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9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化学气相渗透法制备三维针刺C/SiC复合材料的烧蚀性能 被引量:17
1
作者 聂景江 徐永东 +2 位作者 张立同 成来飞 马军强 《硅酸盐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0期1238-1242,共5页
用化学气相渗透法制备了三维针刺碳纤维增强碳化硅陶瓷基复合材料,复合材料的平均密度为2.15g/cm3,气孔率为16.0%。用氧乙炔焰研究了复合材料的烧蚀性能,用扫描电镜分析了烧蚀表面的形貌,用表面能谱分析了烧蚀产物的成分。复合材料的线... 用化学气相渗透法制备了三维针刺碳纤维增强碳化硅陶瓷基复合材料,复合材料的平均密度为2.15g/cm3,气孔率为16.0%。用氧乙炔焰研究了复合材料的烧蚀性能,用扫描电镜分析了烧蚀表面的形貌,用表面能谱分析了烧蚀产物的成分。复合材料的线烧蚀率和质量烧蚀率分别为0.03mm/s和0.0047g/s。在烧蚀中心区,烧蚀最严重,表层只有C纤维骨架,且C纤维呈针状,复合材料的烧蚀以升华和冲刷为主。在烧蚀过渡区,垂直于烧蚀面的C纤维表现出端部锐化、根部细化的特性,平行于烧蚀面的C纤维呈针状,复合材料的烧蚀以氧化和机械剥蚀为主。烧蚀边缘烧蚀不明显,烧蚀产物和SiC基体熔融后覆盖在烧蚀表面,阻碍了复合材料的进一步烧蚀,复合材料的烧蚀以氧化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化学渗透法 碳纤维/碳化硅复合材料 烧蚀性能
下载PDF
化学气相渗透法制备2维和2.5维C/SiC复合材料及其拉伸性能(英文) 被引量:8
2
作者 王毅强 张立同 +1 位作者 成来飞 马军强 《硅酸盐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8期1062-1068,1078,共8页
采用化学气相渗透法制备了2维和2.5维碳纤维增强碳化硅(carbon-fiber-reinforced silicon carbide,C/SiC)复合材料,沿经纱(纵向)和纬纱(横向)2个方向对2种复合材料进行了室温拉伸性能测试,并从预制体结构和原始缺陷分布的角度对比分析... 采用化学气相渗透法制备了2维和2.5维碳纤维增强碳化硅(carbon-fiber-reinforced silicon carbide,C/SiC)复合材料,沿经纱(纵向)和纬纱(横向)2个方向对2种复合材料进行了室温拉伸性能测试,并从预制体结构和原始缺陷分布的角度对比分析了两者力学性能之间的差异。结果表明:两种C/SiC复合材料均表现出明显的非线性力学行为,在经纱方向和纬纱方向上,2维C/SiC复合材料力学性能表现为各向同性,而2.5维C/SiC复合材料力学性能则表现出明显的各向异性:经纱方向上2.5维C/SiC复合材料的拉伸强度和拉伸模量(326MPa,153 GPa)均高于2维C/SiC复合材料的(245 MPa,96GPa),纬纱方向上的(145 MPa,62GPa)均低于2维C/SiC复合材料的(239MPa,90GPa)。两种复合材料的拉伸断裂行为均表现为典型的韧性断裂,并伴有大量的纤维拔出。两种复合材料中纱线断裂均呈现出多级台阶式断裂方式,但其断裂位置并不相同。2.5维C/SiC复合材料中由于经纱路径近似于正弦波,弯曲程度较大,在纱线交叉点处造成明显的应力集中,因此经纱多在纱线交叉点处断裂;而纬纱由于其路径近乎直线,应力集中现象不明显,因此纬纱断裂位置呈随机分布。2维C/SiC复合材料中经纱和纬纱由于其路径类似于2.5维C/SiC复合材料中的经纱,因此其断裂位置也多在纱线交叉点处。微观结构观察表明不同的编织结构是造成两种复合材料在不同方向上力学性能差异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纤维增强碳化硅 复合材料 微观结构 拉伸行为 化学渗透法
下载PDF
等温化学气相渗透法制备C/C-SiC复合材料的摩擦磨损性能 被引量:7
3
作者 王跃明 时启龙 《航空材料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52-60,共9页
以碳纤维体积分数为30%的2.5维针刺碳毡为预制体,通过等温化学气相渗透法(Isothermal Chemical Vapor Infiltration,ICVI),制备4种C/C-SiC复合材料,基体中Si C含量由56%降至15%,其密度相近(1.87~1.91 g/cm^3)。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和X射... 以碳纤维体积分数为30%的2.5维针刺碳毡为预制体,通过等温化学气相渗透法(Isothermal Chemical Vapor Infiltration,ICVI),制备4种C/C-SiC复合材料,基体中Si C含量由56%降至15%,其密度相近(1.87~1.91 g/cm^3)。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和X射线衍射仪对上述材料的显微结构和物相组成进行观察和分析,并在MM-1000型摩擦磨损试验机上研究复合材料的摩擦磨损性能。结果表明:随着基体Si C含量的降低,C/C-SiC复合材料的平均宏观硬度由98.2HRA降至65.1HRA,硬度分布的均匀性也明显下降;制动过程的平均摩擦系数和质量磨损率均显著增加;通过对摩擦表面形貌和磨屑微观形貌的分析,表明制动过程中的磨损机制受材料表面宏观硬度的影响显著;随着复合材料表面硬度的降低,磨损机制由磨粒磨损为主向磨粒磨损和黏结磨损联合转变,从而使摩擦系数和磨损量显著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等温化学渗透法 C/C-SIC复合材料 摩擦磨损性能
下载PDF
气相渗透法中的溶质吸附效应 被引量:1
4
作者 王治流 梁高道 王振天 《高分子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1期85-90,共6页
在气相渗透仪上,用四个低分子量有机化合物和五个已知平均分子量的窄分布聚苯乙烯低聚体,对VPO方法中的溶质吸附效应作了研究,提出了一种对吸附效应作改正的方法.所得结果表明,在扣除溶质吸附效应后,仪器常数K无分子量依赖性... 在气相渗透仪上,用四个低分子量有机化合物和五个已知平均分子量的窄分布聚苯乙烯低聚体,对VPO方法中的溶质吸附效应作了研究,提出了一种对吸附效应作改正的方法.所得结果表明,在扣除溶质吸附效应后,仪器常数K无分子量依赖性,提高了测定低分子量聚合物数均分子量的准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渗透法 数均分子量 溶质吸附效应
下载PDF
低压化学气相渗透法制备2.5维SiC_f/SiC复合材料(英文)
5
作者 于新民 周万城 罗发 《硅酸盐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150-153,共4页
采用低压化学气相渗透法制备了具有和不具有热解炭界面层的2.5维连续SiC纤维增强的SiC复合材料(SiC_f/SiC)。SiC纤维的体积分数为30%和41%。所制备复合材料的气孔率为20%左右。当纤维为30%时,沉积有0.1μm热解炭界面层的复合材料的弯曲... 采用低压化学气相渗透法制备了具有和不具有热解炭界面层的2.5维连续SiC纤维增强的SiC复合材料(SiC_f/SiC)。SiC纤维的体积分数为30%和41%。所制备复合材料的气孔率为20%左右。当纤维为30%时,沉积有0.1μm热解炭界面层的复合材料的弯曲强度由未加热解炭界面层的232MPa增加到328MPa,而且材料由灾难性断裂转变为非灾难性断裂。在同一制备条件下,纤维体积分数为41%的SiC_f/SiC比30%的SiC_f/SiC具有更高的气孔率。纤维为41%时,热解炭界面层厚度为0.1μm的SiC_f/SiC的弯曲强度只有244MPa,但是它具有更高的韧性和更长的纤维拔出长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化硅纤维/碳化硅 低压化学渗透法 界面层 力学性能
下载PDF
现代仪器分析在聚氨酯中的应用(连载五)气相渗透法测定聚氨酯原料的分子量 被引量:3
6
作者 马新刚 《聚氨酯工业》 1999年第1期47-51,共5页
关键词 聚氨酯 渗透法 原料 分子量测定
下载PDF
气相渗透法测定数均分子量的仪器常数问题研究
7
作者 朱进 王治流 +1 位作者 王振天 程镕时 《高分子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4期405-409,共5页
讨论了蒸气压渗透计仪器常数的分子量依赖性问题.通过对某些已知分子量化合物的温差信号随时间变化的研究,提出了测量四个低分子一种改进的VPO信号的测量手续和数据处理方式,可以得到更为准确的数均分子量.
关键词 渗透法 分子量 仪器常数 高聚物
下载PDF
用“渗透法”消除静电的研究 被引量:2
8
作者 张敏芝 王恩实 罗树范 《吉林师范学院学报》 1995年第11期24-27,共4页
用“渗透法”消除静电的实验,使塑料的面电阻率降到10~7~10~8Ω·cm,体电阻率降到10^(13)~10~8Ω·cm,满足抗静电的要求。用“渗透法”消除塑料静电,不需要能源,无环境污染,工艺、设备简单,具有投资少,消电效果显著的特点。... 用“渗透法”消除静电的实验,使塑料的面电阻率降到10~7~10~8Ω·cm,体电阻率降到10^(13)~10~8Ω·cm,满足抗静电的要求。用“渗透法”消除塑料静电,不需要能源,无环境污染,工艺、设备简单,具有投资少,消电效果显著的特点。系国内首创,从抗静电效果上达到了国内先进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渗透法 禁带宽度 面电阻率
下载PDF
CVI+RMI快速制备C/C-SiC复合材料的摩擦学性能
9
作者 范永中 杨闯 陈贺 《材料保护》 CAS CSCD 2023年第1期98-103,共6页
为了研究C/C坯体热处理温度对C/C-SiC复合材料微观结构和摩擦性能的影响,以针刺碳毡为预制体,经化学气相渗透法(CVI)制备C/C坯体,然后采用反应熔体浸渗法(RMI)制备C/C-SiC复合材料。结果表明:C/C坯体高温热处理未改变C/C-SiC复合材料的... 为了研究C/C坯体热处理温度对C/C-SiC复合材料微观结构和摩擦性能的影响,以针刺碳毡为预制体,经化学气相渗透法(CVI)制备C/C坯体,然后采用反应熔体浸渗法(RMI)制备C/C-SiC复合材料。结果表明:C/C坯体高温热处理未改变C/C-SiC复合材料的相组成。C/C坯体热处理温度对C/C-SiC复合材料的摩擦磨损性能产生一定的影响。与1 800℃相比,C/C坯体经2 000℃和2 200℃热处理后,C/C-SiC复合材料的摩擦面更易形成致密的润滑膜,摩擦系数逐渐增大;且随着制动次数的增加,摩擦系数变化幅度变小,刹车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C坯体 C/C-SIC复合材料 化学渗透法 反应熔体浸透法 热处理 摩擦学性能
下载PDF
榆神府矿区富油煤多尺度孔隙结构特征 被引量:14
10
作者 申艳军 王旭 +4 位作者 赵春虎 王生全 郭晨 师庆民 马文 《煤田地质与勘探》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33-41,共9页
利用富油煤提油炼气是弥补我国油气供给不足的重要措施,而富油煤的孔隙发育特征及其渗透能力等方面的研究是开发利用富油煤的基础工作。以榆神府矿区富油煤为研究对象,采用低温液氮吸附法、压汞法、核磁共振法以及气渗透法等多元手段对... 利用富油煤提油炼气是弥补我国油气供给不足的重要措施,而富油煤的孔隙发育特征及其渗透能力等方面的研究是开发利用富油煤的基础工作。以榆神府矿区富油煤为研究对象,采用低温液氮吸附法、压汞法、核磁共振法以及气渗透法等多元手段对富油煤多尺度孔隙结构进行分析,并开展富油煤全段孔隙表征研究。基于富油煤多尺度孔隙结构测试结果,开展富油煤孔隙特征与传统低阶煤样差异性讨论。结果发现:榆神府矿区富油煤微小孔隙极为发育,占比高达70%以上,大孔、中孔发育相对不足,仅占总孔隙的25%~30%;核磁共振结果与低温液氮吸附法、压汞法联合表征结果对比发现,联合低温液氮吸附法与压汞法可较好地表征煤样全段孔隙;相较于传统低阶煤,富油煤具有较大的孔比表面积与低温氮吸附量,分别为27.48 m^(2)/g、40~50 cm^(3)/g,具备富油煤提油炼气的良好物性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富油煤 孔隙结构 低温液氮吸附法 压汞法 核磁共振法 气渗透法
下载PDF
碳/碳化硅复合材料摩擦磨损性能分析 被引量:28
11
作者 张亚妮 徐永东 +3 位作者 楼建军 张立同 成来飞 陈志军 《航空材料学报》 EI CAS CSCD 2005年第2期49-54,共6页
采用化学气相渗透法制备了碳纤维增强碳化硅(C/C SiC)陶瓷基复合材料,得到不同密度和组分含量的C/C SiC刹车盘试样。对C/C SiC复合材料进行了摩擦磨损性能测试,平均摩擦系数达到 0 23,摩擦稳定性达到0 43,线性磨损率为 9 3μm/次·... 采用化学气相渗透法制备了碳纤维增强碳化硅(C/C SiC)陶瓷基复合材料,得到不同密度和组分含量的C/C SiC刹车盘试样。对C/C SiC复合材料进行了摩擦磨损性能测试,平均摩擦系数达到 0 23,摩擦稳定性达到0 43,线性磨损率为 9 3μm/次·面,质量磨损率为 2 6mg/次·面。当C/C SiC复合材料的密度增大 (1 6g·cm-3→2 2g·cm-3 ),碳含量增大(35%→55% ),摩擦系数和稳定性提高(约 70% ),且摩擦系数随制动次数增加的波动幅度减小;SiC含量升高则反之。C/C SiC复合材料经过多次刹停测试,摩擦系数对制动次数不敏感,表现出良好的摩擦稳定性。经过连续刹车试验,摩擦系数不随表面的起始和最终温度升高而衰退,材料尚无热衰竭趋势。对C/C SiC刹车盘试样的磨损表面形貌及缺陷进行了观察,发现表面磨损质量在航标允许范围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C-SIC复合材料 陶瓷基复合材料 碳化硅 摩擦磨损性能 化学渗透法 摩擦系数 刹车盘 表面磨损 碳纤维增强 试样
下载PDF
CVI-RMI法制备C/SiC复合材料的微观结构与弯曲性能 被引量:10
12
作者 肖鹏 谢建伟 +1 位作者 熊翔 闫志巧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381-385,共5页
以T700炭纤维准三维编织针刺整体毡为预制体,在炭纤维表面CVI预沉积热解炭涂层,利用化学气相渗透-反应熔体浸渗法(CVI-RMI)制备C/SiC复合材料,观察材料的微观形貌,并探讨界面对弯曲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利用CVI-RMI联合工艺制备的C... 以T700炭纤维准三维编织针刺整体毡为预制体,在炭纤维表面CVI预沉积热解炭涂层,利用化学气相渗透-反应熔体浸渗法(CVI-RMI)制备C/SiC复合材料,观察材料的微观形貌,并探讨界面对弯曲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利用CVI-RMI联合工艺制备的C/SiC复合材料致密度高,开孔率较小(10%),基体分布均匀;材料弯曲强度达133 MPa,呈逐层破坏机制,表现出良好的假塑性;热解炭涂层与CVI-SiC基体减少了RMI工艺过程对炭纤维的损伤,且热解炭涂层调节了炭纤维与基体之间的界面结合状况,有利于纤维的拔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SIC复合材料 微观结构 化学渗透法 反应熔体浸渗法 弯曲性能
下载PDF
C/C密度梯度材料的热学及力学性能研究 被引量:13
13
作者 张守阳 李贺军 孙军 《复合材料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43-46,共4页
C/C密度梯度材料的研究在国内尚属于空白 ,本文作者研究了 C/C复合材料的导热系数与密度间的关系 ,并对比密度均匀材料与密度梯度材料的导热系数和力学性能 ,从理论上探索 C/C密度梯度材料的应用前景。为进一步开发
关键词 C/C密度梯度材料 力学性能 碳/碳复合材料 化学渗透法 导热系数 热学性能
下载PDF
氧化物陶瓷基复合材料研究进展 被引量:8
14
作者 韩桂芳 陈照峰 +2 位作者 张立同 成来飞 徐永东 《宇航材料工艺》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8-11,20,共5页
从基体和纤维的选择、制备工艺等几方面综述了国内外氧化物陶瓷基复合材料的研究现状 ,着重阐述了溶胶—凝胶法、化学气相渗透法、反应熔体浸渗法、先驱体浸渗热解法、电泳沉积法、浆料浸渗热压和浆料浸渗结合氧化物先驱体浸渗热解法等... 从基体和纤维的选择、制备工艺等几方面综述了国内外氧化物陶瓷基复合材料的研究现状 ,着重阐述了溶胶—凝胶法、化学气相渗透法、反应熔体浸渗法、先驱体浸渗热解法、电泳沉积法、浆料浸渗热压和浆料浸渗结合氧化物先驱体浸渗热解法等氧化物基复合材料制备工艺原理及其优缺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氧化物陶瓷基复合材料 制备 航空发动机 先驱体浸渗热解法 反应熔体浸渗法 化学渗透法 基体
下载PDF
C/C复合材料TCVI工艺温度控制系统研究 被引量:4
15
作者 孙国岭 李贺军 +2 位作者 张秀莲 齐乐华 杨斌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821-823,共3页
本文简要介绍了C C复合材料TVCI工艺 (热梯度化学气相渗透 )原理 ,分析了其温度控制特点。针对该工艺高精度温度与温度梯度难以控制的不足 ,引入模糊控制理论 ,建立了基于自寻优的TCVI工艺温度模糊控制系统。仿真结果表明 ,该控制系统... 本文简要介绍了C C复合材料TVCI工艺 (热梯度化学气相渗透 )原理 ,分析了其温度控制特点。针对该工艺高精度温度与温度梯度难以控制的不足 ,引入模糊控制理论 ,建立了基于自寻优的TCVI工艺温度模糊控制系统。仿真结果表明 ,该控制系统稳态精度高 ,规则易于调整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C复合材料 TCVI工艺 温度模糊控制系统 化学渗透法
下载PDF
C/C-SiC-Cu_3Si复合材料的氧化行为 被引量:2
16
作者 李娜 肖鹏 +1 位作者 李专 刘逸众 《中国有色金属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1期3054-3058,共5页
以全网胎炭毡为预制体,采用化学气相渗透法(CVI)制备C/C坯体,然后采用反应熔体浸渗法(RMI)将Cu和Si同时渗入坯体制得C/C-SiC-Cu3Si摩擦材料,研究复合材料的组织结构和氧化行为。结果表明:C/C-SiC-Cu3Si复合材料的物相组成为C、Si、... 以全网胎炭毡为预制体,采用化学气相渗透法(CVI)制备C/C坯体,然后采用反应熔体浸渗法(RMI)将Cu和Si同时渗入坯体制得C/C-SiC-Cu3Si摩擦材料,研究复合材料的组织结构和氧化行为。结果表明:C/C-SiC-Cu3Si复合材料的物相组成为C、Si、β-SiC和Cu3Si。在不同温度相同时间氧化过程中,在700~1 000℃范围内,Cu3Si、Si和SiC氧化生成微量的SiO2;在1 000~1 300℃范围内,Cu3Si、Si和SiC同时氧化生成SiO2。但在不同时间相同温度氧化过程中,Cu3Si氧化生成SiO2和CuO,部分Si和SiC氧化生成SiO2。这些SiO2和CuO覆在基体表面对内部纤维和基体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 C-SiC-Cu3Si复合材料 化学渗透法 反应熔体浸渗 氧化行为
下载PDF
PPA多元醇相对分子质量测定的影响因素 被引量:1
17
作者 谢国龙 《聚氨酯工业》 2004年第3期38-41,共4页
概述了聚己二酸 -1,2 -丙二醇酯多元醇的几种相对分子质量的估算方法 ,讨论了这几种估算方法产生误差的原因和消除误差的对策。
关键词 聚己二酸-1 2-丙二醇酯多元醇 相对分子质量 误差 革用树脂 粘度推算法 羟值推算法 MDI耗用量推算法 渗透法 PPA多元醇
下载PDF
快速测定低分子1,2—聚丁二烯Mn
18
作者 王维 胡萍芬 《弹性体》 CAS 1992年第1期42-44,共3页
把真空干燥箱温度从40℃升高至80℃,使样品的预处理时间从原先的168~240小时减少至2小时,样品的n及微观结构维持不变,从而显著提高了n分析速度,可以满足生产控制分析的需要。
关键词 渗透法 聚丁二烯 测定 橡胶
下载PDF
VPO法测定EO-THF共聚醚数均分子量的研究 被引量:1
19
作者 申迎华 《华北工学院学报》 1995年第2期115-121,共7页
本文对气相渗透法(VaporPressureOsmometry,简称VPO)测定环氧乙烷(EO)-四氢呋喃(THF)共聚醚的数均分子量的测试条件和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和讨论。
关键词 渗透法 共聚物 数均分子量 测定
下载PDF
Effects of dip-coated BN interphase on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SiC_f/SiC composites prepared by CVI process 被引量:2
20
作者 周洋 周万城 +1 位作者 罗发 朱冬梅 《Transactions of Nonferrous Metals Society of China》 SCIE EI CAS CSCD 2014年第5期1400-1406,共7页
BN interphase was successfully synthesized on SiC fiber fabrics by dip-coating process using boric acid and urea as precursors under N2 atmosphere. The morphology of BN interphase was observed by SEM, and the structur... BN interphase was successfully synthesized on SiC fiber fabrics by dip-coating process using boric acid and urea as precursors under N2 atmosphere. The morphology of BN interphase was observed by SEM, and the structure was characterized by XRD and FT-IR spectra. The SiCf/SiC composites with dip-coated BN interphase were fabricated by chemical vapor infiltration (CVI) process, and the effects ofBN interphase on the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composites were investigat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SiC fibers are fully covered by BN interphase with smooth surface and turbostratic structure (t-BN), and the thickness is about 0.4 μm. The flexural strengths of SiCf/SiC composites with and without BN interphase are about 180 and 95 MPa, respectively. Compared with the as-received SiCf/SiC composites, the composites with BN interphase exhibit an obvious toughened fracture behavior. From the microstructural analysis, it can be confirmed that the BN interphase plays a key part in protecting the fibers from chemical attack during matrix infiltration and weakening interfacial bonding, which can improve the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SiCf/SiC composites remarkabl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iCf/SiC composites BN interphase DIP-COATING CVI mechanical properties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