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明以来正统道教世俗化与民间仪式传统建构 被引量:2
1
作者 魏德毓 《福建史志》 2020年第1期26-30,70,共6页
本文在厘清正统道教概念的基础上,通过分析明以来闽西等地正统道教世俗化过程,探讨明以来正统道教世俗化和民间仪式传统建构的关系。明以来正统道教的世俗化,道士成为民间仪式活动的专家,主持各种民间宗教仪式活动。在这一过程中,道教... 本文在厘清正统道教概念的基础上,通过分析明以来闽西等地正统道教世俗化过程,探讨明以来正统道教世俗化和民间仪式传统建构的关系。明以来正统道教的世俗化,道士成为民间仪式活动的专家,主持各种民间宗教仪式活动。在这一过程中,道教规范和丰富民间的仪式活动,地方性知识写入地方道教科仪本,道士和不同仪式传统的仪式专家共同主持社区宗教仪式活动。可以说,道教深入民间社会的过程,推动了民间仪式传统的建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正统道教 世俗化 民间仪式传统 福建
下载PDF
论传统民间仪式与新农村建设的互融共生——浙南石练“七月会”的当代变迁及社会功能考察 被引量:6
2
作者 张祝平 《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3年第1期76-84,共9页
传统民间仪式集鬼神信仰与戏曲表演诸形式于一体,在我国广大乡村源远流长、内涵丰富,并会随着乡村社会的变迁重塑自有的功能。时下积极倡导的新农村建设不仅仅是"破旧立新",更应是根植于传统的"推陈出新"。将浙南石... 传统民间仪式集鬼神信仰与戏曲表演诸形式于一体,在我国广大乡村源远流长、内涵丰富,并会随着乡村社会的变迁重塑自有的功能。时下积极倡导的新农村建设不仅仅是"破旧立新",更应是根植于传统的"推陈出新"。将浙南石练"七月会"与当代乡村社会建设的关系置于"动态的互动过程"中进行考察,传统民间仪式"与时俱进"的解构和重构是其谋求合法性生存的重要策略之一;同时,合理利用传统信仰仪式是当下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构成,也是维系农村社会生机活力的必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民间仪式 “七月会” 新农村建设 互融共生
下载PDF
论乡村传统民间仪式的当代再造——浙北党山雷公庙会考察 被引量:5
3
作者 张祝平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4年第4期128-135,共8页
仪式变迁是社会变迁的缩影。庙会作为中国传统乡村社会中最具代表性的仪式性活动,有其特定的寓意、独有的程式和丰富的功能。现代社会剧变不仅对中国乡村传统仪式的形式外表产生影响,更给传统民间仪式所蕴藏的文化内涵带来深刻冲击和改... 仪式变迁是社会变迁的缩影。庙会作为中国传统乡村社会中最具代表性的仪式性活动,有其特定的寓意、独有的程式和丰富的功能。现代社会剧变不仅对中国乡村传统仪式的形式外表产生影响,更给传统民间仪式所蕴藏的文化内涵带来深刻冲击和改造。当下,政府部门对繁荣乡村文化的高度重视和对民间仪式的强力介入与征用,为传统民间仪式的再造增添了强大动力。但是,在此过程中,传统民间仪式的文化本真性却日渐剥离,这必然使其原本的象征体系难以复存,形式也终将难以为继。民俗文化的有效传承,既要着眼于促进其内生的价值转换机制和能力的发挥,更要着眼于仪式文化合理精神内核的挖掘与弘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民间仪式 乡村庙会 政府征用 现代性再造 境遇与选择 非物质文化遗产 价值取向 文化精神
下载PDF
村落社会语境中的民间传统体育仪式展演与文化变迁——以楚雄彝族自治州南华县岔河村跳脚为例
4
作者 孙亮亮 《攀枝花学院学报》 2015年第2期80-82,共3页
村落民间传统体育仪式是村落文化的外在表现,仪式展演的形态变迁是当地文化变迁的风向标。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田野考察法等研究方法对楚雄彝族自治州南华县岔河村跳脚展演进行展考察基础上,分析了跳脚文化仪式背后的村落... 村落民间传统体育仪式是村落文化的外在表现,仪式展演的形态变迁是当地文化变迁的风向标。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田野考察法等研究方法对楚雄彝族自治州南华县岔河村跳脚展演进行展考察基础上,分析了跳脚文化仪式背后的村落文化变迁与村落文化变迁的主导话语权,为民间传统体育文化发展提供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间传统体育仪式 文化变迁 村落社会
下载PDF
乡村文化传统的实践与乡村文化振兴——以清潭街“舞草把龙”为例 被引量:15
5
作者 李玉雄 李静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32-39,共8页
“舞草把龙”是清潭街重阳节期间流行且带有非物质文化遗产标签的特定仪式,将其置于人类学视野下,追溯并描述其缘起与流变,挖掘其在特定情境中所发挥的社会功能,对维系乡村社会生机活力具有重要作用。基于清潭街“舞草把龙”仪式的社会... “舞草把龙”是清潭街重阳节期间流行且带有非物质文化遗产标签的特定仪式,将其置于人类学视野下,追溯并描述其缘起与流变,挖掘其在特定情境中所发挥的社会功能,对维系乡村社会生机活力具有重要作用。基于清潭街“舞草把龙”仪式的社会实践,即“舞草把龙”仪式入选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被列入“刘三姐文化”旅游节等种种事项,不难发现“舞草把龙”仪式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研究认为,这主要归因于“舞草把龙”仪式本身具有社会互动功能、情感联结功能、教育传承功能、社会控制功能。但仪式空间式微、仪式主体缺失等潜伏性危机不容忽视,亟待破解。而时下积极倡导的乡村振兴战略为乡村传统民间仪式的合理开发与乡村文化的传承创新提供了契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传统民间仪式 乡村文化振兴 传承创新 有效衔接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