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法治凝聚民族共识 被引量:2
1
作者 宋海彬 侯明明 《新疆社会科学》 CSSCI 2017年第6期94-102,180,共9页
文章认为法治作为具有现代文明属性诸多优势的资源整合—利益分配机制,从民族问题层面来看,其重大社会价值就在于凝聚和巩固民族共识。法治所达致的民族共识,一方面抓住民族利益实质平等的关键要害,克服所谓"反向歧视"错误认... 文章认为法治作为具有现代文明属性诸多优势的资源整合—利益分配机制,从民族问题层面来看,其重大社会价值就在于凝聚和巩固民族共识。法治所达致的民族共识,一方面抓住民族利益实质平等的关键要害,克服所谓"反向歧视"错误认识的限制,依凭实质法治路径,有效落实和增进民族平等与民族繁荣发展;另一方面,通过"公民权利一体保护"与"少数民族权利特殊保护"并举,在保障国家认同与民族认同统一的前提下,不断为少数民族权利增长和民族问题法治化治理注入新的时代内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共识 国家认同 民族认同 实质法治 少数民族权利
下载PDF
论现代化价值冲突中的民族共识
2
作者 李咏梅 《黑河学院学报》 2010年第3期32-35,共4页
现代化的过程中,多元价值的并存冲突,使民族共识的达成成为一大难题。通过对理论界共识问题的各种不同见解进行辩证分析和批判,得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提出为民族共识的形成提供了思想基础的结论,指出民族共识达成之路有:利用政治... 现代化的过程中,多元价值的并存冲突,使民族共识的达成成为一大难题。通过对理论界共识问题的各种不同见解进行辩证分析和批判,得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提出为民族共识的形成提供了思想基础的结论,指出民族共识达成之路有:利用政治化的方式促进民族共识的形成,利用非政治化的方式促进民族共识的形成,建立一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转化为民族共识的转化机制,注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实践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价值冲突 民族共识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下载PDF
从交往合理化看民族共识的生成机制 被引量:2
3
作者 杨佩 《广西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71-77,共7页
民族共识和民族冲突一直以来都是民族研究的重要问题,民族的差异性并不是民族冲突的根源,而是民族共识的基础。在现代性背景下,传统文化与现代的激烈碰撞成为民族共识达成的主要障碍。本文试图从哈贝马斯的现代性理论出发,以交往理性为... 民族共识和民族冲突一直以来都是民族研究的重要问题,民族的差异性并不是民族冲突的根源,而是民族共识的基础。在现代性背景下,传统文化与现代的激烈碰撞成为民族共识达成的主要障碍。本文试图从哈贝马斯的现代性理论出发,以交往理性为手段,考察民族共识的生成机制。哈贝马斯将现代性危机归之于生活世界殖民化,用交往合理化来重建生活世界,从而为民族共识的达成打下坚实的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活世界殖民化 交往理性 民族共识
下载PDF
抗战记忆:平型关大捷的民族共识与社会记忆 被引量:2
4
作者 程功群 王倩 《江汉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2期88-92,共5页
1937年9月25日,平型关大捷以后,国共双方、政治人物、新闻媒体、文艺界等社会多方主体开展的系列庆祝方式,对平型关大捷的历史意义达成民族共识,将之视为激发抗战热情、增强抗战信心的象征符号,初步构筑了平型关大捷的社会记忆。新中国... 1937年9月25日,平型关大捷以后,国共双方、政治人物、新闻媒体、文艺界等社会多方主体开展的系列庆祝方式,对平型关大捷的历史意义达成民族共识,将之视为激发抗战热情、增强抗战信心的象征符号,初步构筑了平型关大捷的社会记忆。新中国成立后,有关平型关大捷的社会记忆,通过国家权力、地方政府、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和大众媒体等方式进行传承、再现与更新,塑造、强化了平型关大捷的历史形象,成为中华民族革命精神的文化符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战 平型关大捷 民族共识 社会记忆
下载PDF
当代中国民族共识构建研究
5
作者 钟园园 《学术探索》 2019年第1期151-156,共6页
当代中国社会正处在转型期,民族间的交往交流交融日益增多。在民族间感情不断增进的同时,很多民族因素引发的矛盾纠纷依然存在并呈上升趋势,主要表现为:部分地区民族分裂和暴恐活动活跃、民族价值观冲突加剧、民族间贫富差距扩大和民族... 当代中国社会正处在转型期,民族间的交往交流交融日益增多。在民族间感情不断增进的同时,很多民族因素引发的矛盾纠纷依然存在并呈上升趋势,主要表现为:部分地区民族分裂和暴恐活动活跃、民族价值观冲突加剧、民族间贫富差距扩大和民族事务管理体系僵化。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在于部分少数民族地区缺乏国家认同、传统民族观念的束缚、少数民族自身发展能力不足以及旧体制和机制的弊端。基于以上问题,从价值、程序和政策三个层面提出当代中国民族共识构建的途径,对于促进和谐社会建设、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问题 民族共识 构建
下载PDF
民族共识、民间仪式和集体记忆——陶行知纪念活动及其形象建构 被引量:3
6
作者 刘大伟 杜京容 《教育学术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8期20-25,共6页
1946年7月25日陶行知逝世以后,民间在国统区、解放区、海外掀起了一系列的纪念仪式。这一系列高强度、长时段的由民间自发完成的纪念仪式,通过报纸、唁电、新闻、影像资料等方式向广大社会民众传播,承载了整个中华民族对于"反对内... 1946年7月25日陶行知逝世以后,民间在国统区、解放区、海外掀起了一系列的纪念仪式。这一系列高强度、长时段的由民间自发完成的纪念仪式,通过报纸、唁电、新闻、影像资料等方式向广大社会民众传播,承载了整个中华民族对于"反对内战、争取和平"的民族共识。同时,这一系列的纪念活动也在集体的记忆中塑造出了一个"民主之魂、教育之光"的陶行知形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间仪式 集体记忆 民族共识 陶行知 人物形象
原文传递
宗教与民族的历史关联形态
7
作者 何长文 于凤静 《学习与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36-38,共3页
宗教是一种文化体系,而民族则是社会共同体。民族是宗教的社会载体,而宗教是民族的精神导向。在人类文化的演进中,宗教与民族二者之间存在着对应性(parallelism)与伴随性(Concom itance)的历史关联状态。从对应性角度看,几乎每个民族的... 宗教是一种文化体系,而民族则是社会共同体。民族是宗教的社会载体,而宗教是民族的精神导向。在人类文化的演进中,宗教与民族二者之间存在着对应性(parallelism)与伴随性(Concom itance)的历史关联状态。从对应性角度看,几乎每个民族的历史文化构成中均含有宗教要素,至少有一种宗教形态与民族相对应,这在民族文化定型初期表现得尤为明显;从伴随性角度看,每个民族在相当长的时间跨度上,都与宗教具有相伴随发展的特征。分析宗教与民族对应存在的价值与关联发展的意义,是正确处理民族与宗教问题的关键,是增进民族文化共识、发展民族事业的一个重要前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 宗教 图腾信仰 文化涵容力 民族共识 和谐社会
下载PDF
历史·地域·民族——壮剧《百色起义》的文化标签
8
作者 胡媛 《艺苑》 2020年第6期66-68,共3页
广西戏剧院排演的《百色起义》以广西地方戏曲剧种——壮剧的艺术形式,以1929年发生在广西的百色起义为素材,讴歌为中国革命做出巨大牺牲的广西壮乡人民,开启了本土革命历史题材的探索。该剧展现了邓斌(邓小平)、李明瑞、韦拔群等革命... 广西戏剧院排演的《百色起义》以广西地方戏曲剧种——壮剧的艺术形式,以1929年发生在广西的百色起义为素材,讴歌为中国革命做出巨大牺牲的广西壮乡人民,开启了本土革命历史题材的探索。该剧展现了邓斌(邓小平)、李明瑞、韦拔群等革命先烈以及韦阿婆、阿花、阿龙等壮族百姓在历史洪流中的抉择。全剧以三个基点,即历史事件——百色起义,地域特色——壮剧艺术、民俗文化,民族共同体——壮族与中华民族、广西革命与中国革命,构建了壮剧《百色起义》的文化标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百色起义 壮剧 呀哈嗨 壮族婚俗 民族共识
下载PDF
“中国梦”的时代价值 被引量:10
9
作者 许晓平 《理论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17-19,共3页
"中国梦"的提出,表明中国共产党为凝聚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精神力量树起了新旗帜,表明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价值观得以彰显、民族共识重新汇聚,表明应在强调"国家"、"集体"和"个人"三者... "中国梦"的提出,表明中国共产党为凝聚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精神力量树起了新旗帜,表明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价值观得以彰显、民族共识重新汇聚,表明应在强调"国家"、"集体"和"个人"三者统一中成就个人梦想,为世界和谐发展与丰富多样注入新活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梦” 新旗帜 民族共识 个人梦想 世界和谐
下载PDF
编纂民法典:民族生活的法律归宿 被引量:8
10
作者 凌斌 《中国法律评论》 2014年第4期105-116,共12页
中国民法典的编纂问题,再次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焦点。比较不同国家民法典编纂的历史进程,可以看到民法典编纂与法律职业化的历史契合。现代法治的一个共通经验是法典化进程的时间性积累。首要的原因在于,惟有经过一定时间的全民讨论和政... 中国民法典的编纂问题,再次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焦点。比较不同国家民法典编纂的历史进程,可以看到民法典编纂与法律职业化的历史契合。现代法治的一个共通经验是法典化进程的时间性积累。首要的原因在于,惟有经过一定时间的全民讨论和政治协商,才可能在民法典的编纂过程中达成民族的基本共识,为法律职业和法治秩序积累公共基础。同时,民法典编纂过程也有助于发展法律技术,形成一套表达民族共识的法律语言。民法典的编纂,是一个民族共识的形成和表达过程,提供的是一个民族现代生活的法律归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法典编纂 民族共识 立法民主 立法科学 宪法建设 法律职业化
原文传递
四川松潘地区苯教绘画艺术的叙事性研究
11
作者 郭萍 《四川戏剧》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186-189,共4页
位于岷江源头的松潘地区自古以来就是连接西北西南、民族频繁迁徙交流的藏羌彝文化走廊上的重镇。这里的藏民以苯教和藏传佛教为主要信仰,尤其苯教信仰在当地形成了独特的多元文化特色。当地苯教寺院中的宗教绘画艺术以唐卡和壁画为主,... 位于岷江源头的松潘地区自古以来就是连接西北西南、民族频繁迁徙交流的藏羌彝文化走廊上的重镇。这里的藏民以苯教和藏传佛教为主要信仰,尤其苯教信仰在当地形成了独特的多元文化特色。当地苯教寺院中的宗教绘画艺术以唐卡和壁画为主,其构图的叙事性特征诠释了苯教与藏传佛教相互影响的关系。本文通过对几例绘画艺术的梳理与分析,解读这种信仰关系的特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宗教艺术 松潘苯教 绘画艺术 叙事性 民族共识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