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从战国楚墓祭祀竹简看《九歌》的属性
被引量:7
- 1
-
-
作者
王泽强
-
机构
淮阴师范学院中文系
-
出处
《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3年第6期778-782,共5页
-
文摘
望山一号、天星观一号及包山二号三座战国中期楚国贵族墓中出土的占卜、祭祀竹简载录了楚国人信仰的数十种神祗。通过对这些神祗的考察,我们认为《九歌》确实属于沅湘民间祭歌,而不是楚国王室的祀典。
-
关键词
楚简
《九歌》
神祗
民间祭歌
王室祀典
-
Keywords
Chu bamboo slips
Jiu Ge
gods
folk songs for gods
elegiac address of the Chu royal
-
分类号
I206.2
[文学—中国文学]
-
-
题名《九歌》是楚国郊祀的祭歌
被引量:2
- 2
-
-
作者
黄露生
-
出处
《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学报》
2000年第1期59-62,共4页
-
-
关键词
《九歌》
屈原
东皇太一
楚国南
云中君
民间祭歌
少司命
郊祀
王逸
《楚辞章句》
-
分类号
I207.22
[文学—中国文学]
-
-
题名《九歌》主题研究述评(下)
被引量:4
- 3
-
-
作者
张强
杨颖
-
机构
淮阴师范学院中文系
-
出处
《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6年第5期12-16,共5页
-
文摘
《九歌》在屈赋中别具一格,自东汉王逸以来,《九歌》主题研究出现了聚讼纷纭的局面。先后形成了寄兴说、民间祭歌说、国家祭典说、人神恋爱说等四种主题说。寄兴说产生最早,它着重强调屈原在《九歌》中所寄托的忠君爱国之情,在传统《九歌》研究中影响颇大。民间祭歌说关注到《九歌》所展现出的明显的地域性特色,将《九歌》主题的研究和地域文化发展演变的研究结合到一起,在很大程度上丰富了《九歌》研究的视野。国家祭典说将重点放在《国殇》等较为特别的篇目上,弥补了民间祭歌说在解读中的缺陷,而结合出土文献的研究方法,使得《九歌》超出了某一特定地域的文化氛围而具有更大的历史视野。至于人神恋爱说,虽有时欠缺纯学术研究的严谨力度,却始终在追寻着《九歌》作为文学作品本身所具有的浪漫的特质,使《九歌》始终保持着作为泽被后人的精彩诗篇的鲜活。
-
关键词
屈原
《九歌》主题
寄兴说
民间祭歌说
国家祭典说
人神恋爱说
-
Keywords
Qu Yuan
subject of Jiu Ge
indication
folk customs
memorial ceremony
the human and god love
-
分类号
I222.3
[文学—中国文学]
-
-
题名《九歌》典祀说浅议
被引量:1
- 4
-
-
作者
董芬芬
-
机构
西北师范大学文学院
-
出处
《社科纵横》
2006年第9期131-133,共3页
-
文摘
《九歌》典祀说是在对民间祭歌说的批驳否定中形成并发展起来的,本文分三个阶段展现典祀说产生发展、不断完善、扩大影响、否定旧说的过程,并对其驳旧说、立新论的角度证据进行总结、补充,认为典祀说比民间祭歌说更为合理,更符合祭祀制度和宗教原理。
-
关键词
<九歌>
典祀说
民间祭歌说
-
分类号
I206.2
[文学—中国文学]
-
-
题名《九歌》主题研究述评(上)
被引量:1
- 5
-
-
作者
张强
杨颖
-
机构
淮阴师范学院中文系
-
出处
《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6年第4期9-15,共7页
-
文摘
《九歌》在屈赋中别具一格,自东汉王逸以来,《九歌》主题研究出现了聚讼纷纭的局面。先后形成了寄兴说、民间祭歌说、国家祭典说、人神恋爱说等四种主题说。寄兴说产生最早,它着重强调屈原在《九歌》中所寄托的忠君爱国之情,在传统《九歌》研究中影响颇大。民间祭歌说关注到《九歌》所展现出的明显的地域性特色,将《九歌》主题的研究和地域文化发展演变的研究结合到一起,在很大程度上丰富了《九歌》研究的视野。国家祭典说将重点放在《国殇》等较为特别的篇目上,弥补了民间祭歌说在解读中的缺陷,而结合出土文献的研究方法,使得《九歌》超出了某一特定地域的文化氛围而具有更大的历史视野。至于人神恋爱说,虽有时欠缺纯学术研究的严谨力度,却始终在追寻着《九歌》作为文学作品本身所具有的浪漫的特质,使《九歌》始终保持着作为泽被后人的精彩诗篇的鲜活。这四种看法各有侧重,也有互相结合和补充的部分,对推动《九歌》主题的深入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
-
关键词
屈原
《九歌》主题
寄兴说
民间祭歌说
国家祭典说
人神恋爱说
-
分类号
I222.3
[文学—中国文学]
-
-
题名《九歌》是祈祷胜利的军傩乐歌
被引量:2
- 6
-
-
作者
罗义群
-
机构
黔东南民族师专
-
出处
《凯里学院学报》
1996年第1期12-18,共7页
-
文摘
《九歌》以其动人的形象、绚丽的色彩和丰富的想象吸引着历代的楚辞爱好者。《九歌》的篇幅虽然短小,但内容极为丰富。它描写了许多神祗的活动,因而具有神话学上的价值;它与古代的祭祀典礼有关,因而牵涉到宗教学上的问题;它反映了古代人民的原始信仰,因而与民俗学发生关系;它是杰出的抒情诗篇,因而在文学史上占有光辉的一页。
-
关键词
《九歌》
《国殇》
民间祭歌
屈原
巫术艺术
《离骚》
忠君爱国
楚怀王
东皇太一
苗族
-
分类号
I207.22
[文学—中国文学]
-
-
题名《九歌》的艺术特色
被引量:1
- 7
-
-
作者
刘复初
-
出处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北大核心
1994年第4期59-62,共4页
-
文摘
《九歌》的艺术特色刘复初屈原的重要代表作品《九歌》是一组体制独特的抒情诗。这个组诗脱胎于楚地民间巫术祭歌,经屈原精心加工创造,达到了相当完美的艺术水准。特别是《九歌》吸收了楚地民间文学艺术的精华,格调绮丽清新,玲珑剔透,充满宗教神话色彩,弥漫着浪漫主...
-
关键词
《九歌》
浪漫主义
神话传说
屈原
民间祭歌
少司命
《湘夫人》
东皇太一
《云中君》
艺术特色
-
分类号
I207.22
[文学—中国文学]
-
-
题名保护儿童神的英雄颂歌——《九歌·少司命》主题新探
- 8
-
-
作者
郭勇干
-
出处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1987年第2期96-97,共2页
-
文摘
《九歌》是屈原根据民间祭歌加工而成。这组原来“其词鄙陋”的祠祀曲,经过屈原的手笔以后,思想上、艺术上都显现出新的光彩,达到了艺术性与思想性的完美统一。《少司命》
-
关键词
少司命
九歌
儿童
英雄
健康成长
作品
保护
屈原
主题新探
民间祭歌
-
分类号
G658.3
[文化科学—教育学]
C55
[社会学]
-
-
题名《楚辞·九歌》的写作年代辨析
- 9
-
-
作者
王晓波
-
出处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3年第4期49-53,共5页
-
文摘
关于《九歌》的写作年代,人言言殊,主要说法有三种:一是全作于屈原青年时期,是屈原在政治上得意时的作品;二是全写于屈原被顷襄王流放于沅湘期间,是屈原晚年失意之作;三是写于为楚怀王疏远而退居汉北的一段时期。 笔者认为,《九歌》十一篇,有作于屈原青年时的,也有写于他晚年的,作于前期的是屈原为楚王室制作的祭歌,写于后期的是他采用民间祭歌形式创作的抒情诗。 关于《九歌》的写作年代及为何而作,以东汉王逸说为最早。他在《九歌序》里说:
-
关键词
写作年代
《九歌》
屈原
民间祭歌
形式创作
抒情诗
顷襄王
青年时期
楚辞
楚怀王
-
分类号
C55
[社会学]
-
-
题名《九歌》源流考略
- 10
-
-
作者
徐耀明
-
机构
武师中文系
-
出处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2年第6期109-111,116,共4页
-
文摘
王逸《楚辞章句·九歌序》云:“昔楚国南郢之邑,沅湘之间,其俗信巫而好祠,其祠必作歌乐鼓舞以乐诸神。屈原放逐,窜伏其域,……出见俗人祭祀之礼,歌舞之乐,其词鄙陋,因为作《丸歌》之曲。”这种说法给人造成一种印象,似乎当时的楚国只有“南郢之邑”的沅湘才有《九歌》那样的巫风和祭歌。这并不全符合当时中国的民俗民风和《九歌》本身内容所暗示给我们的事实,兹作如下辩析。 (一)《九歌》
-
关键词
《九歌》
民间祭歌
源流考
楚国
屈原
原始民歌
歌乐
河伯
人祭
司命
-
分类号
C55
[社会学]
-
-
题名一首惊天地泣鬼神的挽歌──楚辞《国殇》赏析拾贝
- 11
-
-
作者
鲁刚
-
出处
《当代修辞学》
CSSCI
1999年第2期41-41,共1页
-
-
关键词
《国殇》
楚辞
修辞手法
挽歌
《九歌》
《修辞学发凡》
心理描写
天地
旌旗蔽日
民间祭歌
-
分类号
I207.22
[文学—中国文学]
-
-
题名关于《九歌》作者和时代的现代史研究
- 12
-
-
作者
张树国
-
出处
《东方论坛(青岛大学学报)》
1995年第1期64-69,共6页
-
文摘
关于《九歌》作者和时代的现代史研究张树国关于《九歌》的作者问题,是在近现代伴随着人们对楚辞认识的不断深化提出来的。在千余年的楚辞流传史中,尽管存在各种各样的分歧,但关于“楚辞作者是屈原”这一信念从未动摇过。至胡适《读楚辞》文出,对屈原有无这一问题的争...
-
关键词
《九歌》
闻一多
东皇太一
《屈原列传》
民间祭歌
现代史研究
《楚辞》
《离骚》
游国恩
研究史
-
分类号
I207.22
[文学—中国文学]
-
-
题名屈原南行考——《屈原列传》前段的一个大空白
被引量:1
- 13
-
-
作者
廖化津
-
出处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2年第1期73-80,共8页
-
文摘
一屈原南行的事迹《屈原列传》说: 屈平既疏,不复在位,使于齐,顾反,谏怀王曰:“何不杀张仪?”怀王悔,连张仪不及。其后,……秦昭王与楚婚,欲与怀王会,怀王欲行。屈平曰:“秦虎狼之国,不可信, 不如毋行。”按《楚世家》,屈原谏何不杀张仪在怀王十八年,屈原谏会武关在怀王三十年。中间相隔十二年,不见屈原言行。这在屈传前段是个大空白。那么长的时间没有一言一行,可见屈原已不在朝,屈原哪里去了呢?从屈原赋中探索,我们发觉,屈原在这段时间有一次南行。所谓南行,就是江南之行,这里特指湖南之行。屈原与湖南的关系特别密切。屈原一生中先后有两次南行入湘。初次南行与再次南行迥然不同。今简略比较如下:
-
关键词
屈原赋
九疑山
九歌
三十年
民间祭歌
离骚
王逸注
衡山
湖南
列传
-
分类号
C55
[社会学]
-
-
题名《离骚》比兴源于楚文化
- 14
-
-
作者
廖
-
出处
《天府新论》
1991年第2X期64-64,共1页
-
文摘
成顼在《理论月刊》今年第4期上撰文认为,从汉代淮南王刘安到王逸直至今天,人们都无一例外地从《诗经》中寻找《离骚》比兴的源头,但近二十年来楚文化的考古发掘,以诸多的雄辩事实说明,《离骚》比兴源于楚文化自身。 他认为,楚文化中的巫风习俗是我们理解《离骚》比兴的关键。楚国是一个巫文化源远流长的国家,其巫文化构成了楚民族文化的一个典型特色。在巫文化的长期发展过程中,楚人对巫的宗教品质修养提出了极高的要求,因而民间祭歌《九歌》以香花香草桂酒椒浆敬神娱神。
-
关键词
《离骚》
比兴
楚文化
巫文化
宗教品质
民间祭歌
巫风
楚人
楚国
理性精神
-
分类号
C55
[社会学]
-
-
题名屈原《九歌》文体研究
被引量:5
- 15
-
-
作者
褚斌杰
-
机构
北京大学中文系
-
出处
《中国文化研究》
CSSCI
1995年第1期67-71,6,共6页
-
文摘
《楚辞·九歌》是一组意象清新、情致深婉、语言优美的诗篇,凡读《九歌》者,无不被它的巨大艺术魅力所打动,所惊服。但同时也为围绕着它的许多问题所困惑。例如关于《九歌》的文体,就是一个很值得探讨的问题。 历来楚辞研究者,一般均承认《九歌》与楚国的宗教祭祀有关,但对《九歌》文体的性质缺少明确、一致的说法。通常认为,《九歌》是供祭祀典礼用的祭歌。虽然有民间祭歌说和郊祭歌说的不同,但都认为是“祭歌”这是一致的。所谓祭歌,就是供祭祀典礼上演唱的歌词。如最早注楚辞的王逸,他在《楚辞章句·九歌叙》中说:“昔楚国南郢之邑,沅湘之间,其俗信鬼而好祠。其祠必作歌乐鼓舞以乐诸神。屈原放逐,窜伏其域,怀忧苦毒,愁思沸郁,出见俗人祭祀之礼,歌舞之乐,其词鄙陋,因为作《九歌》之曲。”这就是说,《九歌》原是楚地民间“
-
关键词
《九歌》
东皇太一
屈原
文体研究
《楚辞·九歌》
《云中君》
歌舞曲
楚辞研究
民间祭歌
闻一多
-
分类号
I222.3
[文学—中国文学]
-
-
题名论《九辩》的语言特色
- 16
-
-
作者
许多澎
-
机构
吉林大学文学院
-
出处
《东北史地》
1996年第6期41-43,共3页
-
文摘
战国秦汉间,楚地音乐极为发达,号称'楚声'。楚辞体的产生受楚地音乐影响颇深,屈原《九歌》一般被认为是依据南楚民间祭歌而作。《九辩》一名可能也是远古乐调的遗存。《山海经·大荒西经》载:'夏后开(启)上三嫔于天,得《九辩》与《九歌》以下。'屈原《离骚》说:'启《九辩》与《九歌》兮,夏康娱以自纵。'王逸释'辩'为变,
-
关键词
语言特色
九辩
九歌
楚辞体
语言节奏
宋玉
句式
韵律
战国秦汉
民间祭歌
-
分类号
I207.22
[文学—中国文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