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罩式退火氢气吹扫工艺研究 被引量:1
1
作者 刘丽 《冶金能源》 2017年第2期14-16,共3页
对乳化液在炉内随温度升高发生的挥发机理,以及钢卷在退火的各个阶段可能发生的氧化反应进行深入的研究。采取分段式控制吹氢流量和时间,使氢气吹扫与乳化液挥发达到最优匹配,有效提高了退火卷表面清洁性,降低了氢气消耗,达到了降本增... 对乳化液在炉内随温度升高发生的挥发机理,以及钢卷在退火的各个阶段可能发生的氧化反应进行深入的研究。采取分段式控制吹氢流量和时间,使氢气吹扫与乳化液挥发达到最优匹配,有效提高了退火卷表面清洁性,降低了氢气消耗,达到了降本增效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罩式炉 退火 氢气吹扫
下载PDF
全氢罩式退火炉氢气吹扫系统优化
2
作者 潘礼双 韦肖文 +2 位作者 吴春平 陆聪 姚敏 《中国重型装备》 2019年第2期22-24,26,共4页
通过对柳钢冷轧厂国产罩式退火炉氢气吹扫系统的优化攻关,降低了氢气吹扫用量,延长了吹扫时间,减少管路堵塞,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关键词 罩式退火炉 氢气吹扫系统 优化 流量
下载PDF
氢空PEMFC电堆氢气泄漏及其吹扫处理的仿真分析
3
作者 杨军 吴翰林 +2 位作者 谭琼 王振 吴桐 《船电技术》 2024年第7期6-11,共6页
为了有效降低PEMFC电堆腔体中的氢气浓度,探究不同吹扫方案对电堆腔体吹扫效果的优劣,本研究采用了数值仿真的方式,建立了氢气泄露及其吹扫模型,对不同方案进行了仿真分析。结果表明:泄露氢气多聚集在箱体上部,无气体吹扫时内部会有环... 为了有效降低PEMFC电堆腔体中的氢气浓度,探究不同吹扫方案对电堆腔体吹扫效果的优劣,本研究采用了数值仿真的方式,建立了氢气泄露及其吹扫模型,对不同方案进行了仿真分析。结果表明:泄露氢气多聚集在箱体上部,无气体吹扫时内部会有环流趋势;提高吹扫速度可以有效降低箱体氢气浓度,但氢气浓度降低幅度随吹扫速度提高而减小;比较了各种布置方案的优劣性,为实际应用提供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燃料电池 CFD仿真 氢气吹扫
下载PDF
罩退冷轧薄板表面清洁度控制与提升 被引量:1
4
作者 程书生 《清洗世界》 CAS 2019年第8期50-51,共2页
本文对罩退冷轧薄板表面污染层在轧后工序的清除影响因素做了分析,得出罩式退火中氢气大流量补充循环时间点应根据乳化液浓度来进行设置,马钢经过优化使未经过脱脂工艺的冷轧薄板的表面反射率由71.3%提升到了82.5%,表面清洁度得到有效... 本文对罩退冷轧薄板表面污染层在轧后工序的清除影响因素做了分析,得出罩式退火中氢气大流量补充循环时间点应根据乳化液浓度来进行设置,马钢经过优化使未经过脱脂工艺的冷轧薄板的表面反射率由71.3%提升到了82.5%,表面清洁度得到有效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冷轧薄板 表面清洁度 反射率 罩式退火 氢气吹扫工艺
下载PDF
罩式退火炉黑斑缺陷分析及防范措施 被引量:1
5
作者 王生东 《酒钢科技》 2013年第4期75-77,共3页
针对罩式炉产生批量黑斑缺陷,本文对产生黑斑的机理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并提出了改进的措施。同时对采取措施前后黑斑缺陷率进行了对比,验证了措施的有效性。
关键词 退火 乳化液 氢气吹扫 黑斑
下载PDF
全氢罩式退火炉钢带炭黑缺陷的控制 被引量:2
6
作者 蒙寅 谭翠英 《冶金设备管理与维修》 2019年第2期39-41,44,共4页
针对全氢气罩式退火炉生产过程出现的钢带表面炭黑缺陷的原因进行分析,通过优化退火氢气吹扫工艺、对退火炉设备进行清洁维护、改进扩散器结构、改善炉内循环气氛、控制轧制油的使用等措施,避免了退火钢带炭黑缺陷的产生。
关键词 罩式退火炉 氢气吹扫 碳黑
下载PDF
BAF/BH205-550罩式退火炉生产工艺的优化 被引量:1
7
作者 梁锡辉 陈海 《柳钢科技》 2014年第6期36-38,共3页
介绍柳钢冷轧板带厂对BAF/BH205-550罩式退火炉氢气吹扫工艺,以及保温均热工艺中的最高保温均热温度、钢卷心部再结晶温度、保温均热时间等进行的优化与改进,使黑带缺陷发生率由0.50%降到0.02%,单个炉台年产量由1.4万吨提高到1.65万吨。
关键词 罩式退火炉 氢气吹扫 保温均热 再结晶 温度 时间
下载PDF
罩式退火炉炉台排气管路及控制方式优化改造
8
作者 代永贵 彭仕军 李谦 《中国金属通报》 2020年第18期265-266,共2页
通过对国产全氢罩式退火炉炉台排气管路及控制方式优化改造,改变其吹扫方式,由原来的“冷吹冷排”改为“热吹冷排”,充分改善了氢气吹扫排放流畅性,避免管路堵塞,节约氢气消耗,从而提高了钢卷表面质量。
关键词 罩式退火炉 氢气吹扫 管路 钢卷表面质量
下载PDF
Characteristics of Chemical Modified Activated Carbons from Bamboo Scaffolding
9
作者 W.H.Cheung S.S.Y.Lau +2 位作者 S.Y.Leung A.W.M.Ip G.McKay 《Chinese Journal of Chemical Engineering》 SCIE EI CAS CSCD 2012年第3期515-523,共9页
In this study, bamboo scaffolding was used to produce activated carbon by carbonization at 600 ℃ and 900 ℃with the purge of nitrogen. The 600 ℃ char was then further modified chemically by acids and alkalis by refl... In this study, bamboo scaffolding was used to produce activated carbon by carbonization at 600 ℃ and 900 ℃with the purge of nitrogen. The 600 ℃ char was then further modified chemically by acids and alkalis by reflux for 6 hours. The produced chars were then characterized by nitrogen adsorption isotherm, He pyncometry, pH, elemental analysis and Boehm titration. For most of the chemically modified carbons, the micropore surface areas and volumes have increased compared with the 600 ~C char, while the mesopore surface areas and volumes slightly decreased, which may have been due to the dissolving of some of the permeated inorganic matter and oxidizing deposited carbon that blocks the pore openings. For the acidic modified carbons, larger amounts of acidic groups were present in the carbons after being activated by phosphoric acid, phosphoric acid furth, er treated with 2 mol-L-1nitric-acid, and calcium hydroxide. Although carbon treated with 2 mol.L-1 and 5 mol·L-1 nitric acid also produced high acidity, the surface areas and pore volumes were relatively low, due to the destruction of pores by nitric acid oxidation. The reduction of porosity may impair the adsorption capacit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ctivated carbon BAMBOO surface area chemical activation POROSITY surface functional group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