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论新时期秦地小说中的民间原型 被引量:4
1
作者 李继凯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7年第5期27-32,125,共7页
秦地小说对民间原型和民间诗意的体认、消纳和再造,显示了“陕军”独特的创作优势,既使其地域特色格外亮眼,又显示了带有文学流派意味的风格特征.《白鹿原》、《最后一个匈奴》和《人生》等作品,无不是从民意的批判取向中获得基本... 秦地小说对民间原型和民间诗意的体认、消纳和再造,显示了“陕军”独特的创作优势,既使其地域特色格外亮眼,又显示了带有文学流派意味的风格特征.《白鹿原》、《最后一个匈奴》和《人生》等作品,无不是从民意的批判取向中获得基本的立场和观点,从而摆脱或超越政治中心(权力)话语以及书本观念的局限,拥有了某种综合性的批判力度和深度,而批判的指向既可顺向升华民间的批判,又可逆向省察民间的污垢.此外,尽地小说在积极化用或重构民间形式方面,也大都有相当自觉的追求,表现在:一、对泰地方言土语再造和利用,二、爱民间文艺的人物塑造模式的影响;三、支民间故事传说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秦地小说 民间原型 民间文化
下载PDF
民间原型的再造——对沈从文《边城》的原型批评尝试 被引量:23
2
作者 李继凯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CSSCI 北大核心 1995年第4期147-161,共15页
一、原型、民间原型与《边城》 原型(archetype),是原型批评的核心概念,在古希腊柏拉图那里用来指事物的理念本源,在两千年后的荣格这里,则经由重新阐释或再造,使之获得了新的理论生命。这一概念的演变历程颇为耐人寻味。不过这里却不... 一、原型、民间原型与《边城》 原型(archetype),是原型批评的核心概念,在古希腊柏拉图那里用来指事物的理念本源,在两千年后的荣格这里,则经由重新阐释或再造,使之获得了新的理论生命。这一概念的演变历程颇为耐人寻味。不过这里却不便就此展开讨论。这一概念的中译还有“原始模型”、“民话雏型”、“原始类型”等等,显然,有的是直译,有的是意译。作为直译的“原始模型”等看上去没有确指,而作为意译的“民话雏型”倒比较准确地揭示了这一概念的真正含义,并且比较中国化。受此启发,我觉得采用“民间原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边城》 民间原型 沈从文 原型批评 原型模式 自然循环 《白毛女》 民间故事 三角关系 翠翠
下载PDF
新时期秦地小说中民间原型的运用及现代启示——以《白鹿原》为例
3
作者 靳梓瑜 《山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5年第S1期108-110,共3页
在我国八十年代文化热的背景下,寻根文学成为主流,中国当代文学出现了"浙军"、"陕军"、"川军"等具有地方特色的地域化文学.当时作家在中西文化的碰撞中积极寻找文学创造的源泉,借本土文化的力量拯救当时... 在我国八十年代文化热的背景下,寻根文学成为主流,中国当代文学出现了"浙军"、"陕军"、"川军"等具有地方特色的地域化文学.当时作家在中西文化的碰撞中积极寻找文学创造的源泉,借本土文化的力量拯救当时的文学,并将写作目光投向了历史,将文学置身于民族文化土壤.作家们开始重视日常生活以及相关地域文化,认识到地域民俗风情和普通民众日常生活是艺术的土壤,野史、传说、民歌、民情风俗等也蕴含了丰富的文化精华,他们寻找到了民族文化的"根"与文学的契合点,为处于"伤痕"之中的文学找到了皈依之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秦地小说 民间原型 民间故事类型
下载PDF
新中国十七年文艺中民间拯救者原型阐释 被引量:1
4
作者 田蓉辉 《社会科学论坛》 CSSCI 2015年第12期69-75,共7页
新中国十七年文艺"救世"母题叙述中,"英雄—群众"关系与神话传说中"神—人"关系存在着结构上的对应。以中国共产党为中心的拯救者在苦难叙事中从天而降,力挽狂澜,让受难者获得某种巨大的精神力量。在新... 新中国十七年文艺"救世"母题叙述中,"英雄—群众"关系与神话传说中"神—人"关系存在着结构上的对应。以中国共产党为中心的拯救者在苦难叙事中从天而降,力挽狂澜,让受难者获得某种巨大的精神力量。在新的历史语境中,十七年文艺中的拯救者形象与阶级、集体概念联系在一起,强化了角色的"阶级"身份以及拯救者的角色功能,民间的叙述模式与政治内容奇妙地交融,国家意识形态在人物角色中传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十七年文艺 民间拯救者原型 阶级
下载PDF
山东沂蒙地区美术作品中的古典艺术精神和民间图式原型 被引量:1
5
作者 赵大军 《云南艺术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21-23,共3页
沂蒙大地拥有悠久的历史文化遗产和丰厚的民间美术资源,在今天这些无形的文化精神内涵和有形的图式图像符号已经演变为一种独具沂蒙意蕴的图像资源,并以此为载体产生出一批特色鲜明、情韵悠远的"沂蒙系列"美术作品。对沂蒙图... 沂蒙大地拥有悠久的历史文化遗产和丰厚的民间美术资源,在今天这些无形的文化精神内涵和有形的图式图像符号已经演变为一种独具沂蒙意蕴的图像资源,并以此为载体产生出一批特色鲜明、情韵悠远的"沂蒙系列"美术作品。对沂蒙图像资源为载体的当代美术作品进行图像读解,发见其中的古典艺术精神和民间图式原型的价值内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沂蒙图像资源 古典艺术精神 民间图式原型
下载PDF
从民间性到世界性——新时期小说走向世界的一种可能
6
作者 费团结 陈曦 《陕西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年第1期59-63,共5页
新时期作家大量地利用民间文化资源,其小说普遍具有民间化叙事倾向。民间文化既具有强烈的地域性、民族性特征,也蕴含着某种世界性因素。新时期小说通过对具有世界共通性的民间故事类型、母题和文化原型的书写,凭此而具有了某种世界性... 新时期作家大量地利用民间文化资源,其小说普遍具有民间化叙事倾向。民间文化既具有强烈的地域性、民族性特征,也蕴含着某种世界性因素。新时期小说通过对具有世界共通性的民间故事类型、母题和文化原型的书写,凭此而具有了某种世界性因素。新时期小说在对民间故事母题和文化原型的书写过程中也具有它的创造性,这也是其走向世界的重要因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时期小说 民间化叙事 世界性因素 母题 民间原型 创造性
下载PDF
歌剧《白毛女》的原型批评解读 被引量:2
7
作者 高娜 王远舟 《鸡西大学学报(综合版)》 2007年第5期74-75,共2页
通过对《白毛女》的原型批评尝试,试图揭示其政治话语遮蔽下的民间原型特质并从原型视野审视其文化内涵,揭示其文本所体现的政治力量、民间文化和知识分子写作交融的文化多重性,以期使它具有现当代社会文化关怀的价值。
关键词 《白毛女》 民间原型 文化意义
下载PDF
滑稽戏的民间文化原型与叙事模式研究
8
作者 张丽芬 《四川戏剧》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14-17,共4页
滑稽戏是江南土生土长的民间喜剧艺术,它以谐谑风趣、夸张变形为特征,被誉为江南奇葩。滑稽戏具有深厚的民间性,主要体现为民间文化原型与民间叙事模式,这也是其与文人喜剧大异其趣的重要因素。滑稽戏在百余年的发展历程中,呈现出三种... 滑稽戏是江南土生土长的民间喜剧艺术,它以谐谑风趣、夸张变形为特征,被誉为江南奇葩。滑稽戏具有深厚的民间性,主要体现为民间文化原型与民间叙事模式,这也是其与文人喜剧大异其趣的重要因素。滑稽戏在百余年的发展历程中,呈现出三种民间文化原型:憨者、小丑、智者。其民间叙事模式则包括骗子模式、流浪汉模式及因果报应模式。正是因为植根于深厚的江南民间文化,契合普通市民的审美趣味,滑稽戏方能不断拓展自身的生存空间,这也正是滑稽戏百余年来获得艺术生命力的根基所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滑稽戏 民间文化原型 民间叙事模式
原文传递
编后记
9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CSSCI 北大核心 1995年第4期305-306,共2页
这一期的稿子仍是在仓促中编成的,原来设想的两个栏目都没有按计划实现。其一是想编一个以叙事学等新方法研究中国现代文学作家和作品的栏目,但稿子没有收齐,因而把李继凯的《民间原型的再造——对沈从文〈边城〉的原型批评》一文编在... 这一期的稿子仍是在仓促中编成的,原来设想的两个栏目都没有按计划实现。其一是想编一个以叙事学等新方法研究中国现代文学作家和作品的栏目,但稿子没有收齐,因而把李继凯的《民间原型的再造——对沈从文〈边城〉的原型批评》一文编在了“沈从文研究”中,撤消了原来拟定的栏目,其二是想为少数民族地区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专设一个栏目,几乎由于同样的原因也没有得以实现。收到的两篇稿子又与其它栏目中的文章难以区别就从中选了艾光辉的《论沈从文的文学批评》一文,与李继凯的文章合编成了“沈从文研究”这个栏目。这个方面,还是本刊对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特别是少数民族研究者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成果,本刊发表得太少。希望在大家的支持下,逐步得到改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 沈从文 少数民族地区 少数民族研究 新感觉派 文学批评 民间原型 文化策略 原型批评 新方法研究
下载PDF
"Thematic archetypes" and new era fiction
10
作者 Wang Guangdong 《Social Sciences in China》 2008年第4期113-127,共15页
Against the backdrop of Chinese culture, this paper offers a localized explanation of the Western concept of "archetypal criticism." It proposes that four "thematic archetypes" can be observed in the relations bet... Against the backdrop of Chinese culture, this paper offers a localized explanation of the Western concept of "archetypal criticism." It proposes that four "thematic archetypes" can be observed in the relations between folklore, legends and the novel in the new era (since reform and opening up) in China. The first is the coexistence of man and nature; the second, enduring suffering and realizing one's poterltial; the third, discontent with reality expressed in writing about imaginary worlds; and the last, criticism of the materialistic personality which places material gain above justice and lusts after gain. The presentation, dynamics of change, practical and cultural meanings and aesthetic values of these "thematic archetypes" in the novels of the new era reveal writers' reflections on "modernity" and the awakening of aesthetic consciousness in relation to their own land. This paper also argues that the world outlook that pursues harmony between man and nature, the view of life that prefers justice to material gain, and the values that affirm morality, life and human dignity contained in traditional Chinese folk culture and literature may supply us with important spiritual resources for responding to contemporary life, rebuilding the poetry of life and raising the quality of cultur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hematic archetype new era fiction folk culture aesthetic value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