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6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从“气血流通”探析通补理论 被引量:27
1
作者 吴振起 王贵帮 +1 位作者 王雪峰 刘光华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381-383,共3页
“通补”理论追溯于内经“六腑以通为用”,经后世医家发挥,通补理论思想可见于各朝代。通补之法义在寓通于补,以通为补,以补为通,其根本在于气血之流通。人之生理与病理状态皆与气血之盛衰和运行息息相关,气血之流通与脏腑和经络... “通补”理论追溯于内经“六腑以通为用”,经后世医家发挥,通补理论思想可见于各朝代。通补之法义在寓通于补,以通为补,以补为通,其根本在于气血之流通。人之生理与病理状态皆与气血之盛衰和运行息息相关,气血之流通与脏腑和经络相辅相成,亦是治病之关键,通过内外之治,使气血调和,畅流于经络,恢复脏腑之司,可达阴平阳秘之效。从气血生理功能和病理机要探析通补理论和气血流通之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血流通 通补法 理论
下载PDF
输合配穴调整气血流通治疗小儿痉挛型脑瘫之拙见 被引量:4
2
作者 胡晓丽 王贵帮 王雪峰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22年第3期86-89,共4页
小儿痉挛型脑瘫是以运动功能障碍、姿势障碍、智力障碍为主要症状的神经系统疾病,属于中医“痉证”“筋痹”“转筋”等病证的范畴。多因先天禀赋不足导致患儿气血流通失和,其与肝、脾二脏关系密切。小儿脏腑因肝常有余、脾常不足,极易... 小儿痉挛型脑瘫是以运动功能障碍、姿势障碍、智力障碍为主要症状的神经系统疾病,属于中医“痉证”“筋痹”“转筋”等病证的范畴。多因先天禀赋不足导致患儿气血流通失和,其与肝、脾二脏关系密切。小儿脏腑因肝常有余、脾常不足,极易出现肝强脾弱之候,导致筋结失养,肢体痉挛,气血流通失和。经络在内沟通脏腑,在外联络筋肉关节,为气血流通的要道,以“虚则补之、实则泻之”原则结合五输穴各具五行生克制化的理论,采用“输合配穴”可以起到调节气血、平衡脏腑、通利关节等作用。文章结合中医理论,阐述脏腑、经络、五行在调节人体气血流通过程中的作用以及在小儿痉挛型脑瘫发病中的作用,取“输合配穴”之法,按“扶土抑木”为度,通过双向调整气血流通以达治疗之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输合配穴 气血流通 肝强脾弱 痉挛型脑瘫
下载PDF
论五脏气血流通在延缓衰老中的重要性 被引量:9
3
作者 王滨 柯梦笔 门宝 《江苏中医药》 CAS 2002年第5期4-6,共3页
气血流通是人体健康的保证 ,也是延缓衰老的重要指标。衰老多以脏腑虚损为基础 ,因虚致痰、瘀、湿、滞等病理产物滋生 ,加速了人体衰老的进程。因此 ,延缓衰老应致力于使血脉流通 ,气道宣通 ,气机疏通 ,隧道运通 ,精道。
关键词 延缓衰老 五脏 气血流通 中医生理
下载PDF
浅述“气血流通即是补”在内治法中的作用 被引量:5
4
作者 李果 左冠超 +2 位作者 齐鸣 任佳辉 李胜涛 《亚太传统医药》 2016年第4期82-83,共2页
"气血流通即是补"为传统中医外科基本治法之一。中医理论强调异病同治、同病异治;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外治之药,亦内治之药。历代文献及现代科学研究阐释气血流通不仅是外治之法,在内治法中同样适用。在中医辨证论治体系的... "气血流通即是补"为传统中医外科基本治法之一。中医理论强调异病同治、同病异治;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外治之药,亦内治之药。历代文献及现代科学研究阐释气血流通不仅是外治之法,在内治法中同样适用。在中医辨证论治体系的指导下,通过各种理法方药调理气血,可使气血以流,从而达到补虚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血流通 气血以流 通补法 调和气血
下载PDF
浅论“气血流通即是补” 被引量:7
5
作者 李钰 张雪亮 王庆国 《中医学报》 CAS 2019年第7期1371-1375,共5页
补法是中医八法之一。狭义的补法是针对形体的虚损,补养人体气、血、阴、阳之不足,治疗各种虚证的治疗方法;广义的补法则不单纯局限于补虚,对一切形神功能状态失衡的调理维护,使其获益,归于平和,均为补法。人体的状态与气血运行的盛衰... 补法是中医八法之一。狭义的补法是针对形体的虚损,补养人体气、血、阴、阳之不足,治疗各种虚证的治疗方法;广义的补法则不单纯局限于补虚,对一切形神功能状态失衡的调理维护,使其获益,归于平和,均为补法。人体的状态与气血运行的盛衰息息相关,气血流通是治病的关键。不管是补虚损还是泻实邪,都是从气血着手,或补气、或补血、或行气、或活血,抑或两者兼行。凡能使气血调和,畅流于经络之中,达到阴平阳秘状态的治法,皆可称为补法,即所谓“气血流通即是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血流通即是补” 气血 补法
下载PDF
气血流通 乃长寿之本
6
作者 沈丕安 《大众医学》 2007年第6期60-61,共2页
中医有天人合一的理论,认为人体与天地同样,大气环流是天地的正常自然规律。气血流通是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人体为一小天地。天地有一大循环,草木万物,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大气流通,循环不息。人体有一小循环。五脏六腑,三焦经... 中医有天人合一的理论,认为人体与天地同样,大气环流是天地的正常自然规律。气血流通是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人体为一小天地。天地有一大循环,草木万物,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大气流通,循环不息。人体有一小循环。五脏六腑,三焦经络,气血流通,循环不息。西医血液循环的翻译名称,早先可能就是从中医气血循环的名称借用而来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血流通 长寿 正常生理功能 大气环流 小循环 天人合一 自然规律 五脏六腑
原文传递
气血流通 百病不生——“七通养生法”
7
作者 朱抗美 《家庭用药》 2010年第10期66-67,共2页
“身体康泰”是人们常用的祝福语。用中医理论解读:“康”,就是五个方向的道路通畅;以经络、脏腑、气血、阴阳而言,上下交通,水火既济,称为“泰”;“康”和“泰”,就是人体的经络上下交通、五路旁达,而最终达到阴阳平和。平和... “身体康泰”是人们常用的祝福语。用中医理论解读:“康”,就是五个方向的道路通畅;以经络、脏腑、气血、阴阳而言,上下交通,水火既济,称为“泰”;“康”和“泰”,就是人体的经络上下交通、五路旁达,而最终达到阴阳平和。平和就是健康,“通”,是健康的标志。我在临床诊疗中非常重视身体各方面的“通”,比如心脑血管疾病,常见的原因就是血管不通——堵、梗、塞而产生的一系列病理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血流通 养生法 心脑血管疾病 中医理论 临床诊疗 病理现象 “通” 身体
原文传递
气血流通 百病不生——“七通养生法”
8
作者 朱抗美 《医药食疗保健》 2012年第1期57-58,共2页
“身体康泰”是人们常用的祝福语。用中医理论解读:“康”,就是五个方向的道路通畅;以经络、脏腑、气血、阴阳而言,上下交通,水火既济,称为“泰”;“康”和“泰”,就是人体的经络上下交通、五路旁达,而最终达到阴阳平和。平和... “身体康泰”是人们常用的祝福语。用中医理论解读:“康”,就是五个方向的道路通畅;以经络、脏腑、气血、阴阳而言,上下交通,水火既济,称为“泰”;“康”和“泰”,就是人体的经络上下交通、五路旁达,而最终达到阴阳平和。平和就是健康,“通”,是健康的标志。我在临床诊疗中非常重视身体各方面的“通”,比如心脑血管疾病,常见的原因就是血管不通——堵、梗、塞而产生的一系列病理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血流通 养生法 心脑血管疾病 中医理论 临床诊疗 病理现象
原文传递
论川派中医药名家宋鹭冰流通气血三法
9
作者 吴文军 郭尹玲 《国医论坛》 2015年第1期23-26,共4页
为了进一步发扬川派温病学家宋鹭冰教授学术思想,本文介绍宋老运用斡旋胸阳展气血、调肝运脾和气血、通降胃浊疏气血三法,从而将《内经》气血相和、万病不生的理论具体化。
关键词 宋鹭冰 流通气血 名医经验
下载PDF
中医外治补法思路之要
10
作者 丁雄飞 《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杂志》 CAS 2008年第3期181-182,共2页
通过对《理瀹骈文》的补法深沉思考后得出"寓攻于补、泻即是补、宣即是补、升降即是补等"结论,进而阐明"外治者,气血流通即是补"的实质内容。次而挖掘出"外补仍需药补"的隐藏之意。最后指明其应用。
关键词 外治 气血流通 补法
下载PDF
巨刺法临床应用举隅
11
作者 黄仁芬 《新中医》 CAS 北大核心 1996年第S1期69-69,共1页
巨刺法临床应用举隅黄仁芬巨刺法属于古代九刺之一,《灵枢·官针篇》曰:“巨刺者,左取右,右取左”这是一种左病取右,右病取左的交叉取穴法。后世医家在医疗实践中一直沿用此法,收到较好疗效。中医学的经络学说认为:人体左右... 巨刺法临床应用举隅黄仁芬巨刺法属于古代九刺之一,《灵枢·官针篇》曰:“巨刺者,左取右,右取左”这是一种左病取右,右病取左的交叉取穴法。后世医家在医疗实践中一直沿用此法,收到较好疗效。中医学的经络学说认为:人体左右同名经经气相求,相互为应。当左侧有病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巨刺法 临床应用 气滞血瘀 举隅 气血流通 关节周围炎 坐骨神经痛 手少阳经 不通则痛 活血化瘀
下载PDF
针刺治疗37例痛经疗效分析
12
作者 穆迪嘉 周莅莅 刘宏 《长春中医学院学报》 1991年第1期36-37,共2页
采用以针刺三阴交、足三里、气海穴为主,治疗痛经患者37例,结果痊愈24例,显效11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5%。并对针刺前后盆腔血流图变化进行分析,认为针刺治疗痛经,可使血管扩张,血流供应增却,从而起到促进气血流通的作用。
关键词 针刺治疗 疗效分析 痛经 血流图变化 总有效率 血管扩张 血流供应 气血流通 三阴交 足三里 气海穴 针刺前
下载PDF
晒太阳有三补:补骨头、阳气和正气
13
作者 杨力 《家庭医药(快乐养生)》 2015年第9期34-34,共1页
太阳是万物之源,生命的繁衍生息都离不开它。进入秋季,天气渐凉,阳光不像夏天那么猛烈,相当于最天然的保健品。秋冬是晒太阳的好时候,这是不花钱的养生妙招,不仅可以温煦阳气,还能促进体内气血流通,加快新陈代谢,对身体很有好处。不论... 太阳是万物之源,生命的繁衍生息都离不开它。进入秋季,天气渐凉,阳光不像夏天那么猛烈,相当于最天然的保健品。秋冬是晒太阳的好时候,这是不花钱的养生妙招,不仅可以温煦阳气,还能促进体内气血流通,加快新陈代谢,对身体很有好处。不论老小都要晒中医认为,晒太阳有三补,一补骨头,二补阳气,三补正气。晒太阳可促进体内维生素D的生成,有利于钙的吸收。对于小孩而言,晒太阳有利于生长发育;对于中年人来说,可以减缓骨骼中钙的流失;对于老人来讲,晒太阳不仅可以防治骨质疏松,还可以改善抑郁情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阳 三补 骨头 正气 气和 气血流通 新陈代谢 维生素D
下载PDF
太极养生系列之——太极缠丝功
14
作者 康涛 《保健医苑》 2015年第3期28-29,共2页
陈鑫在《陈氏太极拳图说》中讲道:"太极拳缠丝法也"。拳谱云:"缠丝劲发源于肾,处处皆有,无时不然,一衍溢于四体之内,浸润于百骸之中,达四梢,通九窍,增长内劲无穷,使内劲收敛入骨,伸筋壮骨,气血流通,消化饮食,祛病延年,皆缠丝劲之... 陈鑫在《陈氏太极拳图说》中讲道:"太极拳缠丝法也"。拳谱云:"缠丝劲发源于肾,处处皆有,无时不然,一衍溢于四体之内,浸润于百骸之中,达四梢,通九窍,增长内劲无穷,使内劲收敛入骨,伸筋壮骨,气血流通,消化饮食,祛病延年,皆缠丝劲之效力也"。由此可以看出,缠丝劲在陈式太极拳练习过程与实践中的重要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陈氏太极拳 养生 陈式太极拳 气血流通 内劲 壮骨
下载PDF
刘赤选痹证治验
15
作者 闻辉 《中国社区医师》 2008年第17期34-34,共1页
分型辨治 刘老认为,痹证的论治,风寒湿痹者不离祛风、散寒、利湿、通络;风热湿痹者当疏风、清热、利湿、通络。对病延口久不愈者,尤要注意调补气血,或补肾、益。肾、健脾,或祛痰化瘀,总的治则是补助真元,宣通络脉,使气血流通... 分型辨治 刘老认为,痹证的论治,风寒湿痹者不离祛风、散寒、利湿、通络;风热湿痹者当疏风、清热、利湿、通络。对病延口久不愈者,尤要注意调补气血,或补肾、益。肾、健脾,或祛痰化瘀,总的治则是补助真元,宣通络脉,使气血流通,则痹自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痹证 治验 风寒湿痹 气血流通 分型辨治 祛痰化瘀 利湿 通络
下载PDF
桂枝附子汤治验举隅
16
作者 黄显达 陈国恩 《吉林中医药》 1984年第6期22-22,共1页
桂枝附子汤是《伤寒论》方,亦见于《金匮要略》,为治疗太阳病类似证之方剂。根据该方有温经散寒、祛风除湿之效,以之加减治疗寒湿为患,心阳不足之心动过缓、雷诺氏病及坐骨神经痛等杂证,疗效满意,介绍如下:
关键词 桂枝附子汤 心动过缓 心律失常 肢端动脉痉挛症 雷诺氏病 寒湿 心阳不足 乌头属 附子 脉沉迟 胸闷气短 温经散寒 生姜 痹气 气血流通
下载PDF
抬头挺胸走路 缓解头脑疲劳
17
作者 潘杰 《家庭医药(就医选药)》 2014年第8期74-74,共1页
走路抬头挺胸利于周身与大脑的气血回流,让大脑得到休息的机会,这个姿势使低头工作的状态变为“阳气升发”的抬头状态,正好补偿了人因为低头工作,给大脑造成的紧张以及气血流通不畅。
关键词 脑疲劳 缓解 气血流通 大脑 状态
下载PDF
请“保管”好自己的“元神”
18
作者 刘雨 《家庭医药(快乐养生)》 2010年第2期66-66,共1页
闭目养神是一种非常简单的养生方法,可适时而为,只需放松身体闭目静坐即可。放松可利气血流通,闭目可排除视觉干扰。
关键词 “元神” 保管 养生方法 闭目养神 气血流通 视觉干扰 放松
下载PDF
进入夏季,心脏需要特别养护
19
《家庭健康(医学科普)》 2016年第6期4-4,共1页
天气渐热,植物繁盛,此季节有利于心脏的生理活动,人在与节气相交之时应该顺应其变化。所以,整个夏季的养生要注重对心脏的特别养护。老年人气血易滞,血脉易阻,每天清晨可吃少许葱头,促使气血流通,心脉无阻,有利于预防心脏病的... 天气渐热,植物繁盛,此季节有利于心脏的生理活动,人在与节气相交之时应该顺应其变化。所以,整个夏季的养生要注重对心脏的特别养护。老年人气血易滞,血脉易阻,每天清晨可吃少许葱头,促使气血流通,心脉无阻,有利于预防心脏病的发生。饮食宜清淡,应以易消化、富含维生素的食物为主,大鱼大肉和油腻辛辣的食物要,少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病 夏季 养护 气血流通 生理活动 老年人 维生素 食物
下载PDF
取各家精华 治瘀血病证
20
作者 张仙所 《山西中医》 2008年第S1期17-18,共2页
瘀血病证,临床上颇为常见,治法总不外活血祛瘀。笔者临证时,取各家之精华,灵活变通,验之于临床,略有心得,兹结合病例,敢成管见,冀以求教。1 从子和之见,治瘀以气血流通为贵宋·张之和著《儒门事亲》一书,论中《六门三法》,执简易繁... 瘀血病证,临床上颇为常见,治法总不外活血祛瘀。笔者临证时,取各家之精华,灵活变通,验之于临床,略有心得,兹结合病例,敢成管见,冀以求教。1 从子和之见,治瘀以气血流通为贵宋·张之和著《儒门事亲》一书,论中《六门三法》,执简易繁,治病重在流通气血,立法重在汗、吐、下。张氏认为:"人之一身,以气血为本,唯以气血流通为贵"。并告诫:"夫病之一物,非人身素有之,或从外而入,或从内而生,皆邪气也。邪气如诸身,速攻之可也,速去之可也。"余曾治疗谭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血流通 儒门事亲 精华 灵活变通 病证 治疗 北柴胡 邪气 药用 脾胃气虚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