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运用地球化学方法研究中、新生代环境气候演替——兼论四川盆地侏罗纪气候变化 被引量:9
1
作者 匡少平 徐仲 +1 位作者 张书圣 马振东 《青岛化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2年第1期4-9,共6页
陆相盆地中沉积岩类、动植物化石的化学成分受沉积时的古环境气候控制 ,不同的气候条件下形成的沉积岩和化石的地球化学特征在明显区别 ,因此运用地球化学指标来反演古环境气候具有良好的理论基础。本研究对反映中、新生代全球气候演化... 陆相盆地中沉积岩类、动植物化石的化学成分受沉积时的古环境气候控制 ,不同的气候条件下形成的沉积岩和化石的地球化学特征在明显区别 ,因此运用地球化学指标来反演古环境气候具有良好的理论基础。本研究对反映中、新生代全球气候演化的常量元素、微量元素 (包括稀土元素 )、稳定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方法进行了较全面的总结 ;并以四川盆地为研究对象 ,根据中、晚侏罗世恐龙骨骼化石化学成分特点指出 ,该盆地侏罗纪时总体属温湿气候环境 ,但晚侏罗世恐龙骨骼化石中反映高温环境的稀土元素含量明显降低、喜温湿气候型元素 (如 Ba,Cs,Rb,Sc,Hf,Zr Co,Cr)亏损、暗示陆地植被吸附量和粘土矿物吸附作用的 K+含量变低、以及反映干旱气候的 Ca含量明显增加 ,这些特征揭示 :自晚侏罗世开始 ,盆地环境气候具有从潮湿向偏干旱转变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球化学方法 研究 新生代 环境气候演替 四川盆地 侏罗纪 地球化学示踪
下载PDF
长白山落叶松和白桦-沼泽生态交错带群落演替规律研究 被引量:31
2
作者 牟长城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2003年第11期1813-1819,共7页
研究了长白山落叶松、白桦沼泽生态交错带群落演替规律 .通过野外观测和建立斑块状态、林木蒸腾量与林木年龄的相关模型 ,利用相关模型定量地分析斑块和林木蒸腾量随林木年龄增长的动态变化过程 ,并分析了区域气候变化和群落演替的关系 ... 研究了长白山落叶松、白桦沼泽生态交错带群落演替规律 .通过野外观测和建立斑块状态、林木蒸腾量与林木年龄的相关模型 ,利用相关模型定量地分析斑块和林木蒸腾量随林木年龄增长的动态变化过程 ,并分析了区域气候变化和群落演替的关系 ,探讨森林沼泽交错群落对湿地生境改造作用、湿地生境的中生化过程以及区域气候变暖对森林湿地演替的影响机制 ,揭示森林沼泽生态交错带群落的演替规律 .结果表明 ,斑块宽度、高度、面积、体积随林木年龄增长均呈现三次式相关关系 ,林木蒸腾量随林木年龄增长呈现幂函数相关关系 .落叶松、白桦沼泽交错群落经过 6 0年左右时间发育 ,斑块将不断扩大 ,使地势平均升高 0 .4 0 5~ 0 .5 90m ;林木蒸腾量也不断增大 ,平均降低水位 1.0 5 0~ 1.4 4 2m ,森林湿地生境将演变为中生化的森林生境 .同时 ,区域气候变暖与森林树种向湿地侵入存在密切关系 .区域气候变暖将加快森林向湿地侵入进程 ,进而森林沼泽交错群落在相对较短的时间内 (5 0~ 6 0年 )将演替为森林群落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白山 森林沼泽生态交错带 区域气候变化演替规律
下载PDF
大兴安岭林区森林群落的演替 被引量:6
3
作者 顾云春 《植物生态学报》 CAS 1985年第1期64-70,共7页
本文根据1954年设置的29块标准地的调查,分析了大兴安岭林区主要森林群落的演替趋势,指出兴安落叶松林是该区的演替顶极,樟子松林是土壤演替顶极,白桦林、黑桦林及蒙古栎林等次生林正向着兴安落叶松林演替。
关键词 兴安落叶松 黑桦 棘皮桦 桦木属 大兴安岭 森林群落 生物群落 白桦林 气候演替顶极 演替 林区
下载PDF
广东省八十年代气候特点
4
作者 罗金铃 《广东气象》 1990年第3期26-27,共2页
关键词 气候特点 气候演替 广东 温度变化
下载PDF
半干旱区沼泽沉积物粒度特征及环境意义 被引量:22
5
作者 王国平 刘景双 汤洁 《干旱区研究》 CSCD 2003年第3期211-216,共6页
以半干旱区无尾河下游漫流区的向海沼泽为研究对象 ,通过对沼泽垂直剖面的精细采样 ,将放射性核素精确计年与沉积物粒度研究相结合 ,进行高分辨率剖析。结果表明 ,沼泽垂直剖面颗粒的基本构成以粉砂和砂为主 ,沉积环境变化频繁。流水作... 以半干旱区无尾河下游漫流区的向海沼泽为研究对象 ,通过对沼泽垂直剖面的精细采样 ,将放射性核素精确计年与沉积物粒度研究相结合 ,进行高分辨率剖析。结果表明 ,沼泽垂直剖面颗粒的基本构成以粉砂和砂为主 ,沉积环境变化频繁。流水作用以河流为主 ,并有受洪水影响的痕迹。部分层位的风成作用明显是那个时代干旱的标志。沙丘风蚀与风的搬运作用 ,局部改变了沼泽区域上沉积物的组成 ,使之粗化 ,是沼泽退化的诱因之一。向海沼泽沉积物颗粒表现出来的韵律性准周期变化特征 ,揭示了流域气候“干—湿”的周期性演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半干旱区沼泽 沉积物 粒度特征 环境意义 风成作用 气候周期性演替
原文传递
Holocene vegetation succession and responses to climate change in the northern sector of Northeast China 被引量:10
6
作者 ZHAO Chao LI XiaoQiang +2 位作者 ZHOU XinYing ZHAO KeLiang YANG Qing 《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 SCIE EI CAS CSCD 2016年第7期1390-1400,共11页
Sediment pollen samples from the Huola Basin in the northern sector of northeast China, and surface pollen samples from its environs, were analyzed to reconstruct accurately the historical response of vegetation to cl... Sediment pollen samples from the Huola Basin in the northern sector of northeast China, and surface pollen samples from its environs, were analyzed to reconstruct accurately the historical response of vege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since 9100 cal yr BP. Pollen analysis of the Huola Section indicates that vegetation experienced a transformation from early-mid Holocene warm-cold mixed vegetation to late Holocene cold-temperate vegetation. From 9100 to 6000 cal yr BP, the study area was warmer and moister than at present, developing Corylus, Carpinus, Pinus, Picea, Betula and Larix-dominated forests. Two cooling events at 6000–5000 and 3500–2500 cal yr BP led to a decrease in Corylus, Carpinus and other warmth-loving vegetation, whereas cold temperate forests composed of Larix and Betula expanded. After 2500 cal yr BP, Larix and Betula dominated cold-temperate vegetated landscapes. The Holocene warm period in NE China(9100–6000 cal yr BP) suggests that such warming could have resulted in a strengthening of the influence from East Asian Summer Monsoon on northernmost NE China and would have benefited the development of warm-temperate forest vegetation and an improved plant load, which also provides the similarity model for the possible global warming in the futur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olocene Vegetation responses Cold temperate forest Northeast China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