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胡敏酸和富里酸与Fe^(3+)氧化还原动力学研究 被引量:7
1
作者 王强 魏世强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480-483,共4页
采用邻二氮菲比色法研究了Fe3+与不同浓度的胡敏酸(HA)和富里酸(FA)的氧化还原反应动力学特征.结果表明,采用常用动力学方程对反应过程进行拟合,二级反应方程比较满意.在相同腐殖酸浓度下,随着Fe3+初始浓度的增加,腐殖酸还原Fe3+的速度... 采用邻二氮菲比色法研究了Fe3+与不同浓度的胡敏酸(HA)和富里酸(FA)的氧化还原反应动力学特征.结果表明,采用常用动力学方程对反应过程进行拟合,二级反应方程比较满意.在相同腐殖酸浓度下,随着Fe3+初始浓度的增加,腐殖酸还原Fe3+的速度常数k2降低,而还原反应半衰期t1/2增大;HA还原Fe3+的速率常数k2大于FA,半衰期小于FA.HA对Fe3+的还原能力较FA高,氧化还原容量亦比后者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胡敏酸 富里酸 FE^3+ 氧化还原反应动力学
下载PDF
Co3O4/CoO氧化还原体系的反应动力学研究 被引量:4
2
作者 杨光伟 杨天锋 +2 位作者 肖刚 倪明江 岑可法 《太阳能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302-310,共9页
利用热重分析仪研究Co3O4/CoO反应体系在不同气氛下的氧化还原动力学特性,采用Ozawa法及Kissinger法计算得到氧化还原反应的活化能,并建立相应的反应动力学模型。实验结果表明,Co3O4/CoO体系的还原反应符合一级反应模型,氧化反应符合二... 利用热重分析仪研究Co3O4/CoO反应体系在不同气氛下的氧化还原动力学特性,采用Ozawa法及Kissinger法计算得到氧化还原反应的活化能,并建立相应的反应动力学模型。实验结果表明,Co3O4/CoO体系的还原反应符合一级反应模型,氧化反应符合二级反应模型;压力影响函数的引入有利于更精确地描述Co3O4/CoO氧化还原反应动力学的特征和变化;当反应气体氛围中的氧浓度改变时,氧化还原反应的最概然反应机理模型随之改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化学储能 金属氧化 热重分析 氧化还原动力学 机理函数
下载PDF
有机还原剂与Np(Ⅵ)和Pu(Ⅳ)的化学反应动力学研究进展 被引量:11
3
作者 张安运 胡景炘 +1 位作者 张先业 王方定 《原子能科学技术》 EI CAS CSCD 2001年第1期83-90,共8页
概要评述了近 2 0年来有机还原剂与Np(Ⅵ )和Pu(Ⅳ )的氧化还原反应动力学研究进展 ,讨论分析了有关反应机理和动力学物化参数 。
关键词 有机还原 氧化还原动力学 镎(Ⅵ) 钚(Ⅳ) PUREX流程 乏燃料后处理
下载PDF
P700氧化还原动力学的测量方法及原理
4
作者 张春艳 《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740-748,共9页
P700氧化还原动力学技术可快速且无损地检测植物光系统I(PSI)的活性,是光合研究领域中广泛使用的一种技术。该文系统归纳了P700氧化还原动力学的主要测量方法,详细阐述其原理并探讨该技术的局限性,旨在为深入研究光合作用机理提供技术... P700氧化还原动力学技术可快速且无损地检测植物光系统I(PSI)的活性,是光合研究领域中广泛使用的一种技术。该文系统归纳了P700氧化还原动力学的主要测量方法,详细阐述其原理并探讨该技术的局限性,旨在为深入研究光合作用机理提供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700氧化还原动力学技术 PSI功能
原文传递
4,4'-偶氮二[4-氰基戊酰(对-二甲基氨基)苯胺]/过氧化二苯甲酰引发苯乙烯聚合及其动力学
5
作者 赵丽萍 赵丽杰 +2 位作者 陈彦明 于大伟 刘永洪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2年第2期23-28,31,共7页
研究了4,4'-偶氮二[4-氰基戊酰(对-二甲基氨基)苯胺](ACPDA)/过氧化二苯甲酰(BPO)氧化还原引发体系在N,N-二甲基甲酰胺(DMF)中引发苯乙烯(St)的聚合及其动力学行为.考察了聚合反应温度、单体浓度、ACPDA浓度和BPO浓度对聚合物分子... 研究了4,4'-偶氮二[4-氰基戊酰(对-二甲基氨基)苯胺](ACPDA)/过氧化二苯甲酰(BPO)氧化还原引发体系在N,N-二甲基甲酰胺(DMF)中引发苯乙烯(St)的聚合及其动力学行为.考察了聚合反应温度、单体浓度、ACPDA浓度和BPO浓度对聚合物分子量和聚合反应速率的影响,测定了反应级数和聚合反应的活化能.实验结果表明:在一定范围内,聚合反应速率随单体浓度、ACPDA浓度、BPO浓度的增加和反应温度的升高而加快;聚合物分子量随单体浓度的增大而增大,随ACPDA浓度、BPO浓度的增大和反应温度的升高而降低.该体系具有氧化还原引发体系的特点,其聚合速率方程为Rp=K[St]1.52[ACPDA]0.56[BPO]0.49,聚合反应的表观活化能Ea=35.50 kJ/mo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官能团引发剂 苯乙烯 聚合 氧化还原引发 动力学
下载PDF
地球内部的氧化还原地球动力学 被引量:3
6
作者 杨晓志 刘汉永 张凯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842-859,共18页
氧化还原状态是地球内部非常重要的一个热力学指标.早期研究比较关注地球内部不同层圈氧化还原状态的分布特征和演化,但近十几年来的大量工作表明,氧化还原状态会引起地球内部较大尺度上的动力学过程,由此提出了地球内部的氧化还原地球... 氧化还原状态是地球内部非常重要的一个热力学指标.早期研究比较关注地球内部不同层圈氧化还原状态的分布特征和演化,但近十几年来的大量工作表明,氧化还原状态会引起地球内部较大尺度上的动力学过程,由此提出了地球内部的氧化还原地球动力学,也就是体系氧化还原状态变化所导致的动力学作用.氧化还原地球动力学贯穿了地球自诞生以来漫长时间尺度上的诸多过程,驱动了地球内外庞大空间尺度上的地质作用,综合涵盖了地球内部的结构、组成、性质和演化以及对地表环境和宜居性等的效应,涉及并包括了地球化学和地球物理学等不同学科和领域.本文就氧化还原地球动力学相关的基本原理和应用进行概括性总结.首先就地球内部的氧化还原状态进行简单介绍,包括近年来对地壳和地幔氧化还原状态的分布与演化特征的一些新认识以及已有研究中的一些问题和争议;在此基础上,对一些代表性强的相关深部地球动力学研究成果提供简要评述,包括早期地幔的氧化机制、早期地壳的快速生长、碳的熔融和冻结作用、氢的熔融和冻结作用、元素迁移和成矿作用、软流圈的低波速特征、核幔边界的有氧运动以及岩浆去气作用和产物.围绕地球的化学演化、物理性质和动力学过程等不同方向和不同领域,氧化还原地球动力学正在发挥着日益突出的独特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氧化还原地球动力学 氧化还原状态 地球内部过程
原文传递
Tb(Ⅳ)水合氧化物在不同酸中行为的研究(Ⅰ)——在HCl、HNO_(3)、HClO_(4)和HAc中的行为 被引量:1
7
作者 刘建民 马泰儒 +1 位作者 杨汝栋 李同双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1985年第6期534-538,共5页
本文研究了TbO_(2)·xH_(2)O在HCl、HNO_(3)、HClO_(4)和HAc中的存在状态,通过对其光学性质、电学性质、聚沉值的研究,证实TbO_(2)·xH_(2)O在这些酸中均以带正电荷的胶体状态存在.对所得胶体的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及溶胶中Tb(Ⅳ... 本文研究了TbO_(2)·xH_(2)O在HCl、HNO_(3)、HClO_(4)和HAc中的存在状态,通过对其光学性质、电学性质、聚沉值的研究,证实TbO_(2)·xH_(2)O在这些酸中均以带正电荷的胶体状态存在.对所得胶体的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及溶胶中Tb(Ⅳ)水合氧化物的氧化还原动力学进行了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氧化还原动力学 (Ⅳ) 水合氧化 光学性质 胶体状态 电学性质 聚沉值
下载PDF
单原子催化剂在锂硫电池中的应用
8
作者 陈超 雷源 +1 位作者 林展 张山青 《广东工业大学学报》 CAS 2023年第6期62-74,共13页
锂硫电池具有理论能量密度高、成本低、环境友好等优点,被认为是最有前景的下一代高能量密度电池之一。多硫化物的“穿梭效应”是阻碍锂硫电池商业化的关键问题。采用“催化”策略增强硫物种之间的氧化还原反应动力学已被证明是缓解“... 锂硫电池具有理论能量密度高、成本低、环境友好等优点,被认为是最有前景的下一代高能量密度电池之一。多硫化物的“穿梭效应”是阻碍锂硫电池商业化的关键问题。采用“催化”策略增强硫物种之间的氧化还原反应动力学已被证明是缓解“穿梭效应”的有效方法。单原子催化剂由于其均匀的金属活性中心、独特的电子特性和理论上100%的金属原子利用效率,在催化领域得到了广泛关注。近年来,单原子催化剂被引入到锂硫电池体系中,以实现硫物种之间转化反应的快速动力学。本文以影响单原子催化剂活性的几个关键因素为主线,综述了单原子催化剂在锂硫电池领域应用的主要进展,并对锂硫电池用单原子催化剂的前景进行了展望。本文对未来设计制备高活性的锂硫电池用单原子催化剂提供了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原子催化剂 锂硫电池 多硫化物 催化 氧化还原动力学
下载PDF
调控电催化剂电子结构促进锂硫电池多硫化物催化转化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3
9
作者 曾攀 袁程 +3 位作者 刘根林 郜杰昌 李彦光 张亮 《Chinese Journal of Catalysis》 SCIE EI CAS CSCD 2022年第12期2946-2965,共20页
锂硫电池具有高的理论能量密度(2600 Wh kg^(-1)),是传统金属氧化物正极和石墨负极组装的锂离子电池能量密度的3-5倍.同时,锂硫电池以单质硫作为活性物质,具有环境友好及价格低廉的优势,因此被认为是最具发展前景的电化学储能系统之一.... 锂硫电池具有高的理论能量密度(2600 Wh kg^(-1)),是传统金属氧化物正极和石墨负极组装的锂离子电池能量密度的3-5倍.同时,锂硫电池以单质硫作为活性物质,具有环境友好及价格低廉的优势,因此被认为是最具发展前景的电化学储能系统之一.然而,锂硫电池的商业化应用仍面临诸多挑战和障碍,比如单质硫和放电产物硫化锂的绝缘特性,活性物质充放电过程中的体积变化以及多硫化物穿梭导致的活性物质不可逆损失、低的库伦效率及差的循环稳定性等.对于单质硫及放电产物的绝缘特性,可通过构建高导电的网络结构或者减小硫颗粒尺寸来克服.对于充放电过程中活性物质的体积变化问题,可通过制备柔性电极或者设计具有分级多孔的三维网络结构材料来克服.唯独对多硫化物的穿梭问题,还没有找到一种方案来有效解决.锂硫电池前期的研究工作主要通过调控载体材料的物理结构实现对多硫化物的物理及化学吸附,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多硫化物的穿梭.然而多硫化物穿梭的产生不仅仅与多硫化物的迁移扩散有关,更与载体材料界面处多硫化物迟缓的氧化还原转化有关.当载体材料界面处多硫化物无法实现快速转化时就会导致界面处多硫化物的富集,进而导致严重的穿梭效应.因此,引入各类电催化材料来加速多硫化物的氧化还原转化被认为是更有效抑制穿梭效应的策略之一.目前已报道的锂硫电池综述大多侧重从催化材料本身的物理及化学结构特性出发进行归纳总结,但是对于催化材料本身的电子结构与催化活性间的关系鲜有探讨.实际上,电催化剂的电子结构在改善催化剂的催化活性进而加速多硫化物氧化还原转化方面起着决定性作用,因此合理调控电催化剂的电子结构对于抑制穿梭效应,进而提高锂硫电池的电化学性能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本文全面概述了锂硫电池中电催化剂电子结构的调控策略,包括但不限于空位工程、杂原子掺杂、单原子掺杂、能带调节、合金化及异质结构工程等.此外,分析了设计高效电催化剂,构建高能量密度和长寿命锂硫电池的未来发展前景和面临的挑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锂硫电池 催化效应 电子改性 穿梭效应 氧化还原动力学
下载PDF
序言:庆祝杨裕生院士九秩华诞专辑
10
作者 张浩 曹高萍 +1 位作者 骞伟中 张强 《电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1-3,共3页
杨裕生,江苏如皋人,核试验技术专家、分析化学家、电化学专家。1952年毕业于浙江大学化工系,1960年底于苏联科学院地球化学与分析化学研究所留学回国。1963年奉调参加核试验基地研究所的筹建,历任该所研究室副主任、主任、副所长、所长... 杨裕生,江苏如皋人,核试验技术专家、分析化学家、电化学专家。1952年毕业于浙江大学化工系,1960年底于苏联科学院地球化学与分析化学研究所留学回国。1963年奉调参加核试验基地研究所的筹建,历任该所研究室副主任、主任、副所长、所长、核试验基地科技委主任,1988年被授予少将军衔。1990年调任防化研究院研究员,1995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杨裕生先生在核试验技术、放射分析化学等领域,开创了中国核爆炸烟云取样和分析研究,领导建立了我国的核烟云取样技术,在首次核试验中任取样队长,荣立二等功;在氢弹发展阶段,建立了高空火箭取样和无人机取样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导电碳框架 纳米羟基磷灰石 反应界面 改性隔膜 氧化还原反应动力学 锂硫电池
下载PDF
用纳米羟基磷灰石@多孔碳构建锂硫电池高效反应界面
11
作者 汪佳裕 仝学锋 +5 位作者 彭启繁 关越鹏 王维坤 王安邦 刘乃强 黄雅钦 《电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110-122,共13页
由于正极活性物质硫具有能量密度高、成本低廉和储量丰富等优点,锂硫(Li-S)电池受到了人们的极大关注。然而,锂硫电池充放电过程中产生的多硫化锂的“穿梭效应”严重阻碍了其实用化进程。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本研究借助动物软骨的组成和... 由于正极活性物质硫具有能量密度高、成本低廉和储量丰富等优点,锂硫(Li-S)电池受到了人们的极大关注。然而,锂硫电池充放电过程中产生的多硫化锂的“穿梭效应”严重阻碍了其实用化进程。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本研究借助动物软骨的组成和结构特点,制备了纳米羟基磷灰石@多孔碳(nano-HA@CCPC)复合材料,并以此设计了面向正极的锂硫电池隔膜涂层。研究表明,纳米羟基磷灰石不仅对多硫化物具有吸附固定作用,并且对多硫化锂的转化具有催化作用,加快了多硫化锂的氧化还原动力学,有效地提升了活性物质硫的利用率。另外,软骨基碳复合材料的多孔结构形成了很好的导电网络,为电化学反应提供了优良的电子传导路径;也有利于电解液的浸润,加快了离子传输;碳的氮原子掺杂进一步限制了多硫化物的穿梭效应。因此,采用nano-HA@CCPC隔膜涂层的锂硫电池表现出较长的循环寿命、低的容量损失以及高的倍率性能。在0.5 C下,循环325次后,电池仍然能保持815 m Ah·g^(-1)的放电比容量,并且每次的容量衰减率仅为0.051%。nano-HA@CCPC的设计制备将为锂硫电池的发展提供新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导电碳框架 纳米羟基磷灰石 反应界面 改性隔膜 氧化还原反应动力学 锂硫电池
下载PDF
锂硫电池中能同时实现多硫化锂的物理阻挡与化学电催化作用的隔膜修饰层
12
作者 吴庆柱 李莉媛 +5 位作者 郑雨爽 彭波 徐杰 吴孔林 夏爱林 马连波 《Science China Materials》 SCIE EI CAS CSCD 2024年第1期107-115,共9页
锂硫电池的实际应用仍受制于一些挑战,包括氧化还原动力学缓慢和由此引发的穿梭效应等.为解决这些问题,我们巧妙合成了一种由FeS_(2)和分等级多孔碳结构(PCF)组成的隔膜修饰层.这种新颖的结构能同时实现对多硫化锂的物理阻挡与化学电催... 锂硫电池的实际应用仍受制于一些挑战,包括氧化还原动力学缓慢和由此引发的穿梭效应等.为解决这些问题,我们巧妙合成了一种由FeS_(2)和分等级多孔碳结构(PCF)组成的隔膜修饰层.这种新颖的结构能同时实现对多硫化锂的物理阻挡与化学电催化效应.多硫化锂扩散实验证实PCF修饰的隔膜能够阻挡多硫化锂的渗透,而飞行时间二次离子质谱表明FeS_(2)能催化多硫化锂快速转化.因此,修饰后的锂硫电池表现出优异的倍率性能(5 C时比容量达764 mA h g^(-1))及显著的长循环稳定性(1 C时循环500次后比容量为698 mA h g^(-1)).值得注意的是,修饰后的锂硫电池最高面积容量为7.52 mA h cm^(-2),并且能够在较宽温域(-20至60°C)保持高循环稳定性.本研究为隔膜修饰层的高效应用提供了有价值的见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飞行时间二次离子质谱 锂硫电池 隔膜 电催化作用 分等级 循环稳定性 氧化还原动力学 高效应用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