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颈动脉斑块与抗氨基甲酰化蛋白抗体水平的关系
1
作者 姚晓阳 卢凌鹏 +3 位作者 沈海涛 张传富 刘路遥 蒋秀娣 《血管与腔内血管外科杂志》 2024年第2期210-214,255,共6页
目的观察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颈动脉斑块与抗氨基甲酰化蛋白(CarP)抗体水平的关系。方法收集2021年1月至2023年9月于上海市第七人民医院住院治疗的100例ACS患者的临床资料,并按照年龄、性别进行配对,收集同期于上海市第七人民... 目的观察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颈动脉斑块与抗氨基甲酰化蛋白(CarP)抗体水平的关系。方法收集2021年1月至2023年9月于上海市第七人民医院住院治疗的100例ACS患者的临床资料,并按照年龄、性别进行配对,收集同期于上海市第七人民医院进行体检且无ACS病史的100例体检者的临床资料。将所有研究对象按照血清抗Car P抗体水平分为阴性组(n=108)和阳性组(n=92),阳性组分为低水平组(n=53,<抗Car P抗体水平中位检测值)和高水平组(n=39,≥抗Car P抗体水平中位检测值)。根据颈动脉斑块检查结果将ACS患者分为无斑块组(n=23)、稳定斑块组(n=34)和不稳定斑块组(n=43)。比较ACS患者与体检者的临床特征,不同颈动脉斑块类型ACS患者的抗Car P抗体水平、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肌钙蛋白水平,以及不同抗Car P抗体水平研究对象ACS的检出率和颈动脉斑块分布情况。结果ACS患者的吸烟比例、饮酒比例、高血压比例、糖尿病比例、高脂血症比例、体重指数、收缩压、血糖水平、总胆固醇水平、甘油三酯水平、抗Car P抗体阳性率、抗Car P抗体水平、不稳定颈动脉斑块比例均高于体检者(P<0.05)。无斑块组、稳定斑块组和不稳定斑块组患者的抗Car P抗体水平、抗Car P抗体阳性率、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以及肌钙蛋白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不稳定斑块组患者的抗Car P抗体水平、抗Car P抗体阳性率、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及肌钙蛋白水平均高于无斑块组和稳定斑块组患者(P<0.05)。高水平组ACS的检出率和不稳定颈动脉斑块的比例最高,阴性组、低水平组、高水平组ACS的检出率和不稳定颈动脉斑块的分布情况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清抗Car P抗体与ACS患者颈动脉斑块密切相关,与ACS的发生也有一定的关系,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颈动脉斑块 氨基甲酰化蛋白抗体
下载PDF
抗氨基甲酰化蛋白抗体在诊断类风湿关节炎中的应用价值
2
作者 李正芳 罗采南 +5 位作者 武丽君 吴雪 孟新艳 陈晓梅 石亚妹 钟岩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729-734,共6页
目的:探讨抗氨基甲酰化蛋白(carbamylated protein, CarP)抗体在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 RA)中的表达水平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2018年12月至2019年6月就诊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风湿免疫科的RA患者、非RA患者以及体... 目的:探讨抗氨基甲酰化蛋白(carbamylated protein, CarP)抗体在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 RA)中的表达水平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2018年12月至2019年6月就诊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风湿免疫科的RA患者、非RA患者以及体检中心健康对照人群的人口学资料、实验室检查结果及肌肉骨骼超声结果,采用间接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测定各研究对象血清中抗CarP抗体的浓度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共纳入259例研究对象,其中RA组158例(包括血清阴性RA 45例),非RA组59例,健康对照组42例。RA组患者抗CarP抗体浓度[8.31(5.22,15.26) U/mL]高于非RA组[4.50(3.35,5.89) U/mL]及健康对照组[3.46(2.76,4.92) U/mL];非RA组抗CarP抗体浓度与健康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0)。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ROC)曲线分析抗CarP抗体诊断RA的灵敏度58.2%、特异度93.1%,抗CarP抗体、抗环瓜氨酸多肽(cyclic peptide containing citrulline, CCP)抗体及类风湿因子(rheumatoid factor, RF)三者联合检测时灵敏度82.3%、特异度96.5%。抗CarP抗体在血清阴性RA患者中的阳性率为44.4%(20/45)。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 CRP)、红细胞沉降率(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 rate, ESR)、RF、葡萄糖-6-磷酸异构酶(glucose-6-phosphate isomerase, GPI)、抗CCP抗体、抗CarP抗体是RA发生的危险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抗CCP抗体、抗CarP抗体是RA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Spearman相关性分析发现,抗CarP抗体与肿胀关节数、压痛关节数、ESR、28个关节的疾病活动度评分(disease activity score for 28 joints, DAS28)、临床疾病活动指数(clinical disease activity index, CDAI)、简化疾病活动指数(simplified disease activity index, SDAI)无明显相关性(P>0.05)。有骨侵蚀RA组患者(88例)抗CarP抗体浓度高于无骨侵蚀RA组(70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抗CarP抗体对RA的诊断有一定的价值。RF、抗CCP抗体、抗CarP抗体三者联合检测可提高其诊断价值,抗CarP抗体可能是血清阴性RA的有效辅助诊断工具。RA患者血清中高水平的抗CarP抗体浓度可能提示骨侵蚀风险增加,应早期干预治疗,但仍需进一步队列研究随访观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节炎 类风湿 自身抗体 诊断 氨基甲酰化蛋白抗体
下载PDF
氨基甲酰化及抗氨基甲酰化蛋白抗体在类风湿性关节炎中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
3
作者 吴茜 刘玮玮 +2 位作者 孙英焕 祁萍 李光迪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2期1718-1720,共3页
类风湿性关节炎(RA)是一种常见的慢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发病机制不明。目前诊断RA的检验指标为抗瓜氨酸化蛋白抗体(ACPA)及类风湿因子(RF)。尽管ACPA及RF有较高的诊断价值,但仍需要探寻新的检验指标提高疾病的诊断率。氨基甲酰化是一种造... 类风湿性关节炎(RA)是一种常见的慢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发病机制不明。目前诊断RA的检验指标为抗瓜氨酸化蛋白抗体(ACPA)及类风湿因子(RF)。尽管ACPA及RF有较高的诊断价值,但仍需要探寻新的检验指标提高疾病的诊断率。氨基甲酰化是一种造成蛋白质结构及功能改变的非酶介导的翻译后修饰,与RA的发病有关。近年来研究发现,氨基甲酰化蛋白刺激机体产生的抗氨基甲酰化蛋白抗体作为新的指标,对RA有预测、诊断及判断预后的价值。本综述主要对氨基甲酰化、抗氨基甲酰化蛋白抗体以及它们在RA中的作用进行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类风湿性关节炎 氨基甲酰化 氨基甲酰化蛋白抗体 综述
下载PDF
抗氨基甲酰化蛋白抗体在类风湿关节炎合并肺间质病变早期诊断中的价值 被引量:9
4
作者 竺红 赵丽娟 +1 位作者 周艳 陈瑶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1003-1007,共5页
目的:探讨抗氨基甲酰化蛋白(carbamylated protein,CarP)抗体在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合并肺间质病变(interstitial lung disease,ILD)早期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选择2017年12月至2019年6月在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风湿免疫... 目的:探讨抗氨基甲酰化蛋白(carbamylated protein,CarP)抗体在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合并肺间质病变(interstitial lung disease,ILD)早期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选择2017年12月至2019年6月在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风湿免疫科住院确诊为RA的患者,收集病例资料及血清标本,依据胸部CT检查结果分为RA-ILD组及单纯RA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法测定各组血清中抗CarP抗体水平,分析其与RA-ILD的发生及其他实验室指标的相关性。组间计量资料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或Mann-Whitney U检验;组间计数资料比较采用卡方检验;采用绘制受试者工作曲线(ROC曲线)确定抗CarP抗体对诊断RA-ILD最佳截断值并分析其诊断效能,相关性分析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结果:RA-ILD组抗CarP抗体水平为21.14(12.29,29.75),明显高于单纯RA组的11.00(6.66,19.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A-ILD组抗CarP抗体阳性率(53%)高于单纯RA组(1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类风湿因子(rheumatoid factor,RF)及抗环瓜氨酸肽(cyclic citrullinated peptide,CCP)抗体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RA-ILD组年龄及疾病活动指数(disease activity score 28,DAS28)显著高于单纯R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A-ILD组男性和吸烟比例高于单纯RA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绘制R0C曲线显示抗CarP抗体对RA-ILD诊断的最佳截断值为20.56 U/mL,灵敏度为53.50%,特异度为84.20%,曲线下面积为0.76;Spearman相关性分析示RF、年龄与抗CarP抗体呈正相关(r=0.172,P=0.043;r=0.200,P=0.006);抗CarP抗体水平与DAS28评分、红细胞沉降率(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 rate,ESR)、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抗CCP抗体、关节肿胀数和关节压痛数均无相关性(P>0.05)。结论:RA-ILD患者中血清抗CarP抗体浓度高于单纯RA患者,提示抗CarP抗体在RA-ILD发生发展中可能具有一定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类风湿关节炎 氨基甲酰化蛋白抗体 肺间质病变
下载PDF
抗氨基甲酰化蛋白抗体对类风湿关节炎诊断价值的Meta分析 被引量:2
5
作者 陈飞宇 刘春永 +2 位作者 张萍 王蓉 李双华 《检验医学与临床》 CAS 2020年第1期62-65,共4页
目的采用Meta分析方法综合评价抗氨基甲酰化蛋白(CarP)抗体诊断类风湿关节炎(RA)的效果。方法通过检索Pubmed、万方、维普、CNKI 4个数据库,获得有价值的CarP抗体诊断RA的文献,直接或间接提取真阳性数(TP)、假阳性数(NP)、假阴性数(FN)... 目的采用Meta分析方法综合评价抗氨基甲酰化蛋白(CarP)抗体诊断类风湿关节炎(RA)的效果。方法通过检索Pubmed、万方、维普、CNKI 4个数据库,获得有价值的CarP抗体诊断RA的文献,直接或间接提取真阳性数(TP)、假阳性数(NP)、假阴性数(FN)、真阴性数(TN);采用Revman 5.3、Meta-Disc 1.4、Stata 14.0软件进行诊断试验Meta分析,采用加权法、非加权法及稳健法分别拟合筛查方法的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采用QUADAS-2的方法学质量评价体系进行总结。结果血清CarP抗体诊断RA灵敏度为0.43、特异度为0.92,阳性似然比为6.07,阴性似然比为0.65,AUC为9.43。结论CarP抗体对RA具有中等的诊断价值,特异度较高,但对RA诊断的灵敏度较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氨基甲酰化蛋白抗体 类风湿关节炎 META分析
下载PDF
血清抗氨基甲酰化蛋白自身抗体定量检测微阵列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的建立及应用 被引量:8
6
作者 姚晓阳 薛苗 +3 位作者 桂铁军 马晨芸 蒋秀娣 颜宏利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0期924-930,共7页
目的基于微阵列蛋白芯片技术自建检测抗氨基甲酰化蛋白(Car P)抗体的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对该方法的检测性能进行评价,并探讨该指标在类风湿性关节炎(RA)患者的初步临床应用价值。方法自建抗Car P抗体定量检测方法,评价该方法的精密度... 目的基于微阵列蛋白芯片技术自建检测抗氨基甲酰化蛋白(Car P)抗体的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对该方法的检测性能进行评价,并探讨该指标在类风湿性关节炎(RA)患者的初步临床应用价值。方法自建抗Car P抗体定量检测方法,评价该方法的精密度、最低检测限、线性范围、特异性等。以120例健康对照人群血清抗Car P抗体水平的第95分位为临界值,分析RA组、非RA组抗Car P抗体水平及阳性率;分析RA组抗Car P抗体与疾病活动性指标间的关联性。结果该方法检测高值和低值样本的精密度均<15%;线性范围可达(3. 31~1448. 18) AU/m L,抗Car P抗体与抗环瓜氨酸肽(CCP)抗体几乎不存在交叉反应。与健康对照组相比,RA组、抗CCP抗体阳性RA组和关节痛组患者抗Car P抗体水平显著升高,未分化结缔组织病组也升高。与健康对照组抗Car P抗体5%阳性率相比,RA患者的阳性率达28. 21%,抗CCP抗体阳性RA组阳性率达32. 2%;关节痛组阳性率为38. 89%,均显著升高;其余疾病组间则无统计学差异。RA患者抗Car P抗体水平与类风湿因子(RF)水平和血沉(ESR)均呈弱相关,与CRP和Ig G水平均呈中等相关。结论建立的定量检测抗Car P抗体的蛋白芯片化学发光法具有良好的检测精密度和较宽的线性范围,敏感性和特异性较好。抗Car P抗体检测对RA诊断和疾病的活动性评价有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氨基甲酰化蛋白抗体 类风湿性关节炎 微阵列蛋白芯片技术
下载PDF
血清学自身抗体阴性类风湿关节炎患者抗氨基甲酰化蛋白抗体的检测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4
7
作者 吴滔 陈楚涛 +5 位作者 杨莉娟 邹耀威 马剑达 徐延卉 贾磊 戴冽 《新医学》 CAS 2022年第4期243-248,共6页
目的 探讨血清学自身抗体阴性类风湿关节炎(RA)患者抗氨基甲酰化蛋白(CarP)抗体水平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纳入301例RA患者及55名健康体检者作为正常对照。收集患者的人口学特征和临床资料包括血清RF和抗环瓜氨酸肽(CCP)抗体水平,采用ELIS... 目的 探讨血清学自身抗体阴性类风湿关节炎(RA)患者抗氨基甲酰化蛋白(CarP)抗体水平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纳入301例RA患者及55名健康体检者作为正常对照。收集患者的人口学特征和临床资料包括血清RF和抗环瓜氨酸肽(CCP)抗体水平,采用ELISA检测IgG型抗CarP抗体水平。结果 根据正常对照组的第95个百分位数确定抗CarP抗体滴度的正常参考值范围为≤31 U/mL。在301例RA患者中,RF、抗CCP抗体及抗CarP抗体阳性率分别为74.8%(225/301)、75.1%(226/301)和15.9%(48/301)。其中RF阴性的RA患者、抗CCP抗体阴性的RA患者抗CarP抗体的阳性率分别为19.7%(15/76)和20.0%(15/75)。在RF阴性的RA患者中,若增加抗CCP抗体的检测,可使抗体阴性的RA患者减少39.5%(30/76);若增加抗CarP抗体的检测,可使抗体阴性的RA患者减少19.7%(15/76);若同时增加抗CCP抗体和抗CarP抗体的检测,可使抗体阴性的RA患者减少50.0%(38/76)。在46例RF和抗CCP抗体均阴性的血清阴性RA患者中,若增加抗CarP抗体的检测,可使血清阴性的RA患者减少17.4%(8/46)。结论 临床上增加抗CarP抗体的检测对血清学自身抗体阴性RA患者具有一定的补充诊断价值,血清阴性RA的诊断仍是临床目前的难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类风湿关节炎 氨基甲酰化蛋白抗体 类风湿因子 诊断 抗环瓜氨酸肽抗体
下载PDF
抗氨基甲酰化蛋白抗体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3
8
作者 管晓龙 虞伟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421-426,共6页
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是一种常见的,以关节慢性炎症性病变为主要临床表现的自身免疫病。抗氨基甲酰化蛋白(carbamylated proteins,Car P)抗体作为一种新发现的自身抗体指标在RA诊断、RA疾病前期筛查中具有潜在的研究... 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是一种常见的,以关节慢性炎症性病变为主要临床表现的自身免疫病。抗氨基甲酰化蛋白(carbamylated proteins,Car P)抗体作为一种新发现的自身抗体指标在RA诊断、RA疾病前期筛查中具有潜在的研究价值和重要的应用前景。文中就抗Car P抗体在RA以及相关自身免疫病中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以期为临床相关疾病的诊断及治疗提供新的研究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氨基甲酰化蛋白抗体 类风湿关节炎 自身免疫病
下载PDF
抗氨基甲酰化蛋白抗体在结缔组织病中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9
作者 董蓉蓉 杨清锐 麻贞贞 《新医学》 CAS 2023年第4期239-244,共6页
结缔组织病(CTD)是一种常见的慢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常累及多器官、多系统,其诊断不仅需要临床表现的支持,更有赖于特异性自身抗体的存在。抗氨基甲酰化蛋白(anti-CarP)抗体是近年来新发现的自身抗体,在多种CTD的诊断、分层及治疗评估中... 结缔组织病(CTD)是一种常见的慢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常累及多器官、多系统,其诊断不仅需要临床表现的支持,更有赖于特异性自身抗体的存在。抗氨基甲酰化蛋白(anti-CarP)抗体是近年来新发现的自身抗体,在多种CTD的诊断、分层及治疗评估中发挥重要作用。该文就anti-CarP抗体在CTD中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氨基甲酰化蛋白抗体 结缔组织病 类风湿关节炎 系统性红斑狼疮 系统性硬 干燥综合征
下载PDF
抗氨基甲酰化蛋白抗体在类风湿关节炎中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4
10
作者 滕玉竹 徐胜前 +4 位作者 童辉 王欣荣 纵何香 潘美娟 李婉君 《中华风湿病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211-216,共6页
RA是一种以滑膜炎为病理特征的慢性炎症性疾病。血清中自身抗体的检测提高了对RA的诊断,抗氨基甲酰化蛋白(Carp)抗体作为一种新型自身抗体,在RF和抗瓜氨酸蛋白抗体(ACPA)阴性的情况下可能有助于RA的诊断。
关键词 关节炎 类风湿 抗瓜氨酸蛋白抗体 氨基甲酰化蛋白抗体
原文传递
抗氨基甲酰化蛋白抗体联合抗环瓜氨酸肽抗体诊断类风湿关节炎的价值 被引量:2
11
作者 薄娜娜 刘丹丹 +3 位作者 张蓓 王伟远 吴沅皞 李会强 《江苏医药》 CAS 2022年第9期879-882,886,共5页
目的 探讨抗氨基甲酰化蛋白(CarP)抗体联合抗环瓜氨酸肽(CCP)抗体诊断类风湿关节炎(RA)的价值。方法 选取101例RA患者纳入RA组,35例非RA关节病变患者纳入疾病对照组,同期40例健康体检者纳入健康对照组。采用ELISA法测定三组抗CarP抗体和... 目的 探讨抗氨基甲酰化蛋白(CarP)抗体联合抗环瓜氨酸肽(CCP)抗体诊断类风湿关节炎(RA)的价值。方法 选取101例RA患者纳入RA组,35例非RA关节病变患者纳入疾病对照组,同期40例健康体检者纳入健康对照组。采用ELISA法测定三组抗CarP抗体和抗CCP抗体表达。分析抗CarP抗体和抗CCP抗体单独检测及并联试验诊断RA与临床诊断的一致性,通过四格表诊断试验分析诊断RA的准确性,ROC曲线分析抗CarP抗体和抗CCP抗体单独及联合检测诊断RA的价值。结果 RA组抗CCP抗体和抗CarP抗体表达高于疾病对照组和健康对照组(P<0.01)。抗CarP抗体和抗CCP抗体并联试验诊断RA与临床诊断的一致性较好(Kappa值=0.755,P<0.01),诊断RA的灵敏度和阴性预测值均提高。抗CarP抗体与抗CCP抗体联合检测诊断RA的AUC大于抗CarP抗体和抗CCP抗体单独检测(0.919 vs. 0.735和0.883)(P<0.05)。结论 抗CarP抗体在RA患者中高表达,其与抗CCP抗体并联试验诊断RA时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和阴性预测值,有望成为诊断早期RA及判断预后的血清学补充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类风湿关节炎 氨基甲酰化蛋白抗体 抗环瓜氨酸肽抗体
原文传递
抗氨基甲酰化蛋白抗体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的诊断价值
12
作者 姚晓阳 卢凌鹏 +3 位作者 沈海涛 马金苗 徐正 刘路遥 《中国医师杂志》 CAS 2023年第10期1557-1560,共4页
目的探讨抗氨基甲酰化蛋白(CarP)抗体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的诊断价值及其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之间的关系。方法选取2021年10月至2022年10月上海市第七人民医院收治的86例ACS患者纳入疾病组,36例非ACS伴颈动脉斑块患者纳入疾... 目的探讨抗氨基甲酰化蛋白(CarP)抗体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的诊断价值及其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之间的关系。方法选取2021年10月至2022年10月上海市第七人民医院收治的86例ACS患者纳入疾病组,36例非ACS伴颈动脉斑块患者纳入疾病对照组,同一时期41例健康体检者纳入健康对照组。应用自建微阵列蛋白芯片技术检测三组抗CarP抗体表达水平,分析抗CarP抗体对ACS患者的诊断效能,并应用Spearman相关分析抗CarP抗体表达与ACS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之间的关系。结果疾病组的抗CarP抗体表达水平显著高于疾病对照组和健康对照组(均P<0.01)。疾病组患者的抗CarP抗体检测诊断ACS与临床诊断的一致性较好(Kappa值=0.756,P<0.05),诊断ACS的准确度为89.53%、灵敏度为89.61%、特异度为88.89%、阳性预测值为98.57%、阴性预测值为50.00%。疾病组患者颈动脉不稳定斑块(软斑和混合斑)比例显著高于疾病对照组(P<0.05),颈动脉稳定斑块(硬斑)比例及严重颈动脉狭窄发生率显著低于疾病对照组(均P<0.05)。疾病组患者抗CarP抗体表达与颈动脉不稳定斑块呈正相关(P<0.05),与颈动脉稳定斑块呈负相关(P<0.05)。结论抗CarP抗体在ACS患者中的高表达及其在诊断ACS时所表现的高准确度、灵敏度、特异度及阳性预测性,使其有望成为早期诊断ACS及评估预后的血清学补充指标。不仅如此,抗CarP抗体与ACS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之间的相关性,更使得其有望成为预测ACS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的重要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氨基甲酰化蛋白 斑块 动脉粥样硬
原文传递
抗CarP抗体、抗PAD4抗体对类风湿关节炎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4
13
作者 韩红梅 李捷 +2 位作者 许闫 李艳 袁玉华 《广东医学》 CAS 2019年第9期1291-1295,共5页
目的探讨抗氨基甲酰化蛋白(CarP)抗体、抗肽酰基精氨酸脱亚氨酶4(PAD4)抗体对类风湿关节炎(RA)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129例RA患者及500例健康体检者外周血标本及实验室类风湿因子(RF)、抗环瓜氨酸肽(CCP)抗体检查结果。采用酶联免疫吸附... 目的探讨抗氨基甲酰化蛋白(CarP)抗体、抗肽酰基精氨酸脱亚氨酶4(PAD4)抗体对类风湿关节炎(RA)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129例RA患者及500例健康体检者外周血标本及实验室类风湿因子(RF)、抗环瓜氨酸肽(CCP)抗体检查结果。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健康体检对照组(500例),RA组(129例)标本血清抗PAD4抗体、抗CarP抗体。分析RA组患者抗PAD4抗体、抗CarP抗体两个指标与RF、抗CCP抗体结果的相关性。结果 (1) RA组抗CarP抗体和抗PAD4抗体诊断RA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阳性似然比、阴性似然比分别是31. 78%、34. 11%,96. 40%、95. 60%,69. 49%、67. 16%,84. 56%、85. 05%,8. 83、7. 93,0. 71、0. 68。(2) RA组抗PAD4抗体、抗CCP抗体、RF结果均为阴性的3例标本,抗CarP抗体结果阳性。(3)抗CCP抗体、RF检测RA组标本的阳性率是91. 47%,联合CarP检测的阳性率是93. 80%。结论抗CarP抗体可以作为抗CCP抗体和RF为阴性的RA患者的补充诊断指标,具有较高的特异性。未发现抗PAD4抗体较抗CCP抗体、RF对RA患者诊断的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类风湿 关节炎 肽酰基精氨酸脱亚氨酶4 氨基甲酰化蛋白抗体
下载PDF
抗蚜威对瓜蚜和桃蚜选择性机制的研究
14
作者 高希武 郑炳宗 《农药》 CAS 北大核心 1989年第2期1-2,共2页
试验结果表明,抗蚜威对瓜蚜和桃蚜的毒力明显不同,LC_(50)值相差约365倍。造成这种选择毒性的原因主要是由于瓜蚜种群中大多数个体的乙酰胆碱酯酶(AChE)对抗蚜威的敏感度降低了。其中AChE对底物的米氏常数(K_m)、与抗蚜威形成复合体的... 试验结果表明,抗蚜威对瓜蚜和桃蚜的毒力明显不同,LC_(50)值相差约365倍。造成这种选择毒性的原因主要是由于瓜蚜种群中大多数个体的乙酰胆碱酯酶(AChE)对抗蚜威的敏感度降低了。其中AChE对底物的米氏常数(K_m)、与抗蚜威形成复合体的解离常数(K_d)、双分子速率常数(Ki)以及氨基甲酰化常数(K_2)均有不同程度的变化,瓜蚜和桃蚜相差约1.5~4.2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桃蚜 瓜蚜 抗蚜威 氨基甲酰化常数 双分子速率常数 选择毒性 毒力 AChE 米氏常数 MYZUS
下载PDF
老年2型糖尿病并发脑梗死患者血清cLDL、sLOX-1水平与颈动脉狭窄及短期预后的关系 被引量:3
15
作者 杨滨泽 王爱明 +1 位作者 李飞 倪智妍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CAS 2022年第6期695-700,共6页
目的探讨老年2型糖尿病并发脑梗死(DMCI)患者血清氨基甲酰化低密度脂蛋白(cLDL)、可溶性凝集素样氧化低密度脂蛋白受体-1(sLOX-1)水平变化以及与颈动脉狭窄和短期预后的关系。方法选取2018年4月至2020年10月该院收治的老年DMCI患者104... 目的探讨老年2型糖尿病并发脑梗死(DMCI)患者血清氨基甲酰化低密度脂蛋白(cLDL)、可溶性凝集素样氧化低密度脂蛋白受体-1(sLOX-1)水平变化以及与颈动脉狭窄和短期预后的关系。方法选取2018年4月至2020年10月该院收治的老年DMCI患者104例作为DMCI组,单纯2型糖尿病患者103例作为DM组,另外选择100例健康对照者作为对照组。根据不同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CIMT)、颈动脉狭窄程度以及预后情况对DMCI患者进行亚组分组。采用夹心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测定血清cLDL、sLOX-1的水平。结果DMCI组患者血清cLDL、sLOX-1水平高于对照组和DM组(P<0.05)。DMCI组患者中血清cLDL、sLOX-1水平均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呈正相关(r=0.472、0.548,P<0.001)。随着颈动脉狭窄程度和CIMT的增加,血清cLDL、sLOX-1水平逐渐上升(P<0.05)。与预后良好组比较,预后不良组血清cLDL、sLOX-1水平显著上升(P<0.05)。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结果显示,血清cLDL、sLOX-1预测DMCI患者颈动脉狭窄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901(0.844~0.958)、0.861(0.787~0.936);预测短期预后的AUC为0.640(0.534~0.746)、0.685(0.583~0.787)。结论血清cLDL、sLOX-1水平升高与DMCI患者颈动脉狭窄和短期预后不良显著相关,检测血清cLDL、sLOX-1水平有望成为评价DMCI患者颈动脉狭窄程度和短期预后的生物标志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型糖尿病并发脑梗死 氨基甲酰化低密度脂蛋白 可溶性凝集素样氧低密度脂蛋白受体-1 颈动脉狭窄 短期预后
下载PDF
界面聚合制备PEI-SiO_2/HBPA纳滤膜及性能研究 被引量:3
16
作者 张小广 邓慧宇 +3 位作者 陈庆春 刘兴 段龙繁 邦宇 《广东化工》 CAS 2018年第6期1-5,21,共6页
采用端氨基超支化聚酰胺(HBPA)和均苯三甲酰氯(TMC)为功能单体,在聚丙烯腈超滤膜表面界面聚合制备纳滤膜,并将聚乙烯亚胺改性SiO_2(PEI-SiO_2)引入活性分离层中以调节膜性能。傅里叶全反射红外光谱、扫描电镜及EDS证实了活性分离层聚酰... 采用端氨基超支化聚酰胺(HBPA)和均苯三甲酰氯(TMC)为功能单体,在聚丙烯腈超滤膜表面界面聚合制备纳滤膜,并将聚乙烯亚胺改性SiO_2(PEI-SiO_2)引入活性分离层中以调节膜性能。傅里叶全反射红外光谱、扫描电镜及EDS证实了活性分离层聚酰胺的形成及PEI-SiO_2的成功引入。结果表明,当PEI-SiO_2加入量在0.01~0.04 g之间变化时,膜通量均较未加样品膜有所提高,超过0.04 g后,继续增加用量,通量减小。此外,5 min的聚合反应足以在超滤膜表面形成活性分离层得到纳滤膜,继续延长反应时间,通量逐渐下降,脱盐率呈现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本实验范围内,当PEI-SiO_2加入量为0.02 g,HBPA浓度为1.2 wt%;TMC为0.5 wt%,反应时间为10 min时,制备所得NF8膜的性能最佳。该膜对1000 mg/L的MgSO_4和CoCl_2中钴离子的脱除率分别为84.6%和93.3%,当操作压力从0.2 MPa逐渐增加到0.8 MPa时,Co^(2+)脱除率稳定在94%左右,通量则逐渐增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滤膜:端氨基超支聚酰胺:均苯三甲酰 PEI—SiO2 界面聚合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