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3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民族文化交流交融与“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生成发展探析——以西北地区为例
被引量:
7
1
作者
满珂
蒋亭亭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50-59,共10页
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共同开拓了辽阔的疆域、书写了悠久的历史,创造了灿烂的文化,培育了伟大的精神,并在此过程中因共同面对自然气候和地理环境条件而广泛地生产合作互助、在经济贸易等领域频繁互动、交往交流...
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共同开拓了辽阔的疆域、书写了悠久的历史,创造了灿烂的文化,培育了伟大的精神,并在此过程中因共同面对自然气候和地理环境条件而广泛地生产合作互助、在经济贸易等领域频繁互动、交往交流交融并相互借鉴,共享源自不同群体的文化,最终结成血缘相连、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本文立足民族学界前辈学人的研究成果与理论框架,以近六年的田野调查资料为基础,具体而微地呈现我国西北民族杂居地区各民族日常生活中的从衣食住行、节日、人生礼仪到信仰、语言、通婚等方面的文化交流交融现象,以求进一步实证说明"多元一体"不仅表现在各民族与中华民族共同体之间,也反映在各个民族之间,彼此无法分离;并依据互动仪式链理论和共同体理论再次强调各民族的文化交流交融是中华民族共同体生成和发展的重要客观前提与物质、精神和情感保障。为此,必须进一步引导、实现各民族的全面交往、广泛交流与深度交融,使得各民族"像石榴籽那样紧紧抱在一起",将"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落到实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文化交流交融
中华
民族
共同体
西北地区
原文传递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工作中的藏汉文化交流与交融——以南路边茶传统制作工艺变迁为例
被引量:
1
2
作者
谢雪娇
肖坤冰
《民族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73-82,158,共11页
通过梳理南路边茶的传统制作工艺和贸易历史,认为南路边茶的制作工艺在唐代初见雏形,到宋代又新增了“渥堆”工序。唐宋两朝的“茶马互市”,由唐朝的单纯经贸往来,到宋朝的“以茶治边”“以茶博马”,客观上促进了民族经济文化的互动交...
通过梳理南路边茶的传统制作工艺和贸易历史,认为南路边茶的制作工艺在唐代初见雏形,到宋代又新增了“渥堆”工序。唐宋两朝的“茶马互市”,由唐朝的单纯经贸往来,到宋朝的“以茶治边”“以茶博马”,客观上促进了民族经济文化的互动交流。元明清时期在茶马政策和“西番茶”制造工艺的影响下,南路边茶制作工艺发生了一系列变迁。其变迁过程反映了各民族之间的交流与交融,是藏族对汉文化趋向性的认知,是汉藏在漫长岁月交流互动中达成的文化基因上的契合,体现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自觉与文化实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
民族
共同体意识
民族
文化交流
与
交融
非物质
文化
遗产
南路边茶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北京木刻本《十方圣主格斯尔可汗传》中的“鄂托克”与“兀鲁思”考
被引量:
1
3
作者
董晓荣
忠布它
《西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137-141,共5页
北京木刻本《十方圣主格斯尔可汗传》中多次出现“鄂托克”与“兀鲁思”等词汇,进行考证认为,“鄂托克”一词出现于15-17世纪的蒙古文献中,代替了蒙古汗国时代的“千户”。“兀鲁思”一词源自突厥语,8世纪左右被借入蒙古语。“兀鲁思”...
北京木刻本《十方圣主格斯尔可汗传》中多次出现“鄂托克”与“兀鲁思”等词汇,进行考证认为,“鄂托克”一词出现于15-17世纪的蒙古文献中,代替了蒙古汗国时代的“千户”。“兀鲁思”一词源自突厥语,8世纪左右被借入蒙古语。“兀鲁思”与“万户”等同,且是在“鄂托克”之上的一种政治联盟。“兀鲁思”包括若干个“鄂托克”组织,北京木刻本《十方圣主格斯尔可汗传》中出现的“三个鄂托克兀鲁思”即以三个鄂托克组成的万户。通过以上词汇的考证可知藏族《格萨尔》传入蒙古地区的大致时代为15-17世纪,传入后与蒙古原有的文化相融合,出现了进一步本土化的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十方圣主格斯尔可汗传》
格萨尔史诗
多
民族文化交流交融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民族文化交流交融与“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生成发展探析——以西北地区为例
被引量:
7
1
作者
满珂
蒋亭亭
机构
西北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
西北民族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部
出处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50-59,共10页
基金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西北民族走廊上的文化交融与族群关系研究”(项目编号:13BMZ049)
国家民委民族问题研究优秀中青年专家项目“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与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研究:以民族院校为个案”(项目编号:2019-GME-061)的阶段性成果。
文摘
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共同开拓了辽阔的疆域、书写了悠久的历史,创造了灿烂的文化,培育了伟大的精神,并在此过程中因共同面对自然气候和地理环境条件而广泛地生产合作互助、在经济贸易等领域频繁互动、交往交流交融并相互借鉴,共享源自不同群体的文化,最终结成血缘相连、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本文立足民族学界前辈学人的研究成果与理论框架,以近六年的田野调查资料为基础,具体而微地呈现我国西北民族杂居地区各民族日常生活中的从衣食住行、节日、人生礼仪到信仰、语言、通婚等方面的文化交流交融现象,以求进一步实证说明"多元一体"不仅表现在各民族与中华民族共同体之间,也反映在各个民族之间,彼此无法分离;并依据互动仪式链理论和共同体理论再次强调各民族的文化交流交融是中华民族共同体生成和发展的重要客观前提与物质、精神和情感保障。为此,必须进一步引导、实现各民族的全面交往、广泛交流与深度交融,使得各民族"像石榴籽那样紧紧抱在一起",将"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落到实处。
关键词
民族文化交流交融
中华
民族
共同体
西北地区
Keywords
communication and integration of ethnic cultures
Chinese national community
northwestern China
分类号
C956 [社会学—民族学]
原文传递
题名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工作中的藏汉文化交流与交融——以南路边茶传统制作工艺变迁为例
被引量:
1
2
作者
谢雪娇
肖坤冰
机构
西南民族大学西南民族研究院党委
西南民族大学西南民族研究院
出处
《民族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73-82,158,共11页
基金
2018年度西南民族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项目“南路边茶制作工艺的变迁、传承与保护研究”(2018SQN19)
2021年度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西南民族地区口头传统中的同源共祖观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21MBZ026)阶段性成果。
文摘
通过梳理南路边茶的传统制作工艺和贸易历史,认为南路边茶的制作工艺在唐代初见雏形,到宋代又新增了“渥堆”工序。唐宋两朝的“茶马互市”,由唐朝的单纯经贸往来,到宋朝的“以茶治边”“以茶博马”,客观上促进了民族经济文化的互动交流。元明清时期在茶马政策和“西番茶”制造工艺的影响下,南路边茶制作工艺发生了一系列变迁。其变迁过程反映了各民族之间的交流与交融,是藏族对汉文化趋向性的认知,是汉藏在漫长岁月交流互动中达成的文化基因上的契合,体现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自觉与文化实践。
关键词
中华
民族
共同体意识
民族
文化交流
与
交融
非物质
文化
遗产
南路边茶
Keywords
a sense of community for the Chinese nation
ethnic cultural exchange and integration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Nanlu Biancha
分类号
C957 [社会学—民族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北京木刻本《十方圣主格斯尔可汗传》中的“鄂托克”与“兀鲁思”考
被引量:
1
3
作者
董晓荣
忠布它
机构
西北民族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部格萨尔研究中心
出处
《西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137-141,共5页
基金
2020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蒙古《格斯尔》版本综合研究”(项目编号:20&ZD278)
西北民族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重大需求培育项目”“多民族文化交往交流交融视野下的《格斯尔》名物词汇研究”(项目编号:31920220087)阶段性成果。
文摘
北京木刻本《十方圣主格斯尔可汗传》中多次出现“鄂托克”与“兀鲁思”等词汇,进行考证认为,“鄂托克”一词出现于15-17世纪的蒙古文献中,代替了蒙古汗国时代的“千户”。“兀鲁思”一词源自突厥语,8世纪左右被借入蒙古语。“兀鲁思”与“万户”等同,且是在“鄂托克”之上的一种政治联盟。“兀鲁思”包括若干个“鄂托克”组织,北京木刻本《十方圣主格斯尔可汗传》中出现的“三个鄂托克兀鲁思”即以三个鄂托克组成的万户。通过以上词汇的考证可知藏族《格萨尔》传入蒙古地区的大致时代为15-17世纪,传入后与蒙古原有的文化相融合,出现了进一步本土化的现象。
关键词
《十方圣主格斯尔可汗传》
格萨尔史诗
多
民族文化交流交融
Keywords
Epic of the Hero of Gesr Khan
Gesar Epic
Multi-ethnic Cultural Exchange and Blending
分类号
I207.9 [文学—中国文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民族文化交流交融与“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生成发展探析——以西北地区为例
满珂
蒋亭亭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1
7
原文传递
2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工作中的藏汉文化交流与交融——以南路边茶传统制作工艺变迁为例
谢雪娇
肖坤冰
《民族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3
1
下载PDF
职称材料
3
北京木刻本《十方圣主格斯尔可汗传》中的“鄂托克”与“兀鲁思”考
董晓荣
忠布它
《西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2
1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