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民族场域中的机会平等与结果平等 被引量:2
1
作者 张友国 董天美 《新视野》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102-105,共4页
当代世界绝大多数国家都是多民族国家。由于民族之间发展的不平衡,民族平等问题的解决是这些国家需要面对的重大课题。民族之间发展平等的实质,就是民族发展问题上机会平等与结果平等的关系问题。机会平等与结果平等是有着不同价值取向... 当代世界绝大多数国家都是多民族国家。由于民族之间发展的不平衡,民族平等问题的解决是这些国家需要面对的重大课题。民族之间发展平等的实质,就是民族发展问题上机会平等与结果平等的关系问题。机会平等与结果平等是有着不同价值取向的两种平等观,二者争论的本质是分配的公正问题。这一争论反映到多民族国家的实际运作中,则体现为民族自由竞争政策与民族优待政策的争论。协调这种争论的途径就是在正确看待"形式平等"与"事实平等"、妥善区分"个体平等"与"群体平等"的基础上,视具体情境处理民族场域机会平等与结果平等的关系,塑造多民族和睦相处的和谐社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场域 机会平等 结果平等
下载PDF
民族旅游场域中文旅融合的逻辑分析--基于旅游本质的再思考 被引量:4
2
作者 张冠群 阿荣娜 宋河有 《资源开发与市场》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1505-1512,共8页
在民族旅游场域中,文旅融合的表现形式即文化旅游,故其本质上仍然是一种旅游形式。通过对旅游的“体验”本质和“诗意地栖居”本质的再思考,发现两种观点具有深刻的一致性和内在关联,厘清二者的关系有助于明确文旅融合的逻辑。将文旅融... 在民族旅游场域中,文旅融合的表现形式即文化旅游,故其本质上仍然是一种旅游形式。通过对旅游的“体验”本质和“诗意地栖居”本质的再思考,发现两种观点具有深刻的一致性和内在关联,厘清二者的关系有助于明确文旅融合的逻辑。将文旅融合作为沟通二者的桥梁,是实现民族旅游高质量发展的必要途径。在民族旅游场域中,对于民族生活方式的文化形式,以“诗意地栖居”为始,“深刻的文化体验”为终,以始为终,可加强文旅融合的“文化性”;对于民族艺术类的文化形式,以“深刻的文化体验”为始,以“诗意地栖居”为终,以终为始,可加强文旅融合的“体验性”。民族旅游场域内“诗意”的呈现需要将民族文化融入到场域真实的生活场景中,才能让文旅融合达到“润物无声”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旅游 文旅融合 旅游本质 诗意地栖居 体验
下载PDF
民族旅游场域中的东道主族群符号边界变动 被引量:4
3
作者 宋河有 张冠群 《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58-63,共6页
族群符号边界可以展现不同民族间的文化差异。在民族旅游场域中,东道主族群通过节庆、祭祀等民族传统活动形式凸显民族符号边界;而在食宿接待和民族特色活动项目中则通过不同程度的主客互动对民族符号边界进行刻意跨越。表面上看,东道... 族群符号边界可以展现不同民族间的文化差异。在民族旅游场域中,东道主族群通过节庆、祭祀等民族传统活动形式凸显民族符号边界;而在食宿接待和民族特色活动项目中则通过不同程度的主客互动对民族符号边界进行刻意跨越。表面上看,东道主族群对民族文化符号进行"划界"和"跨界"的行为具有一定的矛盾性,但深入剖析发现,东道主族群在精神层面的族群符号边界并没有发生实质性变动,而族群符号边界的暂时性变动仅限于民族文化表层。族群符号边界变动是旅游地东道主族群为了追求经济利益而做出的主动调适,但必须防止民族文化过度商品化和民族文化变迁加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族群符号边界 民族文化符号 民族旅游 边界变动 东道主族群
下载PDF
民族文化传承场域的变迁与学校教育的应对——以贵州侗族大歌为例 被引量:3
4
作者 李卫英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2期36-39,共4页
侗族大歌的传承场域以家庭、传统歌场和传统节日为核心。随着家庭场域的消隐、文化生态传承场域的变迁以及侗族民众价值观念的嬗变,侗族大歌的传承场域发生了巨大的变迁。学校教育应从校本课程的开发、传承方式的变革、教师多元文化素... 侗族大歌的传承场域以家庭、传统歌场和传统节日为核心。随着家庭场域的消隐、文化生态传承场域的变迁以及侗族民众价值观念的嬗变,侗族大歌的传承场域发生了巨大的变迁。学校教育应从校本课程的开发、传承方式的变革、教师多元文化素养的培养以及采用差异性的评价标准等方面进行应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文化传承 变迁 学校教育 应对策略
下载PDF
边缘地位与核心作用间的“二律背反”——民族文化教育场域中的传习馆教育 被引量:3
5
作者 文苹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9年第1期60-64,共5页
虽然传习馆教育在教育目的、教育内容、教育方式以及运作方式等方面体现出的与国民民族文化教育间的迥异性,使其在民族文化教育场域中被推至边缘化的地位,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其在保存文化多样性、培养民族文化传承人、推进民族文化的保护... 虽然传习馆教育在教育目的、教育内容、教育方式以及运作方式等方面体现出的与国民民族文化教育间的迥异性,使其在民族文化教育场域中被推至边缘化的地位,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其在保存文化多样性、培养民族文化传承人、推进民族文化的保护与发展等方面所发挥的作用,证明传习馆教育不失为保护和发展民族文化的一条有效途径。其自身体现出的所处地位与发挥作用间的"二律背反",验证了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等在民族文化教育场域中不断博弈的现状。因而,一条以传习馆基本教育理念的普遍建立为前提、社会制度的合理安排为保障、个体主体性民族文化意识的建立为皈依的矛盾消解之路就呼之欲出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习馆 民族文化教育 二律背反 边缘地位 核心作用
下载PDF
民族文化场域视角下的民间信仰管理——基于广西灵山汉族、金秀瑶族社区的考察与比较
6
作者 何文钜 黄芳萍 《广西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1年第2期55-59,共5页
民间信仰管理是社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广西灵山汉族、金秀瑶族社区的考察与比较可以看出,民间信仰具有自发的组织性。民族文化场域对民间信仰管理有重要影响,在制定策略时既要考虑作为高层的中华民族文化"大传统"的... 民间信仰管理是社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广西灵山汉族、金秀瑶族社区的考察与比较可以看出,民间信仰具有自发的组织性。民族文化场域对民间信仰管理有重要影响,在制定策略时既要考虑作为高层的中华民族文化"大传统"的同质性,又要考虑作为基层的56个民族文化"小传统"的异质性,不断提高管理工作的科学化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间信仰 规范管理 民族文化
下载PDF
民族节事场域居民的权力感、主客交往意愿与节事支持度研究 被引量:12
7
作者 韦瑾 戴光全 《旅游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65-78,共14页
本文整合了社会学的场域理论和心理学的权力理论,对民族节事场域中的主客权力关系及其效应问题进行了探索,构建了民族节事场域居民权力感、主客交往意愿与节事支持度关系的概念模型。以武鸣"三月三"的居民为研究样本,通过问... 本文整合了社会学的场域理论和心理学的权力理论,对民族节事场域中的主客权力关系及其效应问题进行了探索,构建了民族节事场域居民权力感、主客交往意愿与节事支持度关系的概念模型。以武鸣"三月三"的居民为研究样本,通过问卷调查收集数据,并运用结构方程模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居民权力感分为控制感和自主感两个维度;居民的控制感对其主客交往意愿具有正向影响;居民的主客交往意愿对其节事支持度具有正向影响;居民的控制感通过其主客交往意愿间接地对其节事支持度产生正向影响。研究还为民族节事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管理方面的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节事 居民 权力感 主客交往意愿 节事支持度
下载PDF
民族文化场域中的继承与坚守:晚清满洲凤瑞家族的文学创作
8
作者 李珊珊 《内蒙古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178-185,共8页
杭州驻防凤瑞家族是清代典型的少数民族文学家族。这一文学家族的诗歌创作葆有对宗族的血脉记忆、对母教权威的确认和对忠孝精神的接续,呈现出明显的家学传承特点。而且,在驻防旗人职责的驱遣下,凤瑞家族文学创作还表现出与晚清动荡政... 杭州驻防凤瑞家族是清代典型的少数民族文学家族。这一文学家族的诗歌创作葆有对宗族的血脉记忆、对母教权威的确认和对忠孝精神的接续,呈现出明显的家学传承特点。而且,在驻防旗人职责的驱遣下,凤瑞家族文学创作还表现出与晚清动荡政局更为密切的关联,较之普通江南文学家族,具有更多的经世色彩。驻防旗人所处的特定民族文化场域造就了这一文学家族的独特性。清代八旗文学与中原文学在深层上融而未合的状态在此得以管窥,中华文学的多样性和丰富性也由此呈现出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凤瑞家族 家族文学 晚清时局 民族文化
下载PDF
民族生态审美对策论
9
作者 翟鹏玉 《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23-27,共5页
同地域人与自然的意义符码与善的隐喻、转换展现出相应民族生态审美系统的象征空间 ,改变着人地相互适应模式 ,以克服狭隘的自我道德论证与自我需求的毁灭性趋向 ,克服文化部落主义、地域主义偏见 ,消除经济霸权、殖民文化、种族政治与... 同地域人与自然的意义符码与善的隐喻、转换展现出相应民族生态审美系统的象征空间 ,改变着人地相互适应模式 ,以克服狭隘的自我道德论证与自我需求的毁灭性趋向 ,克服文化部落主义、地域主义偏见 ,消除经济霸权、殖民文化、种族政治与对自然疯狂掠夺带来的文化冲突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人合一 民族审美 对策模式 中和之美
下载PDF
公共文化空间下民族文化传承场域功能变迁的思考——以广西武鸣壮族歌圩为例 被引量:16
10
作者 王云芳 黎橙橙 《贵州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68-73,共6页
在现代性发展趋势下,民族文化传承场域的功能内容、功能重心、功能范围发生了一定的变迁,凸显出"公共文化空间"的性质。在多元文化传播的冲击下,传承场域公共性功能的凸显也呈现出一些问题,如家庭文化传承场域的消解、文化精... 在现代性发展趋势下,民族文化传承场域的功能内容、功能重心、功能范围发生了一定的变迁,凸显出"公共文化空间"的性质。在多元文化传播的冲击下,传承场域公共性功能的凸显也呈现出一些问题,如家庭文化传承场域的消解、文化精神传承内容的缺失、公共性传承性质大于民族性。基于此,在文化产业化发展背景下,强化传承场域的民族文化认同建构功能、强化传承场域的历史记忆传承功能、强化传承场域的民族文化互动传播功能、强化传承场域的民间传承功能是民族文化传承场域未来的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文化传承 公共文化空间 功能变迁 武鸣歌圩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