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1950年代中国民间文艺改造中的“人民性”探析——以昆曲《十五贯》编演为中心
1
作者 黎心竹 《史林》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38-48,217,218,共13页
20世纪50年代,全国上下广泛开展民间文艺的改造与利用工作,其中以昆曲《十五贯》的改造最为轰动。作为民间艺术作品,早期昆曲《十五贯》的改造、上演并不顺利。在得到中央高层肯定后,昆曲《十五贯》才因其故事内容的“现实性”与艺术形... 20世纪50年代,全国上下广泛开展民间文艺的改造与利用工作,其中以昆曲《十五贯》的改造最为轰动。作为民间艺术作品,早期昆曲《十五贯》的改造、上演并不顺利。在得到中央高层肯定后,昆曲《十五贯》才因其故事内容的“现实性”与艺术形式的“民族性”而被视为文艺典范。昆曲《十五贯》的成功编演树立了一个兼具传统与现代意涵、典雅与大众特质的社会主义文艺榜样,“现实性”“民族性”与“人民性”的融通置换从侧面反映了古典艺术对社会主义文化现代化的重要影响。以昆曲为代表的中国古典艺术,不再表征着士大夫精英与人民群众的审美区隔,而成为构筑人民群众新文化的重要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昆曲《十五贯》 人民性 民间文艺改造 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原文传递
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南京白局的改造 被引量:1
2
作者 黎心竹 《广东党史与文献研究》 2021年第6期20-32,共13页
作为南京传统文艺,南京白局虽受大众喜爱,却从未引起官方重视,一度陷入失传的境地。新中国成立后,政府对白局进行了抢救性挖掘,这门一直游离于官方视野之外的民间“野调”开始受到国家力量的关注。政府对白局的挖掘事实上构成了日后改... 作为南京传统文艺,南京白局虽受大众喜爱,却从未引起官方重视,一度陷入失传的境地。新中国成立后,政府对白局进行了抢救性挖掘,这门一直游离于官方视野之外的民间“野调”开始受到国家力量的关注。政府对白局的挖掘事实上构成了日后改造白局的基础。通过改造旧艺人与培养新文艺工作者、改造旧曲目与创作新作品、设立白局工人剧团等举措,政府将南京白局纳入社会主义集体娱乐的轨道,推动了白局曲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使其从一门不受重视的民间“野调”逐渐成长为一门受到保护的地方传统艺术,并成就了南京白局发展史上前所未有的高峰。南京白局的改造历程表明,大众文艺政策下的民间文艺改造运动是民间文艺抢救性挖掘工作的延续,事实上造就了民间文艺的重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众文艺政策 民间文艺改造 南京白局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