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微倾管中低含液率气液分层流临界携液流速预测模型 被引量:4
1
作者 潘杰 蒲雪雷 +2 位作者 王武杰 闫敏敏 王亮亮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2期124-133,共10页
湿天然气会在管道低洼处形成积液,不仅影响输送效率,而且有可能腐蚀甚至堵塞管道,因而准确预测气体的临界携液流速对于预防上述现象具有重要的意义。为此,针对微倾管中低含液率气液两相分层流,基于气液两相流动量平衡方程和新的气-液界... 湿天然气会在管道低洼处形成积液,不仅影响输送效率,而且有可能腐蚀甚至堵塞管道,因而准确预测气体的临界携液流速对于预防上述现象具有重要的意义。为此,针对微倾管中低含液率气液两相分层流,基于气液两相流动量平衡方程和新的气-液界面形状闭合关系式,建立了考虑液滴夹带的临界携液流速预测模型。结合实验数据,对新模型和FLAT模型、ARS模型、双圆环模型、MARS模型进行了验证和预测结果对比;并在此基础上,利用新模型分析了管道倾角、运行压力、液相密度以及天然气组分对微倾管道中天然气-水、天然气-60%甘油/水分层流临界携液流速和临界含液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①随着管道倾角和液相密度的增大,临界携液流速持续增大,临界含液率逐渐减小;②随着运行压力和天然气中重组分含量的增大,临界携液流速持续减小,临界含液率逐渐增大。结论认为,新模型预测结果与实验值吻合度较高、预测精度较高,可用于预测湿天然气管道中的临界携液气体流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倾管道 低含 气液分层 临界携流速 界面形状 剪切力 摩擦因子 滴夹带
下载PDF
基于Chisholm模型的V锥流量计气液分层流测量新模型 被引量:6
2
作者 贺登辉 陈森林 白博峰 《化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8期3428-3435,共8页
针对V锥流量计应用Chisholm模型测量气液分层流时误差较大的问题,采用节流比分别为0.55、0.65和0.75的三个V锥流量计,实验研究了高含气率(体积含气率>95%)气液分层流条件下,气、液相流量、压力以及节流比对Chisholm模型修正因子C的... 针对V锥流量计应用Chisholm模型测量气液分层流时误差较大的问题,采用节流比分别为0.55、0.65和0.75的三个V锥流量计,实验研究了高含气率(体积含气率>95%)气液分层流条件下,气、液相流量、压力以及节流比对Chisholm模型修正因子C的影响规律,并建立气液分层流测量模型。结果表明,修正因子C随LockhartMartinelli参数XLM的增大而单调递减,但基本不受压力和气体密度Froude数的影响,而节流比变化则对C有一定影响;建立了C随XLM变化的测量模型,获得了不同节流比的V锥流量计气液分层流测量新模型。对于节流比为0.55和0.65的V锥流量计,分别在94.6%和88.6%置信水平下,新模型预测的气相流量相对误差不超过±3.0%;节流比为0.75时,在91.7%置信水平下,预测的气相流量相对误差不超过±4.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相流 两相流 气液分层 测量 Chisholm模型 V锥流量计
下载PDF
V锥节流装置内气液分层流动特性数值模拟 被引量:3
3
作者 贺登辉 陈森林 白博峰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151-158,共8页
针对气液分层流流量在线测量问题,对V锥节流装置内的气液分层流流动特性及其对测量的影响进行数值模拟。研究锥尾尾涡的形成、变化及对流动的影响,结合气液两相流流经V锥的相分布特性,揭示流动特性对差压测量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V锥... 针对气液分层流流量在线测量问题,对V锥节流装置内的气液分层流流动特性及其对测量的影响进行数值模拟。研究锥尾尾涡的形成、变化及对流动的影响,结合气液两相流流经V锥的相分布特性,揭示流动特性对差压测量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V锥锥尾下游形成大尺度的尾流漩涡;分层流来流条件下,尾涡呈现上部大下部小的不对称分布形态,随着表观液速增大,尾涡下游端点向管道下部倾斜越明显;锥尾取压口附近的流动较为稳定,且锥尾取压孔附近液相含量极低,使得低压取压环境较为稳定,进而有利于差压测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液分层 V锥流量计 尾涡 数值模拟 VOF模型
下载PDF
气-液分层流界面波的实验研究及统计分析 被引量:1
4
作者 李卫东 杨健 +1 位作者 李荣先 周芳德 《化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6期495-498,共4页
用电导探针测量了水平及微倾斜上升和下降管内气 -液分层流瞬态液膜厚度 ,得到了不同的波形图 .用统计分析的方法研究了界面波信号的频谱特性 ,得到了不同倾角时管内分层流界面波各特征参数 ,如界面波振幅、波长、波速 。
关键词 两相流 界面波 电导探针 膜厚度 气液分层
下载PDF
界面作用对气液两相分层流的影响 被引量:3
5
作者 谢翠丽 宋新见 郑永刚 《油气储运》 CAS 北大核心 1998年第4期53-57,共5页
介绍了几种考虑了界面间相互作用的分层流分析模型和实验结果。在气液两相分层流系统中,界面间的相互作用对动量转换、预测压降和持液率等都有影响。当气相速度超过产生界面波的气相速度时,界面摩阻系数随气相速度线性增加,而且比例系... 介绍了几种考虑了界面间相互作用的分层流分析模型和实验结果。在气液两相分层流系统中,界面间的相互作用对动量转换、预测压降和持液率等都有影响。当气相速度超过产生界面波的气相速度时,界面摩阻系数随气相速度线性增加,而且比例系数与管径关系不大。液体粘度及流速对界面摩阻的影响是次要的。流动性质对界面摩阻的影响与波的性质相关。无论气体还是液体,其雷诺数对界面波动稳定性有重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析模型 界面作用 两相分层 输油工艺
下载PDF
预测气液两相分层流界面剪切应力的新方法 被引量:2
6
作者 郑平 赵梁 刘永铭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119-126,共8页
针对水平管气液两相分层流界面剪切应力的预测,建立了基于计算流体力学(CFD)方法的剪切滑移壁面模型,即将气液界面处理为固定的具有均匀剪切应力的水平滑移壁面。利用FLUENT软件模拟了气相流动,气液界面采用剪切滑移壁面边界条件,通过... 针对水平管气液两相分层流界面剪切应力的预测,建立了基于计算流体力学(CFD)方法的剪切滑移壁面模型,即将气液界面处理为固定的具有均匀剪切应力的水平滑移壁面。利用FLUENT软件模拟了气相流动,气液界面采用剪切滑移壁面边界条件,通过对比实验测量的气相流场分布得到气速和界面剪切收敛值,并由收敛值拟合得到界面摩擦因子与气相雷诺数的关联式。应用这一关联式的预测结果与实验间接测量值吻合较好,并且在气、液相雷诺数9 400≤ReG≤50 000和21 000≤Re_L≤30 000范围内优于Taitel和Dukler与Sidi-Ali和Gatignol模型。表明剪切滑移壁面模型可以有效地控制关键参数,提高预测效率和精度,为CFD方法预测气液两相分层流界面剪切应力提供了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两相分层 CFD 界面摩擦因子 界面剪切应力 剪切滑移壁面模型
下载PDF
气液两相分层流动相界面迁移的数值模拟 被引量:3
7
作者 高慧 周晓君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68-72,共5页
采用高精度差分格式求解原始变量不可压缩Navier-Stokes方程和Level-Set方程,对二维的两壁面间的气液两相分层流动进行数值模拟,分析气、液雷诺数对界面的迁移、演化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流体沿流向流动,界面扰动波幅值和扰动波及... 采用高精度差分格式求解原始变量不可压缩Navier-Stokes方程和Level-Set方程,对二维的两壁面间的气液两相分层流动进行数值模拟,分析气、液雷诺数对界面的迁移、演化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流体沿流向流动,界面扰动波幅值和扰动波及的范围逐渐变大,左右两侧界面非对称地发展,界面呈现出了钉子结构和泡状结构;气相与液相雷诺数对界面迁移变化的影响规律相同,只是在管中流动产生的界面形状有差异,液相雷诺数的增加使得界面波动更加剧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两相分层流动 数值模拟 高精度差分格式 界面迁移
下载PDF
水平管气液二相分层流移动壁面模型的改进 被引量:1
8
作者 赵梁 郑平 +1 位作者 陈旭 史建峰 《化学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58-63,共6页
针对基于Standard k-ε湍流模型的移动壁面模型在预测水平管气液二相分层流气相封闭关系时的不足,利用Launder-Spalding和Launder-Sharma低雷诺数k-ε湍流模型对移动壁面模型进行改进,其中湍流黏度和湍流雷诺数由修正湍流耗散率替代原... 针对基于Standard k-ε湍流模型的移动壁面模型在预测水平管气液二相分层流气相封闭关系时的不足,利用Launder-Spalding和Launder-Sharma低雷诺数k-ε湍流模型对移动壁面模型进行改进,其中湍流黏度和湍流雷诺数由修正湍流耗散率替代原定义的耗散率。通过数值模拟结果拟合出新的气壁和界面摩擦因子Blasius形式公式,计算结果发现,湍流模型的选择对固定壁面和移动壁面剪切的预测都有明显影响,其中Launder-Spalding低雷诺数k-ε湍流模型得到的气相封闭关系预测精度最高,在气、液相雷诺数9 000≤ReG≤50 000和20 000≤ReL≤30 000,压降预测相对均根误差为10.6%,为理论和实验研究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相分层 CFD建模 湍流模型 移动壁面模型 剪切应力 压降
下载PDF
基于红外热像的气液两相分层流液膜厚度非介入测量 被引量:2
9
作者 龚金海 梁法春 +1 位作者 刘德绪 燕慧 《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2年第2期9-12,共4页
对于输送高压、易燃易爆、强腐蚀性介质的气液两相流管道,电导探针等传统的介入式液膜厚度测量方法不适用.针对这种情况,提出了通过红外热像测量气液两相分层流液膜厚度的新方法:在管道外壁敷设加热带,通过施加恒定热流密度来增加气液... 对于输送高压、易燃易爆、强腐蚀性介质的气液两相流管道,电导探针等传统的介入式液膜厚度测量方法不适用.针对这种情况,提出了通过红外热像测量气液两相分层流液膜厚度的新方法:在管道外壁敷设加热带,通过施加恒定热流密度来增加气液相温差,通过采集红外图像识别气液界面获得液膜高度.在建立VOF多相流模型模拟恒定热流密度条件下管截面上温度分布特征基础上,实验在气液两相流环道上进行,采用热像仪采集管壁红外图像,真实液膜厚度由介入式电容探针测量,在试验范围内红外方法液膜厚度测量最大误差8.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外热像 两相分层 温度模拟 非介入测量
下载PDF
水平管气-液两相分层流底部小破口泄漏预测 被引量:2
10
作者 梁法春 王栋 林宗虎 《核动力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69-72,共4页
对分层流型下破口位于水平管底部的气-液两相泄漏量进行了实验测量和理论预测研究。设计了新型破口泄漏测量装置,测试管道直径为40 mm,采用布置在管壁上的直径为2.5 mm的圆孔模拟破口,避免了传统泄漏测量装置用短管代替破口从而导致实... 对分层流型下破口位于水平管底部的气-液两相泄漏量进行了实验测量和理论预测研究。设计了新型破口泄漏测量装置,测试管道直径为40 mm,采用布置在管壁上的直径为2.5 mm的圆孔模拟破口,避免了传统泄漏测量装置用短管代替破口从而导致实验模拟与实际泄漏工况出现较大偏差的缺点。提取了气-液界面高度和破口两侧差压作为特征参数,构建了径向基函数神经网络,对破口质量含气率进行了预测,破口质量流量由修正的两相流孔板公式计算。实验结果表明,质量含气率及流量预测值与实验吻合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两相分层 破口 泄漏 流量 神经网络
下载PDF
20钢在气液两相分层流碱性条件下的腐蚀行为 被引量:2
11
作者 董雪娇 杨贵荣 +2 位作者 宋文明 张玉福 王富强 《铸造技术》 北大核心 2017年第9期2076-2079,共4页
在自主设计的动态腐蚀实验装置下,采用失重法、SEM、EDS和XRD等方法研究了20钢在CO_2/H_2O气液两相分层状流碱性条件下的腐蚀行为。结果表明,腐蚀速率随CO_2分压的增加而增加。从微观形貌特征可看到,腐蚀产物膜分为两层。其中,表层疏松... 在自主设计的动态腐蚀实验装置下,采用失重法、SEM、EDS和XRD等方法研究了20钢在CO_2/H_2O气液两相分层状流碱性条件下的腐蚀行为。结果表明,腐蚀速率随CO_2分压的增加而增加。从微观形貌特征可看到,腐蚀产物膜分为两层。其中,表层疏松且存在较宽裂纹,而内层相对致密。腐蚀产物主要由Fe、C和O三种元素组成,只有CO_2分压为0.025 MPa时包含少量C_2CaO_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两相分层 碱性条件 腐蚀形貌 腐蚀产物
下载PDF
关于20钢在气液两相分层流碱性条件下的腐蚀行为分析
12
作者 李頔 《化工管理》 2018年第21期173-174,共2页
20钢在多相流中的腐蚀特性研究是石油化工领域的重点研究课题,其中以气液两相分层流的组合最为常见。本文采取实验研究方法,在气液两相分层流碱性条件下,对20钢的腐蚀行为进行研究,首先介绍了实验材料、介质和实验方法。进而结合实验研... 20钢在多相流中的腐蚀特性研究是石油化工领域的重点研究课题,其中以气液两相分层流的组合最为常见。本文采取实验研究方法,在气液两相分层流碱性条件下,对20钢的腐蚀行为进行研究,首先介绍了实验材料、介质和实验方法。进而结合实验研究结果,探讨其腐蚀速率、腐蚀产物微观形貌。在此基础上,在EDS能谱和XRD能谱下分析20钢腐蚀产物膜的主要成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钢 两相分层 碱性条件 腐蚀行为
下载PDF
20钢在CO_2/水溶液气液两相流液相中的腐蚀行为 被引量:6
13
作者 宋文明 杨贵荣 +2 位作者 冯萍萍 马颖 郝远 《材料热处理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9期118-123,共6页
利用SEM,XRD,EDS等研究了20钢在CO2/水溶液气液两相分层流液相中的腐蚀速率、腐蚀形貌以及腐蚀产物膜层的成分,并初步分析了其腐蚀行为机制。结果表明:随着时间的延长20钢腐蚀速率呈现不规则齿状规律变化,在4 h和8 h分别出现腐蚀速率峰... 利用SEM,XRD,EDS等研究了20钢在CO2/水溶液气液两相分层流液相中的腐蚀速率、腐蚀形貌以及腐蚀产物膜层的成分,并初步分析了其腐蚀行为机制。结果表明:随着时间的延长20钢腐蚀速率呈现不规则齿状规律变化,在4 h和8 h分别出现腐蚀速率峰值,腐蚀速率分别为2.27 mm/a,1.66 mm/a,5 h和12 h时出现腐蚀速率的谷值为1.02 mm/a,在8 h时腐蚀产物膜层由厚度为6μm左右致密的内层膜和厚度为9μm左右疏松的外层膜组成,腐蚀产物的主要组成元素为Fe、C、O,内层产物膜中Fe、C与O原子比稳定,而外层产物膜层的Fe、C与O原子比在膜层厚度方向上变化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钢 两相分层 腐蚀形貌 腐蚀产物 腐蚀机制
下载PDF
液力减速器部分充液工况制动性能计算方法研究 被引量:10
14
作者 闫清东 邹波 魏巍 《北京理工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2期1396-1400,共5页
为准确预测部分充液工况时的车用液力减速器制动性能,分别基于两种液力减速器内腔气液两相流动假设,采用均匀密度法和气液分层法建立了相应的液力减速器部分充液工况制动转矩液力计算数学模型.通过实例计算和实验数据对比分析表明,在全... 为准确预测部分充液工况时的车用液力减速器制动性能,分别基于两种液力减速器内腔气液两相流动假设,采用均匀密度法和气液分层法建立了相应的液力减速器部分充液工况制动转矩液力计算数学模型.通过实例计算和实验数据对比分析表明,在全充液工况时两种模型计算结果和实验结果均较为吻合.气液分层法理论上更为合理,而均匀密度法相对简单可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力减速器 两相流 制动性能 均匀密度法 气液分层
下载PDF
CPL蒸发器多孔芯内传热传质的非稳态数值模(英文) 被引量:4
15
作者 韩延民 刘伟 黄晓明 《宇航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397-403,共7页
基于多孔芯内局部热力学平衡的假设 ,考虑了 Brinkm an和 Forchheim er对 Darcy定律的修正模型 ,针对简化的物理模型中所包含的气液相区域 ,建立了二维分层饱和多孔介质模型 ,以甲醇为工质对 CPL 蒸发器毛细多孔芯内的传热传质过程进行... 基于多孔芯内局部热力学平衡的假设 ,考虑了 Brinkm an和 Forchheim er对 Darcy定律的修正模型 ,针对简化的物理模型中所包含的气液相区域 ,建立了二维分层饱和多孔介质模型 ,以甲醇为工质对 CPL 蒸发器毛细多孔芯内的传热传质过程进行非稳态数值模拟。在不同的热负荷条件下预测气液分层界面的形状和位置、系统由初态达到稳态过程的持续时间 ,讨论压力和温度的分布。由两层饱和模型所得到的计算结果可知 :CPL 系统在启动时 ,为避免高热流时液体脱离多孔区而发生干涸 ,宜采用小负荷启动 ;采用预热器 ,改善蒸气的出口条件 ;增加蒸发器入口处的工质的过冷度 ,有利于增加 CPL 系统启动过程和变工况时的稳定性。文中分析结论为 CP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PL 蒸发器 饱和多孔芯 气液分层界面 非稳态 数值模拟
下载PDF
Stability of Stratified Gas-Liquid Flow in Horizontal and Near Horizontal Pipes 被引量:3
16
作者 顾汉洋 郭烈锦 《Chinese Journal of Chemical Engineering》 SCIE EI CAS CSCD 2007年第5期619-625,共7页
A viscous Kelvin-Helmholtz criterion of the interfacial wave instability is proposed in this paper based on the linear stability analysis of a transient one-dimensional two-fluid model. In thismodel, the pressure is e... A viscous Kelvin-Helmholtz criterion of the interfacial wave instability is proposed in this paper based on the linear stability analysis of a transient one-dimensional two-fluid model. In thismodel, the pressure is evaluated using the local momentum balance rather than the hydrostatic approximation. The criterion predicts well the stability limit of stratified flow in horizontal and nearly horizontal pipes. The experimental and theoretical investigation on the effect of pipe inclination on the interfacial instability are carded out. It is found that the critical liquid height at the onset of interfacial wave instability is insensitive to the pipe inclination. However, the pipe inclination significantly affects critical superficial liquid velocity and wave velocity especially lor low gas velociti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wo-fluid model Kelvin-Helmholtz criterion interfacial instability gas-liquid stratified flow
下载PDF
A Model for Predicting Holdup and Pressure Drop in Gas- Liquid Stratified Flow
17
作者 陈永利 周芳德 +1 位作者 李卫东 李荣先 《Chinese Journal of Chemical Engineering》 SCIE EI CAS CSCD 2001年第1期65-69,共5页
The time-dependent liquid film thickness and pressure drop were measured by using parallel-wire conductance probes and capacitance differential-pressure transducers. Applying the eddy viscosity theory and an appropria... The time-dependent liquid film thickness and pressure drop were measured by using parallel-wire conductance probes and capacitance differential-pressure transducers. Applying the eddy viscosity theory and an appropriate correlation of interfacial sear stress,a new two-dimensional separated model of holdup and pressure drop of turbulent/turbulent gas-liquid stratified flow was presented. Prediction results agreed well with experimental dat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as-liquid two-phase flow stratified flow HOLDUP pressure drop MODEL
下载PDF
A Model of Turbulent-Laminar Gas-Liquid Stratified Flow
18
作者 李卫东 赵钦新 李荣先 《Chinese Journal of Chemical Engineering》 SCIE EI CAS CSCD 2001年第2期129-132,共4页
The time-dependent liquid film thickness and pressure drop are measured by using parallel-wire conduc tance probes and capacitance differential-pressure transducer. A mathematical model with iterative procedure to cal... The time-dependent liquid film thickness and pressure drop are measured by using parallel-wire conduc tance probes and capacitance differential-pressure transducer. A mathematical model with iterative procedure to calculate holdup and pressure drop in horizontal and inclined gas-liquid stratified flow is developed. The predictions agree well with over a hundred experimental data in 0.024 and 0.04 m diameter pipelin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wo-phase flow stratified flow HOLDUP pressure drop
下载PDF
局部超亲水调控自然循环流动沸腾传热研究
19
作者 华蒙 张晓鹏 +3 位作者 张良 范利武 俞自涛 胡亚才 《工程热物理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613-618,共6页
气液分层流动沸腾现象是水平加热管道内在低热流和流量条件下常见的现象,提高和改善气液分层流动沸腾换热对于改善换热设备性能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建立蒸发段水平加热自然循环流动沸腾实验台,通过对加热功率为1000 W,长度为0.8 m,,... 气液分层流动沸腾现象是水平加热管道内在低热流和流量条件下常见的现象,提高和改善气液分层流动沸腾换热对于改善换热设备性能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建立蒸发段水平加热自然循环流动沸腾实验台,通过对加热功率为1000 W,长度为0.8 m,,内径为15.0 mm的蒸发段内典型的气液分层区域(C-D区)沸腾表面进行局部超亲水修饰,研究局部超亲水修饰对自然循环系统内气液分层流动沸腾性能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局部超亲水表面处理方法可以有效改善传热特性,蒸发段各截面温度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并且各截面温度变化趋势趋于平缓;局部超亲水表面可以提高蒸发段平均传热系数159%,并且有效降低蒸发段热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动沸腾 气液分层 超亲水表面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