垩统沉积前)为断陷,后期(下白垩统沉积后)为拗陷,是中新生代发展起来的断、拗山间沉积盆地;盆地基底为复合基底,即前寒武系变质岩和加里东褶皱带的花岗岩;将局部构造归纳为6种类型的构造样式,分属于扭动、冲断与基岩生长3大构造组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和盆地 构造特征 局部构造 地质勘探 石油
下载PDF
兰州—民和盆地第四纪地层学研究 被引量:7
15
作者 顾延生 李长安 +2 位作者 谢远云 刘雪梅 蔡雄飞 《中国区域地质》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384-391,共8页
在野外调查和室内分析的基础上,对兰州—民和盆地的晚新生代地层和环境进行了较系统的研究,对第四纪地层进行了地貌学、岩石学、年代学、土壤地层学和古气候学研究,查明了研究区各地貌单元形成时代与物质组成特点、侵蚀期与堆积期的旋... 在野外调查和室内分析的基础上,对兰州—民和盆地的晚新生代地层和环境进行了较系统的研究,对第四纪地层进行了地貌学、岩石学、年代学、土壤地层学和古气候学研究,查明了研究区各地貌单元形成时代与物质组成特点、侵蚀期与堆积期的旋回过程及黄土中1.9MaB.P.以来磁化率与古气候、古土壤事件(S26—S0)、古气候演化的周期(45ka、100ka)、特点和黄土中15万年以来短尺度气候事件(H1-9及DO1-1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兰州-民和盆地 第四纪地层 古环境 地貌学 形成时代 侵蚀期 堆积期 古气候
下载PDF
民和盆地南缘盐锅峡组的建立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11
16
作者 蔡雄飞 李长安 +1 位作者 占车生 顾延生 《岩相古地理》 CSCD 1999年第3期16-20,共5页
民和盆地下白垩统地层出露广泛,在其中部有一整套以水下沉积构造和其中特有的蓝灰色标志层为主体的细碎屑岩系,与上、下地层有着极大差异,命名为“盐锅峡组”。该组地层剖面连续,出露甚好,顶底清楚,具独特的岩性、岩相特征。该组... 民和盆地下白垩统地层出露广泛,在其中部有一整套以水下沉积构造和其中特有的蓝灰色标志层为主体的细碎屑岩系,与上、下地层有着极大差异,命名为“盐锅峡组”。该组地层剖面连续,出露甚好,顶底清楚,具独特的岩性、岩相特征。该组岩石地层单位的正式建立,不但便于区内地层划分与对比的需要,而且对盆内层序地层、构造演化、作用相分析都具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地层 下白垩统 盐锅峡组 民和盆地 地层划分
下载PDF
民和盆地北部油气勘探前景 被引量:5
17
作者 付建奎 李永铁 刘忠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266-268,共3页
前人大多认为民和盆地北部地区(主要包括周家台低隆和永登坳陷)具有良好的勘探前景。但从构造演化、保存条件、烃源岩发育、主要生烃期与圈闭形成的匹配性及储集层物性等几个主要的石油地质条件对比来看,情况并非如此。由于后期经历的... 前人大多认为民和盆地北部地区(主要包括周家台低隆和永登坳陷)具有良好的勘探前景。但从构造演化、保存条件、烃源岩发育、主要生烃期与圈闭形成的匹配性及储集层物性等几个主要的石油地质条件对比来看,情况并非如此。由于后期经历的构造反转强度不同,盆地南北部保存条件存在差异,北部地区差于南部巴州坳陷;烃源岩在盆地北部地区的发育亦可能较南部差;主要生烃期与圈闭形成的匹配性,北部地区不如巴州坳陷;受早期深埋的影响,储集层物性在北部地区可能较南部地区更差。总体而言,盆地北部地区的勘探前景不如巴州坳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和盆地 烃源岩 储集层 物性参数 油气勘探 构造演化 保存条件 圈闭 地质条件
下载PDF
民和盆地致密砂岩油藏油气充注史及含油气系统研究 被引量:8
18
作者 张金亮 常象春 《特种油气藏》 CAS CSCD 2000年第4期5-8,共4页
方法利用流体包裹体技术对民和盆地致密砂岩油藏进行油气充注史和含油气系统研究。目的定量评价油气注入储层时间,深入认识油气有利分布区。结果民和致密砂岩油藏油气注入时间距今分别为100 Ma和14 Ma,侏罗系油气系统为已知... 方法利用流体包裹体技术对民和盆地致密砂岩油藏进行油气充注史和含油气系统研究。目的定量评价油气注入储层时间,深入认识油气有利分布区。结果民和致密砂岩油藏油气注入时间距今分别为100 Ma和14 Ma,侏罗系油气系统为已知的含油气系统,油气的运移和聚集发生在距今100~11 Ma之间,关键时刻在距今11 Ma的中新世晚期,其后油气藏进入保存时期。结论民和盆地致密砂岩油藏存在两期油气充注史,其中第二期对油气藏形成起重要作用;早白垩世形成的圈闭是最有利于油气聚集的场所,侏罗纪中早期形成的圈闭也是有利的油气勘探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和盆地 致密砂岩油藏 油气充注史 含油气系统 研究 流体包裹体
下载PDF
民和盆地巴州坳陷储集层的孔隙发育特征 被引量:4
19
作者 刘林玉 邸世祥 薛祥煦 《沉积与特提斯地质》 CAS CSCD 2000年第3期44-47,共4页
笔者根据岩石铸体薄片、电镜扫描和物性等资料分析 ,通过对民和盆地巴州坳陷储集层孔隙发育特征的研究 ,认为巴州坳陷的白垩系—中上侏罗统储集层的孔隙空间可分为六种基本类型 ,形成四种孔隙组合关系。储集层的孔隙发育特征决定了储集... 笔者根据岩石铸体薄片、电镜扫描和物性等资料分析 ,通过对民和盆地巴州坳陷储集层孔隙发育特征的研究 ,认为巴州坳陷的白垩系—中上侏罗统储集层的孔隙空间可分为六种基本类型 ,形成四种孔隙组合关系。储集层的孔隙发育特征决定了储集层的物理性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和盆地 巴州坳陷 孔隙类型 孔隙组合 储集层
下载PDF
大地电磁测深在油气勘探中的应用——以民和盆地为例 被引量:3
20
作者 卫平生 谭开俊 张虎权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8期37-40,共4页
结合区域地质资料和地球物理特征,对民和盆地的大地电磁测深资料进行了处理和解释。根据大地电磁测深的解释结果,确定了主要目的层系的分布,推断了主要目的层系的沉积和沉降中心,重新划分了民和盆地的构造单元,认为该盆地是一个多沉积... 结合区域地质资料和地球物理特征,对民和盆地的大地电磁测深资料进行了处理和解释。根据大地电磁测深的解释结果,确定了主要目的层系的分布,推断了主要目的层系的沉积和沉降中心,重新划分了民和盆地的构造单元,认为该盆地是一个多沉积、沉降和生油气中心的盆地,其中周家台低隆起及其两侧是油气聚集的有利区带。该盆地的勘探实践证明,大地电磁测深是一种快速、高效、经济的油气普查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地电磁测深 沉积中心 沉降中心 构造单元 民和盆地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