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5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细菌瓶法用于油气微生物勘探中气态烃氧化菌菌数测定
被引量:
2
1
作者
易绍金
熊汉辉
陈斌强
《油田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92-95,共4页
在油气微生物勘探中需要测定气态烃氧化菌(GHOB)菌数,目前所用主要测定方法是费时费事的MPN法和平板法。本文推荐使用简单易行的细菌瓶法。研制了盛有唯一碳源气态烃、氮源、磷源及专用生长指示剂的培养液,适用于各种气态烃氧化菌的系...
在油气微生物勘探中需要测定气态烃氧化菌(GHOB)菌数,目前所用主要测定方法是费时费事的MPN法和平板法。本文推荐使用简单易行的细菌瓶法。研制了盛有唯一碳源气态烃、氮源、磷源及专用生长指示剂的培养液,适用于各种气态烃氧化菌的系列测试瓶。将欲测土壤样品配制成水样,注入测试瓶逐级稀释,在30℃培养14天。培养液变浑变浊或液体表面出现菌膜,颜色由红变黄,表示有气态烃氧化菌生长。气态烃氧化菌的计数按常规细菌瓶法进行。用长江大学研制的JH系列气态烃氧化菌测试瓶测定了某油田勘探采样土壤中气态烃氧化菌的菌数(单位个/g),5个土壤样的测试结果为:甲烷氧化菌2.0×106(三次平行),乙烷氧化菌6.0×106(二次平行),丙烷氧化菌1.3×104(二次平行),丁烷氧化菌2.5×103(二次平行),丙/丁烷氧化菌1.5×105(三次平行),均十分接近常规方法测定结果;MPN法测定结果分别为2.0×106,6.0×106,1.3×104,3.0×103,1.6×105;平板法测定结果分别为1.9×106,6.3×106,1.1×104,3.2×103,1.8×105。表5参1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态烃氧化
菌
菌数(菌浓度)测定
细菌瓶法
油气勘探
下载PDF
职称材料
氧化作用对气态烃组成和碳同位素组成的影响
被引量:
10
2
作者
于林平
潘长春
+1 位作者
刘金钟
傅家谟
《地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269-277,共9页
通过加水模拟实验,揭示了气态烃在被矿物氧化过程中分子组成和碳同位素组成的变化。实验结果表明,随着反应时间的延长,气态烃、非烃(H2、CO2、H2S)组成及碳同位素组成发生了明显且很有规律的变化。气态烃碳数越高,氧化速率越快,碳同位...
通过加水模拟实验,揭示了气态烃在被矿物氧化过程中分子组成和碳同位素组成的变化。实验结果表明,随着反应时间的延长,气态烃、非烃(H2、CO2、H2S)组成及碳同位素组成发生了明显且很有规律的变化。气态烃碳数越高,氧化速率越快,碳同位素变化(增重)越大。当氧化剂为赤铁矿或赤铁矿+硫酸镁时,CH4含量没有明显降低,δ13C值增重1‰~2‰;C2H6含量最后(288h)降低了约20%,δ13C值增重约3‰;C3H8含量最后降低了约50%,δ13C值增重约5‰;iC4H10含量在72h时即降低了约80%,氧化速率远高于nC4H10。非烃CO2的含量增加了1.26~1.71倍。当氧化剂为硫酸镁时,CH4含量明显增高,最多时增加了34.7%,δ13C值增重约8‰;C2H6含量在72h时降低了约14%,在144h时降低了约85%,δ13C值增重约24‰;C3H8含量在72h时降低了约65%,在144h时降低了98%以上;iC4H10和nC4H10在72h时即降低了90%以上。非烃CO2含量最多增加了1.86倍,H2S最多增加了9.62倍。这些实验结果对认识天然气藏在矿物氧化过程中分子组成和碳同位素组成的变化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态烃氧化
作用
赤铁矿
硫酸盐热化学还原作用
H2S
碳同位素
下载PDF
职称材料
气态烃部分氧化制合成氨原料气的控制系统设计
3
作者
白添中
蔡德纯
《煤化工》
CAS
1993年第1期57-64,共8页
本文以焦炉气作为典型的气态烃,提出了气态烃催化部分氧化生产工艺中适宜的控制系统设计方法,可供从事部分氧化研究及工业设计的人员参考。
关键词
合成氨
原料气
气态烃氧化
下载PDF
职称材料
气态烃非催化部分氧化烧嘴端面传热过程研究
被引量:
3
4
作者
杨曹立
高瑞
+2 位作者
代正华
梁钦锋
王辅臣
《华东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1-16,共6页
针对气态烃非催化部分氧化烧嘴端面传热情况进行了数值模拟,揭示了烧嘴流道组织对转化炉内燃烧情况和烧嘴端面热负荷的影响。结果表明:三通道烧嘴将CO_(2)通道添加在O_(2)与CH_(4)通道之间时,增加了高温区与烧嘴端面之间的距离,减少了...
针对气态烃非催化部分氧化烧嘴端面传热情况进行了数值模拟,揭示了烧嘴流道组织对转化炉内燃烧情况和烧嘴端面热负荷的影响。结果表明:三通道烧嘴将CO_(2)通道添加在O_(2)与CH_(4)通道之间时,增加了高温区与烧嘴端面之间的距离,减少了外侧端面受到的传热量;双通道烧嘴利用CO_(2)稀释O_(2)的方式降低反应强度,减少了辐射传热量,从而降低了烧嘴外侧端面温度,改善了外侧端面热应力分布。采用双通道形式的烧嘴在端面温度及热应力分布方面更具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态
烃
非催化部分
氧化
烧嘴
端面温度
热应力
下载PDF
职称材料
石油微生物学在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的发展
被引量:
11
5
作者
王修垣
《微生物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2期1851-1861,共11页
本文较详尽地综述了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50多年在涉及石油微生物学的科学研究成果,包括微生物勘探法和气态烃氧化菌、微生物与油气形成、有机酸的生产、油田微生物与提高采油量、微生物提高采油的现场应用。共引用了105篇文献。
关键词
石油微生物学
微生物勘探法
气态烃氧化
菌
有机酸
油田微生物
采油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细菌瓶法用于油气微生物勘探中气态烃氧化菌菌数测定
被引量:
2
1
作者
易绍金
熊汉辉
陈斌强
机构
长江大学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
出处
《油田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92-95,共4页
基金
湖北省教育厅"油气微生物勘探中气态烃氧化菌测试技术研究"(项目编号2002A04008)
文摘
在油气微生物勘探中需要测定气态烃氧化菌(GHOB)菌数,目前所用主要测定方法是费时费事的MPN法和平板法。本文推荐使用简单易行的细菌瓶法。研制了盛有唯一碳源气态烃、氮源、磷源及专用生长指示剂的培养液,适用于各种气态烃氧化菌的系列测试瓶。将欲测土壤样品配制成水样,注入测试瓶逐级稀释,在30℃培养14天。培养液变浑变浊或液体表面出现菌膜,颜色由红变黄,表示有气态烃氧化菌生长。气态烃氧化菌的计数按常规细菌瓶法进行。用长江大学研制的JH系列气态烃氧化菌测试瓶测定了某油田勘探采样土壤中气态烃氧化菌的菌数(单位个/g),5个土壤样的测试结果为:甲烷氧化菌2.0×106(三次平行),乙烷氧化菌6.0×106(二次平行),丙烷氧化菌1.3×104(二次平行),丁烷氧化菌2.5×103(二次平行),丙/丁烷氧化菌1.5×105(三次平行),均十分接近常规方法测定结果;MPN法测定结果分别为2.0×106,6.0×106,1.3×104,3.0×103,1.6×105;平板法测定结果分别为1.9×106,6.3×106,1.1×104,3.2×103,1.8×105。表5参18。
关键词
气态烃氧化
菌
菌数(菌浓度)测定
细菌瓶法
油气勘探
Keywords
gaseous hydrocarbon-axidating bacteria (GHOB)
bacteria cell population determination
culture flask test
hydrocarbon prospecting
分类号
Q93-33 [生物学—微生物学]
TE132.14 [石油与天然气工程—油气勘探]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氧化作用对气态烃组成和碳同位素组成的影响
被引量:
10
2
作者
于林平
潘长春
刘金钟
傅家谟
机构
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有机地球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出处
《地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269-277,共9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0473033)
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领域前沿项目(GIGCX-04-08)~~
文摘
通过加水模拟实验,揭示了气态烃在被矿物氧化过程中分子组成和碳同位素组成的变化。实验结果表明,随着反应时间的延长,气态烃、非烃(H2、CO2、H2S)组成及碳同位素组成发生了明显且很有规律的变化。气态烃碳数越高,氧化速率越快,碳同位素变化(增重)越大。当氧化剂为赤铁矿或赤铁矿+硫酸镁时,CH4含量没有明显降低,δ13C值增重1‰~2‰;C2H6含量最后(288h)降低了约20%,δ13C值增重约3‰;C3H8含量最后降低了约50%,δ13C值增重约5‰;iC4H10含量在72h时即降低了约80%,氧化速率远高于nC4H10。非烃CO2的含量增加了1.26~1.71倍。当氧化剂为硫酸镁时,CH4含量明显增高,最多时增加了34.7%,δ13C值增重约8‰;C2H6含量在72h时降低了约14%,在144h时降低了约85%,δ13C值增重约24‰;C3H8含量在72h时降低了约65%,在144h时降低了98%以上;iC4H10和nC4H10在72h时即降低了90%以上。非烃CO2含量最多增加了1.86倍,H2S最多增加了9.62倍。这些实验结果对认识天然气藏在矿物氧化过程中分子组成和碳同位素组成的变化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气态烃氧化
作用
赤铁矿
硫酸盐热化学还原作用
H2S
碳同位素
Keywords
gaseous hydrocarbon oxidation
hematite
thermochemical sulfate reduction
H2S
carbon isotope
分类号
P593 [天文地球—地球化学]
P597 [天文地球—地球化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气态烃部分氧化制合成氨原料气的控制系统设计
3
作者
白添中
蔡德纯
机构
化工部第二设计院
出处
《煤化工》
CAS
1993年第1期57-64,共8页
文摘
本文以焦炉气作为典型的气态烃,提出了气态烃催化部分氧化生产工艺中适宜的控制系统设计方法,可供从事部分氧化研究及工业设计的人员参考。
关键词
合成氨
原料气
气态烃氧化
分类号
TQ113.242 [化学工程—无机化工]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气态烃非催化部分氧化烧嘴端面传热过程研究
被引量:
3
4
作者
杨曹立
高瑞
代正华
梁钦锋
王辅臣
机构
华东理工大学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
出处
《华东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1-16,共6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1776087)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南疆重点产业创新发展支撑计划(2019DB002)。
文摘
针对气态烃非催化部分氧化烧嘴端面传热情况进行了数值模拟,揭示了烧嘴流道组织对转化炉内燃烧情况和烧嘴端面热负荷的影响。结果表明:三通道烧嘴将CO_(2)通道添加在O_(2)与CH_(4)通道之间时,增加了高温区与烧嘴端面之间的距离,减少了外侧端面受到的传热量;双通道烧嘴利用CO_(2)稀释O_(2)的方式降低反应强度,减少了辐射传热量,从而降低了烧嘴外侧端面温度,改善了外侧端面热应力分布。采用双通道形式的烧嘴在端面温度及热应力分布方面更具优势。
关键词
气态
烃
非催化部分
氧化
烧嘴
端面温度
热应力
Keywords
gas hydrocarbon non-catalytic partial oxidation
burner
rim temperature
thermal stress
分类号
TE646 [石油与天然气工程—油气加工工程]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石油微生物学在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的发展
被引量:
11
5
作者
王修垣
机构
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
出处
《微生物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2期1851-1861,共11页
文摘
本文较详尽地综述了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50多年在涉及石油微生物学的科学研究成果,包括微生物勘探法和气态烃氧化菌、微生物与油气形成、有机酸的生产、油田微生物与提高采油量、微生物提高采油的现场应用。共引用了105篇文献。
关键词
石油微生物学
微生物勘探法
气态烃氧化
菌
有机酸
油田微生物
采油
Keywords
Petroleum microbiology, Microbiological prospecting, Gaseous hydrocarbon-oxidating bacteria, Organic acids, Oil field microorganisms, Oil recovery
分类号
Q939.9 [生物学—微生物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细菌瓶法用于油气微生物勘探中气态烃氧化菌菌数测定
易绍金
熊汉辉
陈斌强
《油田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
2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氧化作用对气态烃组成和碳同位素组成的影响
于林平
潘长春
刘金钟
傅家谟
《地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
1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3
气态烃部分氧化制合成氨原料气的控制系统设计
白添中
蔡德纯
《煤化工》
CAS
1993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4
气态烃非催化部分氧化烧嘴端面传热过程研究
杨曹立
高瑞
代正华
梁钦锋
王辅臣
《华东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
3
下载PDF
职称材料
5
石油微生物学在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的发展
王修垣
《微生物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
11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