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大凌河流域河流中氮磷变化特征分析 被引量:1
1
作者 杨赫男 《水土保持应用技术》 2024年第4期49-52,共4页
研究分析了大凌河流域2008—2021年丰-枯水期的TP、NO_(3)-N、NH_(3)-N、TN质量浓度分布和变化特征,按不同河段的河流特点将大凌河划分成上、中、下游段,按水流来源可以划分成西支、第二牤牛河、老虎山河、牤牛河、细河、大凌河干流。... 研究分析了大凌河流域2008—2021年丰-枯水期的TP、NO_(3)-N、NH_(3)-N、TN质量浓度分布和变化特征,按不同河段的河流特点将大凌河划分成上、中、下游段,按水流来源可以划分成西支、第二牤牛河、老虎山河、牤牛河、细河、大凌河干流。结果表明:1)2013年枯水期第二牤牛河TN质量浓度达到最大值8.12 mg/L,2009年西支TP质量浓度达到最大值0.16 mg/L,丰-枯水期大凌河TP质量浓度为0.02~0.16 mg/L,波动变化较小;2009年西支NH_(3)-N质量浓度达到最大1.72 mg/L,2019—2021年NH_(3)-N总体小于0.5 mg/L,符合Ⅲ类水要求。2)大凌河流域氮、磷质量浓度季节性变化明显,变幅丰水期<枯水期;丰水期的氮、磷质量浓度中游<上游<下游,枯水期的氮、磷质量浓度上游<中游<下游;大凌河上游及沿岸城市氮、磷浓度明显高于其它点位,且丰水期更加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丰-枯水期 氮、磷质量浓度 分布特征 大凌河流域
下载PDF
氮磷对铜绿微囊藻群体形态的影响 被引量:6
2
作者 周健 杨桂军 +2 位作者 秦伯强 张光生 许慧萍 《环境科学研究》 EI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1期1251-1257,共7页
在自然条件下,铜绿微囊藻主要以群体形态存在,其群体形态通常由10~10^3数量级的单位细胞组成,然而在实验室条件下经过几代培养之后,铜绿微囊藻的群体形态逐渐变为单细胞和少量双细胞.在实验室条件〔温度为(25±1)℃,光照强度为2 0... 在自然条件下,铜绿微囊藻主要以群体形态存在,其群体形态通常由10~10^3数量级的单位细胞组成,然而在实验室条件下经过几代培养之后,铜绿微囊藻的群体形态逐渐变为单细胞和少量双细胞.在实验室条件〔温度为(25±1)℃,光照强度为2 000 lx,光暗比为12 h∶12 h〕下,采用不同ρ(TN)、ρ(TP)的BG11培养基培养群体形态的太湖铜绿微囊藻(FACHB912),其中T1试验组ρ(TN)、ρ(TP)分别为1.00、0.05 mg/L,T2试验组为5.00、0.25 mg/L,T3试验组为25.00、1.25 mg/L,T4试验组为125.00、6.25 mg/L,T5试验组为247.06、7.11 mg/L.结果表明:T1、T2和T3试验组铜绿微囊藻群体形态细胞所占比例及群体大小均有所增加,T4和T5试验组则表现为减少,并且T1、T2、T3试验组与T4、T5试验组间差异显著(P〈0.05).T1、T2、T3试验组出现了〉100个细胞的群体,其中T2试验组的铜绿微囊藻群体最大,最大群体约由960个藻细胞组成;而T4、T5试验组中的群体却趋于消失.相对于单细胞,群体形态的铜绿微囊藻在低ρ(TN)、ρ(TP)条件下能吸收更多的营养盐,有利于细胞的生长;高ρ(TN)、ρ(TP)条件下提供了丰富的营养盐,但可能抑制或者不能刺激胞外多糖的合成和分泌,从而不利于铜绿微囊藻群体形态的维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铜绿微囊藻 群体形态 群体消失 氮、磷质量浓度
下载PDF
富营养水体浮游植物群落对新型生态浮床的响应 被引量:26
3
作者 刘娅琴 邹国燕 +4 位作者 宋祥甫 付子轼 刘福兴 潘琦 范洁群 《环境科学研究》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1期1233-1241,共9页
通过围隔水泥池模拟试验,研究了富营养化水体中浮游植物群落对新型组合型生态浮床系统净化水质的响应.每隔2周对水体中各水质指标、浮游植物及浮游甲壳动物群落进行检测,结果显示:①3种不同覆盖率(以浮床面积计)处理下,组合型生态浮床... 通过围隔水泥池模拟试验,研究了富营养化水体中浮游植物群落对新型组合型生态浮床系统净化水质的响应.每隔2周对水体中各水质指标、浮游植物及浮游甲壳动物群落进行检测,结果显示:①3种不同覆盖率(以浮床面积计)处理下,组合型生态浮床对氮、磷的去除率表现为39%覆盖率>26%覆盖率>13%覆盖率.②3种覆盖率下水体中的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复杂性和生物多样性指数均显著高于空白对照组,其中,26%和13%覆盖率对浮游植物生物量的抑制效果比39%覆盖率好;同时,26%覆盖率比39%覆盖率水体中的浮游植物生物多样性指数要高,群落结构更复杂,随后是13%覆盖率处理.③浮游植物生物量的变化与浮游甲壳动物表现出明显的相反时间趋势.尽管26%覆盖率对氮、磷的去除量不是最大,但却更利于形成较为稳定的浮游植物群落结构,促进水体生态系统的平衡与健康发展;浮游植物生物量与营养盐的显著相关性及与浮游甲壳动物的相反时间趋势显示,生态浮床对浮游植物群落的改善可能是通过营养盐的上行效应与浮游甲壳动物的下行效应等因素得以实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浮床 浮游植物 氮、磷质量浓度 浮游甲壳动物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