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建安诗歌民歌化探索 被引量:1
1
作者 张亚新 《贵州社会科学》 1984年第4期104-110,共7页
在中国诗史上,文人诗歌同民歌结合得最为紧密的时期有两个:一个是汉末建安时期,一个是盛、中唐的天宝、元和时期,以建安时期最为突出。建安诗人从周民歌中摄取养料,更直接地感受着汉乐府民歌的熏陶,自觉不自觉地使自己的创作遵循着乐府... 在中国诗史上,文人诗歌同民歌结合得最为紧密的时期有两个:一个是汉末建安时期,一个是盛、中唐的天宝、元和时期,以建安时期最为突出。建安诗人从周民歌中摄取养料,更直接地感受着汉乐府民歌的熏陶,自觉不自觉地使自己的创作遵循着乐府民歌化路线。从而,具有与汉代文人诗迥然不同的新成就新特点,对后代诗歌的发展产生了积极深远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乐府民歌 建安诗歌 民歌化 建安时期 文人诗歌 曹植 表现手法 现实主义精神 作品 曹操
下载PDF
试论元散曲中的民歌化迹象
2
作者 饶莹 《戏剧之家》 2015年第24期21-22,共2页
民歌一系自古有之,至明代则"涌上地面"几成大观之势。宋代理学"存天理灭人欲",而晚明却人欲"反扑"天理,独树一帜,形成晚明文学革新思潮。学界向来将此间理学以"宋明"并称,元代由于种种主客观... 民歌一系自古有之,至明代则"涌上地面"几成大观之势。宋代理学"存天理灭人欲",而晚明却人欲"反扑"天理,独树一帜,形成晚明文学革新思潮。学界向来将此间理学以"宋明"并称,元代由于种种主客观因素而被隐没。然元有"一代之文学"——散曲。作为过渡的一代,其社会思想无疑会对文人创作产生影响——将"民歌精神"渗入散曲。本文试以晚明情形为潜在参考,旨在力图对元散曲与民歌一体之关系作一点梳理认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散曲 俚俗 民歌化
下载PDF
20世纪下半叶中国民歌交响化改编的历程、意义与启示
3
作者 张烁 傅聪 《中国音乐》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193-202,共10页
民歌是中国传统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华夏文明的瑰宝,但民歌的地域性和方言性却也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其受众、审美和流传。把民歌进行交响化改编无疑是解决上述问题的一种尝试、一种途径。本文属于断代史研究,对20世纪下半叶中国民歌... 民歌是中国传统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华夏文明的瑰宝,但民歌的地域性和方言性却也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其受众、审美和流传。把民歌进行交响化改编无疑是解决上述问题的一种尝试、一种途径。本文属于断代史研究,对20世纪下半叶中国民歌的交响化改编历程以及出版情况进行了全面梳理,目的是从历时性和共时性两个不同维度去剖析改编行为背后的文化逻辑,以揭示民歌邂逅交响既是中西音乐碰撞的历史产物,又是社会环境、人文思潮等多方面合力作用下的必然选择,其优秀作品对中国传统音乐的理解与传播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歌交响 改编与移植 中西融合 历史意义
原文传递
转折与调整期诗歌创作扫描
4
作者 赵金钟 《许昌学院学报》 CAS 2003年第4期67-68,共2页
受抗日战争的影响,在《讲话》精神的指引下,20世纪40年代之后,中国新诗进入了转折与调整时期。其基本特征是更加自觉地关注人生,有意识地学习民间呈现出民歌化的特征,群众性创作运动不断兴起,长篇叙事诗走向繁荣。这些特征在抗战后期至... 受抗日战争的影响,在《讲话》精神的指引下,20世纪40年代之后,中国新诗进入了转折与调整时期。其基本特征是更加自觉地关注人生,有意识地学习民间呈现出民歌化的特征,群众性创作运动不断兴起,长篇叙事诗走向繁荣。这些特征在抗战后期至“文化大革命”爆发以前的各个历史阶段,均有清晰的表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转折期 调整期 诗歌 学习民间 民歌化
下载PDF
论赵南星的散曲创作 被引量:1
5
作者 孙慧慧 《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7年第3期21-23,共3页
赵南星是晚明以风节著称的政治家,同时亦是位别具个性的散曲家。个人的政治理想与儒家的任道有为精神促使他关注现实、针砭时弊,嬉笑怒骂中饱蕴沉痛;社会的黑暗与矛盾又迫使他将用世之心冷却为诗酒风流,试图从对山水园林的构筑中沉淀性... 赵南星是晚明以风节著称的政治家,同时亦是位别具个性的散曲家。个人的政治理想与儒家的任道有为精神促使他关注现实、针砭时弊,嬉笑怒骂中饱蕴沉痛;社会的黑暗与矛盾又迫使他将用世之心冷却为诗酒风流,试图从对山水园林的构筑中沉淀性情、反思自我,以换得对现实人生认识的清醒;同时他又以一代大僚的身份在散曲创作中积极汲取民歌的营养,以俗曲的形式和通俗清新的语吉表现男女恋情的真挚热烈,与当时主情的社会思潮相辉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赵南星 散曲 任道 山水园林 民歌化
下载PDF
浅析中国新民歌流行化与原生态民歌 被引量:4
6
作者 龙清萍 《时代文学》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4期11-12,共2页
民歌是我们中华民族一种古老的艺术形式。然而,民歌随着时代的发展与变迁却产生了一些变化。在当今社会,"新民歌"已经成为大众关注的焦点,它的出现让我们距离原生态民歌越来越远了。原生态民歌的生存环境面临着严重的危机。... 民歌是我们中华民族一种古老的艺术形式。然而,民歌随着时代的发展与变迁却产生了一些变化。在当今社会,"新民歌"已经成为大众关注的焦点,它的出现让我们距离原生态民歌越来越远了。原生态民歌的生存环境面临着严重的危机。对于新民歌流行化这种现象,国内传播界和音乐界已经纷纷嚷嚷传出多种说法。论文首先介绍了民歌、新民歌、原生态民歌的定义和新民歌的发展概况,接下来阐述了中国新民歌流行化的概况,最后重点讲述了原生态民歌的保护和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歌 民歌 原生态民歌 民歌流行
原文传递
浅析三曹诗歌的艺术风格
7
作者 谢文彦 《景德镇高专学报》 1994年第3期74-77,86,共5页
汉末建安时期的文学在中国文学史上,特别是在文人诗的传统里,是个辉煌的时代,出现了大批优秀作家,风格纷呈,可谓“文质相炳涣,众星罗秋旻”,打破了汉代文人诗歌消沉的局面,第一次掀起了文人诗歌的高潮。建安诗歌继承了汉乐府民歌的现实... 汉末建安时期的文学在中国文学史上,特别是在文人诗的传统里,是个辉煌的时代,出现了大批优秀作家,风格纷呈,可谓“文质相炳涣,众星罗秋旻”,打破了汉代文人诗歌消沉的局面,第一次掀起了文人诗歌的高潮。建安诗歌继承了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精神,广泛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动乱和民生疾苦,表现了作家的理理想抱负和思想感情以及奋发进取的精神,有着独特的艺术个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曹诗歌 曹操 艺术风格 曹植 汉乐府民歌 建安时期 气韵沉雄 作家 民歌化 词采华茂
下载PDF
交响诗《嘎达梅林》的混生样态与族性分析 被引量:1
8
作者 宋瑾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130-136,共7页
辛沪光的交响诗《嘎达梅林》属于“新音乐”中民歌主题化的混生音乐类型。“嘎达梅林”的生活原型和民歌体现了原生族群的族性。采用西方作曲技术和管弦乐队改编的交响诗,体现了新族体即新文化、新音乐为心性载体的中华民族(国族)的新... 辛沪光的交响诗《嘎达梅林》属于“新音乐”中民歌主题化的混生音乐类型。“嘎达梅林”的生活原型和民歌体现了原生族群的族性。采用西方作曲技术和管弦乐队改编的交响诗,体现了新族体即新文化、新音乐为心性载体的中华民族(国族)的新族性。民歌主题化的混生音乐体现了局内观、局内感和局内情的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嘎达梅林 混生音乐 民歌主题 族性
下载PDF
浅析中国新民歌流行化与原生态民歌
9
作者 诺尔吉玛 《北方作家》 2012年第4期73-74,共2页
民歌是我们中华民族一种古老的艺术形式。然而,民歌随着时代的发展与变迁却产生了一些变化。在当今社会,"新民歌"已经成为大众关注的焦点,它的出现让我们距离原生态民歌越来越远了。原生态民歌的生存环境面临着严重的危机。... 民歌是我们中华民族一种古老的艺术形式。然而,民歌随着时代的发展与变迁却产生了一些变化。在当今社会,"新民歌"已经成为大众关注的焦点,它的出现让我们距离原生态民歌越来越远了。原生态民歌的生存环境面临着严重的危机。对于新民歌流行化这种现象,国内传播界和音乐界已经纷纷嚷嚷传出多种说法。论文首先介绍了民歌、新民歌、原生态民歌的定义和新民歌的发展概况,阐述了中国新民歌流行化的概况,重点讲述了原生态民歌的保护和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歌 民歌 原生态民歌 民歌流行
原文传递
建国初期管弦乐写作的不同思维倾向——马思聪《山林之歌》第一乐章与辛沪光《嘎达梅林》音乐构建方式比较 被引量:4
10
作者 郭新 李峥 《中央音乐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6-34,73,共20页
文章将马思聪《山林之歌》第一乐章和辛沪光《嘎达梅林》这两部作品,作为中国建国初期专业作曲技术衍变的研究课题。在追溯两位作曲家创作思维形成的过程和了解作品概况后,文章将研究重点集中在这两部作品中对中国民歌旋律的器乐化处理... 文章将马思聪《山林之歌》第一乐章和辛沪光《嘎达梅林》这两部作品,作为中国建国初期专业作曲技术衍变的研究课题。在追溯两位作曲家创作思维形成的过程和了解作品概况后,文章将研究重点集中在这两部作品中对中国民歌旋律的器乐化处理方式、西方多声思维的融入过程与乐队音响的写作风格这三个方面的比较分析上。通过两部作品在这三个方面与西方经典管弦乐作品在写作上的共性对照,文章探讨在建国初期的社会环境下,两位作曲家在创作中所体现出的不同思维倾向以及各人在中国器乐音乐创作衍变中所做出的历史性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林之歌》 《嘎达梅林》 民歌器乐处理 多声思维融入 乐队写作风格
原文传递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浅谈刘禹锡的诗歌创作
11
作者 冯舒会 《才智》 2011年第1期183-183,共1页
对唐代大诗人刘禹锡的诗歌创作,作者从四大特点理解和赞美,从中进一步体现了刘诗将成为中华民族历史的不老的篇章。
关键词 平时 时代 哲理 民歌化 常开不败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