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二次检索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共找到350篇文章
< 1 2 1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动物组织中氨苯砜及其代谢产物残留量的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 被引量:11
1
作者 田云 岳振峰 +4 位作者 叶卫翔 赵凤娟 侯乐锡 饶丽 郑必胜 《分析测试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88-92,共5页
建立了动物组织中氨苯砜及其代谢产物N-乙酰氨苯砜的液相色谱-电喷雾串联质谱检测方法(HPLC-ESIMS/MS)。采用YMC-Pack ProC18(3μm,100mm×2.0mmi.d.)反相色谱柱,以碱性乙腈为提取液,以HLB和MCX固相萃取柱为净化柱,乙腈-水为流动相... 建立了动物组织中氨苯砜及其代谢产物N-乙酰氨苯砜的液相色谱-电喷雾串联质谱检测方法(HPLC-ESIMS/MS)。采用YMC-Pack ProC18(3μm,100mm×2.0mmi.d.)反相色谱柱,以碱性乙腈为提取液,以HLB和MCX固相萃取柱为净化柱,乙腈-水为流动相,梯度洗脱,流速0.3mL/min,以正离子多反应监测模式测定,同位素内标法定量,进样量15μL。方法的定量下限为0.5μg/kg,线性范围为0.5~5.0μg/kg,加标回收率为92%~103%,相对标准偏差为4.8%~11.0%。该法具有灵敏、准确等优点,适用于动物组织中氨苯砜及其代谢产物N-乙酰氨苯砜残留的确证检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液相色谱串联质谱 N-乙酰 动物组织 残留
下载PDF
氨苯砜综合征8例临床分析 被引量:16
2
作者 许庆芳 黄怀球 +3 位作者 朱国兴 赖维 陆春 顾有守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9期560-562,共3页
目的:探讨氨苯砜(DDS)综合征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分析8例DDS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8例患者均在服用DDS21~40d后起病,以皮损或发热为首发症状,都伴有皮肤或巩膜黄染;均有浅表淋巴结增大,6例有肝大,3例脾大;3例有胸腔或腹腔积液... 目的:探讨氨苯砜(DDS)综合征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分析8例DDS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8例患者均在服用DDS21~40d后起病,以皮损或发热为首发症状,都伴有皮肤或巩膜黄染;均有浅表淋巴结增大,6例有肝大,3例脾大;3例有胸腔或腹腔积液;血常规示6例嗜酸性粒细胞升高,2例出现异形淋巴细胞,3例单核细胞增多;8例均有肝功能异常和贫血。结论:DDS综合征的临床特征为发热、皮损、黄疸、淋巴结增大、贫血及肝脏损害等,其治疗遵循重症药疹的治疗原则。开始要足量使用糖皮质激素,减量不宜过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砜综合征 不良反应 药物
下载PDF
羟氯喹、氨苯砜、沙利度胺在皮肤科的应用 被引量:21
3
作者 廉佳 张峻岭 卢桂玲 《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0期632-633,共2页
对慢性反复发作性皮肤病有效的药物较少,一些特殊的皮肤病或经过系统治疗而疗效不佳者,有必要寻找有特殊疗效的药物。本文主要对羟氯喹、氨苯砜和沙利度胺(反应停)在皮肤科的新用途、作用机制、代谢及不良反应等做一综述。
关键词 羟氯喹 反应停 治疗应用
下载PDF
动物性食品中氨苯砜dcELISA的检测 被引量:5
4
作者 郑小娇 张晶 +2 位作者 张亚卓 史晨杉 王向红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7期189-192,共4页
建立了动物性食品中氨苯砜残留快速检测技术。将氨苯砜重氮化后连接到牛血清蛋白(BSA)上制得免疫原BSA-DDS,免疫新西兰大耳白兔获得多克隆抗体,经ProteinA-Sephros 4B对抗体进行纯化,在此基础上建立直接竞争ELISA方法。结果显示:... 建立了动物性食品中氨苯砜残留快速检测技术。将氨苯砜重氮化后连接到牛血清蛋白(BSA)上制得免疫原BSA-DDS,免疫新西兰大耳白兔获得多克隆抗体,经ProteinA-Sephros 4B对抗体进行纯化,在此基础上建立直接竞争ELISA方法。结果显示:该方法可制备目标抗原BSA-DDS和抗体,氨苯砜与载体蛋白偶联比可达到1:10;建立的直接竞争ELISA方法的IC50为4.78ng/mL,最低检测限达0.03ng/mL,加标回收率为75.45%~91.7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克隆抗体 ELISA
下载PDF
美满霉素与氨苯砜联合治疗囊肿性痤疮临床观察 被引量:7
5
作者 刘丁 田惠迪 任建新 《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1期680-681,共2页
目的观察美满霉素和氨苯砜治疗囊肿性痤疮的疗效。方法对符合入选标准的57例患者,采用随机分组、开放对照的方法进行观察。结果观察病例5 7例,实验组3 0例,对照组2 7例,两组有效率分别为7 3.3 3%和33.33%,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 目的观察美满霉素和氨苯砜治疗囊肿性痤疮的疗效。方法对符合入选标准的57例患者,采用随机分组、开放对照的方法进行观察。结果观察病例5 7例,实验组3 0例,对照组2 7例,两组有效率分别为7 3.3 3%和33.33%,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美满霉素联合氨苯砜治疗囊肿性痤疮疗效优于美满霉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囊肿性痤疮 美满霉素
下载PDF
氨苯砜联合转移因子治疗颜面粟粒性狼疮20例 被引量:3
6
作者 苗国英 郑凤兰 +2 位作者 胡亚红 张西克 高顺强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51-51,共1页
关键词 狼疮 粟粒性 转移因子
下载PDF
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鸡肉组织中氨苯砜残留的研究 被引量:4
7
作者 彭涛 谢洁 +6 位作者 陈冬东 王娉 王旗 裴星瑶 谢三磊 范春林 江海洋 《中国家禽》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7期23-26,共4页
研究建立了检测鸡肉组织中氨苯砜的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HPLC-MS/MS)定量确证方法。样品采用1%乙酸-乙腈(v/v)提取,乙腈饱和正己烷脱脂,采用C18反相色谱柱分离,以乙腈和5 mmol/L乙酸铵水溶液(含0.1%甲酸)为流动相,梯度洗脱,电喷... 研究建立了检测鸡肉组织中氨苯砜的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HPLC-MS/MS)定量确证方法。样品采用1%乙酸-乙腈(v/v)提取,乙腈饱和正己烷脱脂,采用C18反相色谱柱分离,以乙腈和5 mmol/L乙酸铵水溶液(含0.1%甲酸)为流动相,梯度洗脱,电喷雾电离,正离子-多反应监测扫描模式,氨苯砜的定量、定性离子分别为249.1〉156.0,249.1〉108.0。建立的方法在0.05-10μg/kg范围内线性良好,检测限为0.015μg/kg,定量限为0.05μg/kg,在0.05-5μg/kg的添加范围内,回收率在76.2%-94.5%之间,日内、日间变异系数均小于19.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PLC-MS/MS 鸡肉组织 检测
下载PDF
氨苯砜与牛血清白蛋白相互作用的热力学研究 被引量:5
8
作者 原华平 关洪亮 潘祖亭 《光谱实验室》 CAS CSCD 2005年第6期1192-1195,共4页
荧光光谱法和紫外-可见光谱法研究了在模拟人体生理条件下,氨苯砜和牛血清白蛋白结合反应的特征,发现氨苯砜对BSA有较强的荧光猝灭作用,且氨苯砜的紫外吸收光谱和BSA的荧光光谱有一定程度的重叠,获得其作用距离和结合过程的基本热力学... 荧光光谱法和紫外-可见光谱法研究了在模拟人体生理条件下,氨苯砜和牛血清白蛋白结合反应的特征,发现氨苯砜对BSA有较强的荧光猝灭作用,且氨苯砜的紫外吸收光谱和BSA的荧光光谱有一定程度的重叠,获得其作用距离和结合过程的基本热力学参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牛血清白蛋白 荧光光谱法 吸收光谱法 热力学
下载PDF
氨苯砜综合征1例 被引量:7
9
作者 李丽 杨海珍 朱学骏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163-164,共2页
关键词 治疗 病理 砜综合征
下载PDF
氨苯砜固体分散体的制备与溶出度测定 被引量:5
10
作者 陈亮 罗永强 《医药导报》 CAS 2006年第4期333-334,共2页
目的制备氨苯砜固体分散体,增大氨苯砜溶出度。方法以聚乙二醇6000(PEG 6000)为载体,采用熔融法,按照不同比例制备固体分散体,并进行体外溶出度研究。结果体外溶出实验表明分散体的溶出速率明显快于原料药及物理混合物,且载体比例越大,... 目的制备氨苯砜固体分散体,增大氨苯砜溶出度。方法以聚乙二醇6000(PEG 6000)为载体,采用熔融法,按照不同比例制备固体分散体,并进行体外溶出度研究。结果体外溶出实验表明分散体的溶出速率明显快于原料药及物理混合物,且载体比例越大,药物溶出越快。结论将氨苯砜制备成固体分散体,可以增大其溶出度,有利于提高其剂型的生物利用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固体分散体 溶出度 聚乙二醇6000
下载PDF
重症氨苯砜综合征5例临床分析 被引量:2
11
作者 宁湧 熊俊浩 +3 位作者 毛翀 刘杨英 靳征 王皓 《实用医院临床杂志》 2013年第2期132-133,共2页
目的探讨重症氨苯砜综合征的临床特点及综合治疗原则。方法对治疗过程中出现重症氨苯砜综合征表现的5例麻风病患者的临床和治疗情况进行分析。结果 5例患者在服用氨苯砜30~48天后出现皮疹伴发热、贫血、单核细胞增多、肝功能损伤等重... 目的探讨重症氨苯砜综合征的临床特点及综合治疗原则。方法对治疗过程中出现重症氨苯砜综合征表现的5例麻风病患者的临床和治疗情况进行分析。结果 5例患者在服用氨苯砜30~48天后出现皮疹伴发热、贫血、单核细胞增多、肝功能损伤等重症氨苯砜综合征表现,经停用氨苯砜,糖皮质激素治疗4例痊愈,1例死亡。结论麻风病在包括氨苯砜的联合治疗1~2月中易出现重症氨苯砜综合征,及时停用氨苯砜,及早足量使用糖皮质激素,防治继发感染,加强对症支持治疗,加强护理及外用药物治疗能有效降低重症氨苯砜综合征死亡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麻风病 重症砜综合征
下载PDF
氨苯砜治疗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25例 被引量:3
12
作者 蔡琦 周柱 王椿 《医师进修杂志》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40-41,共2页
关键词 治疗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下载PDF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固体分散体中氨苯砜的含量 被引量:2
13
作者 陈亮 何凤慈 《中国新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447-449,共3页
目的 :建立氨苯砜固体分散体含量测定的高效液相色谱方法。方法 :色谱柱为UltrasphereODSC18柱 (2 5 0mm× 4 .6mm ,5 μm) ;流速 :1.0mL·min-1;检测波长 :2 86nm ;进样量 :2 0 μL ;流动相 :乙腈 甲醇 2 5mmol·L-1磷... 目的 :建立氨苯砜固体分散体含量测定的高效液相色谱方法。方法 :色谱柱为UltrasphereODSC18柱 (2 5 0mm× 4 .6mm ,5 μm) ;流速 :1.0mL·min-1;检测波长 :2 86nm ;进样量 :2 0 μL ;流动相 :乙腈 甲醇 2 5mmol·L-1磷酸盐缓冲液 (磷酸调节 pH 2 .15~ 2 .35 ) (2∶1∶7) ;柱温 :室温。 结果 :氨苯砜与有关杂质和降解产物可完全分离 ,方法回收率为 98.6 7% ,线性范围为 5 .2 5~ 5 2 .5 μg·mL-1。结论 :方法操作方便 ,结果准确 ,重现性好 ,可用于氨苯砜固体分散体的质量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固体分散体 高效液相色谱
下载PDF
氨苯砜超敏反应综合征并发Ⅱ型麻风反应 被引量:2
14
作者 王金容 周晓鸿 李文华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93-95,共3页
报告1例氨苯砜超敏反应综合征并发Ⅱ型麻风反应。患者因麻风病行氨苯砜、利福平、氯法齐明治疗21 d后,先后出现发热、结节性红斑、麻疹样皮损、淋巴结增大、肝酶谱升高、白细胞及嗜酸性粒细胞增高、异形淋巴细胞等症状,诊断为氨苯砜超... 报告1例氨苯砜超敏反应综合征并发Ⅱ型麻风反应。患者因麻风病行氨苯砜、利福平、氯法齐明治疗21 d后,先后出现发热、结节性红斑、麻疹样皮损、淋巴结增大、肝酶谱升高、白细胞及嗜酸性粒细胞增高、异形淋巴细胞等症状,诊断为氨苯砜超敏反应综合征并发Ⅱ型麻风反应,二者同时发生导致病情复杂,临床上容易误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砜超敏反应综合征 Ⅱ型麻风反应
下载PDF
新发和复发麻风患者中麻风菌的氨苯砜、利福平耐药基因的检测 被引量:3
15
作者 翁小满 温艳 +1 位作者 王红斌 李桓英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05年第2期89-92,共4页
目的:检测麻风菌的氨苯砜、利福平耐药基因,以了解复发与耐药的关系。方法:在PCR扩增出麻风菌的氨苯砜耐药基因folP1、利福平耐药基因rpoB靶片段的基础上,采用直接测序和异源双链分析确定相应基因是否有突变。结果:在7例复发病例中,发现... 目的:检测麻风菌的氨苯砜、利福平耐药基因,以了解复发与耐药的关系。方法:在PCR扩增出麻风菌的氨苯砜耐药基因folP1、利福平耐药基因rpoB靶片段的基础上,采用直接测序和异源双链分析确定相应基因是否有突变。结果:在7例复发病例中,发现2例为DDS耐药菌株,但未发现有RFP耐药菌株。在35例新病人中,有22例和31例分别扩增出folP1和rpoB基因,但均未发现有DDS、RFP基因突变。结论:结合2例DDS耐药病例的临床病史分析提示,folP1基因不同突变,可能导致不同程度的DDS耐药。虽然本研究未发现有RFP耐药菌株,但是对复发病例开展DDS、RFP耐药检测却是十分必要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发 耐药基因 利福平 麻风 RFP 新发 耐药菌株 发病 患者
下载PDF
氨苯砜综合征诊治探讨——附6例报告 被引量:1
16
作者 朱国兴 陆春 +3 位作者 赖维 苏向阳 谢淑霞 顾有守 《新医学》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0期641-643,共3页
目的:探讨氨苯砜综合征的诊治要点:方法:对6例氨苯砜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和结论:6例氨苯砜综合征患者均为中青年,从服药到出现症状的时间较长,为9~55日.6例患者均以高热起病,起病急骤、凶险,病初均有麻... 目的:探讨氨苯砜综合征的诊治要点:方法:对6例氨苯砜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和结论:6例氨苯砜综合征患者均为中青年,从服药到出现症状的时间较长,为9~55日.6例患者均以高热起病,起病急骤、凶险,病初均有麻疹紫癜样皮疹,皮疹多形,严重者出现尼氏征阳性或阴性的大疱和(或)全身性红皮病样皮疹;均有浅表淋巴结肿大;多数患者有血液系统损害;并均有肝损害:确诊后及时停氨苯砜,给予足量肾上腺皮质激素和(或)大剂量免疫球蛋白静脉注射,以及支持对症处理,住院12~80(中位数53)日,4例痊愈,1例病情得到控制,另1例因治疗第2日自动出院放弃治疗,死于肝功能衰竭?提示氨苯砜综合征需要及时、正确处理,否则预后不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综合征 肾上腺皮质激素 红皮病 麻风病
下载PDF
氨苯砜治疗皮肤病的进展 被引量:6
17
作者 靳培英 李光中 《国外医学(皮肤性病学分册)》 北大核心 1990年第6期321-324,共4页
氨苯砜于1908年合成。它用于皮肤病的治疗领域已有悠久的历史。经40年来的研究和实践,适应证不断在扩大,对其作用机理的研究也逐步深入,认识不断提高。现将近年来应用的现状和进展综述如下。
关键词 皮肤病
下载PDF
火把花根片联合氨苯砜治疗寻常性银屑病64例 被引量:1
18
作者 胡霜红 皮先明 李恒 《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34-34,共1页
目的 探讨火把花根片与氨苯砜联合应用治疗寻常性银屑病的疗效。方法 火把花根片与氨苯砜联合应用治疗寻常性银屑病 64例 ,并与单用火把花根片治疗寻常性银屑病 40例的疗效比较。结果 火把花根片联合氨苯砜治疗寻常性银屑病的疗效明... 目的 探讨火把花根片与氨苯砜联合应用治疗寻常性银屑病的疗效。方法 火把花根片与氨苯砜联合应用治疗寻常性银屑病 64例 ,并与单用火把花根片治疗寻常性银屑病 40例的疗效比较。结果 火把花根片联合氨苯砜治疗寻常性银屑病的疗效明显优于单用火把花根片的疗效 (P <0 .0 5 )。结论 火把花根片联合氨苯砜治疗寻常性银屑病的疗效确切 ,可供临床选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火把花根片 联合用药 药物治疗 寻常性银屑病 不良反应
下载PDF
氨苯砜包合物凝胶的体外释放度考察 被引量:1
19
作者 宋红萍 彭偲偲 李凯 《医药导报》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9期1226-1228,共3页
目的探讨氨苯砜(DDS)凝胶的体外释放规律及释放动力学。方法采用透析法研究1%,2%DDS包合物凝胶和2%DDS普通凝胶的体外释药特征。结果 DDS包合物凝胶26 h基本完全释放,而DDS普通凝胶仅释放64%,3种凝胶的体外释放过程符合Higuchi方程。DD... 目的探讨氨苯砜(DDS)凝胶的体外释放规律及释放动力学。方法采用透析法研究1%,2%DDS包合物凝胶和2%DDS普通凝胶的体外释药特征。结果 DDS包合物凝胶26 h基本完全释放,而DDS普通凝胶仅释放64%,3种凝胶的体外释放过程符合Higuchi方程。DDS经包合后释放速率较快。结论 DDS包合物制备的凝胶具有加快释药的释放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凝胶 释放度 体外
下载PDF
氨苯砜治疗儿童过敏性紫癜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2
20
作者 刘强 关坤 《四川医学》 CAS 2001年第1期80-81,共2页
关键词 过敏性紫癜 药物疗法 治疗 儿童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