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颈内静脉血气分析及脑氧利用率对昏迷患者预后判定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2
1
作者 安宇 卢君强 +1 位作者 刘岩松 王义兴 《中国急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439-441,共3页
目的探讨颈内静脉血气及脑组织氧利用率(O2UC)对昏迷患者预后判定的临床研究。方法对52例昏迷患者从人院开始进行连续颈内静脉、动脉血气监测,选取10例非昏迷患者作为对照进行同样监测,并计算脑组织O2UC,根据最终治疗结果将52例患... 目的探讨颈内静脉血气及脑组织氧利用率(O2UC)对昏迷患者预后判定的临床研究。方法对52例昏迷患者从人院开始进行连续颈内静脉、动脉血气监测,选取10例非昏迷患者作为对照进行同样监测,并计算脑组织O2UC,根据最终治疗结果将52例患者分为死亡组和存活组,两组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与对照组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死亡组颈内静脉血氧饱和度(sjvO2)显著高于对照组和存活组(P〈0.05)。对照组和存活组0。UC均显著高于死亡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而对照组O2UC和存活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还显示,当昏迷患者O2UC持续〈22.2%、sjvO:持续〉70.0%时,预后不良,死亡率高。结论SjvO2和O2UC是判断昏迷患者病情和预后的有效指标;当SjvO2显著升高,O2UC显著下降时,提示病情严重、预后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昏迷 颈内静脉血气 利用率(o2uc) 预后
下载PDF
急诊心肺复苏患者氧利用率的变化及意义 被引量:3
2
作者 霍开秀 王晓川 +3 位作者 李复雄 涂昌弟 谢建雄 周秀红 《岭南急诊医学杂志》 2003年第3期167-169,共3页
目的:探讨急诊心肺复苏患者氧利用率(O2UC)的变化及意义。方法:①将71例危重病人分为急诊心肺复苏组(A组,26例)、非心肺复苏危重病人组(B组,45例);设正常人对照组(C组,30例)。②A、B组患者于急诊入院抢救时和住院后1,2,3,5,7,10天分别于... 目的:探讨急诊心肺复苏患者氧利用率(O2UC)的变化及意义。方法:①将71例危重病人分为急诊心肺复苏组(A组,26例)、非心肺复苏危重病人组(B组,45例);设正常人对照组(C组,30例)。②A、B组患者于急诊入院抢救时和住院后1,2,3,5,7,10天分别于晨8时抽动、静脉血各一次查血气,并计算O2UC(C组仅做一次)。结果:①急诊入院时和住院第1天,A、B组的O2UC均显著高于C组(P<0.01),而A组亦高于B组(P<0.01)。②住院第3天起,A、B组O2UC均很快下降(与C组比较,P<0.05),且A组较B组下降更明显(P<0.05)。B组于第5天起O2UC逐渐回升至正常;而A组于第3天起,O2UC持续低于C组(P<0.01)。结论:急诊心肺复苏后患者早期O2UC常升高,而中晚期则常明显下降,且病情严重、预后差。O2UC可作为判断急诊心肺复苏病人组织缺氧、病情严重程度和评估预后的有效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诊科 心肺复苏 利用率 o2uc CPR 复苏后综合征 PRS 血气分析
下载PDF
污水处理厂微曝氧化沟技术的有效运用
3
作者 赵镧良 《中华建设》 2013年第6期176-177,共2页
A2/O微曝氧化沟工艺是在对氧化沟对应的曝气方式予以改变的基础上产生的。将微孔曝气作为一个新技术引入进来,改进布置曝气头的具体方式,增大转移的总氧量,将氧利用率予以了有效的提升,降低了耗用的能源。具体到推流氧化沟的方式... A2/O微曝氧化沟工艺是在对氧化沟对应的曝气方式予以改变的基础上产生的。将微孔曝气作为一个新技术引入进来,改进布置曝气头的具体方式,增大转移的总氧量,将氧利用率予以了有效的提升,降低了耗用的能源。具体到推流氧化沟的方式上,因为使用的潜水推进器,在叶轮下水流产生,直形成接的推动水流,水流下层向上层产生传递功效,水流产生的大部分的动能都会在演变为热能之后消散于空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化沟技术 污水处理厂 曝气方式 化沟工艺 A2 o 微孔曝气 利用率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