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下蜀黄土中记录的氧同位素3阶段(MIS3)特殊暖湿现象 被引量:6
1
作者 张茂恒 夏应菲 +2 位作者 孟景闻 赖忠平 汪永进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9-15,共7页
下蜀黄土在第四纪古气候研究上具有独有的区位特征,对南京李家岗下蜀黄土剖面上部的近20m进行野外观察和室内研究,划分出5层黄土和5层古土壤,按5cm间距采集了Rb/Sr、色度、磁化率和粒度样品,并在剖面和可追索的相邻剖面上采集了12个光... 下蜀黄土在第四纪古气候研究上具有独有的区位特征,对南京李家岗下蜀黄土剖面上部的近20m进行野外观察和室内研究,划分出5层黄土和5层古土壤,按5cm间距采集了Rb/Sr、色度、磁化率和粒度样品,并在剖面和可追索的相邻剖面上采集了12个光释光测年样品。通过气候代用指标与深海氧同位素及古里雅冰芯、马兰黄土等的对比,结合光释光测年,对南京李家岗下蜀黄土进行气候地层划分,对比结果将下蜀黄土划分出分别相当于MIS2~MIS5的4个气候旋回。气候意义的分析表明,各代用指标具有良好的可对比性,显示了氧同位素3阶段明显的特殊暖湿特征,并且其所反映的气候变化过程和强度与青藏高原及西部黄土具有明显的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同位素3阶段 暖湿现象 下蜀黄土
下载PDF
深海氧同位素第3阶段时期东亚季风区大气湍流特征 被引量:12
2
作者 秦小光 蔡炳贵 刘东生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31-40,共10页
深海氧同位素第 3阶段是末次冰期中的一段特殊时期 ,与全新世存在一定的相似性。为了深入分析深海氧同位素第 3阶段时期的大气环境特征 ,本文利用黄土粒度的多组分特征 ,根据流体力学原理 ,指出其动力学原因是粉尘在搬运过程中风力、湍... 深海氧同位素第 3阶段是末次冰期中的一段特殊时期 ,与全新世存在一定的相似性。为了深入分析深海氧同位素第 3阶段时期的大气环境特征 ,本文利用黄土粒度的多组分特征 ,根据流体力学原理 ,指出其动力学原因是粉尘在搬运过程中风力、湍流和颗粒重力共同作用下形成的分选结果 ;黄土 -古土壤粒度分布中的粗、中粒组分中值粒径近似反映了源区起尘时和沉降区降尘时近地表大气湍流强度的变化。对渭南地区黄土剖面的分析发现 ,末次冰期深海氧同位素第 3阶段以来在中国黄土区存在大致以 4千年为周期交替出现的强湍流期与弱湍流期 ,强湍流期对应于降温事件 ,如Heinrich事件 ,并存在着 3种源区环境控制的不同大气湍流类型 ;在深海氧同位素第 3阶段粉尘源区和沉降区都存在两种不同大气环境类型在时间上的频繁同步交替 ,具有高度的不稳定性和周期性波动特点 ,与末次冰盛期的大气环流模式可能相似 ,而与全新世不同 ;同时在该时期的强湍流降温期源区进退较明显、沉降区环境稳定 ,而弱湍流期源区较稳定、沉降区大气环境变化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海同位素3阶段 黄土 粒度 大气湍流强度 东亚季风区 大气环流
下载PDF
基于光释光测年的中国黄土中氧同位素阶段2/1和3/2界限位置及年代的确定 被引量:38
3
作者 赖忠平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883-891,共9页
文章简要总结了近几年来在确定黄土中氧同位素阶段2/1和3/2界线位置、年代以及与此相关的光释光测年方面的最新进展。在黄土与全球变化的研究中,更新世与全新世界线的位置及其年代的确定始终难于解决。常用的方法是用磁化率曲线来定性... 文章简要总结了近几年来在确定黄土中氧同位素阶段2/1和3/2界线位置、年代以及与此相关的光释光测年方面的最新进展。在黄土与全球变化的研究中,更新世与全新世界线的位置及其年代的确定始终难于解决。常用的方法是用磁化率曲线来定性确定这一界线,而其年代则从别处引用。近几年来光释光测年的一些最新进展为黄土高分辨率的光释光年代序列提供了条件,基于高分辨率光释光测年的沉积速率模型较好地解决了这一难题。由于冰期时黄土沉积速率较高,而间冰期(或间冰阶)时沉积速率相对较低,沉积速率模型认为,沉积速率变化的拐点即是冰期和间冰期的界线。运用这一模型,测算得出甘肃省临夏盆地塬堡剖面氧同位素阶段2/1和3/2界线的年代分别为13.48±1.15ka和25.8±2.1k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 光释光测年 沉积速率模型 同位素阶段2/1和3/2界线的位置及年代
下载PDF
苏北平原MIS 3阶段海侵事件的沉积记录 被引量:20
4
作者 张振克 谢丽 +3 位作者 张云峰 徐军 李书恒 王颖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883-891,共9页
MIS 3阶段的气候与环境是古气候与古环境研究的热点,该阶段中国沿海地区的海侵过程是沿海平原环境演化的重要事件。根据苏北平原宝应By1钻孔的^(14)C年代结果和沉积特征、微体生物组合特点,确认苏北平原MIS 3阶段存在明显的海侵事件,潮... MIS 3阶段的气候与环境是古气候与古环境研究的热点,该阶段中国沿海地区的海侵过程是沿海平原环境演化的重要事件。根据苏北平原宝应By1钻孔的^(14)C年代结果和沉积特征、微体生物组合特点,确认苏北平原MIS 3阶段存在明显的海侵事件,潮滩与泻湖相沉积层的厚度约7m,深度在By1孔19~26m,海相层位于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典型末次冰盛期的硬粘土层之下,^(14)C年代在距今26~39ka之间,属于MIS 3阶段的沉积,岩芯沉积物的沉积构造以水平的薄层砂质粉砂沉积为主。沉积物中大量的海相有孔虫壳体在研究的岩芯段中是最丰富的;此外,还发现咸水环境下的Sinocytheridea impressa(Brady),Spinileberis pulchra与Spinileberis furuyaensis,Neomonoceratina chenae Zhao,Keijella bisanensis(Okubo)等形类壳体;该段岩芯中的植物残体、碳屑也很丰富,有机质含量丰富,显示比较封闭的弱动力环境,指示了潮滩、泻湖沉积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北平原 海侵事件 沉积环境 同位素3阶段(mis 3)
下载PDF
MIS3晚期典型阶段气候模拟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21
5
作者 于革 赖格英 +1 位作者 刘健 施雅风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12-24,共13页
我国大量地质资料反映了全球海洋氧同位素 3阶段 (MIS 3)晚期具有间冰阶海侵、暖湿的气候环境特征。对这一阶段的气候成因论证 ,将为现代温室效应的气候增温提供重要的历史相似型。本文使用含有陆面过程的全球 9层大气环流谱模式 (AGCM ... 我国大量地质资料反映了全球海洋氧同位素 3阶段 (MIS 3)晚期具有间冰阶海侵、暖湿的气候环境特征。对这一阶段的气候成因论证 ,将为现代温室效应的气候增温提供重要的历史相似型。本文使用含有陆面过程的全球 9层大气环流谱模式 (AGCM +SSiB) ,采用地球轨道参数驱动的太阳辐射、北半球第四纪冰盖和东亚植被预置的下垫面对 35kaB .P .气候进行了敏感性模拟试验。研究结果表明 :(1 )MIS 3晚期中、低纬度大部分大陆全年温度增加 ,欧亚大陆腹地气温增高主要是冬季增温贡献 ,反映太阳辐射变化通过大气环流作用引起的更加显著的气候效应。南北海陆水汽交换的加强首先使低纬度季风区降水收益。 (2 )相当于LGM 50 %规模的第四纪冰盖不仅仅具有高纬度区降温效应 ,还强化了辐射纬向差异造成的南北温差 ,从而增强了水汽从低纬度区向高纬度区输送的能力 ,使青藏高原、南亚和非洲季风区的降水进一步增加。 (3) 35kaB .P .东亚植被对辐射的低纬度区增温具有增强效应 ,而对冰盖高纬度区降温具有减缓效应 ,结果扩大了欧亚内陆的降水增加范围 ,使中国高降水带向北推移。 (4)中国各大区域 35kaB .P .气候类型不尽相同。当中国东部与太平洋在同纬度带的热力差异减小时 ,东西向水汽输送减弱 ,造成东部沿海降水减少 ;但当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is 3 气候模拟 辐射-环流效应 冬季增温 降水带 深海同位素3阶段 古气候
下载PDF
MIS3阶段以来黄骅北部地区潮坪地层中的微体生物群(英文) 被引量:13
6
作者 王强 袁桂邦 +2 位作者 胡云壮 张玉发 柴靖婧 《微体古生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1-18,共18页
依据渤海湾湾顶南侧、古黄河三角洲河北省黄骅市北部地区13个钻孔岩芯材料微体古生物学研究,以及地球化学背景、沉积构造分析,本文确定了自相当海洋氧同位素MIS3阶段以来中潮坪、高潮坪、淡水注入的潮坪、潮汐通道、分支河道及边滩、牛... 依据渤海湾湾顶南侧、古黄河三角洲河北省黄骅市北部地区13个钻孔岩芯材料微体古生物学研究,以及地球化学背景、沉积构造分析,本文确定了自相当海洋氧同位素MIS3阶段以来中潮坪、高潮坪、淡水注入的潮坪、潮汐通道、分支河道及边滩、牛轭湖、贫营养湖、滨海湿地与富营养湖、泛滥平原-泛滥盆地等不同沉积地层中的微体生物(有孔虫、海相与非海相介形类)分布特征。在MIS3阶段高潮坪-低地沉积之后,河口与相邻低地依然持续或断续出现海相微体生物,个别钻孔中其分布甚至延续到末次盛冰期低海面地层中,但是基本都是广盐种和低盐种。这一现象与沿海构造沉降背景下河口位置长期向陆迁移,微体生物随短暂的强潮及突发的风暴潮搬运、甚至与风、水和鸟的搬运作用有关;远离古河道地点则无此现象。这些海侵事件与全球海面变化和古海面高度无关。与渤海湾顶北侧天津沿海相比,黄骅北部未见天津沿海确定的全新世早期潮下带砂质沉积单元,以及相应的微体生物群,应与当时天津沿海构造沉降速率较高有关。在三角洲与潮坪研究中,微体古生物学发挥了重要作用,而不仅是记述内容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体“化石” 潮坪沉积 海洋同位素3阶段 海面变化 黄河三角洲平原 河北省黄骅地区 渤海湾西岸
下载PDF
MIS3阶段千年尺度突变事件在中国石笋δ^(13)C记录中的印迹
7
作者 罗雪琳 周颖 +3 位作者 付天祥 聂旻敏 梁怡佳 董进国 《中国岩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636-647,共12页
基于山西阳泉市莲花洞石笋8个^(230)Th年代和109个δ^(13)C数据,获取了末次冰期54.5~41.1 ka BP期间平均分辨率为120年的δ^(13)C记录。综合对比亚洲季风区29°~41°N之间5条独立定年的、高分辨率石笋δ^(13)C记录表明:不同洞... 基于山西阳泉市莲花洞石笋8个^(230)Th年代和109个δ^(13)C数据,获取了末次冰期54.5~41.1 ka BP期间平均分辨率为120年的δ^(13)C记录。综合对比亚洲季风区29°~41°N之间5条独立定年的、高分辨率石笋δ^(13)C记录表明:不同洞穴石笋δ^(13)C记录在相同生长时段具有较好的重现性,δ^(13)C指标能够有效指示洞穴上覆地区土壤CO_(2)产率,从而反映洞穴外部环境与季风气候的变化。δ^(13)C记录的5个千年尺度亚洲夏季风增强事件在定年误差范围内响应于格陵兰冰芯记录的Dansgaard-Oeschger(DO)10~14事件,而2个弱季风过程与北大西洋钻孔记录Heinrich 5和Heinrich 5a事件密切联系。这种石笋δ^(13)C记录的空间一致性表明亚洲夏季风及其控制下的区域生态环境波动在千年尺度上通过海-气耦合响应于北高纬气候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高原 石笋δ^(13)C记录 深海同位素3阶段 气候突变事件
下载PDF
黄土高原马兰黄土记录的MIS3温湿气候 被引量:45
8
作者 李玉梅 刘东生 +2 位作者 吴文祥 韩家楙 洪业汤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69-76,共8页
对位于关中盆地的大荔地区甜水沟和垣雷两个剖面末次冰期 -间冰期旋回的碳酸盐和有机质碳同位素组成、磁化率和频率磁化率进行了系统研究 ,初步讨论了MIS 3后期 (即MIS 3a)的“高温大降水事件”对黄土高原南部气候和植被的影响。在 40~... 对位于关中盆地的大荔地区甜水沟和垣雷两个剖面末次冰期 -间冰期旋回的碳酸盐和有机质碳同位素组成、磁化率和频率磁化率进行了系统研究 ,初步讨论了MIS 3后期 (即MIS 3a)的“高温大降水事件”对黄土高原南部气候和植被的影响。在 40~ 30kaB .P .的MIS 3a时期 ,大荔地区气候总体表现为湿润、温暖 ,植被覆盖程度高 ,植被中C4植物的相对含量增加 ,土壤发育较好。中国大陆黄土 -古土壤序列在MIS 3的磁化率较之末次冰期的其他时段均有所增加 ,但不同地区的增幅各不相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高原 “高温大降水事件” 黄土 古环境 mis 3 磁化率 深海同位素3阶段
下载PDF
哈萨克斯坦Tramplin剖面孢粉记录的MIS3a环境变化 被引量:1
9
作者 黄昌庆 Liu Kambiu +3 位作者 冯兆东 冉敏 杨奇丽 张晓森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49-154,共6页
利用AMS 14 C测年,通过对哈萨克斯坦南部Tramplin黄土-古土壤沉积剖面的孢粉分析,揭示了中亚干旱区深海氧同位素(MIS)3a阶段植被和气候演化历史:41.4ka B.P.以前,植被为蒿属植物占优势的荒漠草原,气候干旱;41.4~40ka B.P.,植被为蒿草草... 利用AMS 14 C测年,通过对哈萨克斯坦南部Tramplin黄土-古土壤沉积剖面的孢粉分析,揭示了中亚干旱区深海氧同位素(MIS)3a阶段植被和气候演化历史:41.4ka B.P.以前,植被为蒿属植物占优势的荒漠草原,气候干旱;41.4~40ka B.P.,植被为蒿草草原,气候湿润程度增加;40~36ka B.P.,植被为蒿属植物占优势的荒漠草原,气候湿润程度轻微下降;36~33ka B.P.,植被为蒿草草原,气候湿润程度增加;33~30ka B.P.,植被为蒿属植物占优势的荒漠草原,湿润程度轻微下降;30~28ka B.P.,植被为蒿草草原,气候湿润程度轻微上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亚干旱区 深海同位素3a阶段 孢粉 气候变化 植被
下载PDF
末次冰期MIS 2阶段沙漠-黄土过渡带萨拉乌苏河流域环境演变记录 被引量:1
10
作者 张成君 张菀漪 +4 位作者 张丽 张静雅 程明明 王小雨 李保生 《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 CAS 2017年第4期551-562,共12页
对毛乌素沙漠南缘米浪沟湾地层(位于沙漠-黄土过渡带萨拉乌苏河流域)沉积物粒度、总有机碳(TOC)、碳酸盐碳氧同位素组成以及有机分子化合物正构烷烃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MIS2阶段(6.0~16.5m、11~30ka BP)主要以湖沼相(砂质粉砂)-古土壤... 对毛乌素沙漠南缘米浪沟湾地层(位于沙漠-黄土过渡带萨拉乌苏河流域)沉积物粒度、总有机碳(TOC)、碳酸盐碳氧同位素组成以及有机分子化合物正构烷烃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MIS2阶段(6.0~16.5m、11~30ka BP)主要以湖沼相(砂质粉砂)-古土壤(泥质粉砂)-河流相(粉砂质砂)组成;总有机碳在湖沼相和古土壤沉积物中较高,而在河流相沉积物中较低;在23~29ka BP期间,正构烷烃主要以C_(27)、C_(29)、C_(31)为主,指示了稀疏森林草原特征;在17~19ka BP期间,沉积物中正构烷烃虽然仍以C_(27)、C_(29)、C_(31)为主,但明显低碳数和中等碳数正构烷烃含量增加,指示了森林草原和较长时间淡水湖泊环境;19~23ka BP期间为该地区末次盛冰期,干冷状态下风沙活动强烈;全新世中期2.3ka BP左右至8.0ka BP左右主要以指示菌藻源的C14~C18为主峰碳,为荒漠草原和分散湖泊或水洼环境;MIS 2阶段主要以西风环流水汽输入为主,全新世期间则由夏季风带来降雨;处于季风边缘的沙漠-黄土过渡带,极端干冷环境下冬季风盛行,风沙活动增强,凉湿气候条件有利于植被的繁盛;较高的温度下,尽管绝对降雨量有所增加,但干燥度增加更明显时,生态环境仍然面临恶化的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末次冰期 mis 2阶段 湖沼相 正构烷烃 同位素 西风环流 夏季风 萨拉乌苏河流域
下载PDF
华北石笋记录的深海氧同位素阶段(MIS)7e时期百年尺度季风崩溃事件
11
作者 段武辉 谭明 +4 位作者 王立胜 王学锋 马志邦 崔琳琳 肖正逸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2979-2991,共13页
由于缺乏高分辨率的古气候记录,深海氧同位素阶段(Marine Isotope Stage,MIS)7e期间(倒二间冰期第一个峰值时期)是否存在百年尺度气候波动,目前仍不清楚.本研究提供了一条华北地区年代际分辨率的石笋δ^(18)O记录,时间跨度为242.3~236.8... 由于缺乏高分辨率的古气候记录,深海氧同位素阶段(Marine Isotope Stage,MIS)7e期间(倒二间冰期第一个峰值时期)是否存在百年尺度气候波动,目前仍不清楚.本研究提供了一条华北地区年代际分辨率的石笋δ^(18)O记录,时间跨度为242.3~236.8ka BP,涵盖了MIS7e时段.通过将该石笋记录与同一洞穴已发表的石笋记录结合,合成了KLSδ^(18)O记录.从倒三冰消期至MIS7e时期,KLSδ^(18)O呈下降趋势,与北半球夏季太阳辐射的上升趋势一致,进一步强调了北半球夏季太阳辐射在冰期/间冰期转换中的重要作用.倒三冰消期比MIS7e时期出现了更多大幅度、千年至百年尺度的同位素波动,说明冰盖的消退有助于气候异常的发生.新的石笋δ^(18)O记录显示,MIS7e时期发生了4次百年尺度的夏季风崩溃事件,分别发生在~242.1、~240.8、~239.3和~238.2ka BP,表明间冰期内部气候的不稳定性是普遍存在的.由于缺乏MIS7e时期太阳活动和淡水排放数据,尚无法对这些快速气候异常的驱动因素做出结论性判断.借鉴早全新世期间亚千年尺度气候异常的动力机制,初步推测淡水注入北大西洋和/或太阳辐照度的降低引起的经向翻转流减弱可能是MIS7e内部气候突变事件的潜在驱动因子.此外,降低的太阳辐照度也可能通过低纬过程引起气候异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北 石笋δ^(18)O记录 深海同位素阶段(mis)7e 百年尺度季风崩溃 淡水和/或太阳活动驱动
原文传递
神农架泥炭记录的MIS3阶段环境变化及千年尺度气候波动 被引量:15
12
作者 朱芸 赵志军 +2 位作者 陈晔 张茂恒 雷国良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55-166,共12页
地处典型东亚季风区的神农架大九湖盆地有华中地区面积最大、海拔最高的亚高山泥炭沼泽湿地。对盆地中心部位钻孔DJH-2中821~430cm泥炭沉积进行花粉浓缩物AMSC测年,经校正发现其沉积时段为59.8~26.1kaB.P,与MIS 3阶段相对应。研究显示... 地处典型东亚季风区的神农架大九湖盆地有华中地区面积最大、海拔最高的亚高山泥炭沼泽湿地。对盆地中心部位钻孔DJH-2中821~430cm泥炭沉积进行花粉浓缩物AMSC测年,经校正发现其沉积时段为59.8~26.1kaB.P,与MIS 3阶段相对应。研究显示,在MIS 3阶段研究区气候环境适宜植被的生长和有机质的保存,基于α-纤维素δ^(13)C重建的大气湿度显示平均为72%的湿度值总体略高于全新世晚期,且MIS 3早期(60~49kaB.P.)和晚期(38.5~26.1 kaB.P.)较高,大气湿度平均为75%和72%,中期(49.0~38.5kaB.P.)略低,平均69%,温度则由早期到晚期呈现逐渐降低趋势。高分辨率的泥炭记录显示千年尺度的气候变化呈现5个波动旋回,期间出现的4次冷干事件与H冷事件一一对应,并且存在多次暖(温)湿事件对应于D-O暖事件。此段沼泽沉积是大九湖对这一时期东亚夏季风强度明显增强的直接响应,与全球众多记录对比揭示出MIS 3阶段神农架泥炭记录在岁差尺度东亚夏季风环流强度主要受太阳辐射控制,其功率谱分析显示存在的多个显著周期为千年尺度上东亚夏季风强度主要受太阳输出量控制的观点提供了有力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农架大九湖 泥炭 mis 3阶段 a-纤维素碳同位素 大气湿度
原文传递
中国第四纪冰川演化序列与MIS对比研究的新进展 被引量:72
13
作者 赵井东 施雅风 王杰 《地理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7期867-884,共18页
近年来,随着多种可对冰川地形进行直接定年的测年技术的发展与应用,中国第四纪冰川研究取得了新进展,较为突出的是获得了大量与地貌地层关系相符的年代学资料、建立了冰川演化若干典型范例以及进一步确立了青藏高原构造隆升与冰川发育... 近年来,随着多种可对冰川地形进行直接定年的测年技术的发展与应用,中国第四纪冰川研究取得了新进展,较为突出的是获得了大量与地貌地层关系相符的年代学资料、建立了冰川演化若干典型范例以及进一步确立了青藏高原构造隆升与冰川发育的耦合关系。中国第四纪冰川演化序列与海洋氧同位素阶段(Marine Oxygen Isotope Stage,MIS)比较经历了2000年、2002年两次立案与改进。笔者基于近年来新测得的年代学数据、已建立的冰川演化序列以及青藏高原隆升与冰川发育的耦合关系等新的研究资料,提出了中国冰期与海洋氧同位素阶段比较的2011年改进方案,包括近百万年冰川变化的15个特征时段及其对应的时间与中国冰期名称等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第四纪冰川 中国冰期 海洋同位素阶段(mis) 中国西部 中国东部
原文传递
青藏高原年保玉则山末次冰期中期以来的湖泊演化与古冰川发育 被引量:15
14
作者 类延斌 张虎才 +3 位作者 尚华明 杨伦庆 雷国良 张文翔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132-139,共8页
冰蚀湖中的沉积物不仅记录了湖泊演化及气候变化的历史,还间接地反映冰川发育过程。年保玉则山(果洛山)下的希门错是在冰川强烈退缩后形成的一个典型冰蚀湖。从地域分布上讲,该区冰川发育遗迹分为4个部分,即上希门错以上、上希门错和希... 冰蚀湖中的沉积物不仅记录了湖泊演化及气候变化的历史,还间接地反映冰川发育过程。年保玉则山(果洛山)下的希门错是在冰川强烈退缩后形成的一个典型冰蚀湖。从地域分布上讲,该区冰川发育遗迹分为4个部分,即上希门错以上、上希门错和希门错之间、希门错出口附近和希门错以北6~10km处。前人依据冰碛物的暴露年龄和上覆黄土的热释光年代将上述4组冰碛物划分为4次冰进,包括形成于MIS3阶段的尼格曲冰期、形成于末次盛冰期的希门错冰期、以上希门错和希门错之间的冰碛物作为标志的末次冰消期和形成于全新世的新冰期。通过对采自希门错长达12.8m的岩芯研究发现,希门错自约38kaB.P.以来有连续的湖泊沉积,这一地质证据说明在湖泊存在的这段时间内,冰川规模都没有超过现在湖泊所在位置。希门错冰期的形成时代应该至少老于湖泊沉积物底界的年龄,即大于38kaB.P.,而并非末次冰盛期的产物;尼格曲冰期的形成时代则应该更老。文章还初步分析了湖泊沉积物与冰碛物测年结果代表的不同意义和差别及其造成不一致的原因,认为冰碛物的暴露年代和热释光年代均可能代表了冰川退缩后的年代,而不能代表冰川的形成和发育年龄,冰川存在的时间要比通过冰碛物所测的年代更老。进一步深入研究青藏高原典型冰蚀湖的形成时代、演化过程不仅有利于对湖泊气候环境记录的全面认识,也将为冰川形成与演化历史、特别是冰川形成年代和其他测年资料的科学解释提供可靠的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希门错 湖泊沉积 冰碛物年代 深海同位素3阶段
下载PDF
天山托木尔河流域第四纪冰川沉积序列及其初步年代学 被引量:14
15
作者 赵井东 王杰 上官冬辉 《冰川冻土》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628-633,共6页
托木尔河源于天山最大现代冰川作用中心托木尔峰西南坡的托木尔冰川,在第四纪冰期与间冰期的气候旋回中,遗留下了5套形态较为完整的冰川沉积.应用ESR测年技术对第一与第二级冰碛阶地(对应于第三套冰碛中地形较完整部分的冰碛,分布在托... 托木尔河源于天山最大现代冰川作用中心托木尔峰西南坡的托木尔冰川,在第四纪冰期与间冰期的气候旋回中,遗留下了5套形态较为完整的冰川沉积.应用ESR测年技术对第一与第二级冰碛阶地(对应于第三套冰碛中地形较完整部分的冰碛,分布在托木尔河大桥与古库瓦河汇合口之间)以及第五套最高冰碛平台进行测年,依据初步的测试结果并结合地貌地层学原理可得出:5套冰碛分别形成于小冰期、新冰期、末次冰期、MIS6和MIS12,每次冰川作用过程中还包含着若干次级的冰川波动.根据现存的冰碛地形可推得:新冰期、末次冰期与MIS6时的冰川为山谷冰川,规模最盛时冰川长分别为47 km、60 km、≥70 k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冰川地貌 冰期与间冰期旋回 海洋同位素阶段(mis) 天山
下载PDF
沙鲁里山更新世冰川作用及西南季风波动对末次冰期冰川作用的影响 被引量:26
16
作者 许刘兵 周尚哲 王杰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620-629,共10页
地处南亚季风区的沙鲁里山地区保留有丰富的第四纪冰川作用遗迹。文章通过ESR对冰碛物直接定年,结合冰碛地貌形态及其风化程度差异,结果表明沙鲁里山地区可能经历了4次规模较大的冰川作用。它们的ESR年代大约为19~16kaB.P.,48~43kaB.P... 地处南亚季风区的沙鲁里山地区保留有丰富的第四纪冰川作用遗迹。文章通过ESR对冰碛物直接定年,结合冰碛地貌形态及其风化程度差异,结果表明沙鲁里山地区可能经历了4次规模较大的冰川作用。它们的ESR年代大约为19~16kaB.P.,48~43kaB.P.,135kaB.P.和571kaB.P.,分别与深海氧同位素第2、第3、第6、第16阶段对应。自沙鲁里山最早冰川作用(571kaB.P.)以后,该区经历了较大规模的抬升作用。MIS2和MIS4期间西南季风微弱,降水稀少,气温严寒,南亚季风区冰川发育受到一定限制。MIS3早期和晚期夏季风强盛,降水丰富,温度较高,水热平衡状况有利于冰川发育;MIS3中期气温较低,夏季风较强盛,降水较丰富,这种冷湿组合的气候条件有利于冰川发育。南亚季风区,MIS3期间的冰川前进规模不亚于甚至在某些区域超过了末次盛冰期,其主要原因可能是受制于夏季风的降水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鲁里山 末次盛冰期 深海同位素3阶段 西南季风 ESR测年
下载PDF
天山乌鲁木齐河流域冰川地貌与冰期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被引量:9
17
作者 赵井东 施雅风 李忠勤 《冰川冻土》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118-125,共8页
乌鲁木齐河源于天山北列喀拉乌成山的北坡,区内保存着形态多样、较为清晰的第四纪冰川侵蚀与沉积地形.经过老中青数代人的考察研究,取得如下研究成果:1)查清了河源区冰川地形的分布与特征,运用冰川沉积学与地貌地层学原理对乌鲁木齐河... 乌鲁木齐河源于天山北列喀拉乌成山的北坡,区内保存着形态多样、较为清晰的第四纪冰川侵蚀与沉积地形.经过老中青数代人的考察研究,取得如下研究成果:1)查清了河源区冰川地形的分布与特征,运用冰川沉积学与地貌地层学原理对乌鲁木齐河出山口处的扇形地进行了冰川与非冰川成因的鉴别;2)基于地衣法、常规14 C与AMS14 C、TL、ESR、CRN(10Be)等多种定年方法的测年结果,并结合地貌地层学原理,建立了乌鲁木齐河流域小冰期、新冰期、末次冰期(MIS 2~4)、MIS 6与MIS12较完整的冰川演化序列,为我国第四纪冰川研究树立了一个典型范例.展望未来,乌鲁木齐河源区的冰川地貌演化模拟与古环境重建等需作进一步研究,喀拉乌成山南坡的冰川地形有待进行综合定年;若以乌鲁木齐河源流域冰期序列为参照,冰川发育与天山的构造抬升以及东、中与西段天山冰川发育是否具有一致性,天山地区是否保存有更老冰碛等科学问题尚待深入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第四纪冰川 冰川地貌 海洋同位素阶段(mis) 乌鲁木齐河 天山
下载PDF
东亚现代人来源的考古学思考:证据与解释 被引量:13
18
作者 李锋 高星 《人类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176-191,共16页
现代人的起源与扩散是当今古人类学界极具争议的问题。目前,"多地区进化"假说和非洲起源为主的"同化"假说是该争议的两大阵营。在"多地区进化"假说的基础上,立足中国的化石材料,吴新智提出了中国乃至东... 现代人的起源与扩散是当今古人类学界极具争议的问题。目前,"多地区进化"假说和非洲起源为主的"同化"假说是该争议的两大阵营。在"多地区进化"假说的基础上,立足中国的化石材料,吴新智提出了中国乃至东亚古人类"连续演化、附带杂交"的假说,认为中国的现代人主要由本地古老类型人类演化而来。本文从现代人扩散关键时段的考古材料出发,讨论氧同位素5~3阶段(大约13~3万年)考古材料在研究中国现代人形成中的作用和存在的挑战。首先,概括介绍现代人起源的主要假说和现代人扩散的假定路线——南线和北线的多重证据;其次,在此背景下,通过对中国境内考古材料的概括,分析不同石器技术可能反映的现代人来源;最后,简要探讨立足考古材料研究现代人起源与扩散的挑战。总体而言,氧同位素5~3阶段的旧石器考古材料支持中国北方南部和中国南方古人类的连续演化,同时也指示了非洲扩散而出的现代人人群自西北地区和南方地区进入中国的可能性。该模式支持中国古人类"连续演化、附带杂交"假说,然而我们也认识到中国现代人起源研究的考古基础仍十分薄弱,使用考古学材料研究现代人扩散的理论基础也需探讨。目前,细化、完善基础考古数据仍是中国旧石器时代考古学和古人类学学者努力的主要方向之一。如此,我们才能够更加有效地将人类化石与考古学证据融合,进而结合分子生物学的研究,更为全面地理解现代人的起源与演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现代人扩散 “连续演化 附带杂交” 同位素5~3阶段 石器技术
下载PDF
天山木扎尔特河流域的冰川地貌与冰期 被引量:6
19
作者 赵井东 王杰 刘时银 《地理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553-562,共10页
木扎尔特河流域位于天山最大现代冰川作用中心托木尔峰的东南坡,在第四纪冰期与间冰期气候旋回中,河谷与山麓带留下了4套形态清晰的冰川沉积。冰碛地形包含着丰富的古环境变化信息,对它们进行研究有助于认识该流域的冰川演化与重建该地... 木扎尔特河流域位于天山最大现代冰川作用中心托木尔峰的东南坡,在第四纪冰期与间冰期气候旋回中,河谷与山麓带留下了4套形态清晰的冰川沉积。冰碛地形包含着丰富的古环境变化信息,对它们进行研究有助于认识该流域的冰川演化与重建该地区的古环境。应用ESR测年技术,选用石英颗粒中对光照与研磨较敏感的Ge心作为测年信号,对该流域的第三套破城子多列终碛垅及其冰水沉积,第四套克孜布拉克冰碛剥蚀平原上覆河流相砾石沉积以及一出露完整的沉积剖面进行测年。结合地貌地层学原理以及其他古环境研究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可得出:河谷中第一套3~4列终碛垅形成于小冰期;第二套高大的吐盖别里齐终碛垅为新冰期冰进产物;破城子终碛垅沉积于MIS2~4;克孜布拉克冰碛形成于MIS6。破城子终碛垅地形及测年结果表明末次冰期冰川作用过程中该处至少存在3次大的冰进,可分别对应于MIS4、MIS3b与MIS2。MIS2与MIS3b时冰川为复合山谷冰川,MIS4与MIS6时为山麓冰川。末次冰期冰川作用过程中,古木扎尔特冰川长约92~99km,克孜布拉克冰期最盛时的古木扎尔特冰川长约120k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冰川地貌 ESR测年 海洋同位素阶段(mis) 木扎尔特河流域 天山
下载PDF
台西南深海底栖有孔虫及其5万年来冷泉微生境变迁记录 被引量:2
20
作者 苏新 曲莹 +5 位作者 陈芳 杨胜雄 周洋 崔鸿鹏 于翀涵 滕田田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255-275,共21页
为探讨冷泉区底栖有孔虫组合特征、受控因素及其冷泉微生境随时间的变迁,本文对台西南海盆取自九龙甲烷礁和海洋四号区冷泉区的973-4和973-5两根岩心展开了底栖有孔虫及其壳体氧碳同位素研究。测年结果揭示两根岩心为晚更新世约5万年来... 为探讨冷泉区底栖有孔虫组合特征、受控因素及其冷泉微生境随时间的变迁,本文对台西南海盆取自九龙甲烷礁和海洋四号区冷泉区的973-4和973-5两根岩心展开了底栖有孔虫及其壳体氧碳同位素研究。测年结果揭示两根岩心为晚更新世约5万年来海洋氧同位素期(MIS)MIS 3至MIS 1早期的沉积序列。两个站位共识别了底栖有孔虫79属233种,优势类别在973-4组合中为Uvigerina(23.3%)、Bulimina(10.71%)和Cibicidoides(9.87%),在973-5组合中是Bulimina(20.6%),两站位的组合优势和常见属种均以内生类别为主。有孔虫分异度显然同时受到正常深海环境因子TOC和沉积物粒度的影响。总体上,优势和常见类群与TOC相关性较弱,但与δ18 OUvigerinaspp.有不同程度的相关性,说明有孔虫还受冷泉特殊营养物质和流体因子影响。5万年来,973-4和973-5站位底栖有孔虫组合生活的冷泉微生境,经历了由双壳-自生碳酸盐岩(MIS 3至MIS 2早期)向双壳-菌席(MIS 2晚期至MIS 1早期)的变迁。底栖有孔虫的优势类群也随微生境的变迁而演替,如973-4站位MIS 3-MIS 1的优势类群依次为U.peregrina、Cibicidoide-Bulimina、U.vadescens和Cibicides,973-5站位为Chilostomella+Globobulimina、Cibicidoides、Bulimina。有孔虫壳体氧碳同位素特征也随时间改变,从MIS 3到MIS 2早期,在自生碳酸盐岩水岩交换背景下,具有富δ18 O和亏损δ13 C特点(3.5‰~4.49‰,-2‰^-0.2‰);MIS 2晚期-MIS 1早期因双壳和菌席的生物地球化学作用影响,具有略富集δ18 O和略微亏损δ13 C的特征(2.5‰~3.5‰,-1‰^-0.1‰)。自5万年来两个区甲烷渗漏逐渐减弱,其间发生了几次增强事件。973-4站位记录了1次持续时间约10ka的增强事件(35~25ka);973-5站位记录3次(45ka,35ka,14~12ka)。其中,45ka时海底上涌的甲烷通量可能最大,在海底表面形成水合物。35ka时的甲烷喷溢增强事件可能为区域性事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底栖有孔虫 同位素 冷泉微生境 mis 3-mis 1期 台西南盆地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