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亚洲季风与中国干湿、农牧气候界线之关系 被引量:33
1
作者 杨建平 丁永建 +1 位作者 陈仁升 刘俊峰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441-447,共7页
基于中国553个气象站点1958~2000年日降水量资料、北方295个气象站点同期(20(em)蒸发皿资料,界定出半干旱区和农牧交错区各自的范围.利用东亚夏季风强度指数(1951~1995年)与印度夏季降水量(1951~1998年)资料,分析了半干旱区和农牧交... 基于中国553个气象站点1958~2000年日降水量资料、北方295个气象站点同期(20(em)蒸发皿资料,界定出半干旱区和农牧交错区各自的范围.利用东亚夏季风强度指数(1951~1995年)与印度夏季降水量(1951~1998年)资料,分析了半干旱区和农牧交错区东南-西北界10年际空间变化与亚洲夏季风的关系.近50年中国干湿、农牧气候界线的动态变化是影响中国的季风环流强弱作用在空间上的实物表现,季风环流的强弱变化控制着气候界线空间摆动的范围与方向,其年代际变化是中国干湿、农牧气候界线呈现出年代际变化特征的根源.分析显示,在现代情况下,农牧气候界线位置的空间摆动主要反映人类生产活动强度的强弱差异,人为因素起主导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亚夏季风 印度夏季风 干湿气候界线 农牧气候界线
下载PDF
近50年来中国干湿气候界线的10年际波动 被引量:138
2
作者 杨建平 丁永建 +1 位作者 陈仁升 刘连友 《地理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6期655-661,共7页
利用中国北方1951~1999年年降水量和年蒸发量资料,计算了干燥度指数(D),并据此将中国划分为干旱区(D(0.20)、半干旱区(0.20~0.50)和湿润区(D(0.50)).近50a中国干湿气候波动显著,区域差异大:50a波动幅度东北区为20~400 km,华北区为40... 利用中国北方1951~1999年年降水量和年蒸发量资料,计算了干燥度指数(D),并据此将中国划分为干旱区(D(0.20)、半干旱区(0.20~0.50)和湿润区(D(0.50)).近50a中国干湿气候波动显著,区域差异大:50a波动幅度东北区为20~400 km,华北区为40~400 km,西北东部为30~350 km,西南区为40~370 km.以80年代为界,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包括80年代),西南区气候具有显著变湿趋势;西北东部稍变湿;华北区和东北区具有变干趋势,且华北区变干程度比东北区严重.进入90年代,西南区和西北东部气候有变于迹象,华北区西部气候的干旱程度有所增加,华北区东部有所减弱,东北区气候进一步变湿.半干旱区是湿润区与干旱区之间的过渡区,是中国季风的边缘地带,也是环境变化的敏感区.20世纪60~70年代中国(北方)干湿气候存在一次突变,由较湿润变为干旱.50年来干湿气候界线呈现出整体移动和东西、南北相异波动的特征.当干湿气候界线同时向西或向北移动时,中国北方气候就变的相对湿润;当同时向东或向南移动时,北方气候就变的相对干旱;当干湿气候界线东西、南北相异移动时,北方气候的干旱程度就介于二者之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干燥度指数 干湿气候界线 降水量 海蒸发量 气候波动
下载PDF
近50年中国干湿气候界线波动及其成因初探 被引量:58
3
作者 杨建平 丁永建 +1 位作者 陈仁升 刘连友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364-373,共10页
文中在 10a际尺度上详细分析了中国干湿气候界线波动与气候的干湿变化 ,得出 :过去 5 0a中国干湿气候界线波动显著 ,区域差异大 ,呈现出整体移动和东西、南北相异波动的特征。 2 0世纪 6 0~ 70年代中国干湿气候存在一次突变 ,由较湿润... 文中在 10a际尺度上详细分析了中国干湿气候界线波动与气候的干湿变化 ,得出 :过去 5 0a中国干湿气候界线波动显著 ,区域差异大 ,呈现出整体移动和东西、南北相异波动的特征。 2 0世纪 6 0~ 70年代中国干湿气候存在一次突变 ,由较湿润变为干旱 ,但各地干旱程度不同。干湿气候界线波动与气候的干湿变化具有显著的年代际特征。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气候界线波动的可能原因 ,中国干湿气候界线的波动与气候的干湿变化是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强度位置导致的东南季风、孟加拉湾暖流所导致的西南季风以及高原季风、中纬度西风环流等综合作用的结果。中国各地区干湿位相变化不一致 ,区域差异大 ,是不同环流以及环流的不同强弱组合所致。东南季风、西南季风、高原季风、中纬度西风环流、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年代际变化是过去 5 0a中国干湿气候界线波动与气候干湿变化年代际变化的根本原因。 2 0世纪 6 0~ 70年代的干湿突变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干湿气候界线 波动 季风 中纬度西风环流
下载PDF
50a来我国干湿气候界线的空间变化分析 被引量:15
4
作者 杨建平 丁永建 +1 位作者 陈仁升 刘连友 《冰川冻土》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6期731-736,共6页
采用干燥度指数为干湿气候区的划分标准 ,通过近 50a来年降水量干湿气候界线与干燥度干湿气候界线变动对比分析 ,结果表明 :在气候变暖 ,降水区域差异性显著的情况下 ,我国干旱 /半干旱分界线与半干旱 /湿润分界线也表现出显著的区域差... 采用干燥度指数为干湿气候区的划分标准 ,通过近 50a来年降水量干湿气候界线与干燥度干湿气候界线变动对比分析 ,结果表明 :在气候变暖 ,降水区域差异性显著的情况下 ,我国干旱 /半干旱分界线与半干旱 /湿润分界线也表现出显著的区域差异性 ,且具有“U型”分布特征 .在东北北部 ,2 50mm年雨量线为干旱 /半干旱分界线 ,450mm年雨量线为半干旱 /湿润分界线 ,半干旱气候向西退缩 ,范围缩小 ;在东北南部、华北区与河套地区 ,30 0mm年雨量线为干旱 /半干旱分界线 ,70 0mm年雨量线作为半干旱 /湿润分界线 ,干旱气候与半干旱气候向东南方向扩展 ,空间范围在扩大 ,成为“U型”分布的凸出部位 ;在西南区与河套以西的西北东部 ,2 50mm年雨量线为干旱 /半干旱分界线 ,50 0mm年雨量线为半干旱 /湿润分界线 ,干旱半干旱气候变化不大 .决定我国干湿气候界线空间变化的主要因素是由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位置与强度导致的东南季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湿气候界线 空间变化 气候变暖 中国 降水量
下载PDF
近40年来辽宁地区气候干湿界线年代际波动及其成因 被引量:28
5
作者 孙凤华 袁健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7期1274-1279,共6页
应用1961—2004年辽宁省内52个气象站的温度、降水、湿度、风和日照等气候资料,采用改进的Penman模型计算了辽宁地区近40年的潜在蒸发量,讨论了其时空代表性及分布特征;以干燥度指数为干湿气候区的划分标准,通过对该地区近40年干湿... 应用1961—2004年辽宁省内52个气象站的温度、降水、湿度、风和日照等气候资料,采用改进的Penman模型计算了辽宁地区近40年的潜在蒸发量,讨论了其时空代表性及分布特征;以干燥度指数为干湿气候区的划分标准,通过对该地区近40年干湿气候界线波动状况的对比,在10年际尺度上详细分析了其干湿气候界线波动及变化规律.结果表明,20世纪60年代以来,辽宁省干湿气候界线波动显著,呈现出整体移动的特征,但半湿润与湿润、半干旱与半湿润两条界线并未表现出同进、同退的年际变化特征.20世纪90年代辽宁省干湿气候存在一次突变,半湿润与湿润界限明显东移,半干旱与半湿润界线明显西移,半干旱和湿润区面积都显著缩小,半湿润区面积显著扩大.辽宁西部的气候干湿状况主要由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和东南季风控制,辽宁东部的气候干湿状况除受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和东南季风的影响外,还应考虑到地形降水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湿指数 干湿气候界线 年代际波动 成因分析
下载PDF
基于土地利用和气候变化的北方农牧交错带界线变迁 被引量:13
6
作者 刘军会 高吉喜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203-209,共7页
基于1961~2005年中国北方9省、自治区的218个气象站点的气象资料及1986年和2000年的土地利用数据,从全球气候变化和土地利用变化角度分别界定了北方农牧交错带的地理位置,并分析了其界线变迁特征.结果表明,北方农牧交错带的地理位置还... 基于1961~2005年中国北方9省、自治区的218个气象站点的气象资料及1986年和2000年的土地利用数据,从全球气候变化和土地利用变化角度分别界定了北方农牧交错带的地理位置,并分析了其界线变迁特征.结果表明,北方农牧交错带的地理位置还存在一定争议.交错带整体上已向西北移动.西北界已向北深入到纯牧区,东南界附近也由农牧交错区转成纯农区.气候界线向东南变迁,土地利用界线向西北变迁,两者变迁方向相反.东北段和华北段的界线变迁幅度远大于西北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变化 气候变化 气候界线 土地利用界线 界线变迁 北方农牧交错带
下载PDF
中国北方地区40年来湿润指数和气候干湿带界线的变化 被引量:136
7
作者 王菱 谢贤群 +1 位作者 李运生 唐登银 《地理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45-54,共10页
本文研究了中国北方地区 196 1~ 2 0 0 0年 4 0年间气候干湿带界线分布和 10年际变化。 4 0年来中国北方地区 ,在东经 10 0°以东地区 ,半干旱区和半湿润区的分界线不断波动向东推进 ,2 0世纪 90年代比 6 0年代向东和向南扩展 ,半... 本文研究了中国北方地区 196 1~ 2 0 0 0年 4 0年间气候干湿带界线分布和 10年际变化。 4 0年来中国北方地区 ,在东经 10 0°以东地区 ,半干旱区和半湿润区的分界线不断波动向东推进 ,2 0世纪 90年代比 6 0年代向东和向南扩展 ,半干旱区面积扩大 ,半湿润区面积缩小 ,气候趋向干旱化 ;东经 10 0°以西地区 ,极端干旱区面积在缩小 ,湿润指数有增大趋势。如果把温度和湿润指数相结合 ,东经 10 0°以东的黄淮海区和黄土高原区为持续的干暖型 ;东经 10 0°以西的西北地区 ,则由干暖型向湿暖型转变 :河西走廊和东疆盆地转型的时间发生在 2 0世纪 70年代初 ,北疆山地绿洲荒漠地区转型的时间发生 2 0世纪 80年代中期前后。气候干湿带界线的变化取决于降水和潜在蒸发的变化速率。 4 0年来 ,在东经 10 0°以东地区 ,降水和潜在蒸发都呈下降趋势 ,但降水减少速率大于潜在蒸发下降速率 ;在东经 10 0°以西地区变湿的原因 ,研究认为除了降水有所增加外 ,潜在蒸发也在下降 ,而且潜在蒸发下降速率的绝对值大于降水增加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北方地区 湿润指数 气候干湿带界线 气候变化 干旱
下载PDF
冰芯记录揭示Lambert冰川谷地是东南极洲重要的气候分界线
8
作者 任贾文 秦大河 +1 位作者 效存德 孙俊英 《世界科技研究与发展》 CSCD 2002年第4期71-78,共8页
横穿Lambert冰川流域和沿该流域东侧中山站—DomeA断面考察现场观测结果显示 ,该流域东、西两侧降水量的空间分布明显不同 ,东侧符合从海岸向内陆不断减小的普遍规律 ,西侧最大降水量在距海岸 30 0~ 5 0 0km区域 ,东侧平均积累速率较... 横穿Lambert冰川流域和沿该流域东侧中山站—DomeA断面考察现场观测结果显示 ,该流域东、西两侧降水量的空间分布明显不同 ,东侧符合从海岸向内陆不断减小的普遍规律 ,西侧最大降水量在距海岸 30 0~ 5 0 0km区域 ,东侧平均积累速率较西侧高。冰芯研究得出 ,过去 5 0年来温度和降水变化呈现相反趋势 :东侧温度和降水都为升高 ;西侧降水明显降低 ,温度虽有降低迹象 ,但变化不明显。海岸带考察站温度记录以及南极地区水汽传输模拟研究也得出谷地两侧的温度和降水有很大差异。在 10 0~ 2 0 0年时间尺度上 ,其差异虽有所减弱 ,但Lambert冰川流域仍然比较独特。因此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界线 Lambert冰川 气候变化 冰芯记录 南极洲
下载PDF
基于TerraClimate数据集的1960—2019年中国干湿气候变化特征 被引量:3
9
作者 肖潇 邱新法 徐金勤 《长江科学院院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27-33,43,共8页
考虑地理地形和下垫面等因素的影响,选用高空间分辨率TerraClimate数据集分析中国干湿气候变化特征具有重要意义。以该数据集1960—2019年的降水和蒸散月度数据为基础,基于降水量和湿润指数对中国各干湿区范围、干湿气候界线以气候变化... 考虑地理地形和下垫面等因素的影响,选用高空间分辨率TerraClimate数据集分析中国干湿气候变化特征具有重要意义。以该数据集1960—2019年的降水和蒸散月度数据为基础,基于降水量和湿润指数对中国各干湿区范围、干湿气候界线以气候变化趋势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前后30 a相比,基于两种指标划分的干旱区和湿润区面积负增长,半干旱区和半湿润区面积正增长;各区分界线主要在黑龙江、内蒙古中部和东北部、淮河以及黑龙江等地按年代波动;近60 a来,我国的降水量和湿润指数变化趋势不显著,均在西部和东南部趋于增大,气候变湿,在中部和东北部趋于减小,气候变干。与利用气象站点观测资料的研究结果进行对比评价,TerraClimate数据集能够很好反映中国区域的干湿状况及其变化特征,且降水数据的适用性更为突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 TerraClimate数据集 干湿气候界线 降水量 湿润指数 趋势分析
下载PDF
气候过渡带温度变化与淮河流域夏季降水的关系 被引量:11
10
作者 刘富弘 陈星 +1 位作者 程兴无 宋寔 《气候与环境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69-178,共10页
淮河流域是我国南北气候的过渡带,气候过渡带位置的南北变动对淮河流域的降水有显著的影响。利用1952~2001年的温度和降水资料,计算了气候过渡带位置的变化和淮河流域降水与旱涝的关系,发现气候分界线位置的南北移动与淮河流域夏季降... 淮河流域是我国南北气候的过渡带,气候过渡带位置的南北变动对淮河流域的降水有显著的影响。利用1952~2001年的温度和降水资料,计算了气候过渡带位置的变化和淮河流域降水与旱涝的关系,发现气候分界线位置的南北移动与淮河流域夏季降水呈显著负相关,即气候分界线北移夏季降水减少、气候偏旱;气候分界线南移则夏季降水增加、气候偏涝。气候分界线与淮河流域夏季降水的这一对应关系反映了春季冷空气活动的强度和时间对淮河流域夏季和梅雨降水有重要影响,即春季(特别是3月下旬)冷空气南下活动较强年份的夏季降水可能异常偏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淮河流域 气候过渡带 气候界线 夏季降水
下载PDF
全球增暖背景下中国干湿气候带变化规律研究 被引量:17
11
作者 黄亮 高苹 +2 位作者 谢小萍 谢志清 于庚康 《气象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570-576,共7页
用中国区域561个气象站1961—2010年的逐日气象资料,计算了多时间尺度的湿润指数。用ArcGIS软件平台对站点的降水量和湿润指数进行反距离加权插值,得到其空间分布图,进而分别从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和年代际两个角度分析了湿润指数与干湿... 用中国区域561个气象站1961—2010年的逐日气象资料,计算了多时间尺度的湿润指数。用ArcGIS软件平台对站点的降水量和湿润指数进行反距离加权插值,得到其空间分布图,进而分别从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和年代际两个角度分析了湿润指数与干湿气候带界线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在气候变暖背景下,新疆的极干旱区范围缩小;内蒙东部半干旱区东伸增大,西部干旱区南移扩大;山东半湿润区南移扩大;陕西半干旱区加大,湿润区缩小。从年代际变化而言,湿润指数和干湿气候带界线分布有明显的区域特征。东北地区总体呈现干湿交替特征;1970s起,西北地区总体趋湿;华北东南部持续趋干;新疆南部(极干旱区)持续趋湿;南方地区在2000s四川南部和贵州中南部趋干,出现部分半干旱区。另外,根据中国农业区划方案,分别计算7个一级农业类型区湿润指数。发现7大农业区50 a来湿润指数都呈下降趋势(青藏区除外),尤其西南地区在2000s湿润指数下降最为显著,其主要原因是2001年以来该地区潜在蒸散增加和降水偏少造成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暖 湿润指数 干湿气候界线
下载PDF
1951-2010年中国主要气候区划界线的移动 被引量:61
12
作者 卞娟娟 郝志新 +2 位作者 郑景云 葛全胜 尹云鹤 《地理研究》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7期1179-1187,共9页
根据采用同一区划方法、指标体系划分的1951-1980年及1981-2010年中国气候区划结果,对比分析了过去60年中国气候区划的主要界线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951-1980年至1981-2010年,我国寒温带界线西缩、北移;暖温带北界东段北移,其中最大北... 根据采用同一区划方法、指标体系划分的1951-1980年及1981-2010年中国气候区划结果,对比分析了过去60年中国气候区划的主要界线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951-1980年至1981-2010年,我国寒温带界线西缩、北移;暖温带北界东段北移,其中最大北移幅度超过1个纬度;北亚热带北界东段平均北移1个纬度以上,并越过淮河一线;中亚热带北界中段从江汉平原南沿移至了江汉平原北部,最大移动幅度达2个纬度;南亚热带北界西段北移0.5~2个纬度;青藏高原亚寒带范围缩小,高原温带范围增加。东北湿润、半湿润区虽转干与趋湿并存,但其中温带地区的湿润—半湿润东界东移,大兴安岭中部与南部的半湿润—半干旱界线北扩;其他地区的干湿分界线虽未出现明显移动,但北方半干旱及华北半湿润区总体转干,河西走廊、新疆及青藏高原的干旱、半干旱区总体转湿;而南方湿润区则趋干与转湿并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1951-1980年 1981-2010年 气候区划界线 移动
原文传递
河南野生常绿阔叶木本植物分布研究 被引量:2
13
作者 刘保国 王剑 +2 位作者 郑晓军 田国行 田朝阳 《河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571-576,共6页
在查阅相关资料和实地调查的基础上,对河南常绿阔叶木本植物分布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河南常绿阔叶木本植物以伏牛山区最为丰富,有31科、50属、111种;其次为大别山,有30科、44属、92种;再次为桐柏山,有28科、35属、55种;最少为太行山,只有... 在查阅相关资料和实地调查的基础上,对河南常绿阔叶木本植物分布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河南常绿阔叶木本植物以伏牛山区最为丰富,有31科、50属、111种;其次为大别山,有30科、44属、92种;再次为桐柏山,有28科、35属、55种;最少为太行山,只有5科、5属、7种.根据共有类群的分析,伏牛山、大别山和桐柏山区域的常绿阔叶木本植物类群相似性较大,与太行山关系疏远.伏牛山独有1科、10属、37种;大别山独有有1科、5属、20种;桐柏山和太行山独有类群缺失.伏牛山南北坡之间的常绿阔叶木本植物类群数量差异巨大,说明伏牛山山脊作为北亚热带与暖温带分界线的依据是科学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常绿阔叶木本植物 水平分布 气候界线
下载PDF
Vegetation-Climate Relationship and Its Application in the Division of Vegetation Zone in China 被引量:38
14
作者 方精云 宋永昌 +1 位作者 刘鸿雁 朴世龙 《Acta Botanica Sinica》 CSCD 2002年第9期1105-1122,共18页
Distribution of vegetation is closely coupled with climate; the climate controls distribution of vegetation and the vegetation type reflects regional climates. To reveal vegetation_climate relationships is the foundat... Distribution of vegetation is closely coupled with climate; the climate controls distribution of vegetation and the vegetation type reflects regional climates. To reveal vegetation_climate relationships is the foundation for understanding the vegetation distribution and theoretically serving vegetation regionalization. Vegetation regionalization is a theoretical integration of vegetation studies and provides a base for physiogeographical regionalization as well as agriculture and forestry regionalization. Based on a brief historical overview on studies of vegetation_climate relationships and vegetation regionalization conducted in China, we review the principles, bases and major schemes of previous vegetation regionalization and discuss on several contentious boundaries of vegetation zones in the present paper. We proposed that, under the circumstances that the primary vegetation has been destroyed in most parts of China, the division of vegetation zones/regions should be based on the distribution of primary and its secondary vegetation types and climatic indices that delimit distribution of the vegetation types. This not only reveals the closed relationship between vegetation and climate, but also is feasible practically. Although there still are divergence of views on the name and their boundaries of the several vegetation zones, it is commonly accepted that there are eight major vegetation regions in China, i.e. cold temperate needleleaf forest region, temperate needleleaf and broadleaf mixed forest region, warm temperate deciduous broadleaf forest region, subtropical evergreen broadleaf forest region, tropical monsoon forest and rain forest region, temperate steppe region, temperate desert region, and Qinghai_Xizang (Tibetan) Plateau high_cold vegetation region. Analyzing characteristics of vegetation and climate of major vegetation boundaries, we suggested that: 1) Qinling Mountain_Huaihe River line is an important arid/humid climatic, but not a thermal climatic boundary, and thus can not also be regarded as the northern limit of the subtropical vegetation zone; 2) the northern limit of subtropical vegetation zone in China is along the northern coast of the Yangtze River, from Hangzhou Bay, via Taihu Lake, Xuancheng and Tongling in Anhui Province, through by southern slope of the Dabie Mountains, to Wuhan and its west, coinciding with a warmth index ( WI ) value of 130-140 ℃·month; 3) the tropical region is limited in a very small area in southeastern Hainan Island and southern edge of Taiwan Island; and 4) considering a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climates between the southern and northern parts of the warm temperate zone, we suggested that the warm temperate zone in China is divided into two vegetation regions, deciduous broadleaf woodland region and deciduous and evergreen broadleaf mixed forest region, the Qinling Mountain_Huaihe River line being as their boundary. We also claimed that the zonal vegetation in North China is deciduous broadleaf woodland. Finally, we emphasized the importance of dynamic vegetation regionalization linked to climate chang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hina dynamic vegetation regionalization arid/humid climate northern limit of subtropical zone Qinling Mountain_Huaihe River line thermal climate vegetation_climate relationship vegetation regionalization vegetation zone
下载PDF
Changes to the Natural Regional Boundaries in China During 1961-2007
15
作者 YU Zhen-Yan FAN Guang-Zhou +3 位作者 DONG Yi-Ping WANG Lei HUA Wei ZHOU Ding-Wen 《Atmospheric and Oceanic Science Letters》 2011年第4期199-203,共5页
Daily temperature data from 599 stations across China for the years 1961 to 2007 were used to analyze the changes in the natural regional boundaries.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accumulated temperature ≥10℃ and its du... Daily temperature data from 599 stations across China for the years 1961 to 2007 were used to analyze the changes in the natural regional boundaries.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accumulated temperature ≥10℃ and its duration changed dramatically from the end of 1990s to the early 21 st century. The amplitude of natural regional boundaries was greater in the 21st century than it was in the 20th century. In the eastern region of China, the climatic zones were migrating generally northward, with the northern edge of the subtropical zone and the eastern section of the warm temperate zone showing an obvious northward shift of up to 1-3° of latitude. The climatic zones moved south in the Qinghal-Tibet Plateau, western Inner Mongolia, and some areas of western Xinjiang, and slightly to the north in other parts of the western reg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ccumulated temperature DURATION natural regional boundary global warming
下载PDF
十万大山森旅资源诗草
16
作者 钟业聪 《广西林业》 1995年第4期41-41,共1页
十万大山 莳茛岭顶最高峰,常年风雨雾朦胧。 绵延四县东西走,扶隆山坳位置中。 森林旅游胜地 出海宝地山居中,林木种类不相同。 参天大树成群落,水洁石美林葱笼。 温度适宜空气净,夏日避暑最轻松。 入秋晴空天地爽,冬春无寒暖融融。 龙... 十万大山 莳茛岭顶最高峰,常年风雨雾朦胧。 绵延四县东西走,扶隆山坳位置中。 森林旅游胜地 出海宝地山居中,林木种类不相同。 参天大树成群落,水洁石美林葱笼。 温度适宜空气净,夏日避暑最轻松。 入秋晴空天地爽,冬春无寒暖融融。 龙袍树 万年树皮花纹组,朵朵心圆环身铺。 结构精巧天然美,好似帝王袍上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十万大山 旅资 参天大树 气候界线 龙脑香科 旅游胜地 气流受限 群落 过江龙 石头河
下载PDF
我家门前的那条小河
17
作者 李政 《陕西水利》 2000年第1期54-55,共2页
关键词 农贸市场 气候界线 童年的梦想 渔猎采集 柳树 防汛抗旱 收获的季节 高考制度 毕业分配 硅石矿
下载PDF
奥地利农林部长龚特尔·海顿博士谈奥地利的农业和林业
18
作者 胡君亶 王庆余 《世界农业》 1980年第3期1-4,共4页
奥地利是西欧阿尔卑斯山麓的一个联邦国家,一个小国。全国土地面积830万公顷,人口750万。阿尔卑斯山脉横贯全境,是南北欧的分水岭和气候分界线。阿尔卑斯山的最高峰是大钟人峰,在萨尔茨堡州和克恩顿州之间,海拔3,800米。阿尔卑斯山前面... 奥地利是西欧阿尔卑斯山麓的一个联邦国家,一个小国。全国土地面积830万公顷,人口750万。阿尔卑斯山脉横贯全境,是南北欧的分水岭和气候分界线。阿尔卑斯山的最高峰是大钟人峰,在萨尔茨堡州和克恩顿州之间,海拔3,800米。阿尔卑斯山前面是个沙石地区,海拔250—800米。在布根兰德州的“新移民湖”是全国最低地方,那里最低点只有海拔115米。奥地利的西半部是海洋性气候,东半部则为大陆性气候。全国降水量自东往西逐渐增多——东部的维也纳盆地年降水量为500毫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奥地利 农林部 阿尔卑斯山区 农业企业 农业政策 拖拉机 产奶量 畜牧业 气候界线 旅游业
下载PDF
中国气候干湿变化及气候带边界演变:以集成土壤湿度为指标 被引量:20
19
作者 李明星 马柱国 《科学通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8期2740-2754,共15页
依据观测气象资料驱动的陆面模式模拟土壤湿度,比较评估了25个全球耦合气候模式的模拟土壤湿度,选择其均值和趋势与陆面模式模拟均呈正相关的11个数据集.采用多模式权重平均法集成了中国区域两种气候情景1900~2099年的土壤湿度.以集成... 依据观测气象资料驱动的陆面模式模拟土壤湿度,比较评估了25个全球耦合气候模式的模拟土壤湿度,选择其均值和趋势与陆面模式模拟均呈正相关的11个数据集.采用多模式权重平均法集成了中国区域两种气候情景1900~2099年的土壤湿度.以集成土壤湿度为指标,分析中国区域199年气候干湿变化的时空特征,区划干湿气候带,分析干湿区边界的演变特征.结果表明总体上典型干旱区土壤湿度呈增加趋势,湿润区变化不显著,干湿过渡带土壤湿度变化最剧烈,呈显著干旱化趋势.干湿气候带边界线演变表明半干旱区扩张,半湿润区收缩是两种情景下我国干湿气候带演变的典型特征.其中20世纪30°N以北的半干旱区面积与1970~1999年平均半干旱区面积比较扩大了11.5%,即使考虑湿润区向半湿润区的转变,与1970~1999年平均面积相比,半湿润区面积缩小也达9.8%.21世纪A1B情景下干湿区界线的变化保持了同样的趋势,但强度明显大于20世纪.因此未来干旱化扩张影响下的区域生态环境变化和人类适应问题需要深入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湿度 气候干湿 气候区划 气候界线
原文传递
中国南北过渡带土壤碳氮空间特征及暖温带与亚热带界限 被引量:5
20
作者 张俊华 朱连奇 +2 位作者 李国栋 赵芳 秦静婷 《地理学报》 EI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2269-2282,共14页
秦巴山区是中国南北过渡带的主体,过渡带分界划分在学界一直存在争议,确定和改进划分指标对构建中国生态地理格局有重要作用。土壤作为过渡带的核心部分,其关键指标的空间分布及变异机制对识别过渡效应和区域特征有指示作用。本文基于... 秦巴山区是中国南北过渡带的主体,过渡带分界划分在学界一直存在争议,确定和改进划分指标对构建中国生态地理格局有重要作用。土壤作为过渡带的核心部分,其关键指标的空间分布及变异机制对识别过渡效应和区域特征有指示作用。本文基于土壤二普资料,采用空间模拟和地统计方法分析土壤有机碳/全氮空间特征及与主要自然地理要素的关系。结果显示,秦巴山区有机碳/全氮含量空间分布趋势一致,存在3个高值区、1个次高值区和1个低值区。高值区分布在秦岭、大巴山高海拔区域和嘉陵江以西山地,含量分别为15.03~71.04 g/kg、1782.61~7710.00 mg/kg;低值区沿秦岭北坡的渭河谷地、南五台山和伏牛山分布,含量分别为0.64~6.50 g/kg、110.00~885.96 mg/kg;次高值区主要在汉江两侧、秦巴山地之间海拔<1000 m及嘉陵江两侧略高于1000 m的山体,含量介于以上二者之间,自西向东呈南北向宽幅逐渐增大的"喇叭状"趋势。综合考虑地形—植被—气候作用,发现秦岭南坡—大巴山北坡有机碳/全氮次高值区分布范围与1000 m等高线、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带(含常绿成分)和亚热带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带上限、1月0℃等温线、7月24℃等温线较一致,区内1月、7月、季节和全年气温变化较小,各季降雨变幅大,该区是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的主体,北界大致沿都江堰—茂县—平武—文县和秦岭南坡1000 m等高线分布,南以都江堰—北川—青川和大巴山北坡1000 m等高线为界。有机碳/全氮空间变化为亚热带—暖温带的划界提供一定依据,进一步识别典型区土壤过程及生态效应,将全面揭示土壤多维过渡特征及其变异机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北过渡带 土壤有机碳 全氮 地形 植被 气候界线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