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从“理同气异”到“一本万殊”——论朱熹与黄宗羲对佛教“一切众生悉有佛性”的回应
1
作者 米文科 《中国哲学史》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45-49,共5页
在佛教"一切众生悉有佛性"思想的影响下,对于人物之性,朱子提出了"理同气异"和"气异理异"的说法,一方面来回应佛教,另一方面则维护孟子的"人禽之辨"。但"理同气异"与孟子的人性论有... 在佛教"一切众生悉有佛性"思想的影响下,对于人物之性,朱子提出了"理同气异"和"气异理异"的说法,一方面来回应佛教,另一方面则维护孟子的"人禽之辨"。但"理同气异"与孟子的人性论有着本质区别,从而使儒家的性善论走向泛性善论。黄宗羲则根本否定了朱子的说法,他从"天人一气"的角度出发,指出人物之性是"一本万殊"的,即人物之性都来源于一气,但人之所禀是"有理之气",而物之所禀则是"无理之气",故惟有人具有仁义礼智的道德属性,而草木禽兽只有知觉运动,从而使理学的人性论又回到孟子的性善论中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朱熹 黄宗羲 气异理异 一本万殊
原文传递
朱子思想中“人与万物的差异”
2
作者 胡雨章 《中国哲学史》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86-94,共9页
人与万物的差异是儒学的重要议题,孟子说"人之所以异于禽于兽者几希",这个几希究竟体现在哪里?传统儒家道出了这个议题,但对议题所涵盖的内容却没能作具体的分疏。朱子吸收了北宋诸儒的讨论,重新思考人与万物的关系,以"... 人与万物的差异是儒学的重要议题,孟子说"人之所以异于禽于兽者几希",这个几希究竟体现在哪里?传统儒家道出了这个议题,但对议题所涵盖的内容却没能作具体的分疏。朱子吸收了北宋诸儒的讨论,重新思考人与万物的关系,以"气异理异"弥补了传统儒家的不足。对于朱子的这部分思想,前人多是从气禀的构成层面进行讨论,而忽略了气异理异的前后分期以及成形后的现实意义。有鉴于此,本文拟就四方面展开研究:一是"理同与气异",这是从理气论的大框架概述人与万物的异同。二是"气质、形气与心",讨论朱子对"气异理异"前后三期的不同理解。三是"人心与物心",讨论人心与物心的具体不同。四是"差异与意义",讨论差异与实践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异理异 人心 物心 知觉
原文传递
朱熹与黄宗羲人物之性的比较
3
作者 陈阅师如 《今古文创》 2022年第24期59-61,共3页
“理同气异”与“气异理异”是朱熹对人物之性的整体把握。朱熹虽极力排佛但仍受到佛教影响,将性分为“天地之性”与“气质之性”;天地流行发育万物,天地纯然至善“天地之性”因此是纯然至善;“气质之性”是受到气禀夹杂的“天地之性”... “理同气异”与“气异理异”是朱熹对人物之性的整体把握。朱熹虽极力排佛但仍受到佛教影响,将性分为“天地之性”与“气质之性”;天地流行发育万物,天地纯然至善“天地之性”因此是纯然至善;“气质之性”是受到气禀夹杂的“天地之性”。而黄宗羲坚持理气一元论立场,提出“一本万殊”命题,重新梳理了理、气、性、心之间关系,进而认为人与万物同处在于“一本”即均由一团和气生化,“万殊”则在人禀得“有理之气”而物禀得“无理之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异理异 一本万殊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