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多民族共生文化进校园促进民族团结进步的生态化路径探索——基于对贵州省中小学的调查研究
1
作者 曾娟玲 《大学(思政教研)》 2023年第12期193-196,共4页
教育资源的亲和力与匹配契合度是保证民族团结教育实效性的关键因素,多民族共生文化作为多个民族长期交流、交往、交融而产生的一种文化形态,相关资源融入多民族地区民族团结的学校教育,有助于强化学生对民族团结价值和共同体文化的认同... 教育资源的亲和力与匹配契合度是保证民族团结教育实效性的关键因素,多民族共生文化作为多个民族长期交流、交往、交融而产生的一种文化形态,相关资源融入多民族地区民族团结的学校教育,有助于强化学生对民族团结价值和共同体文化的认同,也有助于铸牢学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贵州省多民族共生文化进行学校传承极具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价值,基于贵州省中小学的调查发现,依托多民族共生文化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需要坚持生态化的理念,探索生态化的实施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共生文化 民族团结 生态化路径
下载PDF
云南多民族共生格局的历史形成机理初探 被引量:10
2
作者 周智生 张黎波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22-127,共6页
云南是我国多民族和谐共生最典型的区域之一。民族之间友好关系的维系与发展,不仅铸就了云南社会经济发展的光辉历史,而且也是维护中国西南边疆稳定发展和祖国统一的重要基础。其中有诸多值得借鉴总结和珍视的历史经验和发展智慧。本文... 云南是我国多民族和谐共生最典型的区域之一。民族之间友好关系的维系与发展,不仅铸就了云南社会经济发展的光辉历史,而且也是维护中国西南边疆稳定发展和祖国统一的重要基础。其中有诸多值得借鉴总结和珍视的历史经验和发展智慧。本文在笔者长期研究积累及方国瑜、林超民、郭家骥等前辈学者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突破一般事项和单向度看待民族关系的局限,在特殊地域空间尺度与长时段历史进程的交集研究审视中,梳理阐释云南多民族共生格局的基本形貌,并总结提炼其历史形成机理及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南 民族共生格局 形成机理
下载PDF
多民族共生村落农户居住空间满意度研究——以云南省洱源县郑家庄为例 被引量:1
3
作者 王涛 李君 +2 位作者 李立晓 王若菲 陈长瑶 《资源开发与市场》 CAS 2019年第9期1138-1144,共7页
以多民族聚居村落郑家庄为例,从农户微观主体视角出发,采用3S和PRA相结合的方式,通过对该区域全覆盖式调查,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对郑家庄农户居住空间满意度进行调查分析。结果表明:①郑家庄多民族共生性较强,农户居住空间在亲缘关系"... 以多民族聚居村落郑家庄为例,从农户微观主体视角出发,采用3S和PRA相结合的方式,通过对该区域全覆盖式调查,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对郑家庄农户居住空间满意度进行调查分析。结果表明:①郑家庄多民族共生性较强,农户居住空间在亲缘关系"小聚居"的基础上形成"互嵌"特征,各民族"互嵌-共生"分布特征明显。②整体上,农户居住空间满意度较高,满意度的社会环境>住宅内空间>住宅外空间,和谐共生关系得到很好体现。③局部上,农户居住空间满意度其他4个民族>藏族>白族>汉族,各民族满意度虽然存在差异,但民族共生关系逐步加强。④个体上,农户居住空间满意度差异明显,受访人员性别、年龄、家庭人口数量、就业方式等因素是影响农户满意度的主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共生 农户居住空间 满意度
下载PDF
民族共生理论(方法论)的构建——基于社会生物学的学术共鸣 被引量:7
4
作者 袁年兴 《东疆学刊》 CSSCI 2009年第4期56-63,共8页
民族共生关系是一种多层面的民族共同适应、共同发展的优化路径,它要求诸民族在合作竞争机制的驱动下,互惠共生,自行趋优。民族共生关系的存在,最重要的体现是形成一种共生能量。为保障各个民族及民族关系的持续健康发展,应建立或进一... 民族共生关系是一种多层面的民族共同适应、共同发展的优化路径,它要求诸民族在合作竞争机制的驱动下,互惠共生,自行趋优。民族共生关系的存在,最重要的体现是形成一种共生能量。为保障各个民族及民族关系的持续健康发展,应建立或进一步完善民族激励机制、民族优化机制、利益共享与补偿机制以及民族关系协调与应急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共生 社会生物学 方法论
下载PDF
民族共生关系分析模型及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被引量:6
5
作者 袁年兴 《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9年第3期41-49,共9页
把共生哲学拓展到民族学研究领域,构建民族关系研究范式,是实现民族关系研究从传统的、经验式的、定性的探讨转换到逻辑的、量化分析的一种范式创新。基于共生哲学的基本理念,通过探讨民族共生关系的基本内涵,建立民族共生关系的逻辑分... 把共生哲学拓展到民族学研究领域,构建民族关系研究范式,是实现民族关系研究从传统的、经验式的、定性的探讨转换到逻辑的、量化分析的一种范式创新。基于共生哲学的基本理念,通过探讨民族共生关系的基本内涵,建立民族共生关系的逻辑分析模型及评价指标体系,把民族平等、成果共享、互惠合作、共同进化的理念诉求,落实到具体、可以量化的现实层面,为分析、评价、调控民族关系提供新的视角和范式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共生哲学 民族共生关系 民族关系评价
下载PDF
民族共生理论的构建——基于社会生物学的学术共鸣 被引量:5
6
作者 袁年兴 《岭南学刊》 CSSCI 2009年第5期20-25,共6页
民族共生理论是基于生物共生理论视域,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以社会转型时期的民族关系为具体研究对象,以实现民族共同发展、共同优化为现实目标,以系统、微观的视角全面分析民族关系的核心内容、表现形式、本质特征、实... 民族共生理论是基于生物共生理论视域,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以社会转型时期的民族关系为具体研究对象,以实现民族共同发展、共同优化为现实目标,以系统、微观的视角全面分析民族关系的核心内容、表现形式、本质特征、实现方式以及实现过程的方法论。民族共生理论认为,民族共生关系是一种多层面的民族共同适应、共同发展的优化路径,要求诸民族在合作竞争机制的驱动下互惠共生、自行趋优。民族共生关系的存在,最重要的是体现在形成一种共生能量。为保障各个民族及民族关系持续健康发展,应建立或进一步完善民族激励机制、民族优化机制、利益共享与补偿机制以及民族关系协调与应急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共生理论 民族关系 范式
下载PDF
现代化潮流下的民族共生
7
作者 张光红 陈慧萍 《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5年第6期80-84,共5页
民族国家遍布于当今世界的各个角落,也是国际广泛认可的政治组织机构。在民族国家民族的多元和文化的多样也是常态。但是现代化潮流下许多地方性和区域性的文化正面临消失,民族的文化特质正面临破损。而为维护民族权力和民族利益,遭受... 民族国家遍布于当今世界的各个角落,也是国际广泛认可的政治组织机构。在民族国家民族的多元和文化的多样也是常态。但是现代化潮流下许多地方性和区域性的文化正面临消失,民族的文化特质正面临破损。而为维护民族权力和民族利益,遭受这一境况的民族必给予反击,如若手段过于激烈可能会引发民族间的冲突和矛盾,势必影响社会的安定与和谐。而民族共生要求诸民族在合作竞争机制下,协同共进,互惠共生。因此,正确处理民族共生关系是民族共同发展、共同适应的优化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化潮流 民族共生 民族国家 路径选择
下载PDF
高黎贡山中部多民族共生区的旅游开发与保护——基于文化生态视野的分析
8
作者 刘丽 李强 《科技信息》 2009年第6期310-311,共2页
云南省高黎贡山中部非主体多民族共生是云南乃至中国一个多民族共生的缩影,是一个民族文化多元共生的地区,这不仅为研究多元文化共存提供了一个很好的例子,同时也具有很高的旅游开发价值。本文试图从文化生态的视野分析该地区的文化生... 云南省高黎贡山中部非主体多民族共生是云南乃至中国一个多民族共生的缩影,是一个民族文化多元共生的地区,这不仅为研究多元文化共存提供了一个很好的例子,同时也具有很高的旅游开发价值。本文试图从文化生态的视野分析该地区的文化生态特点,具体分析了该地区各子文化之间以及文化生态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和社会生态系统之间的相互关系,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此类地区旅游开发和保护的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生态 民族共生 旅游开发与保护 高黎贡山中部
下载PDF
坚持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以云南多民族共生为视角 被引量:1
9
作者 马喜梅 吕琼梅 《普洱学院学报》 2020年第2期1-3,共3页
多民族共生是云南民族关系的显著特点,在致力于把云南建设成为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一带一路”倡议枢纽的关键时期,必须坚定不移地坚持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道路,认真贯彻落实党的民族理论政策,深入推进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云南... 多民族共生是云南民族关系的显著特点,在致力于把云南建设成为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一带一路”倡议枢纽的关键时期,必须坚定不移地坚持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道路,认真贯彻落实党的民族理论政策,深入推进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云南的实践、完善与发展,为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主动服务和融入“一带一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特色 民族问题 民族共生
下载PDF
《密洛陀古歌》中的民族共生思想研究
10
作者 李志荣 《钦州学院学报》 2016年第9期20-24,共5页
《密洛陀古歌》作为布努瑶族的创世史诗,是布努瑶族、大汉族、地方汉族、壮族对话交流的史实记载。从共生学的理论视角探讨古歌中的民族关系,其中蕴含着以和谐为中心的民族共生思想,这是布努瑶人对和谐、安宁生活的向往以及对人的存在... 《密洛陀古歌》作为布努瑶族的创世史诗,是布努瑶族、大汉族、地方汉族、壮族对话交流的史实记载。从共生学的理论视角探讨古歌中的民族关系,其中蕴含着以和谐为中心的民族共生思想,这是布努瑶人对和谐、安宁生活的向往以及对人的存在价值积极追求在艺术上的积极观照,是布努瑶族人热爱和谐、团结互助民族智慧的结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密洛陀古歌》 共生理论 民族共生思想
下载PDF
文化结构视野下贵州省多民族共生文化的形成渊源与固化机制探析 被引量:1
11
作者 曾娟玲 孙杜娟 万七顺 《兴义民族师范学院学报》 2019年第3期5-10,14,共7页
基于文化结构的视野,从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等三个层面,探析了贵州省多民族共生文化的形成渊源与固化形态。其中,喀斯特地貌下的物质相互信赖、人口的大规模流动,是物质文化共生的先决条件和推动因素;谚语互谅、乡规民约互守,... 基于文化结构的视野,从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等三个层面,探析了贵州省多民族共生文化的形成渊源与固化形态。其中,喀斯特地貌下的物质相互信赖、人口的大规模流动,是物质文化共生的先决条件和推动因素;谚语互谅、乡规民约互守,是制度文化共生的内蕴因素与外在规约;信仰互通、禁忌共信是精神文化共生的核心要素与重要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共生文化 文化结构 形成渊源与固化机制
下载PDF
政治统一与文化多元:民国时期西南少数民族的民族共生诉求
12
作者 刘波儿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62-65,183,共5页
在近代中国由王朝天下向现代国家转变的过程中,汉族知识精英们长期围绕西方"一族一国"的民族建国模式探讨新型国家的组织结构问题,形成了"夷汉同源说"、"中华民族是一个"等旨在构建一个"中华民族&qu... 在近代中国由王朝天下向现代国家转变的过程中,汉族知识精英们长期围绕西方"一族一国"的民族建国模式探讨新型国家的组织结构问题,形成了"夷汉同源说"、"中华民族是一个"等旨在构建一个"中华民族"以因应民族国家理论的思考路径。事实上,当时已经产生民族意识觉醒的西南少数民族精英们自有一套实现多民族凝聚于一个政治共同体的逻辑,他们提出的统一国家认同与文化多元诉求,揭示了民族共生理论的另一种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政治统一 文化多元 西南少数民族精英 民族共生
下载PDF
多民族共生村落农户居住空间“耦合魔方”研究--以洱源县郑家庄为例 被引量:6
13
作者 王涛 李君 +1 位作者 李立晓 陈长瑶 《世界地理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399-409,共11页
以洱源县郑家庄为例,运用"3S+PRA"与"耦合魔方"隐喻类比相结合的方法,对多民族共生村落农户居住空间多层次时空耦合特征演变机制进行分析。得出以下结果:(1)空间维度上,农户居住空间近程耦合逐渐趋向远程耦合,扩张... 以洱源县郑家庄为例,运用"3S+PRA"与"耦合魔方"隐喻类比相结合的方法,对多民族共生村落农户居住空间多层次时空耦合特征演变机制进行分析。得出以下结果:(1)空间维度上,农户居住空间近程耦合逐渐趋向远程耦合,扩张调整适应"人-地"关系的改变,由分散、无序逐步形成集中、有序两横两纵的"井"字型分布格局,(2)时间维度上,农户居住空间以原驻民族远期耦合转变为原驻与外迁民族相互嵌套的远、近期耦合共存模式,依靠交通道路向四周延伸,各民族交叉式混居现象明显,扩张速度不断加快,(3)组织维度上,郑家庄以汉、白两族组内耦合向多民族组间耦合特征转变,居住空间在血缘组织关系"小聚居"的基础上形成以地缘和业缘组织关系为主的多民族"互嵌-共生"的分布格局,(4)表象维度上,农户居住空间演变以显性耦合逐渐趋向显、隐性耦合相互协调模式,要素间和子系统间直接或间接流动的"互嵌-共生"分布格局明显。可知,农户居住空间演变呈现与当地环境相协调的一致性,是在时间、空间、组织和表象上相互影响、相互交融的耦合过程,当环境改变时,农户居住空间也会做出一致性的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共生 村落 农户居住空间 耦合魔方 洱源县
原文传递
多民族共生区农户生计与土地利用分异特征——以云南洱源县郑家庄为例 被引量:15
14
作者 张磊 李君 武友德 《经济地理》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9期183-190,共8页
以洱源县郑家庄为例,运用全覆盖式问卷调查、参与式农村评估及景观格局分析等方法,对多民族共生区农户的生计及土地利用状况进行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各族农户生计的非农与兼业化程度均较高,汉、白等原驻民族的农为主型农户比例最高,... 以洱源县郑家庄为例,运用全覆盖式问卷调查、参与式农村评估及景观格局分析等方法,对多民族共生区农户的生计及土地利用状况进行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各族农户生计的非农与兼业化程度均较高,汉、白等原驻民族的农为主型农户比例最高,藏族等迁入民族的非农型农户比重最大。(2)汉、白等原驻民族农户及农为主、非农为主型农户的生计多样性较高,组合较为合理;各族农户间的生计多样化指数差异较小而不同生计类型农户间的差异悬殊。(3)不同民族农户土地利用的型式与程度存在差异,藏族等迁入民族农户拥有、流转耕地面积及宅基地的用地规模、利用程度均整体高于汉、白等原驻民族,但耕地利用的集约度及宅基地内部不同类型用地分配的均匀度与组合的多样性相对较低。(4)农户生计的非农与多样化影响其土地利用的规模、效率及形态组合,整体而言,农户生计的非农程度与其耕地流出面积、宅基地利用的规模、程度及内部不同类型用地分配的均匀度呈正比,而与其耕地租入面积、利用的集约度及宅基地内部不同类型用地组合的多样性呈反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户生计 非农与兼业化程度 土地利用流转 耕地与宅基地 民族共生 云南省
原文传递
基于共生理论的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关系实证研究 被引量:3
15
作者 朱向梅 姚露 常开霞 《广西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45-59,共15页
借鉴生态学共生理论,以我国少数民族自治区和汉族地区2000~2018年的面板数据为例,建立民族共生关系评价指标体系,对各民族共生关系进行实证考察,并以共生系数构建民族共生网络,通过计算民族共生网络的节点中心度、网络密度和网络中心势... 借鉴生态学共生理论,以我国少数民族自治区和汉族地区2000~2018年的面板数据为例,建立民族共生关系评价指标体系,对各民族共生关系进行实证考察,并以共生系数构建民族共生网络,通过计算民族共生网络的节点中心度、网络密度和网络中心势,反映我国各民族共生关系的演化进程。研究发现:汉族对少数民族的影响由强趋弱,少数民族的影响则由弱变强,民族间的关系由寄生、非对称互惠共生向对称性互惠共生趋近;民族共生网络由汉、维双中心结构逐渐演变为维吾尔族单一中心结构,民族间的关系渐趋于弱连接状态。反映了各民族在保持各自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独立性上趋向民族生态的均衡和稳定,揭示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关系的内在结构及其演化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共生理论 中华民族 多元一体关系 民族共生网络
下载PDF
民族共生的多维路径
16
作者 梁玉春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1-16,共6页
民族共生是不同民族单元彼此以对方为自身生存前提而形成的"谁也离不开谁"的状态。民族共生的本质是共存和双赢,价值取向是促进不同民族实体的共进化。实现民族共生的路径是多维的,可从互认差异、互相适应、互相尊重、互学互... 民族共生是不同民族单元彼此以对方为自身生存前提而形成的"谁也离不开谁"的状态。民族共生的本质是共存和双赢,价值取向是促进不同民族实体的共进化。实现民族共生的路径是多维的,可从互认差异、互相适应、互相尊重、互学互补和互惠互利五路并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共生 互相适应 互相尊重 互惠互利 多维路径
原文传递
少数民族文化与周边国家民族文化共生发展的传统模式 被引量:4
17
作者 邱仁富 《开发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137-140,共4页
我国少数民族文化与周边国家民族文化共生发展的传统模式主要包括:地缘共生模式、血缘共生模式、信仰共生模式等,地缘共生模式是以地缘为场域的文化共生模式;血缘共生模式是以民族亲缘关系为纽带的共生模式;信仰共生是以多民族的共同信... 我国少数民族文化与周边国家民族文化共生发展的传统模式主要包括:地缘共生模式、血缘共生模式、信仰共生模式等,地缘共生模式是以地缘为场域的文化共生模式;血缘共生模式是以民族亲缘关系为纽带的共生模式;信仰共生是以多民族的共同信仰为精神纽带的文化共生模式,这三种模式扮演着不同的角色,起到不同的作用,新时期,透视我国少数民族文化与周边国家民族文化之间的共生发展模式,在这个基础上,总结经验,对今后促进我国少数民族地区与周边国家民族之间的关系和谐发展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我国少数民族文化 周边国家民族文化:共生发展 模式
下载PDF
滇藏茶马古道与多民族共生发展初探
18
作者 周智生 《华西边疆评论》 2014年第1期85-93,共9页
滇藏茶马古道是自古以来横跨西南民族聚居区的民间商贸交流通道,在促进民族间贸易与民族间交流上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探讨了茶马古道在促进多民族共生发展中所发挥的历史功能,对其促进所民族共生发展中发挥作用的机制进行了分析,并阐... 滇藏茶马古道是自古以来横跨西南民族聚居区的民间商贸交流通道,在促进民族间贸易与民族间交流上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探讨了茶马古道在促进多民族共生发展中所发挥的历史功能,对其促进所民族共生发展中发挥作用的机制进行了分析,并阐释了其当代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滇藏茶马古道 民族共生发展 民族贸易
原文传递
诠释学视野下基础教育学校中的民族文化共生
19
作者 李甜 赵桂香 《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报》 2010年第1期123-125,共3页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一步推进,不同特质的民族文化交流与碰撞日益频繁。人们相互理解与包容的重要性也与日俱增,因此,人在走向社会前的社会化关键阶段即学校受教育阶段就必须更多地接触不同的民族文化以取得最大限度的进步和发展,学校中...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一步推进,不同特质的民族文化交流与碰撞日益频繁。人们相互理解与包容的重要性也与日俱增,因此,人在走向社会前的社会化关键阶段即学校受教育阶段就必须更多地接触不同的民族文化以取得最大限度的进步和发展,学校中民族文化共生的问题也就浮出水面。要促进基于理解的民族文化共生,课程改革和教学理念的转变以及新型教学方式的有力实施等便提上了日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础教育 民族教育 民族文化共生 策略
下载PDF
全国“民族文学比较与文化共生”学术研讨会在广西民族学院召开 被引量:2
20
作者 黄钟 《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91-91,共1页
关键词 民族文化学比较与文化共生”学术研讨会 广西 会议动态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