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游于艺”与民国文人书法的功能——以鲁迅的旧体诗书法创作为例
1
作者 丁晓妮 《大学书法》 2024年第4期75-83,共9页
鲁迅的旧体诗创作和书法创作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诗作并不公开发表,而是以书法创作赠予友人。旧体诗创作,是鲁迅文学表达的重要组成部分,书法为旧体诗提供了载体和传播空间,间接表达着鲁迅先生的艺术态度,揭示出以启蒙为己任的现代作家... 鲁迅的旧体诗创作和书法创作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诗作并不公开发表,而是以书法创作赠予友人。旧体诗创作,是鲁迅文学表达的重要组成部分,书法为旧体诗提供了载体和传播空间,间接表达着鲁迅先生的艺术态度,揭示出以启蒙为己任的现代作家鲁迅身上所承载的传统与现代交织的复杂文化人格。书法创作是鲁迅的余裕之作,是他在紧张的以笔为武器的写作之余的休息调节。作为一种文化现象,鲁迅的旧体诗书法创作显示出书法在实用和审美之外的社会文化功能,也揭示出20世纪社会转型时期书法艺术的多元文化生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迅 民国文人书法 旧体诗书法创作 余裕 游于艺
下载PDF
民国文人情书美学意蕴探究——以徐志摩和朱生豪为例
2
作者 许清璇 徐铭钧 廖章彤 《湛江文学》 2024年第3期0039-0042,共4页
徐志摩与朱生豪是中国近现代著名的文人,两人在文学创作上均有卓越成就。基于此,文章通过对两位文人生平、思想境界和文学背景的介绍,揭示了他们在文学道路上的相似和差异;分析了两位在文人情书作品中的意境表达、情感体现和艺术手法,... 徐志摩与朱生豪是中国近现代著名的文人,两人在文学创作上均有卓越成就。基于此,文章通过对两位文人生平、思想境界和文学背景的介绍,揭示了他们在文学道路上的相似和差异;分析了两位在文人情书作品中的意境表达、情感体现和艺术手法,探讨了他们在情感表达和文字表现上的美学意蕴;对比分析了两位在文人情书创作方面的共同点和个性特征。通过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两位文学大家的艺术成就,也能为中国文学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和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国文人情书 美学意蕴 徐志摩 朱生豪
下载PDF
古琴、 摄影及其他 民国文人郑颖孙其人其琴
3
作者 章华英 《音乐爱好者》 2024年第4期54-56,共3页
民国时期文人卢前(字冀野)的《柴室小品》中有一篇名为《记张玄》的文章,文中写,“据我们所知,有好几位北大出身的文人追求着她。而她由昆明到重庆的时候,正有位‘老’友。有人问她何以不能离开这老友?她说:‘他煮茗最好,我离开他将无... 民国时期文人卢前(字冀野)的《柴室小品》中有一篇名为《记张玄》的文章,文中写,“据我们所知,有好几位北大出身的文人追求着她。而她由昆明到重庆的时候,正有位‘老’友。有人问她何以不能离开这老友?她说:‘他煮茗最好,我离开他将无茶可喝了!’结果还是分散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国文人 小品 民国时期
下载PDF
北京中央公园与民国文人的文化心态 被引量:4
4
作者 高兴 《北京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77-82,共6页
民国时期的北京中央公园是一个非常特殊的公共空间。它为民国文人交流学术思想、建构文化沙龙提供了优越条件,又是民国文人发生浪漫情事、表达故园之思的寄情场所。由于文化立场不同,各类民国文人对于中央公园产生了不同的精神映像,从... 民国时期的北京中央公园是一个非常特殊的公共空间。它为民国文人交流学术思想、建构文化沙龙提供了优越条件,又是民国文人发生浪漫情事、表达故园之思的寄情场所。由于文化立场不同,各类民国文人对于中央公园产生了不同的精神映像,从中可以透视民国文人的文化心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京 中央公园 民国文人 文化心态
下载PDF
文化生态:透视民国文人魏晋情结的一个重要维度 被引量:1
5
作者 贺根民 《广东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153-159,共7页
魏晋风流是文化长河中不绝的嗣响,民国文人追慕魏晋六朝,显示传统文化更新的生机与活力。建构贴近民国文化的阐释框架,在国家民族文化情态中重估传统文化价值,文化生态成为透视民国文人情结的一个重要维度。从民国文人的精神文化生态出... 魏晋风流是文化长河中不绝的嗣响,民国文人追慕魏晋六朝,显示传统文化更新的生机与活力。建构贴近民国文化的阐释框架,在国家民族文化情态中重估传统文化价值,文化生态成为透视民国文人情结的一个重要维度。从民国文人的精神文化生态出发,充分考虑影响文人情结的民国机制,揭示文人情结的民国风范和中国气派。贴近民国文化生态的学术阐释框架,或可成为探索民国文人情结或当下知识分子研究的新的学术生长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生态 魏晋情结 民国文人
下载PDF
跨越时空的眷念——民国文人的魏晋情结研究述评 被引量:1
6
作者 贺根民 《集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5年第4期62-68,共7页
魏晋风度的现代盘活,端赖于民国学人的集体建构。魏晋文人的自由人格、玄学境界、艺术精神因为民国文人的取尚和传承而得以创造性转化,形成民国时期独具风貌的魏晋情结。民国文人的魏晋情结,不仅强化了中国文人情结的纵向脉络,也凸显了... 魏晋风度的现代盘活,端赖于民国学人的集体建构。魏晋文人的自由人格、玄学境界、艺术精神因为民国文人的取尚和传承而得以创造性转化,形成民国时期独具风貌的魏晋情结。民国文人的魏晋情结,不仅强化了中国文人情结的纵向脉络,也凸显了传统学术转型的文化场域,有利于勾勒中国文学和学术古今演变的文化谱系。对民国文人魏晋情结研究是一种文化——心理层面的动态把握,藉以文人情结这扇门窗可把捉到民国时期学术传承的复杂脉络,反观民国特定的社会生态和时代风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魏晋情结 民国文人 文化生态
下载PDF
民国文人乱世见真情——对文学中心重庆的考察
7
作者 黄群英 《现代语文(上旬.文学研究)》 2013年第2期57-58,共2页
抗战全面爆发以后,重庆成为了新文学的临时中心,大部分文人南迁至此,生活的巨大变化,使得文人的精神结构也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他们在患难之中的坚守和相互的支持与帮助,彰显了他们的气度与真情,使得文人在艰难时期所表现的精神品质,更... 抗战全面爆发以后,重庆成为了新文学的临时中心,大部分文人南迁至此,生活的巨大变化,使得文人的精神结构也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他们在患难之中的坚守和相互的支持与帮助,彰显了他们的气度与真情,使得文人在艰难时期所表现的精神品质,更加难能可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国文人 真情 气度
下载PDF
在说与不说之间——谈孙郁对鲁迅“民国文人”形象的解读
8
作者 韩春艳 《绍兴文理学院学报》 2012年第4期36-38,共3页
从鲁迅的"民国文人"形象反观孙郁的鲁迅研究,可以有助于我们了解"新世纪"十年启蒙知识分子的选择和走向。相较于90年代,鲁迅在孙郁的研究视野中"渐行渐远",孙郁将鲁迅放置在民国文人中间,由"个"... 从鲁迅的"民国文人"形象反观孙郁的鲁迅研究,可以有助于我们了解"新世纪"十年启蒙知识分子的选择和走向。相较于90年代,鲁迅在孙郁的研究视野中"渐行渐远",孙郁将鲁迅放置在民国文人中间,由"个"到"群"的研究方法意在突出整个时代的风气,从内部寻找精神的活水源。在表述上,孙郁的"吞吞吐吐"与鲁迅作为一个知识分子对自我限度认知、抉以自食的悲壮合二为一,并以此表达对失去批判力的学院化的鲁迅研究的质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孙郁 鲁迅 民国文人
下载PDF
民国文人笔下的贵阳苗族
9
作者 班娟 《贵阳文史》 2022年第2期78-82,共5页
贵阳的苗族人民在抗战爆发之前,社会生活都保持着一个稳定的状态,被外界影响很少,因此保持着最初始的样子。在抗战爆发之后,大量外乡人涌入贵州,看到了贵阳苗胞的淳朴,留下了关于苗族人民的大量记述,为我们再现了当时贵阳苗族同胞的社... 贵阳的苗族人民在抗战爆发之前,社会生活都保持着一个稳定的状态,被外界影响很少,因此保持着最初始的样子。在抗战爆发之后,大量外乡人涌入贵州,看到了贵阳苗胞的淳朴,留下了关于苗族人民的大量记述,为我们再现了当时贵阳苗族同胞的社会生活情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界影响 生活情景 民国文人 苗族人民 外乡人 抗战 贵阳 淳朴
下载PDF
民国文人书法理论的三维建构及其当代启示
10
作者 周固成 《大学书法》 2022年第3期142-147,共6页
民国文人书法理论的核心理念主要集中于书法审美理论、文献理论、技法理论的三维层面,同时这些理论对当时书法的审美以及个性领域皆能引发时代效应。从中我们可以发现当代书法文化缺失的原因在于经学、文字学与美学教育的匮乏,从文化整... 民国文人书法理论的核心理念主要集中于书法审美理论、文献理论、技法理论的三维层面,同时这些理论对当时书法的审美以及个性领域皆能引发时代效应。从中我们可以发现当代书法文化缺失的原因在于经学、文字学与美学教育的匮乏,从文化整体性视阈中去审视书学内涵提升的途径有着不容忽视的理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国文人 书法理论 三维建构 当代启示
下载PDF
民国文人许瘦蝶
11
作者 许霆 《东吴学术》 CSSCI 2020年第3期87-96,共10页
许瘦蝶是民国时期活跃于江浙沪文坛的重要文人,以创作诗、词、文闻名于时,尤擅诗词创作,著述颇丰,文品和人品世评甚高。许瘦蝶“生不逢时,丁斯乱世”(郑逸梅),面对“政潮之变幻,风俗之颓靡”,其文学创作大多是社会动荡年代里“杞忧无已... 许瘦蝶是民国时期活跃于江浙沪文坛的重要文人,以创作诗、词、文闻名于时,尤擅诗词创作,著述颇丰,文品和人品世评甚高。许瘦蝶“生不逢时,丁斯乱世”(郑逸梅),面对“政潮之变幻,风俗之颓靡”,其文学创作大多是社会动荡年代里“杞忧无已”“用自排遣”之作,强烈的现实感和鲜明的情绪性构成了作品的基本特征。其早期杂感、谐文,面向社会现实,采游戏的或滑稽的笔法,抒写胸中之真性情。贯穿其大量旧体诗词创作的线索,是由“梦”的理想追求,到“忧”思社会现实,再到借“酒”“诗”排遣,是有良知的文人在那一年代里的精神写照。许瘦蝶是文体运用的多面手,其杂感、谐文、美文、小说、歌谣和新弹词等创作,直接参与了现代白话多种文体的创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许瘦蝶 民国文人 旧体诗词
原文传递
百年前在上海:鲁迅、郁达夫、谭延闿曾吃过的闽菜馆到底长啥样?
12
作者 许晓春(文/图) 《餐饮世界》 2024年第2期76-79,共4页
“记得中有天是闽菜馆,有整只的烤小猪,越到后来越是大碗大盘的,大家吃了个饱。”这段简短但又一下子让人食指大动的话,来自1928年初民国文人许钦文的记录。而和他一起在这家上海的闽菜馆同吃“烤小猪”的,可是大名鼎鼎的鲁迅夫妇、林... “记得中有天是闽菜馆,有整只的烤小猪,越到后来越是大碗大盘的,大家吃了个饱。”这段简短但又一下子让人食指大动的话,来自1928年初民国文人许钦文的记录。而和他一起在这家上海的闽菜馆同吃“烤小猪”的,可是大名鼎鼎的鲁迅夫妇、林语堂夫妇、郁达夫夫妇和鲁迅的弟弟周建人。百年前,闽菜在上海,经由当年名人雅士们的记录,可以窥见其于沪上的无限风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郁达夫 许钦文 民国文人 林语堂 谭延闿 食指大动 周建人 鲁迅
下载PDF
民国大师的小爱好
13
作者 生生 《西部教育研究(陕西)》 2021年第7期70-71,共2页
提起民国大师们,我们会想到鲁迅、钱钟书等让人心生敬意的人物。但褪去时代的滤镜,大师们也不过是凡人。胡适热衷做媒,鲁迅和王国维是美食家,他们的七情六欲、柴米油盐,与我们其实并无二致。今天就带你来看看民国文人生活的另一面吧。... 提起民国大师们,我们会想到鲁迅、钱钟书等让人心生敬意的人物。但褪去时代的滤镜,大师们也不过是凡人。胡适热衷做媒,鲁迅和王国维是美食家,他们的七情六欲、柴米油盐,与我们其实并无二致。今天就带你来看看民国文人生活的另一面吧。梁启超:民国第一麻将迷梁启超在文学上造诣过人,生活中酷爱打麻将,他把麻将称为一门有大学问的四人功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打麻将 民国文人 并无二致 梁启超 钱钟书 另一面 王国维 美食家
下载PDF
民国历史题材舞台剧对历史的现代性书写 以浙江话剧团民国系列剧为例
14
作者 熊翘 《中国戏剧》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54-56,共3页
在“民国热”的浪潮中,民国文人这一群体以及关于他们的史料和“秘闻”是颇受关注的一部分。他们处于时代变迁的缝隙中,既保留着士大夫的传统,又接受西学新价值观的冲击。作为政治舞台上的先驱,他们面对外部世界是热血激进的;作为时代... 在“民国热”的浪潮中,民国文人这一群体以及关于他们的史料和“秘闻”是颇受关注的一部分。他们处于时代变迁的缝隙中,既保留着士大夫的传统,又接受西学新价值观的冲击。作为政治舞台上的先驱,他们面对外部世界是热血激进的;作为时代巨变中的个人,他们在面对自我时又是迷茫哀伤的。书写他们生活的书籍和影视作品层出不穷,国内舞台剧的创作也暗合了这一潮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时代巨变 民国文人 舞台剧 外部世界 新价值观 政治舞台 时代变迁 历史题材
原文传递
张爱玲:临水照花的美食情缘
15
作者 冯远臣 《同舟共进》 2021年第12期59-61,共3页
张爱玲给世人的印象通常是:微仰着头,扶着腰际,眼尾斜斜地扫过来,高傲孤绝似乎远隔于俗世之外。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女子,对食物却情有独钟,她似乎把大部分的热情都留给了食物。若说她是民国最走红的小说家可能尚存争议,不过若说她是民国... 张爱玲给世人的印象通常是:微仰着头,扶着腰际,眼尾斜斜地扫过来,高傲孤绝似乎远隔于俗世之外。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女子,对食物却情有独钟,她似乎把大部分的热情都留给了食物。若说她是民国最走红的小说家可能尚存争议,不过若说她是民国最不挑剔的美食家,可能没有人会反对。民国文人的口味虽然变得多元,但主轴还是离不开中国味,人们留下的文字,多是千篇一律的中式料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爱玲 孤绝 民国文人 美食家 高傲 食物
下载PDF
那个风衣飘飘的男生
16
作者 余显斌 《青春期健康》 2021年第23期54-57,共4页
那是9月的一个黄昏,校园红叶飞飞,如一只只雨蝶。一个男生在落叶纷飞中走来,一件风衣,一副眼镜,荡漾着淡淡的书卷气,像极了电影里的民国文人。此时,我正在读林徽因的传记,尤其是徐志摩暗恋林徽因的部分,满纸沁香,让人回味良久。但是我认... 那是9月的一个黄昏,校园红叶飞飞,如一只只雨蝶。一个男生在落叶纷飞中走来,一件风衣,一副眼镜,荡漾着淡淡的书卷气,像极了电影里的民国文人。此时,我正在读林徽因的传记,尤其是徐志摩暗恋林徽因的部分,满纸沁香,让人回味良久。但是我认为,在现代是没有徐志摩的,更没有他那种多情和潇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徐志摩 林徽因 民国文人 书卷气 传记 多情
下载PDF
旧时“四世同堂”梦难圆——读评《四世同堂》
17
作者 胡海波 《青春期健康》 2022年第19期76-78,共3页
还记得很小的时候,街坊邻居围着我家的黑白电视,哭声如拍岸的涛声般此起彼伏,最终汇聚成“决堤洪流”的场景。当时大人跟我说,正在看根据老舍《四世同堂》拍摄的同名电视剧。老舍,原名舒庆春,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位获得“人民艺术家”称... 还记得很小的时候,街坊邻居围着我家的黑白电视,哭声如拍岸的涛声般此起彼伏,最终汇聚成“决堤洪流”的场景。当时大人跟我说,正在看根据老舍《四世同堂》拍摄的同名电视剧。老舍,原名舒庆春,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位获得“人民艺术家”称号的作家。后来我念书时,接触到老舍的《骆驼祥子》《北京的春节》等书籍或文章,觉得他的语言既不像有些民国文人那般晦涩难懂,也不像同期言情小说那样浅白媚俗,而是俗白精致,雅俗共赏,耐人咀嚼,散发出浓浓的时代感和历史气息,于是我便慢慢喜欢上他的作品,特别是这部老舍先生自认为“写作时间最长、最好的一本书”,共百万字的长篇小说《四世同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世同堂》 《骆驼祥子》 言情小说 老舍先生 写作时间 四世同堂 人民艺术家 民国文人
下载PDF
民国时期的沪上文化闻人——王钝根
18
作者 张鸿 《都会遗踪》 2023年第1期98-109,共12页
民国时期,“鸳鸯蝴蝶派”代表人物之一的王钝根,作为报人创办了中国最早的报纸文艺副刊《申报·自由谈》,作为期刊主编创办了《礼拜六》《社会之花》等通俗文学杂志,他创作了“民国三大奇书”之一的《百弊放言》,编选了对后世影响... 民国时期,“鸳鸯蝴蝶派”代表人物之一的王钝根,作为报人创办了中国最早的报纸文艺副刊《申报·自由谈》,作为期刊主编创办了《礼拜六》《社会之花》等通俗文学杂志,他创作了“民国三大奇书”之一的《百弊放言》,编选了对后世影响极大的京剧选本《戏考》,在诗词书画领域均有一定的造诣。研究王钝根的生平,可以重新审视以他为代表的民国文人这一群体的生存状态和历史地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礼拜六》 鸳鸯蝴蝶派 民国时期 期刊主编 民国文人 生存状态 通俗文学 《申报·自由谈》
原文传递
Backed-up or Bound: Youths in US Chinatowns in Ethnic Literature and in Reality
19
作者 YANG Hong-bo GAO Wei-nong 《Sino-US English Teaching》 2013年第12期979-984,共6页
Targeting the youth group of the American Chinatowns, this paper attempts to explore the continuous interactions of the people and the community on each other. As a result of combined impact of the immigration history... Targeting the youth group of the American Chinatowns, this paper attempts to explore the continuous interactions of the people and the community on each other. As a result of combined impact of the immigration history of Chinese Americans and the unfolding political and economical reality, a complicated relationship has developed between the growing Chinese immigrants and the Chinatown where they happen to inhabit and influence. Literature and history have captured the interesting development in their specific perspectives and paradigms, between whom the comparison is creatively presented. The great process of modern urbanization of American cities since the 1950s is given serious highlight in shaping the small community as well as the large one. The authors invite further argument on whether the youths are cushioned or bound by the traditional physical and cultural environment, or they bring change to the community in return at the end of the paper. It is suggested that they mature into a beautiful compromise and pride on creating the immigrant legacy characteristic of the great countr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thnic Chinese literature the US Chinatowns YOUTHS
下载PDF
Contentious Discourses: Signifying on the Law in African American Writing
20
作者 Joyce Hope Scott 《Journalism and Mass Communication》 2015年第4期181-193,共13页
African American narratives are peopled with subjectivities struggling to retrieve and reconstruct themselves as persons--and thus citizens--through and against American legal narratives, where personhood and citizens... African American narratives are peopled with subjectivities struggling to retrieve and reconstruct themselves as persons--and thus citizens--through and against American legal narratives, where personhood and citizenship are concerned. Thus, there was the problematic for blacks of how to apply citizenship to their corporeal existence when they were labeled as property. The historical legal narrative of America was constructed on the power of the dominant white elite to prevent the emergence of a narrative of African American life other than that which they authorize, legislate, and narrate. To this end, it has been argued, that narratives in African American literature treat the question of the legal status of African Americans or have it as a fundamental trope of struggle in the narrative. This idea suggests that the law's ability as a shaper and determinant of African American social identity, presets the narrative base for African American narrative. This paper examin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laws of separations", and African American narrative through a rereading of works of two contemporary novelists, Toni Morrison and Gloria Naylor. Their works, the author argue, are counter-positioned narratives that create contentious dialogue and elaborate the way in which segregationist codes and Jim Crow laws are grounded in the very nature of citizenship for African America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frican American narrative CITIZENSHIP chattel property counter-narrative law and slavery legal status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