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4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民间佛教的学理诠释与中国佛教史的再认识 被引量:3
1
作者 李利安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91-97,177,共8页
长期以来,我们对中国佛教史的认识一直受制于精英阶层对经典的学理诠释,而忽视了民间阶层对经典的实践运用。在这两种不同社会阶层的不同经典对待中,经典意趣呈现出重大分野,并开启出不同的发展路径。随着权威的退场与信仰的浸入,民间... 长期以来,我们对中国佛教史的认识一直受制于精英阶层对经典的学理诠释,而忽视了民间阶层对经典的实践运用。在这两种不同社会阶层的不同经典对待中,经典意趣呈现出重大分野,并开启出不同的发展路径。随着权威的退场与信仰的浸入,民间社会完全颠覆了经典诠释的本有体系,形成与精英佛教彼此呼应的民间佛教,从而塑成中国佛教雅俗共存的内在结构。我们不但可以从经典诠释及其实践变异角度对这种现象进行解释,更可以借鉴经典诠释的理路对这种信仰型佛教进行学理性诠释,并藉此获得对中国佛教史的重新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典诠释 佛教 雅俗关系 信仰哲学
下载PDF
河北沧县捷地乡民间佛教音乐考察 被引量:3
2
作者 崔晓娜 《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 2009年第1期72-81,共10页
民间佛教存在民间的佛社中。民间佛社的兴起和发展,是佛教另一种形式与社会相适应的结果,是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的产物。通过对河北沧县捷地乡民间佛教音乐的考察,认为该佛事是以佛教唱诵为信仰核心,以村庄民间佛社为仪式组织者和表演... 民间佛教存在民间的佛社中。民间佛社的兴起和发展,是佛教另一种形式与社会相适应的结果,是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的产物。通过对河北沧县捷地乡民间佛教音乐的考察,认为该佛事是以佛教唱诵为信仰核心,以村庄民间佛社为仪式组织者和表演者,以笙管乐、打击乐作为主要音乐形式的仪式活动。民间佛教音乐的考察及研究,将有助于我们在当今的社会中,认识与思考民间佛教与中国传统音乐的特征与本质;民间佛教音乐的传承与流变;民间佛教音乐的生存、发展与消亡等诸多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佛教 间佛事 间佛社 佛教音乐 沧县捷地乡
下载PDF
民间佛教基本结构解析 被引量:3
3
作者 宇恒伟 《五台山研究》 2012年第2期20-25,共6页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与"民间佛教"具有相似含义的"民众佛教"、"民俗佛教"、"世俗佛教"、"庶民佛教"、"信仰型佛教"、"香火型佛教"等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其论...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与"民间佛教"具有相似含义的"民众佛教"、"民俗佛教"、"世俗佛教"、"庶民佛教"、"信仰型佛教"、"香火型佛教"等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其论述的重点主要在于敦煌世俗佛教和明清的民间秘密宗教,研究方法局限于文献学和田野调查两种。因而,很难窥探民间佛教的基本体系。现在应用唐宋笔记小说、石刻碑文、方志、敦煌文献等资料的基础上,厘清唐宋民间佛教的基本结构,以此进一步认识民间佛教的基本特性及其在佛教史中的地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佛教 结构 特性
下载PDF
《古小说钩沉》中的民间佛教及其史料研究
4
作者 王欣 宇恒伟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3期73-77,共5页
鲁迅所辑的《古小说钩沉》主要涉及三国到南北朝时期的志怪小说,历来为文学界所重视,并作为中国小说发展史史料而被广泛引用。在民间佛教这一尚待开拓的研究领域,《古小说钩沉》为两晋南北朝的民间佛教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史料。《古小说... 鲁迅所辑的《古小说钩沉》主要涉及三国到南北朝时期的志怪小说,历来为文学界所重视,并作为中国小说发展史史料而被广泛引用。在民间佛教这一尚待开拓的研究领域,《古小说钩沉》为两晋南北朝的民间佛教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史料。《古小说钩沉》的民间佛教突出灵验特色,在信仰、仪式、象征体系中形成了自己的特点。中国民间佛教的定型主要是在南北朝时期完成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小说钩沉》 佛教 史料 灵验 体系
下载PDF
从唐代民间佛教看文明交往和文明对话
5
作者 宇恒伟 李海波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年第4期62-66,共5页
民间佛教是佛教中国化的特殊表现形态,展现了印度文明和中华文明、精英文化和大众文化、正统文化和异端文化交往和对话的不同特征,为文明交往和文明对话提供了成功的范例。
关键词 佛教 文明交往 文明对话 世俗化
下载PDF
江西民间佛教与女性信仰
6
作者 钱寅 王水根 《宜春学院学报》 2012年第6期53-57,共5页
佛教信仰可以分为两个系统,一是正信,一是民间佛教。由于历史和社会的原因,女性信众接受正信相对困难,是故唯有民间佛教与其更为接近。江西自古以来是佛教胜地,民间佛教也非常发达,拥有着众多的女性信众。社会风气为女性信仰佛教造成了... 佛教信仰可以分为两个系统,一是正信,一是民间佛教。由于历史和社会的原因,女性信众接受正信相对困难,是故唯有民间佛教与其更为接近。江西自古以来是佛教胜地,民间佛教也非常发达,拥有着众多的女性信众。社会风气为女性信仰佛教造成了限制,但也提供了契机。佛教民俗活动中,女性则占有重要的地位。总之,民间佛教和女性信仰二者之间相互作用,不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佛教 女性 江西
下载PDF
浅析唐两京地区“地狱说”与“阎罗王”观念——关于佛教民间化问题的研究
7
作者 张莹 《陕西教育(高教版)》 2012年第10期15-15,共1页
佛教在传播过程中对于民间化的问题很关注,尤其在唐代两京地区,为了迅速占领市场,其运用各种方式影响人们,其中,地狱说和阎罗王观念是佛教传播的两大法宝,通过它们很快将佛教发扬光大。本文通过对唐两京地区有关地狱说和阎罗王观念的论... 佛教在传播过程中对于民间化的问题很关注,尤其在唐代两京地区,为了迅速占领市场,其运用各种方式影响人们,其中,地狱说和阎罗王观念是佛教传播的两大法宝,通过它们很快将佛教发扬光大。本文通过对唐两京地区有关地狱说和阎罗王观念的论述,说明佛教在民间化过程中重视采取这两种途径去渗透和影响当地人们,这二者对于佛教在民间扩大传播有重要作用,增强佛教对大众的影响,并且通过此也可反映当时两京社会的一些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代 两京地区 地狱说 阎罗王 佛教间化
下载PDF
洛阳存古阁藏石与北宋民间佛教信仰
8
作者 张乃翥 《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年第2期29-31,共3页
Nine Buddhism stone inscription stored in Luoyang Cungu Garret, viewed from cultural inheritance, reflects unanimity in classical faith between Mi sect of Buddhism in early North Song Dynasty and Mi Church in the Tang... Nine Buddhism stone inscription stored in Luoyang Cungu Garret, viewed from cultural inheritance, reflects unanimity in classical faith between Mi sect of Buddhism in early North Song Dynasty and Mi Church in the Tang Dynasty. Contents of these stone inscription reflect the tendency that the Confucianists’ ethics affects and combine with sad and pity idea of Buddhis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洛阳市 存古阁 佛教石刻 北宋 佛教信仰 儒家思想
下载PDF
湾潭镇土家族民间佛教丧葬施食仪式音乐研究
9
作者 陈开颖 董鑫 《黄河之声》 2019年第24期4-9,14,共7页
丧葬文化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传承,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丧葬仪式中,音乐有着重要的作用。本文以湾潭镇土家族研究对象,民间佛教音乐为背景,丧葬仪式作为突破口,音乐形态作为分析工具,力图从音乐角度,针对仪式本身对民间佛教... 丧葬文化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传承,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丧葬仪式中,音乐有着重要的作用。本文以湾潭镇土家族研究对象,民间佛教音乐为背景,丧葬仪式作为突破口,音乐形态作为分析工具,力图从音乐角度,针对仪式本身对民间佛教音乐作详细解读,并由此探索民间佛教仪式音乐的理论价值、实践意义及其传承保护。本文采用资料文献互证和田野调查的方法,对民间佛教音乐在丧葬仪式中的应用及社会功能进行了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丧葬文化 佛教音乐 仪式 田野调查
下载PDF
明代民间佛教组织的类型、特点及其意义
10
作者 花佳秋 《法音》 2024年第5期16-23,共8页
民间佛教组织通常是僧人和信众出于共同的精神追求或者志趣结合而成的团体,它起源于魏晋南北朝,发展于唐宋,兴盛于明,尤其是明中后期,在两京及江南等地区,民间佛教组织层出不穷,数量之多,形式之多样,内容之丰富,影响之深远,远逾历代。... 民间佛教组织通常是僧人和信众出于共同的精神追求或者志趣结合而成的团体,它起源于魏晋南北朝,发展于唐宋,兴盛于明,尤其是明中后期,在两京及江南等地区,民间佛教组织层出不穷,数量之多,形式之多样,内容之丰富,影响之深远,远逾历代。因此本文主要从组织类型、运作特点和历史意义三个方面,对明代民间佛教组织的情况进行考察和论述,以期一窥明代佛教组织兴盛之景象,以及佛教与明代社会交流接触之情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代佛教 佛教 魏晋南北朝 明中后期 精神追求 运作特点 僧人 信众
原文传递
民间佛道融合现象考察
11
作者 周翔宇 刘涛 《温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年第1期49-54,共6页
佛教理论的世俗化和道教教义的民间化,为佛道二教的融合提供了可能。信众只从自身需求出发、不分教派的信仰行为使佛道二教界限趋于模糊。观音与慈航、地藏与药王等"兼职"现象,进一步强化了佛道二教彼此的融合。这种融合表现... 佛教理论的世俗化和道教教义的民间化,为佛道二教的融合提供了可能。信众只从自身需求出发、不分教派的信仰行为使佛道二教界限趋于模糊。观音与慈航、地藏与药王等"兼职"现象,进一步强化了佛道二教彼此的融合。这种融合表现在:寺庙和道观的建筑规制高度一致;民间信众佛道不分;民间佛道二教的宗教活动内容基本相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佛教 间道教 融合
下载PDF
从《东大寺讽诵文稿》看日本愿文的仁孝礼佛说 被引量:1
12
作者 王晓平 《艺术百家》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98-105,共8页
《东大寺讽诵文稿》和《敦煌愿文集》中的大多数愿文,都不是为特定愿主撰写的"专文专用"的作品,而属于愿文"范文"。它们都可以纳入"民间宗教文学"的范畴来进行比较研究。《东大寺讽诵文稿》多方面受到传... 《东大寺讽诵文稿》和《敦煌愿文集》中的大多数愿文,都不是为特定愿主撰写的"专文专用"的作品,而属于愿文"范文"。它们都可以纳入"民间宗教文学"的范畴来进行比较研究。《东大寺讽诵文稿》多方面受到传入日本的中国愿文的影响,将礼佛作为报答父母恩情最根本的途径加以宣扬,仁孝的儒家思想彻底变为佛教的工具,体现了平安时代初期佛教从宫廷贵族走向民间的思想特点。与传世愿文相比,佛教哲理的成分更为淡薄,而抒情性、叙述性更为突出。这也为后来文人的追善愿文发展成"哀伤的抒情文学"开辟了道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敦煌愿文 东大寺讽诵文稿 仁孝奉佛 佛教文学
下载PDF
佛教民间化的构筑、播散与沉淀——对崇祀李通玄的历史考察 被引量:1
13
作者 侯慧明 《宗教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17-122,共6页
李通玄因著《华严经论》自成一系,备受佛教界之推崇,其行迹逐渐被神化。北宋时期,因宰相张商英等人的大力推重,对李长者的崇祀由佛教界扩延至社会民众范围,并上升为国家崇祀。元明清时期,以核心崇祀区域方山为中心逐步向外扩展。佛教信... 李通玄因著《华严经论》自成一系,备受佛教界之推崇,其行迹逐渐被神化。北宋时期,因宰相张商英等人的大力推重,对李长者的崇祀由佛教界扩延至社会民众范围,并上升为国家崇祀。元明清时期,以核心崇祀区域方山为中心逐步向外扩展。佛教信仰依托佛典经论、造论高僧、演法遗迹三种基本载体播散传承,佛典经论直接推助佛教内部对造论高僧之崇敬乃至神化,演法遗迹亦转变为佛教圣地。佛教信仰民间化过程中表现出由核心信仰群体、核心崇祀区域向外逐步地多层次地扩展播散的特点,统治阶层以及儒士在佛教信仰形成以及传播过程中发挥了关键引领作用,一般民众信仰的传续形成则表现出较多的随从性与断续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严宗 李通玄 佛教间化
原文传递
浅析东汉至南北朝的佛像崇拜
14
作者 宇恒伟 《文博》 2007年第4期92-96,共5页
  佛教是一种制度化的宗教,由三宝构成,是信仰、仪式、象征体系的有机统一.其中,信仰是佛教的内在标志,而仪式和象征则构成了佛教的外在表现,在信仰中,对"法"的崇拜是佛教的核心要素,而佛像崇拜则属于佛宝的表现之一.……
关键词 佛像 信众 中国佛教 佛教造像 佛教 宗教史 观音 观世音 佛经文学 大乘佛教 佛教 佛宝 出世间 观世音菩萨
下载PDF
浅析唐代两京地区“阎罗王”信仰
15
作者 张莹 《西安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年第4期35-37,共3页
唐代长安、洛阳两地的政治、经济、文化等空前发展,佛教在此迅速传播。佛教的宣扬者"阎罗王"成为佛教进军民间的率领者,其形象喜好以及是非观念在当地表现明显,为民众表达心声提供了另一种有效的途径。与此同时,这与两京地区... 唐代长安、洛阳两地的政治、经济、文化等空前发展,佛教在此迅速传播。佛教的宣扬者"阎罗王"成为佛教进军民间的率领者,其形象喜好以及是非观念在当地表现明显,为民众表达心声提供了另一种有效的途径。与此同时,这与两京地区各方面的发展状况紧密联系,呈现一定的佛教民众化内容,部分反映了两京的社会现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代 两京地区 佛教间化 阎罗王
下载PDF
《聊斋志异》里的佛禅层次 被引量:1
16
作者 曹淑媛 《蒲松龄研究》 2012年第1期62-69,共8页
大凡一个时代的文学作品,在揭示人类通性的同时,亦必留存该时代的思想脉息。今世的论者若不与古人之心相吻合,而每以目下之理相忖度,则难免会有悖于常情。如指斥《聊斋志异》中的佛教思想与现象尽皆糟粕,即是一例。所幸的是,随着古典小... 大凡一个时代的文学作品,在揭示人类通性的同时,亦必留存该时代的思想脉息。今世的论者若不与古人之心相吻合,而每以目下之理相忖度,则难免会有悖于常情。如指斥《聊斋志异》中的佛教思想与现象尽皆糟粕,即是一例。所幸的是,随着古典小说研究心态的日趋平和,人们对该小说的佛教内容逐渐有了新的体认。本文便想就其间尚未经时人阐释的禅学思想作一番梳理,从内外两方面厘清其结构层次,进而说明文化混融状态之下禅思的布局及艺术效果。但愿所述能够获得柳泉心思之万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哲理与俗的流变 间的佛教信仰 禅思布局与艺术效果
下载PDF
南宋川东社会中的柳本尊信仰及其影响 被引量:1
17
作者 米德昉 《佛学研究》 CSSCI 2021年第2期219-237,共19页
12世纪末,四川盆地东部以大足与安岳二地为中心的区域内,兴起对神格化人物“柳本尊”的信仰。在当地僧侣人士的弘传与推动下,各地开崖立祠、镌像奉祀,逐渐发展成为一种具有地方特色的民间佛教。13世纪后半叶南宋覆亡,该教随之衰落。柳... 12世纪末,四川盆地东部以大足与安岳二地为中心的区域内,兴起对神格化人物“柳本尊”的信仰。在当地僧侣人士的弘传与推动下,各地开崖立祠、镌像奉祀,逐渐发展成为一种具有地方特色的民间佛教。13世纪后半叶南宋覆亡,该教随之衰落。柳本尊信仰在川东近一个世纪的流行中,一方面引起区域内既有宗教结构的变革与转型,另一方面创造了一系列具有独特内容与样式的石窟艺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宋 川东地区 柳本尊 佛教
下载PDF
民间佛教的因果思想——从山东民间手抄本《沤和颁赦科》谈起
18
作者 释观清 《宗教研究》 2016年第2期106-115,共10页
本文要谈的《沤和颁赦科》(1),是一本民间宗教,或者更精确地说,是一本民间佛教的因果文献。我新近得到的一个民国二十五年(1936)的手抄本,是一个做社会学研究的朋友从山东帮我收罗的。初见《沤和颁赦科》这个题目我就很兴奋,'沤和&#... 本文要谈的《沤和颁赦科》(1),是一本民间宗教,或者更精确地说,是一本民间佛教的因果文献。我新近得到的一个民国二十五年(1936)的手抄本,是一个做社会学研究的朋友从山东帮我收罗的。初见《沤和颁赦科》这个题目我就很兴奋,'沤和''颁赦科',这是一对非常有趣的组合,引起了我解读、研究的兴趣。借此机会,把自己的一点点研读心得给大家做一个汇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因果思想 佛教
原文传递
评奥弗迈耶著《民间佛教——晚期传统中国的异端教派》
19
作者 拉尔夫·塞克斯顿 杨正基(译) 《中国史研究动态》 1980年第1期27-29,共3页
丹尼尔·L·奥弗迈耶所著《民间佛教》(《哈佛东亚丛书》第八十三册,哈佛大学出版社一九七六年版)是一部优秀的学术著作。这本书探溯了中国民间异端教派的起源与发展。正如亚历山大·伍德赛特所说,这是一部从汉朝一直到现... 丹尼尔·L·奥弗迈耶所著《民间佛教》(《哈佛东亚丛书》第八十三册,哈佛大学出版社一九七六年版)是一部优秀的学术著作。这本书探溯了中国民间异端教派的起源与发展。正如亚历山大·伍德赛特所说,这是一部从汉朝一直到现代中国关于农村平民百姓宗教传统的内容丰富的社会学著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佛教 传统中国 教派 异端 迈耶 晚期 学术著作 大学出版社
原文传递
雜劇《魚兒佛》與晚明的佛教及社會
20
作者 易斌 《中国俗文化研究》 2020年第1期132-151,共20页
由晚明湛然禪師創作的雜劇《魚兒佛》,在經過一些文人的編修與評點後,僅收録於《盛明雜劇二集》第十九卷。本劇主要講述了漁夫金嬰和妻子受觀音點化終成大道的故事,原作的湛然禪師和重編的寓山居士(祁彪佳)使這部雜劇呈現如今的面貌。... 由晚明湛然禪師創作的雜劇《魚兒佛》,在經過一些文人的編修與評點後,僅收録於《盛明雜劇二集》第十九卷。本劇主要講述了漁夫金嬰和妻子受觀音點化終成大道的故事,原作的湛然禪師和重編的寓山居士(祁彪佳)使這部雜劇呈現如今的面貌。作爲宣傳佛教思想的度脫劇,《魚兒佛》由湛然禅师确定了故事雛形,從中體現了晚明時期乃至近古佛教"禪淨合流"等獨特的生態。同時,其民間佛教元素較中古時期產生了較大發展,如觀音信仰與放生信仰融合形成的"魚籃觀音"以及地獄與業報思想的強化等,但也因此與傳統佛教產生了一定的背離。這部雜劇在創作上繼承了來自佛教、民間與文學的不同傳統,具有較爲豐富的文化內藴與社會歷史內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魚兒佛》 湛然禪師 禪淨合流 民間佛教 度脫劇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