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辽河流域洪涝致灾气候阈值研究 被引量:1
1
作者 刘向培 贾庆宇 +1 位作者 佟晓辉 杨剑刃 《水利科学与寒区工程》 2023年第7期17-22,共6页
基于1971—2000年日降水资料和洪涝灾害资料,分析辽河流域降水及洪涝灾害的时空变化特征,研究绝对降水量、相对降水量等特征量与洪涝灾害的对应关系,比较不同特征量对洪涝灾害的判别能力,选取最优特征量并设计气候阈值,以1953年为例检... 基于1971—2000年日降水资料和洪涝灾害资料,分析辽河流域降水及洪涝灾害的时空变化特征,研究绝对降水量、相对降水量等特征量与洪涝灾害的对应关系,比较不同特征量对洪涝灾害的判别能力,选取最优特征量并设计气候阈值,以1953年为例检验洪涝灾害致灾气候阈值的判别能力,结果表明:辽河流域降水和洪涝灾害自东南向西北递减,洪涝灾害主要集中于7月和8月,日降水强度在45~50 mm时,发生的洪涝灾害次数最多;洪涝灾害日最小20%绝对(相对)降水量与非洪涝灾害日最大20%绝对(相对)降水量具有较显著差异,该差异表现为4月末和10月末较大,7月末和8月初较小,绝对降水量较相对降水量对洪涝灾害的判别能力更强;基于绝对降水量设计洪涝灾害气候阈值可以有效判别洪涝灾害,但对6月以前和8月以后洪涝灾害的判别能力较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辽河流域 洪涝灾害 气候阈值 降水
下载PDF
淮河流域旱涝灾害致灾气候阈值 被引量:30
2
作者 高超 陈实 +2 位作者 翟建青 张正涛 刘青 《水科学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36-44,共9页
采用淮河流域内1959—2008年110个气象站的逐日降水资料,结合流域1978—2008年农作物旱涝灾害受灾面积数据,基于降水致灾因子与农作物承灾体受损程度等研究,提出旱、涝致灾气候阈值概念,在此基础上分析旱涝灾害发生的时空特征,确定淮河... 采用淮河流域内1959—2008年110个气象站的逐日降水资料,结合流域1978—2008年农作物旱涝灾害受灾面积数据,基于降水致灾因子与农作物承灾体受损程度等研究,提出旱、涝致灾气候阈值概念,在此基础上分析旱涝灾害发生的时空特征,确定淮河流域合理的旱涝致灾气候阈值区间并建立致灾气候阈值与农作物受灾面积之间的定量关系。结果表明:①致灾气候阈值可通过计算发生旱涝事件时间段累积降水量除以1959—2008年相应时段累积降水量的平均值来定义,得到的旱、涝致灾气候阈值在不同尺度下对旱、涝灾害事件均有较好地稳定反映,可满足研究区旱、涝事件分析需求;②洪涝致灾气候阈值与农作物受灾面积存在一致的变化趋势,而干旱致灾气候阈值与农作物受灾面积相关系数高达0.96,构建了基于干旱致灾气候阈值的农作物受灾面积预测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旱 洪涝 致灾气候阈值 气候变化 淮河流域
下载PDF
江淮分水岭地区旱涝灾害致灾气候阈值分析
3
作者 吴芸 周亮广 王丽 《中国水土保持》 2017年第11期61-64,共4页
采用江淮分水岭及周边地区1960—2010年14个气象站点的逐日降水量数据,运用涝灾阈值法和SPI指数(标准化降水指数)法,确定了旱涝灾害致灾气候阈值,分析了不同等级旱涝灾害时空分布特征,同时结合1989—2010年区域农作物受灾情况,进一步探... 采用江淮分水岭及周边地区1960—2010年14个气象站点的逐日降水量数据,运用涝灾阈值法和SPI指数(标准化降水指数)法,确定了旱涝灾害致灾气候阈值,分析了不同等级旱涝灾害时空分布特征,同时结合1989—2010年区域农作物受灾情况,进一步探究了致灾气候阈值与农作物受灾面积之间的关系。采用1960—2010年降水量数据计算得到了江淮分水岭地区5级涝灾致灾气候阈值,通过SPI指数确定了旱灾致灾气候阈值。对比分析结果显示,典型旱、涝灾年份旱、涝灾空间分布情况与实际情况较为吻合,说明两种旱涝阈值方法都适用于江淮分水岭地区旱涝灾害分析。进一步通过构建致灾气候阈值与农作物受灾面积之间的关系模型,发现旱灾致灾气候阈值与实际旱灾受灾面积之间存在着较高的相关性,而涝灾致灾气候阈值与涝灾受灾面积之间相关性相对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洪涝 干旱 致灾气候阈值 SPI 农作物受灾面积 江淮分水岭地区
下载PDF
中国暖湿地区土壤Fe-Mn结核形成的气候与元素阈值
4
作者 孙慧 郭利成 +4 位作者 熊尚发 崔静怡 朱丽东 张巧文 叶玮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450-1467,共18页
暖温带-亚热带-热带地区Fe-Mn结核是温、湿气候下土壤发育的重要特征,但是土壤Fe-Mn结核出现的明确气候意义仍然有待厘定。本研究通过集成暖温带-亚热带-热带地区154个研究点位(43个Fe-Mn结核点、65个含Fe-Mn结核土壤剖面、46个不含Fe-M... 暖温带-亚热带-热带地区Fe-Mn结核是温、湿气候下土壤发育的重要特征,但是土壤Fe-Mn结核出现的明确气候意义仍然有待厘定。本研究通过集成暖温带-亚热带-热带地区154个研究点位(43个Fe-Mn结核点、65个含Fe-Mn结核土壤剖面、46个不含Fe-Mn结核土壤剖面)912个样品的主量元素数据,对提供Fe-Mn结核的点位在气候要素(温度和降水)上的空间分布特征作了分析,对含/不含Fe-Mn结核的土壤化学蚀变指数(CIA)与铁锰元素的关联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暖湿地区土壤Fe-Mn结核形成的气候阈值为年平均温度>15℃且年平均降水量>800 mm,元素阈值为土壤TFe2O3>5%且MnO>0.1%,此时CIA平均值也大于80。据此阈值,本研究可以推论,高温气候背景下,当土壤Fe-Mn结核普遍发育时,该区域的气候条件即符合年平均降水量大于800 mm且年平均温度达到15℃。这一结果为深入理解土壤Fe-Mn结核的形成机理及其气候指示意义提供了重要线索,也为不同温暖时期的古气候重建提供了一个重要的气候约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Fe-Mn结核 气候阈值 化学蚀变指数 暖湿地区
原文传递
Uncertainty in crossing time of 2 °C warming threshold over China 被引量:16
5
作者 Xiaolong Chen Tianjun Zhou 《Science Bulletin》 SCIE EI CAS CSCD 2016年第18期1451-1459,共9页
The 2 ℃ warming target has been used widely in global and regional climate change research. Previous studies have shown large uncertainties in the time when surface air temperature (SAT) change over China will reac... The 2 ℃ warming target has been used widely in global and regional climate change research. Previous studies have shown large uncertainties in the time when surface air temperature (SAT) change over China will reach 2℃ rela- tive to the pre-industrial era. To understand the uncertainties, we analyzed the projected SAT in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using 40 state-of-the-art climate models under two Repre- sentative Concentration Pathways (RCP4.5 and RCPS.5) from the Coupled Model Intercomparison Project Phase 5. The 2℃ threshold-crossing time (TCT) of SAT averaged across China was around 2033 and 2029 for RCP4.5 and RCP8.5, respectively. Considering a 4-1o- range of inter- model SAT change, the upper and lower bounds of the 2 ℃ TCT could differ by about 25 years or even more. Uncer- tainty in the projected SAT and the warming rate around the TCT are the two main factors responsible for the TCT uncertainty. The former is determined by the climate sensi- tivity represented by the global mean surface temperature response. About 45 % of the intermodel variance of the projected 2 ~C TCT for averaged SAT over China can be explained by climate sensitivity across the models, which is contributed mainly by central and southern China. In a cli- mate more sensitive to CO2 forcing, stronger greenhouse effect, less stratus cloud over the East Asian monsoon region, and less snow cover on the Tibetan Plateau result in increased downward longwave radiation, increased shortwave radia- tion, and decreased shortwave radiation reflected by the surface, respectively, all of which may advance the TC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 °C threshold Projection uncertainty China region CMIP5 Climate sensitivity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