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民族自信力与民族复兴--近代知识界关于“中华民族复兴”的讨论之二 被引量:4
1
作者 郑大华 《学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16-124,共9页
"九·一八"后,随着"中华民族复兴"之思潮的形成,知识界围绕中华民族能否复兴和如何复兴这两个问题展开过热烈讨论,而"民族自信力与民族复兴"是讨论的主要问题之一。当时人们的一个基本观点是:自近代... "九·一八"后,随着"中华民族复兴"之思潮的形成,知识界围绕中华民族能否复兴和如何复兴这两个问题展开过热烈讨论,而"民族自信力与民族复兴"是讨论的主要问题之一。当时人们的一个基本观点是:自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的自信力已丧失殆尽,这也是造成中国落后挨打、民族日渐衰微的重要原因。因此,中华民族要实现复兴,首先就必须重新树立和恢复民族的自信力。在怎样重新树立和恢复民族自信力的问题上,就大多数人的观点来看,他们认为既不能夸大中国历史和文化的辉煌,也不能将中国历史和文化说得一无是处;而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除了要认同和弘扬民族历史和文化的优点外,还要尽力克服民族的劣根性或不好的方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复兴 民族自信力 近代知识界
下载PDF
悲剧中演进的民族自信力——《穆斯林的葬礼》的悲剧意蕴 被引量:2
2
作者 赵先锋 《社科纵横》 2012年第11期88-89,99,共3页
本文以爱情婚姻悲剧为视角,体察《穆斯林的葬礼》的悲剧意蕴,思索民族灾难中知识分子的悲剧命运,通过中国穆斯林在宗教氛围中的困惑与追求,揭示其在文化冲突中特殊的心理结构,从而解读在灾难中奋然前行的民族自信力演进史。
关键词 《穆斯林的葬礼》 悲剧 民族自信力
下载PDF
高中历史教学培养学生民族自信力的探索 被引量:1
3
作者 鄢晖 李斯琴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09年第6期94-96,共3页
培养民族自信力是实现国家、民族复兴繁荣的需要,是增强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需要,是中学生自身素质全面发展的需要,也是中学历史教学永恒的目标。然而受历史、家庭、社会及学校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尤其是受应试教育的冲击以及教育方... 培养民族自信力是实现国家、民族复兴繁荣的需要,是增强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需要,是中学生自身素质全面发展的需要,也是中学历史教学永恒的目标。然而受历史、家庭、社会及学校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尤其是受应试教育的冲击以及教育方法不恰当,中学历史教学培养学生民族自信力的教育多流于形式,中学生民族自信力缺失现象比较突出,因此加强中学生民族自信力的培养已刻不容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中历史 民族自信力
下载PDF
二十世纪前期民族自救运动的一种“本土化”尝试——王鸿一的“恢复民族自信力”思想主张与实践 被引量:2
4
作者 察应坤 《社会科学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34-41,共8页
"恢复民族自信力"是20世纪20年代"村治派"领袖王鸿一所提出的以文化自救谋求民族出路的思想主张。面对西方各种文化思潮和价值观念的涌入,王鸿一提出要"恢复民族自信力","民族自信力"的源泉就... "恢复民族自信力"是20世纪20年代"村治派"领袖王鸿一所提出的以文化自救谋求民族出路的思想主张。面对西方各种文化思潮和价值观念的涌入,王鸿一提出要"恢复民族自信力","民族自信力"的源泉就是中国文化。他的这一思想主张包含四个方面的内容。第一,中国是伦理化的民族;第二,民族盛衰的原因在于学术;第三,拜官主义是民族病源;第四,"村本政治"为民族出路。他主张本着中国固有的精神,以"全民政治的完成,全民生计的解决"重塑中国伦理基础上的民族生活方式和习惯行为,重建学政统一的思想与知识学术的法则,达到"恢复民族自信力"。王鸿一是中国近代历史上提出"民族自信"的第一人。他的这一思想主张及实践活动直接影响了梁漱溟等,掀起了全国性的"乡村建设运动",为文化自觉走向和乡村基层秩序重建提供了有力的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鸿一 “恢复民族自信力 “村本政治” 梁漱溟
下载PDF
钱穆民族自信力思想的成因
5
作者 孙莹 《淮南师范学院学报》 2016年第4期93-97,共5页
抗战时期为钱穆史学观点转变的分水岭,著于此时期的《国史大纲》更被视为最能代表其思想的著作。钱穆独特史学思想的形成与转变首先和抗战的时代背景有关,为抵制抗战时期普遍的悲观情绪,在强烈爱国情怀下而大声疾呼对本民族文化应保持... 抗战时期为钱穆史学观点转变的分水岭,著于此时期的《国史大纲》更被视为最能代表其思想的著作。钱穆独特史学思想的形成与转变首先和抗战的时代背景有关,为抵制抗战时期普遍的悲观情绪,在强烈爱国情怀下而大声疾呼对本民族文化应保持温情与敬意;其次离不开其早年所受的教育与学问志趣的培养,这是钱穆思想的发源地;最后,与五四学人的论争则使钱穆明确了自身的学术思想所在。就钱穆自身而言,在救亡图存的社会环境中,中国应当解决的根本问题是立定自身根基,重建中华民族自信。在现代化的迈进过程中,不应丢失本民族的优良传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钱穆 民族自信力 思想
下载PDF
例谈中学历史教学学生民族自信力培养缺失及其对策
6
作者 吴派 《中学教学参考》 2015年第28期112-112,共1页
文章针对中学生民族自信力的缺失问题,结合《抗美援朝》一课的教学指出"读史有疑"这一观点。历史教师应重视学生历史事实辨析能力的培养,发挥历史学科得天独厚的优势。
关键词 民族自信力 抗美援朝 能力培养 教学策略
下载PDF
浅谈新时代培养中学生民族自信力的策略
7
作者 王丽华 冯敏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教育科学》 2021年第12期43-45,共3页
民族自信力是实现民族复兴和民族强盛的重要助推器。通过创新思政课教学模式、学科共同体建设、时事热点渗透、重大仪式或重大政治事件活动的融入和具有时代性的校园文化建设,有利于加强中学生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进一步坚定“道路自信... 民族自信力是实现民族复兴和民族强盛的重要助推器。通过创新思政课教学模式、学科共同体建设、时事热点渗透、重大仪式或重大政治事件活动的融入和具有时代性的校园文化建设,有利于加强中学生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进一步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增强中学生的民族自信力,促进学校良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时代 中学生 民族自信力 策略
下载PDF
高中历史教学培养学生民族自信力的探索
8
作者 罗美华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教育科学》 2019年第4期206-206,共1页
提升学生民族自信力是促进国家繁荣、民族复兴的重要途径,也是提升我国综合国力的关键手段,同时这也是中学历史教育最为永恒的教育目标。在实际中,受各种因素的制约,特别是在高考的压力下,导致高中历史教学在培养学生民族自信力上还有... 提升学生民族自信力是促进国家繁荣、民族复兴的重要途径,也是提升我国综合国力的关键手段,同时这也是中学历史教育最为永恒的教育目标。在实际中,受各种因素的制约,特别是在高考的压力下,导致高中历史教学在培养学生民族自信力上还有所不足,鉴于此,必须立足于现实需求,积极改革教学手段,全面培养学生民族自信力,下面对此进行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中历史 民族自信力 培养
下载PDF
从少数民族传统节日谈民族文化自信力的养成——以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为例 被引量:1
9
作者 董国菊 《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21年第2期75-81,共7页
民族文化自信根源于本土传统文化资源,民族传统节日就是最具代表性的本土传统文化资源,是涵养民族文化自信力最为深厚的文化土壤。在德宏州,少数民族传统节日承载了各民族的传统文化,内含促进民心相通、增强民族凝聚力、愉悦精神生活、... 民族文化自信根源于本土传统文化资源,民族传统节日就是最具代表性的本土传统文化资源,是涵养民族文化自信力最为深厚的文化土壤。在德宏州,少数民族传统节日承载了各民族的传统文化,内含促进民心相通、增强民族凝聚力、愉悦精神生活、强化文化认同、激活市场潜力等功能,具有重要的社会价值。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信息技术的日益进步,以少数民族传统节日为代表的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正面临一系列挑战,重塑民族文化自信力任重而道远。为此,需要进一步加强党的领导,把握正确的文化导向,创新发展传统节日文化,发挥地方媒体优势,推广民族传统节日文化教育,以此涵养民族文化自信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少数民族 传统节日 民族文化自信力 养成
下载PDF
民国知识界关于“中华民族复兴”的探讨
10
作者 吉铠东 《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 2019年第5期198-198,共1页
随着“中华民族复兴”思潮的形成与发展,民国知识界围绕“中华民族能否复兴”和“如何复兴民族”这两大问题进行了热烈讨论。青年人是社会中生气勃勃、充满希望的群体,“中国青年与民族复兴”自然而然成为知识界重点讨论的主题之一。当... 随着“中华民族复兴”思潮的形成与发展,民国知识界围绕“中华民族能否复兴”和“如何复兴民族”这两大问题进行了热烈讨论。青年人是社会中生气勃勃、充满希望的群体,“中国青年与民族复兴”自然而然成为知识界重点讨论的主题之一。当时知识界的一个基本观点是:青年对于民族复兴具有重要意义,需具备健全的身体素质、较强的民族意识、一定的文化知识。至于青年如何为民族复兴服务,主要有三点:坚定民族自信力;联合工农群众;加强青年训练。这些思考对于今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民族复兴 工农群众 身体素质 民族意识 知识界 民族自信力 两大问题 形成与发展
原文传递
边缘人与始迁祖:吴景超与潘光旦论迁移
11
作者 杜月 《中国社会科学文摘》 2024年第11期129-130,共2页
吴景超与潘光旦几乎同一时期进入清华大学学习(1916年与1913年),又先后回归清华园任教(1931年与1934年),二人的学术讨论偶有交集,但绝非彼此忠实的辩论对手。在对民族自信力的讨论中,虽然吴景超的解释偏向文化而潘光旦的解释偏向生物,... 吴景超与潘光旦几乎同一时期进入清华大学学习(1916年与1913年),又先后回归清华园任教(1931年与1934年),二人的学术讨论偶有交集,但绝非彼此忠实的辩论对手。在对民族自信力的讨论中,虽然吴景超的解释偏向文化而潘光旦的解释偏向生物,但二人都肯定了移民作为中华民族人口中优秀的分子对于环境的适应能力,并都强调了迁的积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潘光旦 始迁祖 吴景超 解释偏向 清华园 适应能力 民族自信力
原文传递
学党史培养学生“四力” 被引量:1
12
作者 钟瑞 《思想政治课教学》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16-18,共3页
“四史”教育是对党和国家事业发生历史性变革的深刻把握。通过“四史”教育能有效培育学生民族自信力、提升形势洞察力、增强创新创造力和激发民族复兴贡献力,培育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关键词 四史 民族自信力 形势洞察力 创新创造力 复兴贡献力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