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69篇文章
< 1 2 2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民族地区共同现代化进程中的互嵌式发展路径——基于文化生态保护区文旅融合视角
1
作者 刘利 《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59-66,共8页
互嵌式发展是民族地区文化生态保护区文旅融合的重要路径,有利于本地民众与外来社会力量实现资源互补,在动态发展中保护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核心的文化生态,推动共同现代化进程。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探究共同现代化进程中民... 互嵌式发展是民族地区文化生态保护区文旅融合的重要路径,有利于本地民众与外来社会力量实现资源互补,在动态发展中保护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核心的文化生态,推动共同现代化进程。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探究共同现代化进程中民族地区文化生态保护区文旅融合互嵌式发展内涵,剖析互嵌式发展优势和需求。以本地民众与外来社会力量的共同性为出发点和着力点是互嵌式发展的有效路径,即共同就业创业实现资源互补、共同承担保护和发展的双重责任、共同分享发展红利、共同接受政府的服务和监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地区文化生态保护区 文旅融合 互嵌式发展 共同现代化
下载PDF
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被引量:3
2
作者 林继富 《湖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34-146,共13页
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贯穿人民生产生活行动,体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从区域整体保护到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文化逻辑。各族人民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突出各民族共有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体系和价值理念。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表现出各民族共同生活... 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贯穿人民生产生活行动,体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从区域整体保护到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文化逻辑。各族人民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突出各民族共有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体系和价值理念。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表现出各民族共同生活之上兼收并蓄的特性,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丰沛资源。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就是以各种形式的非物质文化的活化实践来提升各族人民生活质量的过程。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纽带将各族人民凝聚起来,在于强调共同性,在尊重和包容差异性中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进而发挥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强劲动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生态保护区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人民性 整体性
下载PDF
黔东南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态响应和环境秩序
3
作者 陈子华 李嘉欣 王振波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502-512,共11页
以黔东南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区为例,运用地理学相关空间分析方法以及线性扩散接连分析法,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非遗)生态要素进行分析。主要结论有:①黔东南非遗分布具亲山性、亲水性特点,3个区域的文化-生态要素各有不同;②非遗的环境依赖... 以黔东南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区为例,运用地理学相关空间分析方法以及线性扩散接连分析法,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非遗)生态要素进行分析。主要结论有:①黔东南非遗分布具亲山性、亲水性特点,3个区域的文化-生态要素各有不同;②非遗的环境依赖程度因文化类型不同而存在差异,其中制作、营造、医药、生产以及饮食酿制类非遗的生态依赖最明显;③非遗具有一定的生态脆弱性,生物多样性减少、土壤侵蚀、水质污染、气候变化等问题会影响到文化保护与传承;④非遗一方面依赖生态,一方面也因生态作用而扮演了建构、维系地方环境秩序的角色,直接表现为非遗推动跨县、跨海拔、跨地形地貌的生产分工与合作,在促进民族交流中具有积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黔东南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区 山地民族 生态响应 环境秩序 非物质文化遗产
下载PDF
民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扶贫实践路径研究——基于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视角 被引量:17
4
作者 林继富 《湖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49-159,共11页
目前我国有23个文化生态保护区(试验区),主要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实施整体性保护,其中有11个文化生态保护区在民族地区。民族地区文化生态保护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多样,与民众生活关系紧密,是民族地区精准扶贫的宝贵资源。在文化生态保护... 目前我国有23个文化生态保护区(试验区),主要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实施整体性保护,其中有11个文化生态保护区在民族地区。民族地区文化生态保护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多样,与民众生活关系紧密,是民族地区精准扶贫的宝贵资源。在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目标中就包括文化生态保护区以及活跃在区域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它们对于推动民族地区可持续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到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贫困地区、贫困家庭的“扶贫”活动中,形成了行之有效的扶贫实践路径,极大地推进了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有效保护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使民族地区的精准扶贫从外力推动向自我内生性发展转化,进而探索出民族地区民众生活脱贫、脱困走向共同富裕的当代道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地区 非物质文化遗产 文化生态保护区 精准扶贫
下载PDF
云南少数民族脱贫区濒危非遗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路径
5
作者 王婷 《文山学院学报》 2023年第2期44-48,共5页
云南少数民族脱贫区非遗传统技艺因耗时耗力,制作成本高,传承人稀少,市场堵点严重等原因,濒临消亡。在此背景下,建设云南少数民族濒危非遗文化生态保护区具有重要意义,具体路径包括:保护区内划定专门的原材料种植基地;多元帮扶力量主动... 云南少数民族脱贫区非遗传统技艺因耗时耗力,制作成本高,传承人稀少,市场堵点严重等原因,濒临消亡。在此背景下,建设云南少数民族濒危非遗文化生态保护区具有重要意义,具体路径包括:保护区内划定专门的原材料种植基地;多元帮扶力量主动参与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打通市场堵点,消费者主动融入文化生态保护区;唤醒传承人的文化自觉性,凝聚共同体认同价值,实现涵养非遗传承发展内生动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少数民族 濒危非遗 文化生态保护区 现状 路径
下载PDF
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与“多元一体”民族共同体意识
6
作者 刘鹏昱 《中州大学学报》 2023年第4期80-85,共6页
对人类与环境关系的认识,经历了从“环境决定论”到“文化生态学”的发展历程。文化生态学的研究,为明晰文化生态保护区的保护对象和内容提供了思路,确立了文化生态保护的主要内容,从而区别于常规的单项非遗项目保护。党的十九大报告提... 对人类与环境关系的认识,经历了从“环境决定论”到“文化生态学”的发展历程。文化生态学的研究,为明晰文化生态保护区的保护对象和内容提供了思路,确立了文化生态保护的主要内容,从而区别于常规的单项非遗项目保护。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而区域文化的认同往往是国族认同的基础;文化生态保护区的建设,从总体上激活族群的历史记忆、维护平等互利的族群生态,通过文化资源转化、文化交流,促进我群和他群的相互理解、彼此尊重,共享资源环境和文化,从而促进“多元一体”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塑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生态保护区 族群认同 民族共同体
下载PDF
和美乡村生态审美文化研究——艺术乡建赋能民族地区乡村振兴研究系列论文之三 被引量:3
7
作者 唐衡璇 冯凤举 +2 位作者 陈建国 郭松 唐琳 《沿海企业与科技》 2023年第3期78-84,共7页
民族地区传统生态审美文化历经千百年生产生活实践而拓展到文化艺术等领域,与中国古代宇宙观的传统生态智慧相吻合,与现阶段“生态文明”“可持续发展观”“命运共同体”等观念呼应,为生态文明理念的实现提供了坚实的文化基础。和美乡... 民族地区传统生态审美文化历经千百年生产生活实践而拓展到文化艺术等领域,与中国古代宇宙观的传统生态智慧相吻合,与现阶段“生态文明”“可持续发展观”“命运共同体”等观念呼应,为生态文明理念的实现提供了坚实的文化基础。和美乡村生态审美文化,以“和”为理念贯穿始终,是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乡村建设的价值追求。对现代乡村生态审美文化进行塑形与铸魂,是一个体现“真、善、美、宜、益”审美规律的人类生存文化模式。生态审美文化为艺术赋能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提供了生态审美的尺度和导向。艺术乡建是艺术赋能乡村振兴的美生形态,经由艺术赋能与组织创新,建设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共生共荣的和美乡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艺术乡建 生态审美文化 和美乡村 民族地区
下载PDF
民族传统文化生态保护区理念与实践研究——基于云南省环州大村的人类学考察 被引量:5
8
作者 李然 李兴军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20-24,共5页
民族传统文化生态保护区模式在云南提出并得到了较好实践,它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为核心,以自然生态和文化生态的整体性保护为目的。依据生态人类学"文化生态"理论和云南省民族传统文化政策保护规定,民族传统文化生态保护区... 民族传统文化生态保护区模式在云南提出并得到了较好实践,它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为核心,以自然生态和文化生态的整体性保护为目的。依据生态人类学"文化生态"理论和云南省民族传统文化政策保护规定,民族传统文化生态保护区更加注重生态性,缩小规模、突显文化同质性,尽量避免与其他民族文化出现保护上的交叉,是一种因时制宜、因地制宜的小规模保护策略。建设理念、政策规范性、村民主体意识及加强民族村寨社区建设是保护区建设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在全球化背景下和现代化进程中,该模式有利于促进文化与生态、社会、经济全面协调与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州大村 民族传统文化生态保护区 理念 实践
下载PDF
民族地区文化生态旅游与民族文化保护 被引量:23
9
作者 高红艳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03年第1期19-22,共4页
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以及人文环境的保护是旅游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旅游并非无烟工业已形成共识 ,传统的文化旅游方式已对旅游地的文化、人文生态环境造成损害 ,众多传统文化在旅游的影响下面临消失的危险 ,在民族文化地区 ,发展文化生... 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以及人文环境的保护是旅游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旅游并非无烟工业已形成共识 ,传统的文化旅游方式已对旅游地的文化、人文生态环境造成损害 ,众多传统文化在旅游的影响下面临消失的危险 ,在民族文化地区 ,发展文化生态旅游的意义在于使当地的民族风俗、传统文化得以完整保存 ,实现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文化保护 民族地区 文化生态旅游 少数民族 传统文化 人文环境 旅游可持续发展
下载PDF
少数民族自治区建立“民族特色文化生态保护区”研究 被引量:4
10
作者 南文渊 《黑龙江民族丛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133-136,共4页
在全国各少数民族自治地方建立"民族特色文化生态保护区",是通过制度保障落实民族区域自治权利的具体措施之一;"民族特色文化生态保护区"的设立,有利于解决资源开发对区域环境的破坏与民族传统文化遗产流失的问题,... 在全国各少数民族自治地方建立"民族特色文化生态保护区",是通过制度保障落实民族区域自治权利的具体措施之一;"民族特色文化生态保护区"的设立,有利于解决资源开发对区域环境的破坏与民族传统文化遗产流失的问题,使少数民族自治地方生态环境与传统文化得到精心保护和创新发展,从而推动各民族的共同繁荣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自治区 文化生态保护区 论证
下载PDF
浅论少数民族地区的传统文化和自然生态的保护及可持续发展——来自建设“民族文化生态村”彝族村寨的调查 被引量:9
11
作者 刘婷 《楚雄师范学院学报》 2002年第5期53-58,共6页
彝族支系众多 ,分布较广 ,历史悠久。他们大部分都居住在山区或半山区 ,在艰苦的环境中 ,勤劳的彝族人民用生态适应方式解决衣食住行等一系列的问题 ,并且形成了一套适应生态环境的传统文化。笔者在对云南省可邑村和仙人洞村的调查研究... 彝族支系众多 ,分布较广 ,历史悠久。他们大部分都居住在山区或半山区 ,在艰苦的环境中 ,勤劳的彝族人民用生态适应方式解决衣食住行等一系列的问题 ,并且形成了一套适应生态环境的传统文化。笔者在对云南省可邑村和仙人洞村的调查研究的基础上 ,拟通过文化与生态的关系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少数民族地区 传统文化 自然生态 保护 可持续发展 民族文化生态村” 彝族村寨 调查
下载PDF
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区保护格局划定研究——以黔东南为例 被引量:1
12
作者 熊国平 郑璐琳 《风景园林》 2020年第3期113-117,共5页
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区是中国实践整体保护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新,如何根据非物质文化遗产数量等级、分布密度和传承传播路径,合理确定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区格局,划定保护核心区、文化线路、文化节点是保护规划要解决的关键问题。以乡镇... 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区是中国实践整体保护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新,如何根据非物质文化遗产数量等级、分布密度和传承传播路径,合理确定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区格局,划定保护核心区、文化线路、文化节点是保护规划要解决的关键问题。以乡镇为单元,运用GIS技术建立空间数据库,构建三大基准层、12个指标层的价值评估模型,确定权重,加权得到综合价值,将价值分值录入空间插值分析,对分析结果进行聚类,划定核心保护区和文化节点,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传播路径进行分析,确定文化线路,叠加得到保护格局,构建划定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区保护格局的技术方法,运用于黔东南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区规划实践,有利于黔东南民族文化生态和景观的整体保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物质文化遗产 民族文化景观 民族文化生态 文化生态保护区
下载PDF
浅析民族地区旅游开发中的文化生态保护问题 被引量:2
13
作者 张冠群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3年第3期113-116,共4页
旅游业发展至今,对于自然生态的保护已得到了很大程度的重视,但对于文化生态保护的意义和措施仍不明了,特别是在民族地区。文化是民族地区区别于其它地区的主要特征,是旅游发展的动力和灵魂,也是主要的旅游吸引力。在民族地区的旅游开... 旅游业发展至今,对于自然生态的保护已得到了很大程度的重视,但对于文化生态保护的意义和措施仍不明了,特别是在民族地区。文化是民族地区区别于其它地区的主要特征,是旅游发展的动力和灵魂,也是主要的旅游吸引力。在民族地区的旅游开发过程中,我们一边要尽可能挖掘其特有的文化内涵,将抽象的文化转化为可被大众理解、接受的产品和表现形态;一边要注意保护文化的生态性。只有保护好民族地区的文化生态,才能为其民族传承、旅游发展提供不竭动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地区 文化生态 旅游开发 保护
下载PDF
民族地区旅游业文化生态保护利用研究 被引量:1
14
作者 吴倩 曹安勇 《企业经济》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98-100,共3页
我国民族地区具有独特的地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文化有机组成部分的各少数民族文化,大多植根于秀美的自然环境与悠久的社会历史之中,蕴含丰厚价值。在开发这些旅游资源时,需充分保护其文化生态,这也是发展民族旅游业的关键所在。坚持生... 我国民族地区具有独特的地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文化有机组成部分的各少数民族文化,大多植根于秀美的自然环境与悠久的社会历史之中,蕴含丰厚价值。在开发这些旅游资源时,需充分保护其文化生态,这也是发展民族旅游业的关键所在。坚持生态旅游观念,不但要保护利用好自然资源,更要保护好民族地区的文化生态,利用好文化旅游资源,发掘文化生态的市场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地区 旅游业开发 文化生态保护
下载PDF
基于民族学视角的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构想 被引量:1
15
作者 黄志敏 《内蒙古财经大学学报》 2016年第3期133-135,共3页
美国人类学家在19世纪提出了"文化生态学"概念,以"文化生态学"作为理论指导,西方的一些人类学家提出了"文化生态博物馆"理念。这一理念被引入我国之后,我国的学者倾向于使用"文化生态保护区"... 美国人类学家在19世纪提出了"文化生态学"概念,以"文化生态学"作为理论指导,西方的一些人类学家提出了"文化生态博物馆"理念。这一理念被引入我国之后,我国的学者倾向于使用"文化生态保护区"的概念,主张在我国建设文化生态保护区,以保障民族民间文化的存续和传承。然而我国现在建设的文化生态保护区都存在着诸多问题,未能有效地实现保护民族民间文化的目标。本文尝试立足于历史特殊论学派的民族学观点,在理论上为文化生态保护区的构建提供可行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生态保护区 民族 历史特殊论
下载PDF
民族地区传统村落生态审美文化的新建构——艺术乡建赋能民族地区乡村振兴研究系列论文之六
16
作者 唐衡璇 冯凤举 +2 位作者 陈建国 郭松 唐琳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3年第36期121-125,共5页
艺术赋能民族地区传统村落振兴,是一种整体性、系统性的生态审美文化的构建过程,需要对传统村落的生态审美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进行生态审美文化的新构建。该文考察传统村落从“生境”到“艺境”的艺术提升、审美地生存和... 艺术赋能民族地区传统村落振兴,是一种整体性、系统性的生态审美文化的构建过程,需要对传统村落的生态审美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进行生态审美文化的新构建。该文考察传统村落从“生境”到“艺境”的艺术提升、审美地生存和诗意地栖居生成及村落生态审美文化体系的系统生成机制,艺术赋能传统村落的振兴,需要坚持因地制宜、文化自觉、导向和谐等原则,通过保护传承和发展传统村落优秀文化、促进现代城市和传统村落的文化循环相生、营造传统村落生态审美文化场、培养具有生态审美意识的传统村落居民等,建构传统村落生态审美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艺术乡建 传统村落 生态审美文化 创新性发展 诗意地栖居 民族地区 乡村振兴
下载PDF
民族地区城市文化生态资源的保护利用模式
17
作者 黄炜 徐月明 +1 位作者 胡燕兰 朱志敏 《资源开发与市场》 CAS CSSCI 2014年第2期208-212,共5页
民族地区城市文化生态资源的保护利用主要有政府和城市社区两大主体。构建出四象限式保护利用模型,包括政府宰制型、政府主导—社区参与型、社区自主型、放任型4种模式,指出民族地区城市应根据不同阶段、不同状况采取相应的保护利用模式... 民族地区城市文化生态资源的保护利用主要有政府和城市社区两大主体。构建出四象限式保护利用模型,包括政府宰制型、政府主导—社区参与型、社区自主型、放任型4种模式,指出民族地区城市应根据不同阶段、不同状况采取相应的保护利用模式,提出政府首先应进行资源细分与区域规划,并从机制建设、法制完善、政策扶持等三个层面展开具体工作,以达到在保护中进行合理利用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地区 城市文化生态资源 保护利用
下载PDF
武陵山区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与湖南少数民族舞蹈文化传承研究 被引量:1
18
作者 李鑫 《艺海》 2021年第4期95-97,共3页
武陵山区幅员辽阔,地处湘、鄂、渝、黔四省,几百年来各种文化交汇碰撞。以土家族苗族为主体的湖南少数民族用智慧创造了独具特色并让世人瞩目的湖南少数民族舞蹈文化。这些璀璨的文化与当地的社会、人文、自然环境等息息相关,它来源于... 武陵山区幅员辽阔,地处湘、鄂、渝、黔四省,几百年来各种文化交汇碰撞。以土家族苗族为主体的湖南少数民族用智慧创造了独具特色并让世人瞩目的湖南少数民族舞蹈文化。这些璀璨的文化与当地的社会、人文、自然环境等息息相关,它来源于民间又活跃于民间、繁荣于民间,如果失去了特定的环境,湖南少数民族舞蹈文化的传承和保护就会失去赖以生存的土壤和空间。因此,本文从重视和加强人与环境的关系,加强湖南少数民族舞蹈文化与旅游业的融合发展,增加文化特色并加强传承保护力度三个方面研究武陵山区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与湖南少数民族舞蹈文化传承。为更好建设武陵山区文化生态保护区和传承保护湖南少数民族舞蹈文化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生态保护区 建设 湖南少数民族 舞蹈文化 传承
下载PDF
浅析民族地区原生态文化开发与保护
19
作者 赵赞 《中国商贸》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7期158-159,共2页
民族地区原生态文化是少数民族居住地(社区)自然环境与社会人文环境关系的总和,表现为原始的、民族民间的、传统的文化。处理好民族地区原生态文化开发与保护的辩证关系,解决好原生态文化开发与保护中存在的问题,关系到民族地区经济、... 民族地区原生态文化是少数民族居住地(社区)自然环境与社会人文环境关系的总和,表现为原始的、民族民间的、传统的文化。处理好民族地区原生态文化开发与保护的辩证关系,解决好原生态文化开发与保护中存在的问题,关系到民族地区经济、文化、社会、自然的和谐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文化 旅游开发与保护 民族地区
下载PDF
青海文化生态保护区对非遗整体性保护和活态传承的实践探索
20
作者 钱雅玲 张炎培 《青海国土经略》 2023年第4期33-37,共5页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非遗蕴含的生态理念及民族精神、思维方式、生产生活方式、行为习惯等都彰显着国家文化身份和文化主权,非遗既是推动文明交流互鉴、维护世界文化多样性的关键,也是联结...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非遗蕴含的生态理念及民族精神、思维方式、生产生活方式、行为习惯等都彰显着国家文化身份和文化主权,非遗既是推动文明交流互鉴、维护世界文化多样性的关键,也是联结民族情感、增进民族团结的纽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生态保护区 实践探索 民族情感 永续发展 生态理念 行为习惯 整体性保护 生态文明建设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