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德国民法典》第823条第1款上“其他权利”的法解释发展──积极意义及解释困境 被引量:6
1
作者 于飞 《中国政法大学学报》 2012年第3期14-21,158,共8页
"其他权利"是德国侵权法核心规范——《德国民法典》第823条第1款的重要的特色概念。德国民法典立法者原本期望,"其他权利"的扩张功能仅及于与所有权类似的绝对财产权,不及于人格利益和纯粹财产利益,但这一期望已随... "其他权利"是德国侵权法核心规范——《德国民法典》第823条第1款的重要的特色概念。德国民法典立法者原本期望,"其他权利"的扩张功能仅及于与所有权类似的绝对财产权,不及于人格利益和纯粹财产利益,但这一期望已随着"一般人格权"和"营业权"的产生并进入"其他权利"阵营而被打破。以上"其他权利"的法解释发展,既有促使德国侵权法顺应现代趋势、更方便地填补损害的积极意义,但也带来了诸多解释困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其他权利 《德国民法典》第823条第1 德国一般侵权行为模式
原文传递
未成年人监护人违反法定限制之法定代理的效力--《民法典》第35条第1款解释论 被引量:7
2
作者 迟颖 《法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9期135-149,共15页
未成年人监护人之法定代理的制度目的在于弥补未成年人行为能力之欠缺,使其可以经由法定代理人参与法律交往。我国《民法典》第35条第1款关于法定代理的规定过于概括,应予限制。为实现未成年人的最佳利益,法定代理应以共同代理为原则,... 未成年人监护人之法定代理的制度目的在于弥补未成年人行为能力之欠缺,使其可以经由法定代理人参与法律交往。我国《民法典》第35条第1款关于法定代理的规定过于概括,应予限制。为实现未成年人的最佳利益,法定代理应以共同代理为原则,父母作为监护人之法定代理权和其他监护人之法定代理权所受到法定限制的程度应有所不同。法定代理人违反代理权法定限制所实施法律行为的效力因其所违反法定限制的类型不同而分别为无效或效力待定。鉴于法定代理限制的公开性,法定无权代理的相对人不可能不知道法定代理人违反法定限制,因此不得向法定代理人主张无权代理责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未成年人 法定代理 共同代理 民法典》第35条第1
原文传递
比例原则视角下违反强制性规定合同的效力判定
3
作者 郑亚灵 《西部法学评论》 2023年第6期107-120,共14页
违反强制性规定合同的效力判定问题,是民法学中的难点问题。理论界率先提出将强制性规定划分为管理性规定和效力性规定,随后司法解释对此予以肯定。这种分类方式对违反强制性规定合同的效力判定影响深远。但其存在不妥之处:一方面,此种... 违反强制性规定合同的效力判定问题,是民法学中的难点问题。理论界率先提出将强制性规定划分为管理性规定和效力性规定,随后司法解释对此予以肯定。这种分类方式对违反强制性规定合同的效力判定影响深远。但其存在不妥之处:一方面,此种分类方式有“以果倒因”之嫌;另一方面,在司法实践中,管理性规定和效力性规定之划分常显露出力有不逮的趋向。将民法典第153条第1款置于比例原则之下,运用文义解释、目的解释和社会学解释的方法进行解释论上的凝练,归纳违反强制性规定合同的效力判定中应衡量的主要因素,或为一条可行的进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法典第153条第1款 比例原则 合同无效 强制性规定 利益衡量
下载PDF
违反刑法的合同的类型与效力 被引量:6
4
作者 谢鸿飞 《法律适用》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40-152,共13页
刑法是《民法典》第153条第1款的“强制性规定”。违反刑法的合同可作不同的类型区分。基于法秩序统一和法价值融贯原理,民法评价为有效的合同,即使实质违反了管制规则,其合同行为通常不应入罪;合同行为被刑法评价为犯罪的,除合同缔结... 刑法是《民法典》第153条第1款的“强制性规定”。违反刑法的合同可作不同的类型区分。基于法秩序统一和法价值融贯原理,民法评价为有效的合同,即使实质违反了管制规则,其合同行为通常不应入罪;合同行为被刑法评价为犯罪的,除合同缔结为刑法禁止等个别情形外,判定合同效力也应以合同法为判断基准,但应兼顾受害人救济和一般预防两种目标,以调和合同法和刑法的不同价值取向和违法评价。违反刑法的合同的效力包括有效、无效、可撤销三种形态,此外还有部分合同的效力取决于相对人的善意。刑民同时评价合同,通常将使行为人承担比合同无效更重的责任,但并不构成双重评价,且可避免相对人不当得利。合同因违反刑法而无效时,《民法典》第157条和拒绝返还基于不法原因的给付规则均难一概适用,综合考量双方当事人主观状态、拒绝救济的后果、违法性与合同的关联程度等因素,决定具体效果的做法更值得提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法典第153条第1款 强制性规定 无效合同 不法原因 民法典第157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