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下的中华民族生境研究
1
作者 罗康隆 吴合显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59-66,共8页
人类依靠文化在其历史进程中应对所处的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建构起了各民族的生境。我国各民族生境多样性成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生态基础,其以文化为纽带在我国各民族的生境中开展其交往交流交融事项,由此使中华各民族的生境形成... 人类依靠文化在其历史进程中应对所处的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建构起了各民族的生境。我国各民族生境多样性成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生态基础,其以文化为纽带在我国各民族的生境中开展其交往交流交融事项,由此使中华各民族的生境形成一个整体,成为中华民族的共有生境。在中华民族生境中达成中华各民族的生态、生计与生命耦合体,这便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生境基础,此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前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 中华民族生境 共同体意识
下载PDF
民族生境:生态人类学对人与自然和谐研究的一种视角
2
作者 龙许玉 蒋羽嘉 《凯里学院学报》 2023年第2期10-15,共6页
民族生境囊括了民族历史、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可以从自然、历史和社会三个层面加以理解。进而,在这一基础上实现不同民族、不同群体的资源交换和信息交流。以对话的方式,通过横向的文化实践案例,力图剖析民族生境的真实内涵。
关键词 民族生境 民族历史 自然环境 社会环境
下载PDF
论民族生境与民族文化建构 被引量:13
3
作者 罗康隆 何治民 《民族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14-23,99-100,共12页
民族学经过一个多世纪的探索,逐步地达成了一个共识,建构一种文化并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文化是指导人类生存发展延续的信息系统,文化的建构是以所处自然生态系统为底本,以并存的社会生态系统为参照,文化这一信息系统不断偏离与回... 民族学经过一个多世纪的探索,逐步地达成了一个共识,建构一种文化并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文化是指导人类生存发展延续的信息系统,文化的建构是以所处自然生态系统为底本,以并存的社会生态系统为参照,文化这一信息系统不断偏离与回归所处自然生态系统与社会生态系统,在世代延续过程中逐步认知、积累其成败的经验与教训,并在传承的过程中不断地完善和丰富起来。民族以文化为分野,不同民族所处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互有差异,这就形成了民族生境的差异性,而民族生境的差异性也同样会建构出不同民族文化事实体系的差异性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生境 自然生境 社会生境 文化建构
下载PDF
乌江流域民族生境与农业空间分异
4
作者 骆洪军 罗中玺 《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6年第3期58-62,共5页
在历史上,乌江流域为流放者、移民以及流浪者的聚集之地,民族众多,生境不同。由于乌江流域地貌、气候、水利、土壤等不同自然条件以及各民族的人文因素的共同作用,形成了苗族、瑶族和仡佬族的山区型农业经济,布衣族和侗族以稻作为主的... 在历史上,乌江流域为流放者、移民以及流浪者的聚集之地,民族众多,生境不同。由于乌江流域地貌、气候、水利、土壤等不同自然条件以及各民族的人文因素的共同作用,形成了苗族、瑶族和仡佬族的山区型农业经济,布衣族和侗族以稻作为主的农业经济,彝族、白族以农牧为生的农牧经济,使得乌江流域历来以生物资源开发产业为主的农村经济水平呈现高低梯度倾斜,区域发展极不平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乌江流域 民族生境 农业分异
下载PDF
民族生境里的农业生物多样性:起源、特征与社区治理
5
作者 李建钦 《民族研究》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44-59,M0003,M0004,共18页
民族生境里的农业生物多样性是与人们的食物和农业生产相关的所有生物及其相互关系的综合,既包括了生物多样性在农业领域内的所有自然属性,也包括了各民族群体与农业环境互动过程中所产生的相关各类生产实践、生计活动及文化表现形式等... 民族生境里的农业生物多样性是与人们的食物和农业生产相关的所有生物及其相互关系的综合,既包括了生物多样性在农业领域内的所有自然属性,也包括了各民族群体与农业环境互动过程中所产生的相关各类生产实践、生计活动及文化表现形式等传统知识。它是调控各民族与其资源环境相互关系,维持农业生态系统稳定与动态平衡的关键性因素。农业生物多样性与“三农”问题,与我国面临的粮食安全等问题有着极为紧密的联系。文章梳理了民族生境里农业生物多样性的起源、内涵、特征以及所涉及的主要关系与重点领域,指出了当前民族生境里农业遗传资源急剧减少,农业环境退化的状况。鉴于此,不仅需要重新认识和思考各民族群体生境里的农业生物多样性及其面临的问题,更需要结合民族社区的传统知识与经验,深入开展以社区为基础的农业生物多样性治理,服务于乡村振兴战略,实现民族地区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生物多样性 民族生境 农业生态系统 社区治理
原文传递
从生态民族学到生境民族学的思考 被引量:7
6
作者 罗康隆 杨庭硕 吴合显 《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 CSSCI 2022年第1期41-58,154,共19页
20世纪60年代生态民族学成为民族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并在民族学界得以确立。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学术实践,深化了文化与生态关系的研究,提出生态民族学向生境民族学研究范式的转型,这对半个多世纪以来生态民族学创建过程的讨论和学术视野的... 20世纪60年代生态民族学成为民族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并在民族学界得以确立。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学术实践,深化了文化与生态关系的研究,提出生态民族学向生境民族学研究范式的转型,这对半个多世纪以来生态民族学创建过程的讨论和学术视野的拓展奠定了基础,提升了对其学术价值与时代使命的认知。一个学科的建立既是时代的产物,也是学人不懈的努力。这对当下建构民族学中国话语或者民族学中国流派,具有一定的学术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民族 民族生境 文化生态 生境民族
下载PDF
论“民族生境”的生态人类学价值 被引量:7
7
作者 罗康隆 何治民 《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73-84,M0004,共13页
20世纪90年代初,受生态学中“生境”一词的启发,国内生态人类学界出现了“民族生境”这一学术用语。经过近30年的学术实践,“民族生境”概念及有关研究范式在国内人类学界逐步确立。对“民族生境”的生态人类学价值进行论析,有助于揭示... 20世纪90年代初,受生态学中“生境”一词的启发,国内生态人类学界出现了“民族生境”这一学术用语。经过近30年的学术实践,“民族生境”概念及有关研究范式在国内人类学界逐步确立。对“民族生境”的生态人类学价值进行论析,有助于揭示地球生命系统中人类文化与生态之间的关系,有益于生态人类学研究取向的转型,对建构人类学中国话语和人类学中国流派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生境 自然生境 生态人类学
原文传递
民族经典与多维生境的耦合与整生——多民族视域中《刘三姐》的经典生发路径研究 被引量:2
8
作者 龚丽娟 《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 2014年第4期101-107,共7页
民族经典的生发,是与其多维生境耦合与整生的结果。《刘三姐》作为以壮族为主多民族文化融合的文艺经典,其生发路径潜含着与多维生境的耦合关联。《刘三姐》在经典生成过程中,与民族自然生境的在耦合中共生,继而在与多民族文化生境的耦... 民族经典的生发,是与其多维生境耦合与整生的结果。《刘三姐》作为以壮族为主多民族文化融合的文艺经典,其生发路径潜含着与多维生境的耦合关联。《刘三姐》在经典生成过程中,与民族自然生境的在耦合中共生,继而在与多民族文化生境的耦合中实现并生发展,进而在与多维交融的民族审美生境的耦合中实现二者的对生,遵循文本与多维生境耦合与整生的生发规律,终成经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经典 《刘三姐》 民族生境 耦合 整生
下载PDF
阳戏与民族生境
9
作者 符伟 《四川戏剧》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0期123-125,共3页
我国地方戏曲以"阳戏"冠名的中南、西南区域被学者们称为"阳戏带"。由于"阳戏带"民族生境的多样性,致使不同民族生境所形成的阳戏文本、声腔及表演等都各具特色。阳戏的这种自主性发展轨迹与"阳戏带... 我国地方戏曲以"阳戏"冠名的中南、西南区域被学者们称为"阳戏带"。由于"阳戏带"民族生境的多样性,致使不同民族生境所形成的阳戏文本、声腔及表演等都各具特色。阳戏的这种自主性发展轨迹与"阳戏带"民族生境的差异性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阳戏 “阳戏带” 民族生境 声腔
原文传递
“民族生境”视域下的绿色治理探析
10
作者 刘梦瑶 《贵州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110-115,共6页
“民族生境”旨在考察地球生命系统中人类文化与生态之间的关系,“民族生境”视域下的绿色治理则不只涉及对于生态环境本身的治理,还蕴含更本源的“天人合一”哲学理念,探究“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构建的可行治理方式。立足“民族生境... “民族生境”旨在考察地球生命系统中人类文化与生态之间的关系,“民族生境”视域下的绿色治理则不只涉及对于生态环境本身的治理,还蕴含更本源的“天人合一”哲学理念,探究“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构建的可行治理方式。立足“民族生境”视域,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最终治理目标,可构建绿色治理体系,形成绿色治理实践典型,探索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的动态平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生境 绿色治理 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 天人合一
原文传递
民族的环境取向与地方性的生态认知 被引量:6
11
作者 管彦波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0年第2期43-50,共8页
"民族生境"与"民族生态位"的提出借用了自然科学的概念,旨在从各民族生存的相对固定的小区域来考察民族与环境相互关系,探讨民族环境取向的两个基本向度——垂直空间向度与水平空间向度,进而分析各民族对生存资源... "民族生境"与"民族生态位"的提出借用了自然科学的概念,旨在从各民族生存的相对固定的小区域来考察民族与环境相互关系,探讨民族环境取向的两个基本向度——垂直空间向度与水平空间向度,进而分析各民族对生存资源的空间利用。在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环境条件中,最为基础和核心的部分是关于居住地周围小环境的认知,即地方性、区域性的环境认知。各民族社会传承有序的生态知识,是经过长期的社会实践活动总结出来的合理化常识,这些常识是我们进行区域性的经济开发和环境保护中可以依凭的第一手的资料,具有潜在的生态认识价值,应该加以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生境 民族生态位 民族环境取向 民族环境认知
下载PDF
侗族生境模塑下的侗族大歌 被引量:3
12
作者 罗启华 《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 2018年第5期83-91,共9页
侗族被誉为"饭养身,歌养心"的民族。侗族大歌是中华民族音乐艺术的奇葩,在人类音乐史上都有一定的地位。侗族大歌的文化根基就是侗族的"民族生境",侗族大歌是历史过程的产物,是生态环境模塑的结果,是人文社会环境... 侗族被誉为"饭养身,歌养心"的民族。侗族大歌是中华民族音乐艺术的奇葩,在人类音乐史上都有一定的地位。侗族大歌的文化根基就是侗族的"民族生境",侗族大歌是历史过程的产物,是生态环境模塑的结果,是人文社会环境的反映。侗族大歌既是侗族社会的一种文化实践,又是一个长期处于无字社会的民族对自身社会文化生活的经验总结——以歌代文,以歌传文,以歌把侗族社会的历史、社会知识、生产生活经验、男女交往、伦理道德、风土民情、社会经验等记录下来,以歌来传承,由此成就了侗族社会"歌的海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侗族 侗族大歌 民族生境
下载PDF
生态人类学视野下的文化制衡讨论
13
作者 陈萌 罗康隆 《怀化学院学报》 2023年第6期27-32,共6页
文化作为指导人类生存、发展和延续的信息体系,与民族生境相辅相成,其依赖于地球生命体系的同时,又影响着自然生态系统。地球生命系统中的任何细微变动都可能给依赖于地球而生存的人类构成威胁,这就是人们所称的“生态失衡”。生态失衡... 文化作为指导人类生存、发展和延续的信息体系,与民族生境相辅相成,其依赖于地球生命体系的同时,又影响着自然生态系统。地球生命系统中的任何细微变动都可能给依赖于地球而生存的人类构成威胁,这就是人们所称的“生态失衡”。生态失衡不断地积累和叠加,造成的便是生态危机。这个时候人类和地球生命体系的中介——文化,就需要发挥作用。于是,文化信息体系及时做出反馈,启动“回归”的机制,再次达成文化与环境的耦合,使人类的家园得以维持下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制衡 文化适应 民族生境
下载PDF
生态人类学视野下的文化适应
14
作者 陈欣茹 陈萌 《凯里学院学报》 2023年第4期38-44,共7页
文化是指导人类生存生存、延续和发展的信息体系,是人类学的重要研究对象。民族生境制约着民族文化的内容,各民族能够利用民族文化认识生境、改造生境,使得文化与生境达到耦合的状态。任何一种民族文化都是一个有序的体系,当该体系所处... 文化是指导人类生存生存、延续和发展的信息体系,是人类学的重要研究对象。民族生境制约着民族文化的内容,各民族能够利用民族文化认识生境、改造生境,使得文化与生境达到耦合的状态。任何一种民族文化都是一个有序的体系,当该体系所处的民族生境发生变化的时候,为了维护生境的自然平衡,就要运用文化去适应生境。文化适应要从单个文化要素出发,影响整个文化体系,达到文化的整体性适应。通过对具体的案例对文化适应展开分析和论述,便于我们更好地理解文化适应的内涵和外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适应 民族生境 生计方式
下载PDF
古代的生态维护与文化制衡 被引量:3
15
作者 游俊 《广西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160-164,共5页
古代民族由于所处时空域的限制,不可能全面认识自然生态系统并自觉直接维护生态环境,而是在文化建构的过程中从所处的自然生态系统内人为地分割出一个最适合于本民族生息的区域,按照本民族文化的理解去建构并直接维护本民族特有的民族... 古代民族由于所处时空域的限制,不可能全面认识自然生态系统并自觉直接维护生态环境,而是在文化建构的过程中从所处的自然生态系统内人为地分割出一个最适合于本民族生息的区域,按照本民族文化的理解去建构并直接维护本民族特有的民族生境。对生态环境的维护,主要是通过文化制衡来实现的,它具有无意识性、间接性、被动性和区域性。探讨这种生态维护的特点及功效,有助于深化对民族生境的认识并为今天的生态维护提供前人的经验教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维护 民族生境 文化制衡
下载PDF
贵州苗族服饰类型及其文化特征 被引量:7
16
作者 田永国 《铜仁学院学报》 2012年第5期6-10,共5页
贵州苗族服饰可分为十二型八十一式,可谓类型复杂而多样。各种类型的服饰采用寓意、比喻、象征或谐音的手法以物寄情,使其不仅具有历史文化记载特征,而且还承载了"万物有灵"的宗教文化特征和人生"轨仪"的文化属性... 贵州苗族服饰可分为十二型八十一式,可谓类型复杂而多样。各种类型的服饰采用寓意、比喻、象征或谐音的手法以物寄情,使其不仅具有历史文化记载特征,而且还承载了"万物有灵"的宗教文化特征和人生"轨仪"的文化属性。贵州苗族服饰无论其款式、色彩、纹饰及装饰品和穿着方法的多变,皆是衣不在衣而在意,纹不在纹而在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服饰文化 民族生境 贵州苗族
下载PDF
两种知识体系中的品牌概念及应用——渝东南文化产业品牌开发的理论思考之一
17
作者 赵心宪 《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年第2期103-106,共4页
"渝东南少数民族文化产业品牌开发的调查与研究"项目不能只认定《品牌学》的广义品牌或者传统品牌作为理论依据,应该二者兼而有之。品牌开发是一种品牌化战略;文化产业品牌开发,就是文化产业品牌资产做大的过程。民族生境的重... "渝东南少数民族文化产业品牌开发的调查与研究"项目不能只认定《品牌学》的广义品牌或者传统品牌作为理论依据,应该二者兼而有之。品牌开发是一种品牌化战略;文化产业品牌开发,就是文化产业品牌资产做大的过程。民族生境的重视,全面发掘和展示最具区域民族特色的文化资源,成为品牌开发第一阶段的重要内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渝东南 民族文化产业 品牌开发 民族生境
下载PDF
生态人类学视野下文化的生态价值研究——以湘西保靖县黄金村为例 被引量:2
18
作者 皇甫睿 《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 CSSCI 2020年第6期11-18,共8页
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目标是要重建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其建设对象是文化与生态的共同体。在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应该抓住文化的主导作用,通过维护文化的多元性来改变资源的利用对象和方式,从而实现文化的生态价值。只有在这样的基础上,... 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目标是要重建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其建设对象是文化与生态的共同体。在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应该抓住文化的主导作用,通过维护文化的多元性来改变资源的利用对象和方式,从而实现文化的生态价值。只有在这样的基础上,针对社会的需要和科技发展的水平,重新建构“民族生境”,才能真正实现对人为生态灾变的抑制与消除,才能完成当代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使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 民族生境 生态价值 生态文明建设
下载PDF
文化生态学视野下非物质文化的自适应与发展 被引量:12
19
作者 刘慧群 《求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78-80,共3页
文化生态学视角下非物质文化生存和延续的实质是在文化的流动中与其生境进行自适应和发展的过程,要保护非物质文化需要撕裂"原生态文化"的框套,把文化遗产放入流动的民族生境中进行适应,也就要保护其生存环境,即自然生态环境... 文化生态学视角下非物质文化生存和延续的实质是在文化的流动中与其生境进行自适应和发展的过程,要保护非物质文化需要撕裂"原生态文化"的框套,把文化遗产放入流动的民族生境中进行适应,也就要保护其生存环境,即自然生态环境和人文生态环境;建立非物质文化生态环境保护理念、构建社区文化遗产传承与发展体系及构建大学教育的非物质文化生态发展体系是值得关注的生态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生境 非物质文化 自适应与发展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