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深稽博考,缀玉贯珠——读《民国词学编年史》
1
作者 周密 《中国韵文学刊》 2024年第2期122-124,共3页
众所周知,民国时期中国处在近现代史上重要的社会转型期,尽管只有短短三十余年,却是政治、社会、文化、思想等方面最为激荡变幻的时期。作为书写时代、社会、人生的旧体文学之一,词,在民国仍充满生命力,民国词人、词社、词集、词作以及... 众所周知,民国时期中国处在近现代史上重要的社会转型期,尽管只有短短三十余年,却是政治、社会、文化、思想等方面最为激荡变幻的时期。作为书写时代、社会、人生的旧体文学之一,词,在民国仍充满生命力,民国词人、词社、词集、词作以及词的研究得到极大发展。21世纪以来,在打通古今、贯通词史的观念下,民国词成为词学领域新的热点和学术增长点,学界在民国词学研究方面取得了不俗的成绩,但目前的不足也显而易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术增长点 国词学 词社 旧体文学 词史 国词人 近现代史 编年史
下载PDF
民国时期词学对王国维“境界”之论的消解与辨析 被引量:1
2
作者 胡建次 杨凤 《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6年第6期95-101,共7页
民国时期词学对王国维"境界"之论予以了不断的消解与辨析,其内容主要体现在三个维面:一是从本体意义上对王国维"境界"说予以反思;二是对王国维所言"隔"与"不隔"艺术表现之分予以论说;三是对王... 民国时期词学对王国维"境界"之论予以了不断的消解与辨析,其内容主要体现在三个维面:一是从本体意义上对王国维"境界"说予以反思;二是对王国维所言"隔"与"不隔"艺术表现之分予以论说;三是对王国维所倡"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予以辨析。它们彼此间相互依托、相互生发,从不同视域拓展、充实与完善了传统词境论的内涵,将传统词境论引入了一个新平台,标示出传统词境之论的新进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词学 王国维 “境界”之论 消解 辨析
下载PDF
唐圭璋与晚清民国词学的源流和谱系 被引量:3
3
作者 彭玉平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128-137,共10页
作为20世纪的词学大师,唐圭璋在熟稔词学史的基础上,对晚清民国词学的贡献和特质有着很高的评价。他以端木埰、陈廷焯为晚清民国词学思想的源头,揭示其相关理论对此后词学发展的指引意义。唐圭璋对朱祖谋上承端木埰、王鹏运,中与文廷式... 作为20世纪的词学大师,唐圭璋在熟稔词学史的基础上,对晚清民国词学的贡献和特质有着很高的评价。他以端木埰、陈廷焯为晚清民国词学思想的源头,揭示其相关理论对此后词学发展的指引意义。唐圭璋对朱祖谋上承端木埰、王鹏运,中与文廷式、諲撵獭⒖鲋芤玫热说?交往,下启吴梅、龙榆生、夏承焘、陈匪石等人的词学方向,评价甚高,认为由朱祖谋的师承渊源,可以大体整理出晚清民国以"金陵"为核心的词学谱系。唐圭璋通过对晚清民国词学的研究,体现出其平衡两宋、兼顾重拙大、境界与情韵的词学观念,带有晚清民国词学总结的意味,其学术意义值得充分估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圭璋 晚清国词学 源流 谱系
下载PDF
新世纪以来民国词学研究述论 被引量:1
4
作者 胡建次 李国伟 《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4年第3期108-113,共6页
新世纪以来的民国词学研究,在文献整理与研究、词人词作研究、词史研究、词学史研究、词人词作辑编与选释研究、群体流派研究、词学传播接受研究和词学学术史研究八个领域呈现出主要成绩。虽然其相互间力量投入有多有少,考察切入深浅不... 新世纪以来的民国词学研究,在文献整理与研究、词人词作研究、词史研究、词学史研究、词人词作辑编与选释研究、群体流派研究、词学传播接受研究和词学学术史研究八个领域呈现出主要成绩。虽然其相互间力量投入有多有少,考察切入深浅不一,优势与不足高低各异,但它们共同标示出民国词学研究的良好发展态势,呼唤与期待着研究者更多成果的呈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世纪 国词学研究 成就总结 学术空间
下载PDF
从一人之“词心”至一代之“词心”--读彭玉平《况周颐与晚清民国词学》
5
作者 张宏生 傅宇斌 《中国图书评论》 CSSCI 2022年第7期79-89,共11页
彭玉平《况周颐与晚清民国词学》是词学研究的力作,此书以抉发况周颐的“词心”微旨为中心,深入阐释了晚清民国词学领域的重要话题,展现出作者从一人之“词心”至一代之“词心”的宏阔把握能力,极富高明之思与裁断之能。
关键词 况周颐 晚清国词学 词心
下载PDF
求深求真:民国词学研究摭谈
6
作者 杨传庆 《文学与文化》 2020年第3期87-94,共8页
新世纪以来,民国词学在文献史料整理及词学学术史的研究上获得了不俗的成绩。面对极为丰富的词学文献,披沙拣金,发掘属于民国词学特质的史料,实现从文献建设向理论建构的转变,将是未来工作的重点。而注重问题导向,努力解决共时性场域里... 新世纪以来,民国词学在文献史料整理及词学学术史的研究上获得了不俗的成绩。面对极为丰富的词学文献,披沙拣金,发掘属于民国词学特质的史料,实现从文献建设向理论建构的转变,将是未来工作的重点。而注重问题导向,努力解决共时性场域里的词学问题,也是研究的关键。就民国词学而言,首先要揭示民国词在内容及情感上的新境,而对于民国词学新意的开掘也是展现其理论批评特质的必由之路。另外,从具体作品入手,密切联系时代人文,去发现属于这个剧烈动荡时期的特定文人心态,也是民国词研究不能忽视之处。唯有求深求真,在展示词史新境、开掘词学新意、发覆词人心态等方面不断努力,才能展现更为全面、真实、独特的民国词学景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词学 词史新境 词学新意 词人心态
下载PDF
朱庸斋词话与民国词学的新变
7
作者 谢永芳 《黄冈师范学院学报》 2011年第5期87-90,共4页
朱庸斋的《分春馆词话》是一部有特点的词话专书,基于宏通的词学视域,熔铸系统论述于古旧模式,知人论世与审美观照并重,评铨中贯注史识,理性通达,尤其是强调并身体力行知能合一,从不同的侧面在不同的程度上体现出民国词学的求新与创变。
关键词 朱庸斋 《分春馆词话》 国词学
下载PDF
民国时期词学批评中的辛弃疾论
8
作者 胡建次 《齐鲁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139-146,共8页
民国时期词学批评中的辛弃疾论,主要体现在三个维面:一是创作主体论,民国时期词论家普遍对辛弃疾胸怀广大、有情性、有恢宏才力予以推扬;二是词作内涵与艺术特征论,民国时期词论家认为辛词充满爱国情怀,不仅有豪放之音,亦见婉约之调;三... 民国时期词学批评中的辛弃疾论,主要体现在三个维面:一是创作主体论,民国时期词论家普遍对辛弃疾胸怀广大、有情性、有恢宏才力予以推扬;二是词作内涵与艺术特征论,民国时期词论家认为辛词充满爱国情怀,不仅有豪放之音,亦见婉约之调;三是苏辛比较论,民国时期词论家在肯定辛苏之词都以感情豪放、境界壮阔著称的同时,也对辛词情感表现的浓烈、主观理念的执着和内在抒写的沉郁给予了充分评述。民国时期词学批评对辛弃疾的论说,从不同视点将人们对辛弃疾的认识进行了充实、深化与完善,为后人更好地把握辛词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和多维的视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词学 辛弃疾 主体论 词作论 苏辛比较论
下载PDF
民国时期词学批评中的吴文英论
9
作者 胡建次 《北方论丛》 2019年第5期77-85,共9页
民国时期词学批评中的吴文英论,主要体现在三个维面:一是周、吴比较论,二是用字下语论,三是创作得失论.在第一个维面,普遍对吴文英以周邦彦为师而自成一家予以称扬.在第二个维面,围绕其用字密丽、炼意深致、匠心独运进一步展开评说.在... 民国时期词学批评中的吴文英论,主要体现在三个维面:一是周、吴比较论,二是用字下语论,三是创作得失论.在第一个维面,普遍对吴文英以周邦彦为师而自成一家予以称扬.在第二个维面,围绕其用字密丽、炼意深致、匠心独运进一步展开评说.在第三个维面,词论家们对其创作得失进行了多样的分析评说.民国时期的词学批评,进一步将对吴文英的认识观照不断推向历史的高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词学 吴文英论 周吴比较 用字下语 创作得失
下载PDF
民国时期的宋词兴盛论
10
作者 刘学洋 《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1年第3期62-67,共6页
民国词学经历了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型,词学家开始着重探讨宋词兴盛这一词史现象。他们采用量化的方法直观地展示了宋词之盛,并揭示了宋初词坛的沉寂。又从纵向与横向两个维度论述了宋词作为"一代之文学"的依据,系统地阐释了词... 民国词学经历了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型,词学家开始着重探讨宋词兴盛这一词史现象。他们采用量化的方法直观地展示了宋词之盛,并揭示了宋初词坛的沉寂。又从纵向与横向两个维度论述了宋词作为"一代之文学"的依据,系统地阐释了词盛于宋的具体内涵。还分析了宋词兴盛的原因,主要包括词体的娱乐性契合了宋朝繁华的社会生活、帝王的提倡,以及文学的进化。这些讨论对宋词兴盛形成了较为全面的认识,但由于是在起步阶段,也存有不足,值得借鉴反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词学 宋词 兴盛 “一代之文学”
下载PDF
性情与风格:论民国词学接受与批评中的姜夔
11
作者 王育涵 《齐鲁师范学院学报》 2021年第1期127-133,共7页
姜夔是民国词学接受中的一个“重镇”,民国时期词论家在新旧文化转型的背景之下,从独立坚贞的人生追求、清空骚雅的精构笔法、接受与批评的词学史意义等三个方面对姜夔及其词学进行了评论,从一定层面展现出民国词学在接受与传承传统词... 姜夔是民国词学接受中的一个“重镇”,民国时期词论家在新旧文化转型的背景之下,从独立坚贞的人生追求、清空骚雅的精构笔法、接受与批评的词学史意义等三个方面对姜夔及其词学进行了评论,从一定层面展现出民国词学在接受与传承传统词学的景况。梳理民国时期词论家对姜夔及其词学的接受与评论,对我们深入地了解姜夔与南宋词学在民国的发展,完整地把握民国词学的整体面貌及其演进等均有助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词学 姜夔 批评
下载PDF
论朱彊邨、夏承焘的词学交往 被引量:1
12
作者 惠联芳 《中国韵文学刊》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68-72,共5页
朱彊邨为民国时期词学前辈,夏承焘少于朱彊邨43岁。朱彊邨不遗余力地奖掖夏承焘,夏承焘对朱彊邨的学术研究也予以帮助。两者之间的交流属于双向交流。夏、朱交谊的背后是中国学术新旧转换时期传统学术传承方式的嬗变。
关键词 夏承焘 朱彊邨 交谊 学术传承 国词学发展
下载PDF
《续修四库全书总目》词籍提要与孙人和评“当代”词之得失 被引量:1
13
作者 刘兴晖 《广东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2016年第2期59-65,共7页
《续修四库全书总目》的集评类和词曲类中,全面辑录清中叶以降词籍,汲取晚清民国词籍整理成果,可贯联而成通史型解题目录,为现代词籍目录学的建构起了奠基作用。主要撰著者孙人和倡词之正体,反对广注典实的学人之词,以俗济雅,弥补"... 《续修四库全书总目》的集评类和词曲类中,全面辑录清中叶以降词籍,汲取晚清民国词籍整理成果,可贯联而成通史型解题目录,为现代词籍目录学的建构起了奠基作用。主要撰著者孙人和倡词之正体,反对广注典实的学人之词,以俗济雅,弥补"重拙大"体系中的难以自足之处。品评"当代"词作词论,自成一家之言,在民国词学学术史上具有不可轻忽的重要地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续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词籍提要 晚清国词学 孙人和 “当代”词
下载PDF
民国词坛新旧两派分野论析 被引量:5
14
作者 孙克强 《社会科学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132-146,共15页
民国时期既是古典词学的终结期又是现代词学的兴盛期,新派词学出现,并与传统旧词学形成分野之势。新旧两派词学在许多论题上相互对立,如对南北宋词审美价值的判断和取舍,旧派的观点是尚南宋而不抑北宋,新派则是崇北宋而黜南宋;又如对清... 民国时期既是古典词学的终结期又是现代词学的兴盛期,新派词学出现,并与传统旧词学形成分野之势。新旧两派词学在许多论题上相互对立,如对南北宋词审美价值的判断和取舍,旧派的观点是尚南宋而不抑北宋,新派则是崇北宋而黜南宋;又如对清词的价值判断,旧派、新派对“清词中兴”分别持肯定和否定态度。造成两派分野对立的原因,一是学词目不同,旧派以学习填词为目的,新派以欣赏审美为目的。二是审美标准不同,旧派追求幽约委婉,新派要求直击心灵。民国时期新旧两派对当时及后世词史、词学史的思想观念以及教学和研究均有深刻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词学 旧派 新派 常州词派 南北宋词 清词中兴
原文传递
民国时期词学批评视野中的苏轼论
15
作者 胡建次 《古代文学理论研究》 2021年第1期527-552,共26页
民国时期词学批评视野中的苏轼论,主要体现在三个维面:一为襟怀才性与艺术特征论,二为词法技巧论,三为苏辛比较论。在第一个维面,人们持续肯定苏轼的才华,品评其词的艺术特征并予以推扬。在第二个维面,人们就苏轼以诗为词和其词是否协... 民国时期词学批评视野中的苏轼论,主要体现在三个维面:一为襟怀才性与艺术特征论,二为词法技巧论,三为苏辛比较论。在第一个维面,人们持续肯定苏轼的才华,品评其词的艺术特征并予以推扬。在第二个维面,人们就苏轼以诗为词和其词是否协韵进行论析。在第三个维面,人们就苏辛词的创作技巧、意境呈现、风格表现等展开评述。民国时期词学对苏轼的论评,为更好地把握其人其作提供了平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词学 苏轼论 襟怀才性 词法技巧 苏辛比较
原文传递
世乱中的文化坚守与词体创作——论汪东词学思想及其对沈祖棻的影响 被引量:2
16
作者 黄阿莎 《解放军艺术学院学报》 2016年第1期134-140,共7页
《涉江词稿序》是汪东存世作品中少见的词集序言。在该序言中,汪东根据时代环境的变化,以"三变"解读沈祖棻的词作与词风。这种解读方式透露出汪东的词学思想,结合汪东的其他词学文章,可见出汪东词学思想的内涵与时代意义。由... 《涉江词稿序》是汪东存世作品中少见的词集序言。在该序言中,汪东根据时代环境的变化,以"三变"解读沈祖棻的词作与词风。这种解读方式透露出汪东的词学思想,结合汪东的其他词学文章,可见出汪东词学思想的内涵与时代意义。由此既可理解汪东词学思想对沈祖棻的深刻影响,也可探讨民国时期历史现实、政治与文学批评、创作的互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汪东 沈祖 国词学
原文传递
論龍榆生《東坡樂府箋》的校箋特點及其意義
17
作者 汪超 《词学》 2022年第2期231-247,共17页
《東坡樂府箋》是二十世紀重要的詞集箋注。箋注者站在詞學立場,重視詞學内部問題的校勘、箋釋。龍榆生的校勘工作多出異同校,少斷是非,保留了三個東坡集的基本面貌,其校勘態度整體上較爲謹慎。對傅幹《注坡詞》多有采用,但删去其中無... 《東坡樂府箋》是二十世紀重要的詞集箋注。箋注者站在詞學立場,重視詞學内部問題的校勘、箋釋。龍榆生的校勘工作多出異同校,少斷是非,保留了三個東坡集的基本面貌,其校勘態度整體上較爲謹慎。對傅幹《注坡詞》多有采用,但删去其中無補于讀者理解者、與詞意較疏離、注釋錯誤等注文,又對傅注作了不少增訂,自有貢獻。從詞學史的角度看,該箋注成果體現了不同時風的詞學主張,又是民國學人交往的縮影,具有表徵意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東坡樂府箋》 傅幹《注坡 箋注 東坡 民國詞學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