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2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青藏高原及周围地区大气可降水量的分布、变化与各地多变的降水气候
被引量:
136
1
作者
蔡英
钱正安
+2 位作者
吴统文
梁潇云
宋敏红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1-10,共10页
为了更深入地分析青藏高原及邻近各地多变的降水气候,利用NCEP1958—1997年月平均比湿、风及高度等再分析资料及我国实测雨量资料等,整体地分析了高原及周围地区气柱可降水量的多年平均特征及其季节变化,也分析了我国南北方大气可降水...
为了更深入地分析青藏高原及邻近各地多变的降水气候,利用NCEP1958—1997年月平均比湿、风及高度等再分析资料及我国实测雨量资料等,整体地分析了高原及周围地区气柱可降水量的多年平均特征及其季节变化,也分析了我国南北方大气可降水量的年代际变化和华北及西北区东部干湿年夏季可降水量的差异等。结果表明,高原及周围地区的气柱可降水量有明显的地区及季节变化。本区域内以南亚和东亚夏季风区的可降水量最高,夏季可达60mm或以上;青藏高原上的可降水量最低,冬季为3mm左右。东亚和南亚季风区可降水量的冬夏季节变化最大,夏季的可降水量达冬季值的4倍。华北区干湿夏季的可降水量差异明显,湿年的可降水量可增加20%以上。近40年来华北和西北区东部夏季的气柱可降水量明显减少,而长江流域及江南地区20世纪80年代以来可降水量却部分增加了,呈北干南湿之势,遂形成我国降水北旱南涝的分布格局。这可能与东亚夏季风逐渐趋弱,特别是撤退期逐渐提前有关。另外,我国各地夏季可降水量的平均降水转化率也明显不同,青藏高原上最高,东亚季风区次之,而南疆盆地最低,这也影响了我国多变的降水气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及周围地区
气柱可降水量
降水
气
候
季风环流
年代际变化
降水
转化率
下载PDF
职称材料
中国西南纵向岭谷地区可降水量的变化特征
被引量:
16
2
作者
万云霞
张万诚
肖子牛
《自然资源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657-664,共8页
利用NCEP/NCAR1948~2002年月平均比湿、风场以及高度场等再分析资料,对纵向岭谷及周围地区的多年平均气柱可降水量及其月、季节变化以及年际和年代际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纵向岭谷地区可降水量具有明显的月际、季节、年际...
利用NCEP/NCAR1948~2002年月平均比湿、风场以及高度场等再分析资料,对纵向岭谷及周围地区的多年平均气柱可降水量及其月、季节变化以及年际和年代际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纵向岭谷地区可降水量具有明显的月际、季节、年际和年代际变化。在纵向岭谷地区,气柱平均可降水量季节变化明显。四季都为南湿北干的分布,夏季可降水量含量最大,冬季最小,云南大气含水量的分布在整体上大致为西北东南向的“凹”字形。纵向岭谷可降水量的月际变化反映了纵向岭谷地区南北向通道作用和东西向阻隔作用。夏季可降水量在25°N附近、98.5°E附近以及106°E附近地区发生了明显变化。夏季、冬季纵向岭谷区的可降水量变化具有明显的年际和年代际变化特征。纵向岭谷区夏季可降水量在20世纪70年代初发生了年代际变化;冬季可降水量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60年代后期以及80年代初期发生了年代际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柱可降水量
变化特征
纵向岭谷
通道-阻隔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青藏高原及周围地区大气可降水量的分布、变化与各地多变的降水气候
被引量:
136
1
作者
蔡英
钱正安
吴统文
梁潇云
宋敏红
机构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
出处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1-10,共10页
基金
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ZKCX2 SW 210)
中国科学院东亚区域气候-环境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
+1 种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0175022
40375033)共同资助
文摘
为了更深入地分析青藏高原及邻近各地多变的降水气候,利用NCEP1958—1997年月平均比湿、风及高度等再分析资料及我国实测雨量资料等,整体地分析了高原及周围地区气柱可降水量的多年平均特征及其季节变化,也分析了我国南北方大气可降水量的年代际变化和华北及西北区东部干湿年夏季可降水量的差异等。结果表明,高原及周围地区的气柱可降水量有明显的地区及季节变化。本区域内以南亚和东亚夏季风区的可降水量最高,夏季可达60mm或以上;青藏高原上的可降水量最低,冬季为3mm左右。东亚和南亚季风区可降水量的冬夏季节变化最大,夏季的可降水量达冬季值的4倍。华北区干湿夏季的可降水量差异明显,湿年的可降水量可增加20%以上。近40年来华北和西北区东部夏季的气柱可降水量明显减少,而长江流域及江南地区20世纪80年代以来可降水量却部分增加了,呈北干南湿之势,遂形成我国降水北旱南涝的分布格局。这可能与东亚夏季风逐渐趋弱,特别是撤退期逐渐提前有关。另外,我国各地夏季可降水量的平均降水转化率也明显不同,青藏高原上最高,东亚季风区次之,而南疆盆地最低,这也影响了我国多变的降水气候。
关键词
青藏高原及周围地区
气柱可降水量
降水
气
候
季风环流
年代际变化
降水
转化率
Keywords
QXPS
Air column precipitable water
Precipitation climate
Monsoon circulation
Interdecadal change
Precipitation conversion rate
分类号
P426.613 [天文地球—大气科学及气象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中国西南纵向岭谷地区可降水量的变化特征
被引量:
16
2
作者
万云霞
张万诚
肖子牛
机构
云南省专业气象台
云南省气象科学研究所
国家气候中心
出处
《自然资源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657-664,共8页
基金
云南省自然基金项目(2007D145M)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项目)(2003CB415101)
中国气象局气候变化专项(CCSF2007-23)共同支持
文摘
利用NCEP/NCAR1948~2002年月平均比湿、风场以及高度场等再分析资料,对纵向岭谷及周围地区的多年平均气柱可降水量及其月、季节变化以及年际和年代际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纵向岭谷地区可降水量具有明显的月际、季节、年际和年代际变化。在纵向岭谷地区,气柱平均可降水量季节变化明显。四季都为南湿北干的分布,夏季可降水量含量最大,冬季最小,云南大气含水量的分布在整体上大致为西北东南向的“凹”字形。纵向岭谷可降水量的月际变化反映了纵向岭谷地区南北向通道作用和东西向阻隔作用。夏季可降水量在25°N附近、98.5°E附近以及106°E附近地区发生了明显变化。夏季、冬季纵向岭谷区的可降水量变化具有明显的年际和年代际变化特征。纵向岭谷区夏季可降水量在20世纪70年代初发生了年代际变化;冬季可降水量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60年代后期以及80年代初期发生了年代际变化。
关键词
气柱可降水量
变化特征
纵向岭谷
通道-阻隔
Keywords
air column precipitable water
variation
longitudinal range-gorge region
corridor- barrier
分类号
P426.6 [天文地球—大气科学及气象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青藏高原及周围地区大气可降水量的分布、变化与各地多变的降水气候
蔡英
钱正安
吴统文
梁潇云
宋敏红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4
136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中国西南纵向岭谷地区可降水量的变化特征
万云霞
张万诚
肖子牛
《自然资源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8
16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