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民国文学机制”与现代文学期刊研究的视野拓展——以《小说月报》研究为例 被引量:1
1
作者 李直飞 《江汉学术》 2016年第2期21-26,共6页
在《小说月报》的评价传统中,1921年茅盾的革新是一条前后期泾渭分明的"界线",导致《小说月报》研究中出现了断裂性和含混性。这条"界线"的出现,与现代文学研究中"新与旧"、"现代与非现代"的... 在《小说月报》的评价传统中,1921年茅盾的革新是一条前后期泾渭分明的"界线",导致《小说月报》研究中出现了断裂性和含混性。这条"界线"的出现,与现代文学研究中"新与旧"、"现代与非现代"的既有框架相关,更关系到现代文学话语体系的建立。从当前的《小说月报》研究趋势来看,质疑这条"界线"的声音不断出现。要破解当前《小说月报》研究中的疑惑,获取新的学术增长点,从"现代文学"的意义概念回到"民国文学"的时间概念不失为新的思路。在"民国文学""返回历史现场"的倡议下,"民国文学机制"更加关注作家生存空间、作品传播机制及作家精神空间的保障,为"如何返回历史现场"提供了更为可行的操作路径,从而为现代文学的研究提供了研究态度、方法、内容及旨归上的启示,为包括《小说月报》在内的现代文学期刊研究获得更加宽广的视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说月报》 民国文学机制 文学期刊 茅盾 郑振铎
下载PDF
中国现代文学的“运动者”——李怡“民国文学机制”学术运作与方法运思浅谈
2
作者 常琳 《晋阳学刊》 CSSCI 2018年第6期57-64,共8页
作为文学的一种叙述范式,"民国文学机制"经由李怡先生的提倡在中国现代文学发展的历程中应运而生。它是一种命名方式的更改,更是一种文学研究的全新视野,它倡导主体个人通过"感受"和"体验"的研究方式回... 作为文学的一种叙述范式,"民国文学机制"经由李怡先生的提倡在中国现代文学发展的历程中应运而生。它是一种命名方式的更改,更是一种文学研究的全新视野,它倡导主体个人通过"感受"和"体验"的研究方式回归历史原场,既观照历史原场中文学与其他社会体制的关系,也窥探作家投射于文本中的精神感受以及读者与作家之间的思想共鸣,于内部与外部相交、动态与静态相融的方法中重新解读中国现代文学。这一文学研究范式在学界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并以运动的形式推动了学界的研究发展,其方法运思为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开启了一扇全新的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国文学机制 学术运作 方法运思
下载PDF
中国现代文学史研究的民国视角
3
作者 王瑜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9年第1期68-77,共10页
20世纪20年代,周群玉、王羽等人的文学史撰写已有关于民国文学的概括。新世纪以来,中国现代文学史撰写研究中的有些问题被放大和凸显,民国视角又一次引起研究者的热议,这是在价值重估影响下出现的。丁帆等倡导的"民国文学史"... 20世纪20年代,周群玉、王羽等人的文学史撰写已有关于民国文学的概括。新世纪以来,中国现代文学史撰写研究中的有些问题被放大和凸显,民国视角又一次引起研究者的热议,这是在价值重估影响下出现的。丁帆等倡导的"民国文学史",将中国现代文学史的书写从"性质"的区分中脱离出来,以空间视角关注民国时期的文学发展,有利于文学生态场的"还原",可以发掘出更多被遮蔽的文学现象,但忽略了历史书写的价值问题,概念内部存在矛盾。"民国文学机制"的提出,在释放文学生成细节的同时对左翼文学等形成新的遮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现代文学 民国文学 民国文学机制 民国视角 价值
下载PDF
新诗的道路与现代文学丰富性的挖掘——李怡教授访谈
4
作者 马雪琳 李怡 《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年第3期44-48,共5页
新诗作为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中一个相对独立的领域,其自身的复杂性也折射出中国现代文学的丰富性和复杂性。李怡教授结合自己在新诗研究方面的经验,尝试通过多种路径深化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对中国现代文学的丰富性、复杂性和内在规律性进... 新诗作为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中一个相对独立的领域,其自身的复杂性也折射出中国现代文学的丰富性和复杂性。李怡教授结合自己在新诗研究方面的经验,尝试通过多种路径深化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对中国现代文学的丰富性、复杂性和内在规律性进行深入把握。访谈涉及以下重要论题:首先,在新诗研究中如何看待诗歌传统;其次,如何认识传统与现代两者之间的关系;再次,在传统与现代博弈的背后,现代文化与文学之间的互动方式;最后,李怡教授从"民国研究机制""大文学史观""地方路径"的角度展现对现代文学的思考,力求探求现代文学发展中的多种道路和模式,为未来学术研究提供重要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诗 文学民国机制 地方路径
下载PDF
编后语
5
作者 姜飞 《现代中国文化与文学》 2022年第2期461-462,共2页
在中国现代文学研究领域,近年来有两个重要的动向值得关注:一是基础研究的规范性和学科自觉,其中最显著的表现便是二级学科中国现代文献学的设置,及其引起的一系列关于学科建制问题的讨论;一是学术方法的新探索,与20世纪80年代的“方法... 在中国现代文学研究领域,近年来有两个重要的动向值得关注:一是基础研究的规范性和学科自觉,其中最显著的表现便是二级学科中国现代文献学的设置,及其引起的一系列关于学科建制问题的讨论;一是学术方法的新探索,与20世纪80年代的“方法论”热潮以及之后源于西方而套用于中国的理论话语喧嚣不同的是,此番探索有显著的中国问题意识,试图在中国现代文学丰富复杂的经验中展开理论与方法的新思考和新实践,譬如“民国文学机制”、“地方路径”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 理论话语 民国文学机制 学术方法 学科建制 二级学科 现代文献学 编后语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