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5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民间诙谐文化视野中的《故事新编》主题解读 被引量:4
1
作者 陈婵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107-110,共4页
《故事新编》的主题意蕴极其丰富复杂。从民间节庆文化和广场式的诙谐表演、民间故事和笑话的诙谐语言、世俗化的民间诙谐表现形式以及中外庄谐体文学作品的深刻影响等方面对《故事新编》的主题加以解读,有利于对文本及作家创作意图的... 《故事新编》的主题意蕴极其丰富复杂。从民间节庆文化和广场式的诙谐表演、民间故事和笑话的诙谐语言、世俗化的民间诙谐表现形式以及中外庄谐体文学作品的深刻影响等方面对《故事新编》的主题加以解读,有利于对文本及作家创作意图的更深入认识。这种解读的内涵包括广场化的历史想象、世俗化的文化批判和戏谑化的生死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间诙谐文化 民间节庆文化 庄谐体
下载PDF
论九十年代以来小说中的民间诙谐文化成份及其功能
2
作者 周引莉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2年第4期211-216,共6页
民间诙谐文化是民间集体智慧的结晶,也是民间叙事的一种典型代表。它通常以笑话、故事、谚语、俗语、顺口溜、歌谣等形式出现。针对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小说中的民间诙谐文化,主要分析其语言的诙谐性。贾平凹、莫言、韩少功、毕飞宇、... 民间诙谐文化是民间集体智慧的结晶,也是民间叙事的一种典型代表。它通常以笑话、故事、谚语、俗语、顺口溜、歌谣等形式出现。针对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小说中的民间诙谐文化,主要分析其语言的诙谐性。贾平凹、莫言、韩少功、毕飞宇、谭文峰、刘醒龙、刘玉堂、王安忆等作家的作品中,均包含了很多民间诙谐文化。这些民间诙谐文化有些单纯出于娱乐目的,体现了老百姓的审美趣味,增强了作品的娱乐性、可读性和艺术性;有些则含沙射影,带有强烈的讽刺批判色彩;还有些借助知识者叙述的修饰,使民间诙谐具有了雅致的幽默风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九十年代以来的小说 贾平凹 莫言 韩少功 民间诙谐文化
下载PDF
民间诙谐文化视域下的二人转怪诞特征 被引量:1
3
作者 孔祥羽 《戏剧之家》 2018年第36期12-13,共2页
巴赫金曾把民间文化的主要特质界定为诙谐,它是专属于广大社会底层人民大众的文化,是与官方、正统、主流文化截然不同或者根本对立的两种不同类型文化,是官方主流文化之外的亚文化。民间诙谐文化以诙谐消解权威,以怪诞解构压迫,充满自... 巴赫金曾把民间文化的主要特质界定为诙谐,它是专属于广大社会底层人民大众的文化,是与官方、正统、主流文化截然不同或者根本对立的两种不同类型文化,是官方主流文化之外的亚文化。民间诙谐文化以诙谐消解权威,以怪诞解构压迫,充满自由、平等的活力。二人转作为东北民间诙谐文化的典型代表,以怪诞的丑角形象、迷狂的娱乐追求、狂欢的观演体验彰显了怪诞现实主义的独特特征,对二人转的界定与评价,发展与规划,应回到民间诙谐文化的审美标准和价值体系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间诙谐文化 怪诞现实主义 二人转 狂欢
下载PDF
乔伊斯与爱尔兰民间诙谐文化 被引量:10
4
作者 戴从容 《外国文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00年第3期12-21,共10页
乔伊斯的创作经历了一个从小我向大我发展变化的过程 :早期作品主要表现出个人主义的价值观 ,而后期作品却具有鲜明的群体性和生命力 ,这一变化主要来自乔伊斯逐渐接受的爱尔兰民间诙谐文化的影响。本文分析了爱尔兰民间诙谐文化的特点... 乔伊斯的创作经历了一个从小我向大我发展变化的过程 :早期作品主要表现出个人主义的价值观 ,而后期作品却具有鲜明的群体性和生命力 ,这一变化主要来自乔伊斯逐渐接受的爱尔兰民间诙谐文化的影响。本文分析了爱尔兰民间诙谐文化的特点和价值 ,具体分析了这一文化在乔伊斯后期作品主题和艺术上的体现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爱尔兰 民间诙谐文化 乔伊斯 文学研究 小说
原文传递
《红楼梦》与狂欢化、民间诙谐文化 被引量:8
5
作者 夏忠宪 《红楼梦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1999年第3期202-213,共12页
近代以来,“红学”研究一直是中国文人学界的一大显学。“红学”研究文字可谓“汗牛充栋”。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学人都有不同的评说。借用当代众多学科的研究成果重新解读《红楼梦》,不啻一种新的尝试、新的途径。本文试图借助巴赫金... 近代以来,“红学”研究一直是中国文人学界的一大显学。“红学”研究文字可谓“汗牛充栋”。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学人都有不同的评说。借用当代众多学科的研究成果重新解读《红楼梦》,不啻一种新的尝试、新的途径。本文试图借助巴赫金的狂欢化诗学理论,对《红楼梦》“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楼梦》 狂欢化 民间诙谐文化 巴赫金 狂欢节 未完成性 红学研究 世界观 思维模式 诗学理论
原文传递
东北民间诙谐文化的精神内涵及社会功能研究
6
作者 王新新 《戏剧文学》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0期106-109,共4页
东北民间诙谐文化具有独特的地域特征,但长久以来一直缺乏对其系统的研究。著名学者巴赫金的"狂欢化"理论认为民间文化中诙谐因素具有巨大的意义及广泛的社会功能,因此本文将基于狂欢化理论深入研究东北民间诙谐文化的精神内... 东北民间诙谐文化具有独特的地域特征,但长久以来一直缺乏对其系统的研究。著名学者巴赫金的"狂欢化"理论认为民间文化中诙谐因素具有巨大的意义及广泛的社会功能,因此本文将基于狂欢化理论深入研究东北民间诙谐文化的精神内涵,进而进一步揭示其社会功能,为东北民间文化的研究拓宽思维并促进其可持续性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北民间诙谐文化 “狂欢化”理论 精神内涵 社会功能
原文传递
《王大花的革命生涯》中的狂欢色彩与民间诙谐文化
7
作者 韩林 《当代电视》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17-18,共2页
前苏联文艺理论批评家巴赫金的狂欢理论深深植根于民间诙谐文化,他把人们的生活分成两个世界,一个是常规的世界,人们按照一定的秩序、规则行事;另一个则是打破常规的狂欢世界,在这里,人们亵渎权威,随心所欲。《王大花的革命生涯... 前苏联文艺理论批评家巴赫金的狂欢理论深深植根于民间诙谐文化,他把人们的生活分成两个世界,一个是常规的世界,人们按照一定的秩序、规则行事;另一个则是打破常规的狂欢世界,在这里,人们亵渎权威,随心所欲。《王大花的革命生涯》(以下简称为《王大花》)是一部谍战剧,谍战剧本身以战争为背景,以塑造英雄人物为旨归,承载着鲜明的主流政治意识。《王大花》以小人物的滑稽人生表现庄严的革命题材,在相互渗透中形成一种叙事张力,取得了较好的艺术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间诙谐文化 狂欢理论 革命生涯 文艺理论批评家 色彩 英雄人物 政治意识 革命题材
原文传递
民间的巨人——浅谈《巨人传》中民间诙谐文化的语言表征世间
8
作者 焦宏丽 《时代文学(上半月)》 2007年第3期87-88,共2页
本文着力从语言角度解读巴赫金在其《拉伯雷研究》中提出的“民间诙谐文化”这一概念在拉伯雷《巨人传》中的体现,力图开掘拉伯雷长期被误解的背后所潜藏的深厚内涵。本文通过对广场化、狂欢化的语言表达方式进行分析,梳理民间诙谐文化... 本文着力从语言角度解读巴赫金在其《拉伯雷研究》中提出的“民间诙谐文化”这一概念在拉伯雷《巨人传》中的体现,力图开掘拉伯雷长期被误解的背后所潜藏的深厚内涵。本文通过对广场化、狂欢化的语言表达方式进行分析,梳理民间诙谐文化在《巨人传》中扩大及延展的脉络。通过对民间诙谐文化的载体的研究,揭示在中世纪的宗教统治中依然鲜活的民间文化与专制的官方文化进行对抗的实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间诙谐文化 狂欢化语言 广场语言 语言形象
原文传递
明代民间文艺诙谐美学风格探析——以民歌《挂枝儿》为例
9
作者 杨海英 《人文天下》 2020年第16期41-43,共3页
诙谐是通过滑稽、幽默、机智、俏皮等方法表现出来的一种喜剧风格。《挂枝儿》就是这样一部体现了晚明民歌诙谐特点的优秀之作,它是万历年间兴起于民间的时调小曲,现存小曲近400首,为晚明通俗文学专家冯梦龙整理编著。苏联著名文艺理论... 诙谐是通过滑稽、幽默、机智、俏皮等方法表现出来的一种喜剧风格。《挂枝儿》就是这样一部体现了晚明民歌诙谐特点的优秀之作,它是万历年间兴起于民间的时调小曲,现存小曲近400首,为晚明通俗文学专家冯梦龙整理编著。苏联著名文艺理论家巴赫金指出,民间诙谐文化是民间创作中研究得最差的一个方面。本文借鉴巴赫金有关民间诙谐文化理论,对明代民歌《挂枝儿》进行解读,了解明代市井民众对待世界的诙谐态度,分析其诙谐艺术手法及其美学风格的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挂枝儿》 喜剧风格 民间文艺 明代民歌 冯梦龙 时调小曲 文艺理论家 民间诙谐文化
下载PDF
论晓苏民间叙事的传承与创新 被引量:3
10
作者 王海燕 《中国当代文学研究》 2020年第1期211-219,共9页
传统意义上的民间叙事属于民间文学的范畴,是一种集体性的叙事行为。在作家文学领域,民间叙事主要是指一种具有民间视界与民间审美趣味的叙事形态。晓苏的民间叙事在结构特征、诙谐文化、语言表达等方面潜移默化地受到了中外民间文学的... 传统意义上的民间叙事属于民间文学的范畴,是一种集体性的叙事行为。在作家文学领域,民间叙事主要是指一种具有民间视界与民间审美趣味的叙事形态。晓苏的民间叙事在结构特征、诙谐文化、语言表达等方面潜移默化地受到了中外民间文学的滋养,并呈现出与传统民间叙事一脉相承的特征;另一方面,自觉的现代小说叙事艺术的追求又使其大大超越了传统民间叙事的单纯明晰与模式化,而带有很强的创造性。具体表现为:重复叙述中的圈套、反讽、隐喻等叙述策略;诙谐故事中的人性关怀;直白叙述整体语境下的多重意义空间。如何突破人物的功能性地位、突出民间叙事中人物的自主性与现代性,是晓苏民间叙事有待于进一步思考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晓苏 民间叙事 重复叙述 民间诙谐文化
下载PDF
中国民间艺术中的怪诞形象——从巴赫金的怪诞现实主义看中国民间艺术形象 被引量:1
11
作者 张巧丽 《东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年第4期23-26,共4页
俄罗斯著名文艺理论家巴赫金在他的狂欢诗学理论中明确提出欧洲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民间诙谐文化的形象体系———怪诞现实主义。它为我们从一个崭新的视角去审视中国传统的民间艺术形象 ,提供了一种新的思维方式。本文指出 ,中国民间... 俄罗斯著名文艺理论家巴赫金在他的狂欢诗学理论中明确提出欧洲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民间诙谐文化的形象体系———怪诞现实主义。它为我们从一个崭新的视角去审视中国传统的民间艺术形象 ,提供了一种新的思维方式。本文指出 ,中国民间艺术源远流长 ,博大精深 ,是世界历史文化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中国民间艺术的怪诞形象体系 ,是表达民间思想感情的形象载体。它与巴赫金所提出的欧洲民间诙谐文化的怪诞形象体系 ,虽然在表现形式上有所不同 ,但在所显示出来的诙谐、怪诞的艺术特征方面 ,却具有很多相似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怪诞现实主义 巴赫金 民间诙谐文化 形象体系 诗学理论 狂欢 文艺理论家 中国 欧洲 国民
下载PDF
巴赫金论“怪诞现实主义”的文化根源及形成发展
12
作者 雷艳林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01年第S2期199-201,共3页
“怪诞”是一种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 ,在日常生活和文艺作品中都普遍存在的美学范畴。但在理论上一直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和科学的研究。巴赫金研究了这种风格在西方文化几个重要历史阶段的发展情况 ,揭示了它深厚的民间诙谐文化的根... “怪诞”是一种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 ,在日常生活和文艺作品中都普遍存在的美学范畴。但在理论上一直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和科学的研究。巴赫金研究了这种风格在西方文化几个重要历史阶段的发展情况 ,揭示了它深厚的民间诙谐文化的根源、复杂的审美特征和独特的审美价值 ,为我们进行自己的怪诞研究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科学的思维方法和宽广的学术视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巴赫金 民间诙谐文化 怪诞
下载PDF
论拉伯雷的“怪诞”美学思想 被引量:8
13
作者 邱紫华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CSSCI 2004年第1期64-70,共7页
拉伯雷的"怪诞"美学思想是建立在人文主义思想基础之上的,是以怪诞的方法来颠覆基督教神学正统观念,重新确立人本主义的人生观与价值观。拉伯雷的"怪诞"美学思想深受中世纪民间诙谐文化和狂欢节庆的影响,并由此确... 拉伯雷的"怪诞"美学思想是建立在人文主义思想基础之上的,是以怪诞的方法来颠覆基督教神学正统观念,重新确立人本主义的人生观与价值观。拉伯雷的"怪诞"美学思想深受中世纪民间诙谐文化和狂欢节庆的影响,并由此确立了他的"怪诞"美学思想的独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拉伯雷 人本主义 民间诙谐文化 狂欢化 怪诞
下载PDF
双重性——巴赫金狂欢诗学的基本哲学立场 被引量:11
14
作者 周卫忠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年第6期26-30,共5页
在狂欢诗学理念下,双重性既是同一事物相反两极属性的对照共生,又是具有不同属性事物之间的正反对照共存。它与德国古典哲学中对立统一思想的区别在于:对立统一观是一种预设的抽象的观念形态,双重性思想则是对西方实存的鲜活的文化形态... 在狂欢诗学理念下,双重性既是同一事物相反两极属性的对照共生,又是具有不同属性事物之间的正反对照共存。它与德国古典哲学中对立统一思想的区别在于:对立统一观是一种预设的抽象的观念形态,双重性思想则是对西方实存的鲜活的文化形态的具体体验和把握。巴赫金对狂欢节的非官方色彩的甄别,对民间诙谐文化的价值判断,对狂欢节的世界感受的阐释,对广场语言的辨识,对狂欢化文艺作品诸要素的分析,无不闪耀着双重性思想的光辉。双重性在巴赫金狂欢诗学中具有哲学方法论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巴赫金 狂欢诗学理论 双重性 民间诙谐文化 怪诞现实主义
下载PDF
杂体与双构:戏说剧体裁结构的狂欢化 被引量:1
15
作者 王昕 《现代传播(北京广播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49-52,共4页
就戏剧故事情节的外在方面来说 ,电视戏说剧属于一种联缀体结构 ;就情节冲突的内在方面说 ,戏说剧多属于一种线性冲突模式。戏说剧作为当代通俗性的大众文化文本 ,体裁结构具有杂体性与多声性的审美特征。在艺术思维层面 ,它以杂文式古... 就戏剧故事情节的外在方面来说 ,电视戏说剧属于一种联缀体结构 ;就情节冲突的内在方面说 ,戏说剧多属于一种线性冲突模式。戏说剧作为当代通俗性的大众文化文本 ,体裁结构具有杂体性与多声性的审美特征。在艺术思维层面 ,它以杂文式古今杂糅、嬉笑怒骂皆是“戏” (诙谐与滑稽 )的文本活动 ,创造了以历史 /神话为一端、以现实为一端的“双构性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视戏剧 故事情节 线性冲突模式 思维方式 民间诙谐文化
下载PDF
“油滑”新解——《故事新编》新论(之一) 被引量:6
16
作者 郑家建 《鲁迅研究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1997年第1期30-36,共7页
“油滑”新解——《故事新编》新论(之一)●郑家建“油滑”的问题是《故事新编》中最难研究的一个。因为油滑不仅渗透在作品的题材和叙述描写等方面,而且还帮助《故事新编》建立起独特的艺术风格。这一切都不符合许多根深蒂固的文学... “油滑”新解——《故事新编》新论(之一)●郑家建“油滑”的问题是《故事新编》中最难研究的一个。因为油滑不仅渗透在作品的题材和叙述描写等方面,而且还帮助《故事新编》建立起独特的艺术风格。这一切都不符合许多根深蒂固的文学趣味、标准和规范,它所具有的特殊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故事新编》 “油滑” 民间诙谐文化 鲁迅 《补天》 艺术想象力 《庄子》 审美形式 《铸剑》 《堂·吉诃德》
下载PDF
评巴赫金的“复调小说”与“狂欢节化”理论 被引量:1
17
作者 刘子岸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9年第S1期79-84,共6页
米哈伊尔·米哈伊洛维奇·巴赫金(1895—1975年)是苏联当代杰出的语文学家、哲学家、美学家。他的“复调小说”理论和“诙谐文化”理论因其视角独特、意义重大引起各国文艺批评与美学界的极大震动与反响。本文将对这两个理论进... 米哈伊尔·米哈伊洛维奇·巴赫金(1895—1975年)是苏联当代杰出的语文学家、哲学家、美学家。他的“复调小说”理论和“诙谐文化”理论因其视角独特、意义重大引起各国文艺批评与美学界的极大震动与反响。本文将对这两个理论进行简单介绍、评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巴赫金 复调小说 狂欢节 陀思妥耶夫斯基 主人公 怪诞现实主义 民间诙谐文化 拉伯雷 自我意识 文艺复兴时期
下载PDF
“狂欢化”理论与中国喜剧美学
18
作者 张梅花 《戏剧丛刊》 2003年第5期60-61,共2页
中国喜剧传统源远流长,从先秦的“优笑之人”到现在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在西方喜剧与悲剧同时诞生,而中国喜剧则是中国戏剧的最早形态。从某种意义上说,西方戏剧的发达主要在于悲剧,而中国则是一个喜剧发达的国家。中国戏剧与民间... 中国喜剧传统源远流长,从先秦的“优笑之人”到现在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在西方喜剧与悲剧同时诞生,而中国喜剧则是中国戏剧的最早形态。从某种意义上说,西方戏剧的发达主要在于悲剧,而中国则是一个喜剧发达的国家。中国戏剧与民间笑谑(诙谐)文化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巴赫金的狂欢化理论植根于民间诙谐文化,其中蕴含的丰富的喜剧意识给了我们许多探讨中国喜剧美学的重要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狂欢化”理论 中国 喜剧 美学思想 民间诙谐文化 丑角艺术
下载PDF
拧巴式幽默——民间社会生活视野下的刘震云创作 被引量:12
19
作者 曾军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0期58-70,共13页
在中国当代作家中,刘震云的创作与民间社会生活的关系十分密切。他的一系列小说都以河南新乡延津作为背景,并赋予其民间诙谐文化的鲜明特色。从《我叫刘跃进》开始,这种"刘氏幽默"便有一种更新的名称:"河南式幽默"... 在中国当代作家中,刘震云的创作与民间社会生活的关系十分密切。他的一系列小说都以河南新乡延津作为背景,并赋予其民间诙谐文化的鲜明特色。从《我叫刘跃进》开始,这种"刘氏幽默"便有一种更新的名称:"河南式幽默",而这种幽默与其他幽默不同之处在于"拧巴"。本文从民间社会生活中十分重要的诙谐文化的角度分析了刘震云幽默风格的演变及其转型,从"叙的拧巴"和"话的拧巴"两个角度分析了刘震云"拧巴式幽默"的叙事特征,指出"拧巴"贯穿了刘震云的整个创作史,并在《一句顶一万句》等小说中达到顶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刘震云 民间诙谐文化 拧巴式幽默
原文传递
多郎麦西莱甫研究——维吾尔族历史与文化特质的一个缩影 被引量:7
20
作者 姑丽娜尔.吾甫力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37-144,共8页
麦西莱甫是维吾尔族具有悠久历史的以歌舞和游戏为主的民俗文化活动。这一活动在音乐、舞蹈、民俗等方面的独特性引起国内外学术界广泛关注。从民间诙谐文化的角度研究多郎麦西莱甫,不仅可以体察维吾尔族的民俗文化活动,更重要的是借以... 麦西莱甫是维吾尔族具有悠久历史的以歌舞和游戏为主的民俗文化活动。这一活动在音乐、舞蹈、民俗等方面的独特性引起国内外学术界广泛关注。从民间诙谐文化的角度研究多郎麦西莱甫,不仅可以体察维吾尔族的民俗文化活动,更重要的是借以考察该民族对世界和人生的观照方式,考察其在该民族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的形成及塑造民族性格和文学艺术等方面的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间诙谐文化 多郎麦西莱甫 世界观意义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