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秸秆还田影响长江下游稻田周年氮磷径流风险
被引量:8
- 1
-
-
作者
张刚
张世洁
王德建
俞元春
张磊
-
机构
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
南京林业大学生物与环境学院
中国科学院常熟农业生态实验站
济宁市兖州区源汇规划设计院
-
出处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640-649,共10页
-
基金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016YFD0801101,2017YFD0800105)。
-
文摘
为了阐明秸秆还田模式和施氮量对稻田周年氮磷径流风险的影响,于2014年11月—2015年10月通过监测稻田在稻季田面水和麦季径流中的氮磷浓度,研究了秸秆不还田配施推荐施氮(N1)、麦秸还田配施推荐施氮(WN1)、稻秸还田配施推荐施氮(RN1)、稻秸麦秸均还田配施推荐施氮(WRN1)和稻秸麦秸均还田配施常规施氮(WRN2)5处理对长江下游稻田周年氮磷径流风险的影响。结果表明,秸秆还田增加小麦和水稻周年产量,增幅约9.03%~18.5%,其中WRN1和RN1处理增产效果显著高于WN1处理;与WRN2处理相比,WRN1处理可以维持稻田高产。在推荐施氮条件下,秸秆还田分别降低稻季田面水和麦季径流中溶解态总氮(DTN)浓度约5.17%~14.9%和12.3%,降低稻田氮径流风险;但增加溶解态总磷(DTP)浓度,增幅分别为6.67%~33.3%和30.0%,增加稻田磷径流风险。RN1处理下稻季田面水中DTN和DTP浓度均低于WRN1和WN1处理,且其DTP浓度与N1处理间无显著差异。在稻秸麦秸均还田下,WRN1处理下稻季田面水DTP浓度与WRN2处理没有显著差异,但能有效降低田面水DTN浓度的12.4%。研究表明,在长江下游稻-麦轮作农田推荐采用"RN1"模式,该模式可以维持稻田的周年高产和有效降低稻田的周年氮径流风险,同时对稻田的磷径流风险影响不显著,是一种兼顾粮食生产和生态环境效益的耕作模式。
-
关键词
秸秆还田模式
氮肥用量
氮磷径流风险
产量
-
Keywords
straw incorporation mode
N fertilizer application rate
N and P runoff risk
yield
-
分类号
S141.4
[农业科学—肥料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