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0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民族志诗学视角下毛泽东诗词英译本的民族文化呈现研究
1
作者 李小婷 刘君红 《南京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2期28-33,共6页
从民族志诗学视角,基于许渊冲诗歌翻译“意美、音美、形美”的“三美”论,遵循对民族文化的包容和理解原则,分析毛泽东诗词英译本的民族文化呈现。对《许渊冲英译毛泽东诗词》这一毛泽东诗词英译本的文本微观分析发现:“许译本”的民族... 从民族志诗学视角,基于许渊冲诗歌翻译“意美、音美、形美”的“三美”论,遵循对民族文化的包容和理解原则,分析毛泽东诗词英译本的民族文化呈现。对《许渊冲英译毛泽东诗词》这一毛泽东诗词英译本的文本微观分析发现:“许译本”的民族文化呈现主要体现在词牌名和民谣的翻译层面,具有继承性、民族性和包容性特征,传递鲜明的民族语言音响效果和表演特征,凸显语言和情感张力,对于地域知识和全球概念、民族文化和他族文化等概念对子之间的界限具有一定的消解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志诗学 毛泽东诗词英译本 民族文化 词牌名翻译 民谣翻译
下载PDF
声音、表演与民俗的“再发现”:新媒体网络传播情境下的中国当代民族志诗学发展
2
作者 邱婧 李薇 《贵州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5期147-161,共15页
在网络传播情境下,当代民族志诗学涵盖了少数民族作家生产并以诗歌、歌谣、民歌等形式介入新媒体网络传播的少数民族文学文艺作品,其发展和传播特性可以归纳为声音、表演与民俗的“再发现”。民族志诗学在网络传播的过程中向多空间和多... 在网络传播情境下,当代民族志诗学涵盖了少数民族作家生产并以诗歌、歌谣、民歌等形式介入新媒体网络传播的少数民族文学文艺作品,其发展和传播特性可以归纳为声音、表演与民俗的“再发现”。民族志诗学在网络传播的过程中向多空间和多向度延伸并不断发展流变,媒介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为当代民族志诗学的传播提供了具体路径。尽管民族志诗学在传播进程中面临一定的困境和挑战,但在文化生产创造、创新过程中实现了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传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志诗学 网络传播 新媒体
下载PDF
民族志诗学视阈下民歌“河州花儿”的英译反思
3
作者 万兵 《外国语文研究》 2023年第4期63-73,共11页
长期以来,国内外对“花儿”的翻译研究相对薄弱。有关“花儿”翻译作品及翻译研究的学术论文寥若晨星。民族志诗学理论是一种针对如何记录与翻译土著民族口头诗歌以保留或还原特有的诗歌性、表演性的诗学理论,对于“花儿”这种典型的口... 长期以来,国内外对“花儿”的翻译研究相对薄弱。有关“花儿”翻译作品及翻译研究的学术论文寥若晨星。民族志诗学理论是一种针对如何记录与翻译土著民族口头诗歌以保留或还原特有的诗歌性、表演性的诗学理论,对于“花儿”这种典型的口头诗歌的记录和翻译具有指导意义。研究发现,在现有“花儿”的英译中,译者基本没有传译含蕴于歌词中的诗性与音乐性。由此出发,本研究采取民族志诗学理论视角,在“河州花儿”的英译中最大限度再现含蕴其中的诗性与音乐性,旨在为西北民歌英译理论和翻译批评理论的建构提供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志诗学 “河州花儿” 英译
下载PDF
马德清诗歌语言的民族志诗学语汇特征
4
作者 麦吉作体 《文学艺术周刊》 2023年第2期33-36,共4页
20世纪后期以来,“民族志诗学”理论进入中国,朝戈金、巴莫曲布嫫、杨利慧等学者进一步引介了“民族志诗学”。在具体的理论运用和个案研究中,国内学术界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当前,民族志诗学的概念及对其的理解,因诸多角度的原因,有着不... 20世纪后期以来,“民族志诗学”理论进入中国,朝戈金、巴莫曲布嫫、杨利慧等学者进一步引介了“民族志诗学”。在具体的理论运用和个案研究中,国内学术界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当前,民族志诗学的概念及对其的理解,因诸多角度的原因,有着不同意义和层次的认识,比如文人创作中的民族志诗学的写作或表现。作家、诗人等文学创作者的具体作品中,往往自觉或不自觉地体现历史、故事、神话、传说、歌谣、信仰、宗教、谚语等传统文化。除此之外,作家对本民族生活、风俗、人物志、风物志、场景等地方性知识的描绘,也被理解为“民族志诗学”的表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创作者 民族志诗学 诗歌语言 地方性知识 文人创作 人物 风物 朝戈金
下载PDF
民族志诗学的理论与实践 被引量:48
5
作者 杨利慧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49-54,共6页
民族志诗学是 2 0世纪中后期以来在美国民俗学、人类学界兴起的一个重要理论流派。它在承认世界范围内的每一特定文化都有各自独特的诗歌 ,这些诗歌都有其独自的结构和美学特点的前提下 ,发展出了一整套关于在书写文化中进行口头艺术文... 民族志诗学是 2 0世纪中后期以来在美国民俗学、人类学界兴起的一个重要理论流派。它在承认世界范围内的每一特定文化都有各自独特的诗歌 ,这些诗歌都有其独自的结构和美学特点的前提下 ,发展出了一整套关于在书写文化中进行口头艺术文本录和翻译的观点和方法。这种方法 ,既极大地拓展了书写文化对口头传统的表现力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志诗学 口头艺术 文本 适录
下载PDF
民族志书写与民族志诗学——中国少数民族诗歌的文学人类学考察 被引量:15
6
作者 董迎春 覃才 《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135-142,共8页
在西方20世纪初的民族志理论、20世纪70年代的民族志诗学理论及20世纪末的文学人类学转向研究的综合影响下,民族志书写和民族志诗学话语理论越来越普遍地被用于概观中国少数民族诗歌的创作和文本特征。从“文化书写”层面看,民族志关于... 在西方20世纪初的民族志理论、20世纪70年代的民族志诗学理论及20世纪末的文学人类学转向研究的综合影响下,民族志书写和民族志诗学话语理论越来越普遍地被用于概观中国少数民族诗歌的创作和文本特征。从“文化书写”层面看,民族志关于远方异地某个民族、地方的田野调查及文化“深描”,民族志诗学对部落的、口头的诗歌进行翻译实验及诗性构建,与少数民族诗人“浸润”于本土、本民族、本文化的民族诗歌创作与转译有着本质的重叠和共通性。考察民族志书写和民族志诗学理论与少数民族诗歌创作及文本的“嵌合”关联,对消减当前学术界对少数民族诗歌创作和文本经验性、感性的民族志和民族志诗学观念,构筑现代汉语诗歌中少数民族诗歌作为一种“文化书写”的诗学特征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 民族志诗学 “文化书写” 文化诗性
下载PDF
民族志诗学与少数民族典籍英译 被引量:6
7
作者 李敏杰 朱薇 《山东外语教学》 2017年第2期98-105,共8页
民族志诗学诞生于民族学、民俗学研究,主张民族志书写应尽可能保留口头传统的基本特征,再现原文口头性特点、表演形式、表演场景等信息,与少数民族典籍英译有共同阐发的基础。民族典籍英译应采用3R模式,保留原文的口头性特征,采用多模... 民族志诗学诞生于民族学、民俗学研究,主张民族志书写应尽可能保留口头传统的基本特征,再现原文口头性特点、表演形式、表演场景等信息,与少数民族典籍英译有共同阐发的基础。民族典籍英译应采用3R模式,保留原文的口头性特征,采用多模态呈现方式,最大程度实现"完全翻译"的理想目标,使作品得以在异域文化中生存和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志诗学 少数民族典籍英译 3R模式 完全翻译 多模态呈现
下载PDF
从“民族的诗”到“民族志诗学”——从歌谣运动的两处细节谈起 被引量:7
8
作者 曹成竹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35-140,共6页
歌谣运动中的两个细节虽不引人注意,却又密切联系,构成了一条隐含的文艺创作与学术研究的分界线。这不仅仅是感性审美和理性判断的彼此区隔,还缘于歌谣这一对象作为文化象征符号的丰富内涵,以及新知识群体在社会空间中的位置变化。这些... 歌谣运动中的两个细节虽不引人注意,却又密切联系,构成了一条隐含的文艺创作与学术研究的分界线。这不仅仅是感性审美和理性判断的彼此区隔,还缘于歌谣这一对象作为文化象征符号的丰富内涵,以及新知识群体在社会空间中的位置变化。这些复杂因素决定了歌谣运动的轨迹从"民族的诗"到"民族志诗学"的转换过渡。二者无所谓优劣,只是在特定历史时期内,对于特定群体和研究对象而言,哪一种更加容易为人们所接受而已。我们只有在具体的历史事件中,在场域张力关系以及特定群体的审美经验中,才能更好地思考作为永恒"他者"的民歌,到底对"我们"起到了什么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歌谣运动 刘半农 周作人 民族志诗学
下载PDF
声音与形式再现中的他文化呈现——民族志诗学与翻译研究 被引量:13
9
作者 段峰 《外国语文》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100-105,共6页
民族志诗学强调在书面转写和翻译中,声音和形式再现是表现北美土著印第安部落口头文本中独特、本质的艺术魅力和传达他文化丰富文化含义的重要形式。民族志的跨文化意识和民族志考察方法是实现这种文化翻译的重要前提。据此,我国少数民... 民族志诗学强调在书面转写和翻译中,声音和形式再现是表现北美土著印第安部落口头文本中独特、本质的艺术魅力和传达他文化丰富文化含义的重要形式。民族志的跨文化意识和民族志考察方法是实现这种文化翻译的重要前提。据此,我国少数民族口头文学的对外翻译也是一种民族志实践,需要译者在翻译中加强民族志意识,运用民族志方法,在译本中充分体现民族志信息,生动展示少数民族口头文学中所特有的语言和修辞的审美特性。同时,翻译研究领域中的文化翻译理论对民族志诗学理论也具有拓展和深化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志诗学 声音再现 形式再现 少数民族口头文学对外翻译
下载PDF
民族志诗学与新时期少数民族文学书写 被引量:5
10
作者 李翠芳 《广西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130-135,共6页
20世纪80年代以来,少数民族作家的创作表现出明显的民族志诗学特征。新时期少数民族文学的传播与之有着密切而复杂的互动关系。民族志诗学所彰显的民族性和异质性促进了少数民族文学的崛起,其中历史追忆和文化忧虑成就了少数民族文学的... 20世纪80年代以来,少数民族作家的创作表现出明显的民族志诗学特征。新时期少数民族文学的传播与之有着密切而复杂的互动关系。民族志诗学所彰显的民族性和异质性促进了少数民族文学的崛起,其中历史追忆和文化忧虑成就了少数民族文学的文学价值;但是,民族志诗学中的民俗叙事在新的消费语境中却沦为市场炒作的消费符码。这也表现出现代语境中少数民族作家在言说立场和文化表达上的悖论处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志诗学 少数民族文学 文学传播 消费符码 悖论
下载PDF
吉狄马加的民族志诗学与生态伦理——读长诗《我,雪豹……》 被引量:2
11
作者 耿占春 《青海社会科学》 CSSCI 2015年第1期118-123,共6页
吉狄马加的诗歌写作既触及现代社会创痛性的经验,又携带着诗人-毕摩的治愈性的声音能量;这首长诗的写作具有民族志诗学与生态伦理的双重含义,其民族志诗学链接了古老的民族神话与史诗传统,同时又深深植根于当代"革命性"的生... 吉狄马加的诗歌写作既触及现代社会创痛性的经验,又携带着诗人-毕摩的治愈性的声音能量;这首长诗的写作具有民族志诗学与生态伦理的双重含义,其民族志诗学链接了古老的民族神话与史诗传统,同时又深深植根于当代"革命性"的生态精神及生态伦理之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吉狄马加 声音 民族志诗学 生态伦理
下载PDF
民族志诗学视域下次仁罗布小说的西藏叙事
12
作者 冯清贵 《西藏研究》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113-119,共7页
次仁罗布小说书写的中心是西藏叙事,与汉族作家不同,他往往通过内在的视角、民族志诗学的方式,对地方性知识、民族集体记忆进行深度描绘。作品既有根植于民间传说、宗教仪式、民间歌谣的精神原乡,又有西藏现代化过程中的心理创伤、文化... 次仁罗布小说书写的中心是西藏叙事,与汉族作家不同,他往往通过内在的视角、民族志诗学的方式,对地方性知识、民族集体记忆进行深度描绘。作品既有根植于民间传说、宗教仪式、民间歌谣的精神原乡,又有西藏现代化过程中的心理创伤、文化阵痛与社会变革。在人类学的框架下,次仁罗布小说通过民族信仰的深描与还原、民族文化的复魅与寻思、民族历史的自述与呈现、民族身份的固守与超越,抒写出独具地方性知识的精神空间与多元文化的共生谱系,传达出信仰与救赎、坚韧与包容、悲悯与正义、耐劳与和谐等人类的高贵品质,在文化趋同化、精神碎片化的时代背景下,提供了治疗现代性精神危机的族群文化视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次仁罗布 西藏叙事 民族志诗学
下载PDF
白曲演述传统与诗行观念——白族山花体民歌的民族志诗学反思
13
作者 朱刚 《贵州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5年第6期195-202,共8页
既有白曲研究多从文学或文本的范式出发,对白族民歌的文学功能和基本特征进行描述和总结,这在某种程度上可能遮蔽了白族民歌真实的存在状态。为了还原白曲演述的实际样貌,引入民族志诗学的理论模型,实现白曲研究从"目治"向&qu... 既有白曲研究多从文学或文本的范式出发,对白族民歌的文学功能和基本特征进行描述和总结,这在某种程度上可能遮蔽了白族民歌真实的存在状态。为了还原白曲演述的实际样貌,引入民族志诗学的理论模型,实现白曲研究从"目治"向"耳治"的范式转换势在必然。"口头性"和"书面性"绝不是截然对立的两个面向,二者的互动关系是口头传统研究无法绕过的理论起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曲 山花体 民族志诗学 口头传统 诗行
下载PDF
民族志诗学符号在苗族婚嫁歌英译本中的应用 被引量:1
14
作者 唐永凤 《中国民族博览》 2021年第7期111-113,共3页
民族志诗学(Ethnopoetics)是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美国重要的民俗学理论之一,该理论致力于消除书写传统对口头传统的偏见、探究口头文学的翻译和书面转写。在转写过程中,为了再现口头艺术的表演性,民族志诗学家丹尼斯·特德洛克(Den... 民族志诗学(Ethnopoetics)是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美国重要的民俗学理论之一,该理论致力于消除书写传统对口头传统的偏见、探究口头文学的翻译和书面转写。在转写过程中,为了再现口头艺术的表演性,民族志诗学家丹尼斯·特德洛克(Dennis Tedlock)创立了一套庞大的符号体系,标记了北美祖尼印第安人(Zuni)口头诗歌的停顿、声音大小、音调高低等演唱特点。此次研究将尝试运用其符号来标记苗族婚嫁歌的英译本,以再现苗族婚嫁歌的表演风貌,展现苗族口头艺术的魅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志诗学 民族志诗学符号 特德洛克 苗族婚嫁歌
下载PDF
民族志诗学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译介传播研究——以傣族叙事诗《召树屯》为例
15
作者 任佳佳 郝会肖 刀妹 《今传媒》 2022年第2期104-107,共4页
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地域风情和活态性特征,民族志诗学的视角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对外译介传播研究提供了新的范式。以傣族叙事诗《召树屯》为例,对我国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对外译介,以及基于双语语料库和... 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地域风情和活态性特征,民族志诗学的视角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对外译介传播研究提供了新的范式。以傣族叙事诗《召树屯》为例,对我国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对外译介,以及基于双语语料库和数字展馆开发等数字档案式的传承和发展,有助于激活传统民族文化产业的创新价值,向世界展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民族文化的魅力和审美意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志诗学 非物质文化遗产 译介传播 《召树屯》
下载PDF
声音与形式重现中的民歌前景化特质呈现——民族志诗学与《巴山幺妹哭嫁歌》英译研究 被引量:2
16
作者 向程 范园 《河北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年第1期116-120,共5页
民族志诗学理论强调将经颂、讲述、歌唱的声音再现予挽歌、赞美诗、公开演说以及叙事等口头表达形式的表达文化,这为口头文学文本的转写和翻译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参考。《巴山幺妹哭嫁歌》的英译以此为理论基础,并根据相应的英语诗艺术形... 民族志诗学理论强调将经颂、讲述、歌唱的声音再现予挽歌、赞美诗、公开演说以及叙事等口头表达形式的表达文化,这为口头文学文本的转写和翻译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参考。《巴山幺妹哭嫁歌》的英译以此为理论基础,并根据相应的英语诗艺术形式翻译出蕴于大巴山地区哭嫁歌汉译本中的民歌韵味(前景化特质)。基于此,在民族志诗学理论的基础上,探讨《巴山幺妹哭嫁歌》中的身位与称呼、声响与回应、韵味与诗意等特点,并涉于译诗中予以重现,以期能为大巴山歌言翻译的理论建设与批评理论研究带来一定的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志诗学 前景化特质 声音重塑 形式重现 《巴山幺妹哭嫁歌》
下载PDF
声音与形式重现中的民歌前景化特质呈现——民族志诗学与《巴山幺妹哭嫁歌》1英译研究
17
作者 向程 范园 +1 位作者 王珺 伏燕 《职大学报》 2016年第1期40-43,108,共5页
民族志诗学理论强调将经颂、讲述、歌唱的声音再现予挽歌、赞美诗、公开演说以及叙事等口头表达形式的表达文化,这为口头文学文本的转写和翻译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参考。《巴山幺妹哭嫁歌》的英译以此为理论基础,并根据相应的英语诗艺术形... 民族志诗学理论强调将经颂、讲述、歌唱的声音再现予挽歌、赞美诗、公开演说以及叙事等口头表达形式的表达文化,这为口头文学文本的转写和翻译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参考。《巴山幺妹哭嫁歌》的英译以此为理论基础,并根据相应的英语诗艺术形式翻译出蕴于大巴山地区哭嫁歌汉译本中的民歌韵味(前景化特质)。基于此,文章在民族志诗学理论的基础上,探讨《巴山幺妹哭嫁歌》中的身位与称呼、声响与回应、韵味与诗意等特点,并涉于译诗中予以重现,以期能为大巴山歌言翻译的理论建设与批评理论研究带来一定的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志诗学 前景化特质 声音重塑 形式重现 《巴山幺妹哭嫁歌》
下载PDF
阿来的民族志诗学写作——以《大地的阶梯》为例 被引量:6
18
作者 丹珍草 《民族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157-163,共7页
阿来的长篇地理文化散文《大地的阶梯》是作者对川西北嘉绒藏区本土文化的"人类学笔记"或"笔记式的田野报告",是对地方性知识和地域文化的描述和探索。作者借助历史文献与考古资料,用文学的笔调叙述和表达了嘉绒藏... 阿来的长篇地理文化散文《大地的阶梯》是作者对川西北嘉绒藏区本土文化的"人类学笔记"或"笔记式的田野报告",是对地方性知识和地域文化的描述和探索。作者借助历史文献与考古资料,用文学的笔调叙述和表达了嘉绒藏区的地理空间、历史文化、民族宗教和社会人生,对世纪之交社会剧变、文化转型等纷乱现象背后的宗教、族群和生态等价值观冲突的历史与现实给予现代性的反思,具有现代民族志诗学写作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志诗学 地理空间 嘉绒藏区 族群记忆 多元文化立场
原文传递
民族志诗学与阐释学文论研究 被引量:4
19
作者 吴震东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7期156-161,共6页
民族志文本作为田野经历的呈现载体,在反思时代遭遇了"表述的危机",继而开辟了"写文化"的诗学路径。民族志"诗学"形态的形成与人类学研究的"阐释学"转向密切相关。阐释学理论对民族志研究的田... 民族志文本作为田野经历的呈现载体,在反思时代遭遇了"表述的危机",继而开辟了"写文化"的诗学路径。民族志"诗学"形态的形成与人类学研究的"阐释学"转向密切相关。阐释学理论对民族志研究的田野观察、叙事表述及文本接受层面等产生了重要影响;也正是由于阐释学及其相关理论的渗入,民族志文本得以在对话性的多声部叙述中作出了情感真实的承诺,使得现场、活态的质素得以保留并为诗学向度上的意义生成留出了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志诗学 阐释学 对话 文本 意义
原文传递
民族志诗学 被引量:14
20
作者 托马斯.杜波依斯 韩戈金 《民族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0年第B12期58-65,共8页
在1970年,刊物《黄金时代:民族志诗学》(Alcheringa:Ethnopoetics)面世。它的办刊宗旨宣告了一个新的学术方向的形成:检讨世界范围内文化传统中、尤其是无文字文化传坑中的诗学 我们希望通过对人类诗... 在1970年,刊物《黄金时代:民族志诗学》(Alcheringa:Ethnopoetics)面世。它的办刊宗旨宣告了一个新的学术方向的形成:检讨世界范围内文化传统中、尤其是无文字文化传坑中的诗学 我们希望通过对人类诗歌创作的充分探索,达成: 拓展我们理解一首诗该当怎样的问题 提供一个场所,使得我们对部落的、口头的诗歌的翻译,进行实验;提供一个园地,使得我们可以基于被此极为不同的语言和文化,探讨这种翻译中的问题以及翻译的可能性 鼓励诗人积极参与部落的、口头的诗歌的翻译 鼓励民族学家和语言学家从事在他们领域的学术著述中被长期忽视的相关研究,具体说就是强们部落诗歌自身所具有的价值,而不仅是亡们作为民族志材斡的价值 在诗人、民族志学者、表演者和其他人之间开展合作项目 通过样例和评述,强调部落诗歌在今天时我们的意义 (引自hobo和Iklloclc;着重号为引者所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口头叙事 诗歌叙事 诗歌翻译 文学教师 口头交流 文学课堂 文学教程 民族志诗学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