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加氢液化复杂多相体系氢传递催化机理 被引量:1
1
作者 赵鹏 毛学锋 +3 位作者 张晓静 李军芳 常秋连 钟金龙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B06期305-309,共5页
煤直接液化复杂多相体系中重组分轻质化过程中,氢传递与催化机理的探究对于了解煤液化过程,提高氢利用程度以及煤的加氢转化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以新疆淖毛湖煤和四氢萘为原料,分别在N_2和H_2气氛下进行了高压釜试验研究,并与各自的催... 煤直接液化复杂多相体系中重组分轻质化过程中,氢传递与催化机理的探究对于了解煤液化过程,提高氢利用程度以及煤的加氢转化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以新疆淖毛湖煤和四氢萘为原料,分别在N_2和H_2气氛下进行了高压釜试验研究,并与各自的催化剂添加体系比对,讨论了临氮热裂化,临氮催化裂化,临氢热裂化和临氢催化裂化不同供氢环境下,煤加氢液化复杂多相体系催化机理和氢的过程传递。结果表明,催化剂促进了气相氢的活化,促进了活性氢分别向煤的热解产物和溶剂转移,也促进了溶剂中的氢向煤的热解产物转移,有利于煤的转化和油产率的提升。本实验条件下,与气相氢相比,溶剂对于活性氢的贡献更大,约为气相氢贡献的2倍,且气相氢供氢量和溶剂供氢量均与煤和沥青质向油气转化呈正向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阶煤 液化 氢传递 催化机理
下载PDF
神府长焰煤加氢增黏反应中催化剂及氢传递机理
2
作者 刘守军 王钊 +5 位作者 演康 杨颂 上官炬 杜文广 常志伟 刘月华 《化工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7期3711-3718,共8页
我国炼焦煤资源短缺且分布不均匀,而低阶煤储量丰富,价格低廉,具有低灰、低硫等特点,但其黏结性几近为零。催化加氢增黏是一种有效提高低阶煤黏结性的方法。本文通过对长焰煤进行催化加氢增黏,对原煤及增黏煤进行元素分析、红外分析、... 我国炼焦煤资源短缺且分布不均匀,而低阶煤储量丰富,价格低廉,具有低灰、低硫等特点,但其黏结性几近为零。催化加氢增黏是一种有效提高低阶煤黏结性的方法。本文通过对长焰煤进行催化加氢增黏,对原煤及增黏煤进行元素分析、红外分析、电子顺磁共振分析和反应中氢耗计算研究催化加氢增黏反应中催化剂及氢传递机理。结果表明:长焰煤黏结性显著增强,在炼焦过程中可部分替代炼焦煤使用;加氢增黏可以去除长焰煤中部分含氧官能团及烷基侧链,降低煤分子的交联程度;催化剂主要作用是活化氢气,其次可以促进煤分子解聚并且促进四氢萘到煤的氢传递。当催化剂存在时,催化加氢增黏反应氢传递路径主要是从氢气直接至煤分子,而不是通过供氢溶剂至煤分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阶煤 催化(作用) 氢传递 溶剂萃取 自由基
下载PDF
9—羟基苯并萘酮分子内氢传递过程的理论计算
3
作者 孔德信 张红雨 陈德展 《结构化学》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6期 449-454,共6页
借助MNDO、AM1、HF/3-21G、HF/6-31G**量子化学理论计算方法,对9-羟基苯并萘酮(9-HPO)的分子内氢传递过程进行了理论探讨了,并与X射线衍射的结构数据作了比较,发现:1.A构型的9-HPO比B... 借助MNDO、AM1、HF/3-21G、HF/6-31G**量子化学理论计算方法,对9-羟基苯并萘酮(9-HPO)的分子内氢传递过程进行了理论探讨了,并与X射线衍射的结构数据作了比较,发现:1.A构型的9-HPO比B构型的更稳定,两个等同的A可以通过分子内氢相互转化,反应的过渡态就是B.2.B是一种严格对称的平均构型,它的H电荷和偶极矩都较A增大,所以分子内氢传递反应中起了重要的作用。4.对于类似分子IHT的计算,先用半经验方法或小基组的从头计算方法优化结构,再用大基组的从头计算方法计算单点能可以得到较好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9-羟基苯并萘酮 分子内氢传递 量子化学 从头算
下载PDF
瘤胃产甲烷菌与其他微生物间的氢传递及其调控研究进展 被引量:16
4
作者 金舒文 王佳堃 《中国畜牧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6,共6页
在反刍动物瘤胃中产甲烷菌生成甲烷既造成能量的浪费又产生大量温室气体,因此减少瘤胃甲烷生成与排放是提升生产效率与维持可持续发展的要求。瘤胃内的产甲烷菌通过共生、黏附和伴生模式,分别从原虫、细菌和真菌中摄取氢,保证氢营养型... 在反刍动物瘤胃中产甲烷菌生成甲烷既造成能量的浪费又产生大量温室气体,因此减少瘤胃甲烷生成与排放是提升生产效率与维持可持续发展的要求。瘤胃内的产甲烷菌通过共生、黏附和伴生模式,分别从原虫、细菌和真菌中摄取氢,保证氢营养型甲烷生成途径的顺利进行。抑杀原虫和产氢细菌、竞争性结合氢和阻断氢生成甲烷是基于氢调控抑制甲烷生成的途径。由于瘤胃微生物的冗余和互作,降甲烷的同时,瘤胃中饲料消化可能受到抑制,且单一的氢调控往往会诱发瘤胃的适应,瘤胃的降甲烷效果仅能短时间维持。为此,需从瘤胃微生物整体出发,通过多种氢调控机制的添加剂联用及间歇饲喂、幼龄反刍动物瘤胃早期调控、甲烷生成途径关键酶调控等的综合应用,实现更优的甲烷减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种间氢传递 调控 甲烷减排 产甲烷菌 瘤胃微生物
下载PDF
复杂多相体系煤加氢液化反应与氢传递的研究 被引量:5
5
作者 赵鹏 李军芳 +3 位作者 吴艳 毛学锋 张晓静 常秋连 《燃料化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2期1423-1429,共7页
研究新疆淖毛湖煤(NMH)在四氢萘为溶剂条件下的加氢液化反应行为,探究了液化过程氢传递规律,并借助XRD、饱和磁化强度和扫描电镜表征手段,研究了煤液化条件下铁系催化剂的相态变化对煤液化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NMH煤在420℃、17 MPa就... 研究新疆淖毛湖煤(NMH)在四氢萘为溶剂条件下的加氢液化反应行为,探究了液化过程氢传递规律,并借助XRD、饱和磁化强度和扫描电镜表征手段,研究了煤液化条件下铁系催化剂的相态变化对煤液化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NMH煤在420℃、17 MPa就具有良好的液化效果;催化剂的活性态Fe7S8在煤液化反应初期发挥了催化作用,加氢液化后期,转变为非活性态Fe_9S_(10)和FeS;提高催化剂加氢活性并延长反应时间有利于沥青烯和前沥青烯加氢轻质化;催化剂有利于活化气相氢向煤的热解产物和溶剂转移,也有利于活化溶剂中的氢向煤的热解产物转移;溶剂对液化反应的活性氢贡献更大,约为气相氢的两倍,气相氢向溶剂传递的氢量随温度的升高、压力的增大和时间的延长变化不大,气相氢和供氢溶剂供氢与煤和沥青质向油气转化呈正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阶煤 液化 氢传递 催化活性
下载PDF
10 MHz氢钟信号传递系统
6
作者 蔡桢荻 孙焕尧 陈群峰 《量子电子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87-94,共8页
为满足同一科研园区内不同建筑之间10 MHz氢钟信号(HCS)长期稳定度共享的需求,提出了一种低成本、集成化的基于光纤链路的10 MHz HCS传递完整解决方案。该方案采用1 GHz的射频信号对激光光强进行调制,利用光纤实现信号传递。通过将远端... 为满足同一科研园区内不同建筑之间10 MHz氢钟信号(HCS)长期稳定度共享的需求,提出了一种低成本、集成化的基于光纤链路的10 MHz HCS传递完整解决方案。该方案采用1 GHz的射频信号对激光光强进行调制,利用光纤实现信号传递。通过将远端反射信号与本地信号和频后直接与待传递的HCS分频鉴相,输出误差信号反馈控制1 GHz信号的频率,实现远端1 GHz信号与本地HCS之间的相位锁定,从而使远端1 GHz信号具有与本地HCS相同的频率稳定度;之后再通过分频器在远端生成10 MHz信号,作为射频参考输出。实验验证了该方案的频率传递保真度,该系统在200 m往返光纤上的附加频率稳定度(艾伦偏差)为1 s平均时间2.4×10^(-13)和10000 s平均时间5.7×10^(-17);在20 km传递距离上,附加频率稳定度(艾伦偏差)为1 s平均时间4.8×10^(-13)和10000 s平均时间2.1×10^(-16)。研究结果表明该系统的长时间频率传递稳定度优于HCS的频率稳定度,可以满足千米范围内氢钟信号共享的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通信 钟信号传递 光纤 锁相环 噪声补偿
下载PDF
铁氧化物促进微生物直接种间电子传递的机理及其研究现状 被引量:5
7
作者 朱剑锋 王艳琼 王红武 《环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856-1868,共13页
厌氧消化常作为高负荷污水和固体废物处理的手段,经济高效,有良好的应用前景.该过程由不同的微生物群体介导,微生物之间形成共生关系,从而克服代谢过程的热力学障碍.在共生关系中,微生物种间电子传递过程极其重要,有机物氧化菌与产甲烷... 厌氧消化常作为高负荷污水和固体废物处理的手段,经济高效,有良好的应用前景.该过程由不同的微生物群体介导,微生物之间形成共生关系,从而克服代谢过程的热力学障碍.在共生关系中,微生物种间电子传递过程极其重要,有机物氧化菌与产甲烷菌一般通过种间氢或甲酸传递进行种间间接电子传递.随着研究进行,人们发现了电子传递效率更高的直接种间电子传递,可实现微生物之间直接电子交换,而不需要如氢气、甲酸等作为电子传递载体.目前研究已表明具有导电性质的材料如某些碳材料以及铁氧化物能够促进直接种间电子传递.为加深对种间电子传递的理解以期提高厌氧消化效率,本文陈述了厌氧消化种间氢传递和直接种间电子传递的机理以及非铁氧化物促进直接种间电子传递的研究现状,着重介绍了铁氧化物促进直接种间电子传递的研究进展,并分别从热力学、动力学、理化性质三个方面进行了分析,最后对铁氧化物促进直接种间电子传递的研究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厌氧消化 直接种间电子传递 种间氢传递 铁氧化物 异化铁还原
下载PDF
煤氢解反应中催化剂和溶剂对产物的影响综述
8
作者 杨晴 王兴宝 李文英 《洁净煤技术》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134-140,共7页
煤直接液化是煤加氢转化、定向生产高品质燃料和高附加值化学品的有效途径之一。煤直接液化过程是由煤、氢气、溶剂和催化剂组成的复杂反应体系,涉及气相、液相、固相3相间的物料传递和反应。其中溶剂具有传递氢和提供氢的作用,催化剂... 煤直接液化是煤加氢转化、定向生产高品质燃料和高附加值化学品的有效途径之一。煤直接液化过程是由煤、氢气、溶剂和催化剂组成的复杂反应体系,涉及气相、液相、固相3相间的物料传递和反应。其中溶剂具有传递氢和提供氢的作用,催化剂可促进煤裂解反应和加氢稳定煤裂解的大分子碎片反应,如何有效协调并发挥催化剂和溶剂在煤氢解反应中的作用,将决定煤氢解反应液体产物的结构组成和收率。为此,首先概括煤中典型模型化合物如芳烃、芳基烷烃、含硫/氧/氮/卤素等杂原子芳香族化合物热解研究动态,简述含不同官能团的芳香族化合物在常用溶剂、重质油溶剂和有机废弃物溶剂中发生的物理化学结构变化及其对后续煤加氢反应效果的影响,具体分析了溶剂对煤的溶胀作用、传递氢和提供氢作用机制;其次,介绍了煤直接液化的自由基反应机理,分析了当前用于煤直接液化研究较多的金属、金属氧化物、金属硫化物和酸性催化剂(金属卤化物)特点及其催化作用;探讨了煤直接液化工艺氢传递过程中可能存在的溶剂与催化剂的协同作用,该作用不仅可促进煤氢解反应,提高煤直接液化油收率,而且可以调变液体产物结构组成。最后,为进一步提高煤液化收率,在强化溶剂和催化剂协同作用方面提出了具体研究内容和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直接液化反应 氢传递 芳香族化合物 作用机制
下载PDF
芴羟甲基化合成9-芴甲醇过程中脱水产物生成的影响因素及机理
9
作者 刘俊丽 叶翠平 +1 位作者 郭美鑫 李文英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91-97,共7页
以多聚甲醛为羟甲基化试剂,在碱催化下芴一步生成9-芴甲醇过程极易发生单分子共轭碱消除,脱水生成富烯化合物,导致9-芴甲醇的选择性下降.为实现对该过程的调控,本文考察了温度、碱的种类、乙醇和多聚甲醛的添加等对9-芴甲醇脱水反应的影... 以多聚甲醛为羟甲基化试剂,在碱催化下芴一步生成9-芴甲醇过程极易发生单分子共轭碱消除,脱水生成富烯化合物,导致9-芴甲醇的选择性下降.为实现对该过程的调控,本文考察了温度、碱的种类、乙醇和多聚甲醛的添加等对9-芴甲醇脱水反应的影响,并结合动力学计算和同位素示踪,推测了芴羟甲基化合成9-芴甲醇过程中副产物生成的机理.结果表明,升高温度、增加碱性和添加甲醛有利于脱水反应发生.乙醇通过氢键作用促进脱水反应,添加量大时会导致芴负离子和9-芴甲醇负离子发生质子化作用.中间体可能会发生分子内氢传递或者夺取芴和9-芴甲醇的9位氢,促进脱水反应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脱水反应 同位素示踪 分子内氢传递 分子间夺
下载PDF
竹红菌甲素光敏活性的量子化学研究 被引量:2
10
作者 张晓 陈德展 《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8期762-768,共7页
利用密度泛函B3LYP/6-3 1G 方法对醌类光敏剂竹红菌甲素hypocrellinA(HA)及其模型化合物的结构性质和分子内氢传递 (IHT)过程进行了系统的计算研究 ,比较了各侧链对分子结构和IHT过程的影响 .利用CIS/6-3 1G 方法对HA的活性中心醌 (... 利用密度泛函B3LYP/6-3 1G 方法对醌类光敏剂竹红菌甲素hypocrellinA(HA)及其模型化合物的结构性质和分子内氢传递 (IHT)过程进行了系统的计算研究 ,比较了各侧链对分子结构和IHT过程的影响 .利用CIS/6-3 1G 方法对HA的活性中心醌 (PQ)及与其结构类似的一系列化合物激发态的IHT过程进行了研究 .得到的主要结论包括 :( 1)常温下 ,处于基态的HA分子能够进行快速的分子内氢传递 .( 2 )HA的几种模型化合物在基态时的IHT势垒、分子内电荷分布与HA差别很小 ,这说明侧链对IHT过程的影响不大 .( 3 )HA模型化合物的IHT势垒与氧氢键键长变化和氢键键长变化呈良好的线性关系 .( 4 )IHT反应中伴随着一个电荷分离过程 ,在氢传递过程中占主导地位的是静电相互作用 ,这说明此IHT过程本质上是质子转移过程 .( 5 )共轭结构对该类分子的激发态IHT过程具有重要影响 ,总的趋势是对小共轭体系 ,单重激发态和三重激发态IHT反应的势能曲线分离 ,随着分子共轭结构的增大 ,两个激发态势能曲线逐渐接近 ,发生交叉的可能性以及交叉的程度也随之增大 ,即从单重态到三重态发生系间窜越的可能性也随之增大 .由于分子内氢传递导致单重激发态和三重激发态势能曲线交叉 ,致使发生系间窜越 ,使体系三重态量子效率显著提高 ,从而提高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竹红菌甲素 光敏活性 量子化学 密度泛函 结构 分子内氢传递过程 苝醌类光敏剂 光动力药物
下载PDF
HYDROGEN TRANSFER IN CATALYTIC CRACKING 被引量:2
11
作者 GAO Yong can, ZHANG Jiu shun (Research Institute of Petroleum Processing, Beijing 100083, China) 《石油学报(石油加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117-122,共6页
Hydrogen transfer is an important secondary reaction of catalytic cracking reactions, which affects product yield distribution and product quality. It is an exothermic reaction with low activation energy around 43.3 k... Hydrogen transfer is an important secondary reaction of catalytic cracking reactions, which affects product yield distribution and product quality. It is an exothermic reaction with low activation energy around 43.3 kJ/mol. Catalyst properties and operation parameters in catalytic cracking greatly influence the hydrogen transfer reaction. Satisfactory results are expected through careful selection of proper catalysts and operation conditions.Fluid catalytic cracking (FCC) is one of the major refining processes for converting vacuum distillates and residues into gas, high octane gasoline and diesel fuels over solid acidic catalysts. Cracking catalyst promotes cracking reactions, the reaction mechanism can be explained by carbonium ion theory [1] . Hydrogen transfer is a bimolecular reaction which requires two adjacent acid sites, where hydrogen usually transfers from a heavier hydrocarbon molecule to a lighter alkene molecule, the latter desorbs as an isoalkane molecule, and the former that donates hydrogen becomes more aromatic and finally coke [2] . Hydrogen transfer activity has long been recognized as relating to the acid site density of the catalyst. Thus the alkene content and composition of cracked naphtha and of product gas are expected to be adjusted by hydrogen transfer reaction occurred in FCC process. In this study, many factors affecting hydrogen transfer reaction, such as different kinds of zeolite catalysts used, reaction temperature, reaction time and coke deposit, were investigated. It will be helpful for the refiners to control proper extent of hydrogen transfer reaction in FCC process operation to adapt to different purposes and various options, such as maximizing gasoline yield, maximizing or minimizing olefins in gasoline, maximizing or minimizing gas olefins or iso olefins in product etc..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化热裂化 FCC 裂化反应 氢传递系数 HTC
下载PDF
煤直接液化工艺中的溶剂
12
作者 侯建平 王泉玲 《内蒙古科技与经济》 2012年第9期103-103,106,共2页
从煤炭直接液化概念出发,讨论了煤直接液化中溶剂的作用,直接液化溶剂的要求及实际液化中溶剂的种类,指出了在实际煤液化装置中使用的溶剂。
关键词 煤液化 溶剂 氢传递
下载PDF
我国秘书工作正向多职能拓展
13
作者 卢仁江 《办公室业务》 1994年第3期17-17,共1页
随着改革开放力度的不断增大和经济建设步伐的日益加快,我国秘书工作的观念正发生着重大的改变。尤其是随着三资企业的发展,企业秘书工作的职责和业务正向多项职能拓展。 第一,由掌握单一的汉语向掌握外语拓展。只要稍稍留意一下报端广... 随着改革开放力度的不断增大和经济建设步伐的日益加快,我国秘书工作的观念正发生着重大的改变。尤其是随着三资企业的发展,企业秘书工作的职责和业务正向多项职能拓展。 第一,由掌握单一的汉语向掌握外语拓展。只要稍稍留意一下报端广告中招聘秘书的启事就会发现,掌握流利的英语已成为当今秘书必不可少的“硬件”之一。有资料表明,某市开办的80多处文秘培训班,其中英语是必修课之一。如今的企业秘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职能拓展 秘书工作 正向 企业秘书 断增大 中英语 公文处理 文秘 文字处理 氢传递
下载PDF
细胞色素P450蛋白酶催化下环己胺脱氨基反应机理的理论研究 被引量:1
14
作者 张笑乾 李朝正 刘玉芳 《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343-349,共7页
在细胞色素P450蛋白酶催化的一系列二级胺和三级胺的脱烷基、脱氨基反应中,环己胺的脱氨基反应有着重要的生理意义,该反应中涉及Cα-H键氧化过程的机理细节在过去几十年中一直存在较大争议,且迄今尚未见相关理论计算报道.针对P450催化... 在细胞色素P450蛋白酶催化的一系列二级胺和三级胺的脱烷基、脱氨基反应中,环己胺的脱氨基反应有着重要的生理意义,该反应中涉及Cα-H键氧化过程的机理细节在过去几十年中一直存在较大争议,且迄今尚未见相关理论计算报道.针对P450催化的环己胺脱氨基反应,一系列的密度泛函理论(DFT)计算结果及以相关计算数据为基础进行了动力学同位素效应计算结果显示:环己胺底物首先经过一个酶促的Cα-H键氧化反应生成一种甲醇胺,之后又通过一个水分子的辅助在非酶环境中进行了脱氨基反应,生成环己酮和氨气.其中第一步Cα-H键氧化反应涉及了氢原子传递(HAT)过程以及后续无垒的氧反弹过程,且四重态和二重态的能量十分接近,从而证明了Cα-H键氧化反应涉及了"双态反应"(TSR)机理,同时相关的动力学同位素效应计算结果也显示了较大的KIE(动力学同位素效应)值,符合HAT的机理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胞色素P450蛋白酶 脱氨基反应 密度泛函理论 原子传递 动力学同位素效应
下载PDF
细胞色素P450催化4-氯-N-环丙基-N-异丙基苯胺C_α–H羟基化反应机理的理论研究
15
作者 李冬梅 刘建勇 《催化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7期1208-1213,共6页
采用密度泛函理论的B3LYP方法,研究了细胞色素P450催化4-氯-N-环丙基-N-异丙基苯胺Cα–H羟基化的反应机理.该反应包含环丙基的羟基化和异丙基的羟基化两个反应途径,且这两个反应路径都是包含氢原子传递的协同过程,二重态的能垒明显低... 采用密度泛函理论的B3LYP方法,研究了细胞色素P450催化4-氯-N-环丙基-N-异丙基苯胺Cα–H羟基化的反应机理.该反应包含环丙基的羟基化和异丙基的羟基化两个反应途径,且这两个反应路径都是包含氢原子传递的协同过程,二重态的能垒明显低于四重态,反应主要在二重态上进行.通过比较这两个反应路径中Cα–H羟基化反应的活化能,推算出4-氯-N-环丙基-N-异丙基苯胺中环丙基Cα–H羟基化与异丙基Cα–H羟基化的反应速率之比为1.8:1,进而推测出该底物在P450催化下脱环丙基和脱异丙基反应的分支比为64%:36%.这与实验结果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密度泛函理论 过渡态 原子传递 能垒 反应速率 反应机理
下载PDF
微生物互营产甲烷过程中的种间电子传递
16
作者 张瀚云 周瑾洁 +1 位作者 张翠景 李猛 《微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2047-2065,共19页
甲烷作为全球第二大温室气体,是典型的可再生清洁能源,也是碳循环中的重要物质组成。大气中约74%的甲烷由产甲烷古菌和其他微生物的互营产生,种间电子传递(interspecies electron transfer, IET)是微生物菌群降低热力学能垒、实现互营... 甲烷作为全球第二大温室气体,是典型的可再生清洁能源,也是碳循环中的重要物质组成。大气中约74%的甲烷由产甲烷古菌和其他微生物的互营产生,种间电子传递(interspecies electron transfer, IET)是微生物菌群降低热力学能垒、实现互营产甲烷的核心过程。IET可分为间接种间电子传递(mediated interspecies electron transfer,MIET)和直接种间电子传递(direct interspecies electron transfer, DIET)两种类型,其中MIET依赖氢气、甲酸等载体完成电子的远距离传输,而DIET则依赖导电菌毛、细胞色素c等膜蛋白,通过微生物的直接接触实现电子传递。本文将从IET的研究历程出发,从电子传递机制、微生物种类、生态多样性等方面对微生物互营产甲烷过程中的两种IET类型进行比较,最后对未来待探索的方向进行展望。本综述有助于加深对微生物互营产甲烷过程中IET的理解,为解决由甲烷引发的全球气候变暖等生态问题提供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生物互营 种间电子传递 厌氧产甲烷 种间/甲酸传递 直接种间电子传递
原文传递
萘醌分子光致生物活性的理论研究 被引量:2
17
作者 赵雪 陈德展 《计算机与应用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415-418,共4页
采用量子化学从头算HF/6-31G*和组态相互作用CIS/6-31G*计算法,研究了naphthazarin分子单重态和三重态分子内氢传递过程的最低能量途径。通过计算,我们发现naphthazarin分子S_1态IHT与T_1态IHT势能面会发生交叉,从而引发高效的系间窜越... 采用量子化学从头算HF/6-31G*和组态相互作用CIS/6-31G*计算法,研究了naphthazarin分子单重态和三重态分子内氢传递过程的最低能量途径。通过计算,我们发现naphthazarin分子S_1态IHT与T_1态IHT势能面会发生交叉,从而引发高效的系间窜越过程,提高三重态的量子产率,我们认为这就是naphthazarin光致生物活性的根源,并进一步推测苝醌类光敏剂光敏特性的根源也是在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萘醌 分子内氢传递 光致生物活性
原文传递
Deterioration in Heat Transfer of Endothermal Hydrocarbon Fuel 被引量:10
18
作者 Weixing Zhou Wen Bao Jiang Qin Yunfeng Qu 《Journal of Thermal Science》 SCIE EI CAS CSCD 2011年第2期173-180,共8页
Numerical studies under supercritical pressure are carried out to study the heat transfer characteristics in a single-root coolant channel of the active regenerative cooling system of the scramjet engine, using actual... Numerical studies under supercritical pressure are carried out to study the heat transfer characteristics in a single-root coolant channel of the active regenerative cooling system of the scramjet engine, using actual physical properties of pentane.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wall temperature and inlet temperature, mass flow rate, wall heat flux, inlet pressure, as well as center stream temperature are obtained. The results suggest that the heat transfer deterioration occurs when the fuel temperature approaches the pseudo-critical temperature, and the wall temperature increases rapidly and heat transfer coefficient decreases sharply. The decrease of wall heat flux, as well as the increase of mass flow rate and inlet pressure makes the starting point of the heat transfer deterioration and the peak point of the wall temperature move backward. The wall temperature increment induced by heat transfer deterioration decreases, which could reduce the severity of the heat transfer deterioration. The relational expression of the heat transfer deterioration critical heat flux derives from the relationship of the mass flow rate and the inlet pressur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upercritical pressure PENTANE heat transfer deterioration numerical study
原文传递
Amine-functionalized SiO2 nanodot-coated layered double hydroxide nanocomposites for enhanced gene delivery 被引量:6
19
作者 Li Li Wenyi Gu +2 位作者 Jian Liu Shiyu Yan Zhi Ping Xu 《Nano Research》 SCIE EI CAS CSCD 2015年第2期682-694,共13页
In this work a novel strategy has been developed to prepare well-dispersed amine-functionalized SiO2 nanodot-coated layered double hydroxide nano- composite (NH2-SiO2@LDH) via electrostatic interactions and condensa... In this work a novel strategy has been developed to prepare well-dispersed amine-functionalized SiO2 nanodot-coated layered double hydroxide nano- composite (NH2-SiO2@LDH) via electrostatic interactions and condensation of (3-aminopropyl)triethoxysilane (APTES). This nanocomposite system is well dispersed in culture media and phosphate buffered saline, and exhibits low cytotoxicity and good biocompatibility. The fluorescence microscopy images and flow cytometry data indicate that such an NH2-SiO2@LDH nanocomposite is able to efficiently deliver small interfering RNA (siRNA) into the U2OS cell line to inhibit cell proliferation. Thus, NH2-SiOR@LDH nanocomposite has a great potential as a nanocarrier for efficient gene deliver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ayered double hydroxide(LDH) FUNCTIONALIZATION self-assembl3~gene delivery
原文传递
Triethanolamine-mediated photodeposition formation of amorphous Ni-P alloy for improved H2-evolution activity of g-C3N4 被引量:9
20
作者 Huogen Yu Jiachao Xu +2 位作者 Duoduo Gao Jiajie Fan Jiaguo Yu 《Science China Materials》 SCIE EI CSCD 2020年第11期2215-2227,共13页
Developing efficient,stable,and low-cost novel electron-cocatalysts is crucial for photocatalytic hydrogen evolution reaction.Herein,amorphous Ni-P alloy particles were successfully modified onto g-C3N4 to construct t... Developing efficient,stable,and low-cost novel electron-cocatalysts is crucial for photocatalytic hydrogen evolution reaction.Herein,amorphous Ni-P alloy particles were successfully modified onto g-C3N4 to construct the Ni-P/g-C3N4 photocatalyst through a simple and green triethanolamine(TEOA)-mediated photodeposition method.It was found that the TEOA could serve as an excellent complexing agent to coordinate with Ni2+to form[Ni(TEOA)]^2+complex,which can promote the rapid and effective deposition of amorphous Ni-P alloy on the g-C3N4 surface.Photocatalytic tests suggest that the hydrogen-evolution performance of gC3N4 can be greatly promoted through integrating amorphous Ni-P alloy.Especially,the Ni-P/g-C3N4(5 wt%)exhibits the superior H2-generation activity(118.2μmol h^-1g^-1),which is almost 35.8 times that of bare g-C3N4.Furthermore,the amorphous Ni-P alloy cocatalyst can also serve as the general hydrogen-production cocatalyst to greatly enhance the photocatalytic performance of traditional semiconductor materials such as Ti O2 and Cd S.Based on the present results,the mechanism of the amorphous Ni-P alloy as the high-efficiency electron transfer medium was proposed for the boosted H2-generation rate.The present facile route may broaden the horizons for the efficient development of highly active cocatalysts in photocatalytic fiel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hotocatalysis H2evolution g-C3N4 amorphous NiP alloy PHOTODEPOSITION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