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氮肥用量对花生氮素吸收与分配的影响 被引量:21
1
作者 戴良香 张智猛 +4 位作者 张冠初 张杨 慈敦伟 秦斐斐 丁红 《核农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370-375,共6页
为明确花生氮素吸收与分配规律,以花育25号为试验材料进行土柱栽培试验,采用15N示踪法研究氮肥用量对花生不同器官氮素同化吸收与积累分配的影响。结果表明,当施氮量超过90 kg·hm-2(N2)时,花生植株各器官干物质量及氮素积累量基本... 为明确花生氮素吸收与分配规律,以花育25号为试验材料进行土柱栽培试验,采用15N示踪法研究氮肥用量对花生不同器官氮素同化吸收与积累分配的影响。结果表明,当施氮量超过90 kg·hm-2(N2)时,花生植株各器官干物质量及氮素积累量基本不再显著增加。籽仁干物重在3个施氮量(N1、N2、N3)条件下分别较不施氮增加2.61%、5.32%和1.88%,且在施氮量90 kg·hm-2(N2)时最高,为19.00 g/株。同一施氮量条件下,花生不同器官15N积累量表现为籽仁>叶>茎>果壳>根;在不同施氮量条件下,15N在花生各器官积累量随施氮量增加而增加。N2增加了15N在籽仁中的分配比例,降低了茎和叶片中的分配比例,促进氮素由营养器官向生殖器官转运,提高了15N在籽仁中的积累量,其氮肥利用率分别较N1、N3和N4提高22.77%、17.56%和28.13%。综上,本试验条件下施用90 kg·hm-2氮素(N2)可提高花生籽仁干物重,增加氮素积累量和氮肥利用率。一元二次方程模拟结果表明,77.19 kg·hm-2为花生产量最高的最适施氮量。本研究结果为花生氮肥利用率及氮肥的合理施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生 施氮量 15N 氮肥利用率 氮素吸收与分配
下载PDF
叶面不同施氮量对大豆氮素吸收与分配的影响 被引量:15
2
作者 李灿东 郭泰 +5 位作者 王志新 郑伟 张振宇 郭美玲 李于 王囡囡 《核农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557-562,共6页
为研究大豆叶面氮素吸收与分配规律,以黑龙江省三江平原大豆主栽品种合丰50为试验材料,采用15N示踪法在大豆R5期进行叶面施氮处理,研究大豆不同器官对氮素同化吸收及积累分配情况。结果表明:当施氮量超过4.5kg·hm-2(N3)条件下,大... 为研究大豆叶面氮素吸收与分配规律,以黑龙江省三江平原大豆主栽品种合丰50为试验材料,采用15N示踪法在大豆R5期进行叶面施氮处理,研究大豆不同器官对氮素同化吸收及积累分配情况。结果表明:当施氮量超过4.5kg·hm-2(N3)条件下,大豆植株各器官干物质量、氮素含量、氮素积累量均不再显著增加。子粒干物重在4个施氮量(N1、N2、N3、N4)条件下分别比无氮处理增加2.51%,5.01%,9.55%和0.51%,在4.5kg·hm-2(N3)条件下最高,为21.8g/株。同一施氮量条件下,大豆不同器官15N积累量为子粒>茎>叶>荚皮>叶柄>根;在不同施氮量条件下,15N在各器官积累量随施氮量增加而增加,在4.5kg·hm-2(N3)条件下达到最高值,子粒15N积累量为8.17mg/株。从N1到N3处理增加施氮量降低了15N在子粒中的分配比例,但提高了15N在叶片中的分配比例,同时提高了15N在子粒中的积累量。本研究从理论上证明了在大豆R5期进行叶面施氮时,氮素主要积累于子粒中,从而有利于子粒干物质积累,最终获得增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叶面施氮 不同施氮量 氮素吸收与分配
下载PDF
作物氮素吸收与分配的动态模拟 被引量:26
3
作者 庄恒扬 曹卫星 +1 位作者 蒋思霞 王志刚 《农业系统科学与综合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5-8,11,共5页
对作物氮素的吸收和分配的模拟作了一些改进:假定作物地上部与根系的生长总是处于基本平衡状态,作物根系本身不成为限制养分吸收的因素,从而避免了对根系生长和功能变化模拟的困难;采用高产条件下的作物氮素相对吸收速率反映作物对土壤... 对作物氮素的吸收和分配的模拟作了一些改进:假定作物地上部与根系的生长总是处于基本平衡状态,作物根系本身不成为限制养分吸收的因素,从而避免了对根系生长和功能变化模拟的困难;采用高产条件下的作物氮素相对吸收速率反映作物对土壤养分要求随生育期的变化;用氮素分配指数描述氮素的分配。采用江苏响水、扬州两地的试验资料对模型检验,表明模型对小麦植株含氮率动态有较好的预测效果。图5,参1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作物 氮素吸收与分配 动态模拟
下载PDF
黑钙土缺素施肥对甜菜干物质积累、氮素吸收与分配的影响
4
作者 张吉立 冀金凤 +1 位作者 王宁 王鹏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学报》 CAS 2022年第3期10-15,共6页
为了确定施肥中缺少某一营养元素对甜菜干物质积累和氮素吸收利用规律,于2016年和2017年在田间条件下,设置对照(不施用肥料)、缺氮施肥、缺磷施肥、缺钾施肥共4个处理,研究了缺素施肥对甜菜光合产物积累和氮素吸收分配的影响。结果表明:... 为了确定施肥中缺少某一营养元素对甜菜干物质积累和氮素吸收利用规律,于2016年和2017年在田间条件下,设置对照(不施用肥料)、缺氮施肥、缺磷施肥、缺钾施肥共4个处理,研究了缺素施肥对甜菜光合产物积累和氮素吸收分配的影响。结果表明:2016年收获期,缺氮施肥处理的甜菜根系干物质积累量分别比缺磷施肥处理、缺钾施肥处理降低了21.20%和45.20%,氮素吸收量分别降低了20.49%和33.63%;2017年缺氮施肥处理根系干物质积累量显著低于缺磷和缺钾施肥处理,氮吸收量间无显著差异;不同施肥处理对甜菜叶片干物质积累和氮吸收的影响处于同一水平;缺氮和缺磷、缺钾施肥处理相比降低了根系干物质分配比例,提高了叶片分配比例。综合分析认为,黑钙土上缺氮施肥对甜菜影响大于缺磷和缺钾,应注重氮肥的施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甜菜 黑钙土 缺素施肥 干物质积累 氮素吸收与分配
下载PDF
施磷水平对玉米大豆间作系统氮素吸收与分配的影响 被引量:9
5
作者 覃潇敏 潘浩男 +2 位作者 肖靖秀 汤利 郑毅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7期1173-1184,共12页
【目的】研究施磷对玉米大豆间作系统氮素吸收、分配和间作优势的影响,为优化玉米与大豆间作系统氮、磷养分管理提供参考。【方法】两年盆栽试验设置3种种植方式:玉米单作、大豆单作、玉米与大豆间作;4个P_(2)O_(5)施用水平:0、50、100... 【目的】研究施磷对玉米大豆间作系统氮素吸收、分配和间作优势的影响,为优化玉米与大豆间作系统氮、磷养分管理提供参考。【方法】两年盆栽试验设置3种种植方式:玉米单作、大豆单作、玉米与大豆间作;4个P_(2)O_(5)施用水平:0、50、100、150 mg/kg,分别以P0、P50、P100和P150表示。在玉米小喇叭口期、大喇叭口期、孕穗期、成熟期及大豆分枝期、开花期、结荚期、成熟期进行采样,分析玉米、大豆各器官氮素吸收、分配以及氮吸收间作优势对施磷的响应。【结果】与单作相比,在P0、P50、P100和P150水平下,2019年间作玉米和大豆籽粒生物量分别显著提高了38.2%~111.8%和22.2%~31.4%,2020年分别显著提高了38.2%~121.1%和13.0%~31.1%。在4个磷水平下,玉米大豆间作土地当量比(LER)为1.31~1.72。与P100水平下单作处理相比,在磷肥减施1/2(P50水平)条件下,玉米大豆间作并未降低玉米和大豆的籽粒生物量。间作种植提高了玉米与大豆叶、茎、根与籽粒等各器官氮素吸收量,显著提高了间作体系氮素吸收量,并促进了氮素向玉米籽粒的分配,却降低了氮素向大豆籽粒的分配。与P0水平相比,施磷进一步提高了间作体系玉米与大豆各器官的氮素吸收量,提高了间作体系氮吸收量与氮吸收间作优势,并促进了氮素向玉米籽粒的分配。与P100水平的单作相比,间作P50水平不会降低玉米与大豆植株的氮素吸收量与利用率。【结论】玉米与大豆间作具有明显的产量优势,土地当量比介于1.31~1.72之间。施磷可显著提高间作玉米和大豆的氮吸收量,并促进氮素向玉米籽粒的分配,具有明显的氮吸收间作优势。施磷水平调节玉米和大豆对养分的竞争能力,适宜的磷肥水平可缓解二者之间对氮素营养的竞争,获得更高的氮肥利用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施磷量 玉米大豆间作 氮素吸收与分配 间作优势 玉米大豆营养竞争比
下载PDF
不同吸氮量类型水稻品种间氮素吸收与分配的差异 被引量:1
6
作者 周立洋 汤瑞瑞 +1 位作者 石荣超 姜卫明 《中国种业》 2013年第8期56-60,共5页
在群体水培条件下,选用来自不同年代、不同产地、生育期相近的15个常规籼稻品种为供试材料,研究不同吸氮量水平水稻品种氮素吸收与分配的差异以及与根系性状的关系。结果表明:不同吸氮量类型品种其抽穗前氮素累积量、抽穗后氮素累积量... 在群体水培条件下,选用来自不同年代、不同产地、生育期相近的15个常规籼稻品种为供试材料,研究不同吸氮量水平水稻品种氮素吸收与分配的差异以及与根系性状的关系。结果表明:不同吸氮量类型品种其抽穗前氮素累积量、抽穗后氮素累积量随着水稻成熟期总吸氮量的增加而增加,吸氮量大的品种其抽穗后的吸氮量占全株氮素累积量的比例也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吸氮量 氮素吸收与分配 根系性状
下载PDF
不同追氮方式对寒地玉米氮素吸收·分配及利用率的影响 被引量:2
7
作者 朱宝国 张春峰 +4 位作者 贾会彬 孟庆英 王囡囡 张立波 高雪冬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6年第26期79-82,共4页
[目的]利用15 N示踪技术,研究不同追氮方式对寒地玉米不同器官氮素积累、吸收、分配及氮素利用率的影响,为指导寒地玉米合理施肥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玉米品种德美亚3号为试材,在盆栽条件下设置不施氮肥(PK)、基肥+追肥浅追1次... [目的]利用15 N示踪技术,研究不同追氮方式对寒地玉米不同器官氮素积累、吸收、分配及氮素利用率的影响,为指导寒地玉米合理施肥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玉米品种德美亚3号为试材,在盆栽条件下设置不施氮肥(PK)、基肥+追肥浅追1次(NPK+SD1)、基肥+追肥深追1次(NPK+DD1)、基肥+追肥深追2次(NPK+DD2)4个处理,分析不同追氮方式对寒地玉米氮素吸收、分配特征的影响。[结果]追氮提高了寒地玉米不同器官干物质积累量、氮素含量及氮素积累量。与浅追相比,氮肥深追15 N标记氮素利用率分别提高26.00和14.08个百分点;土壤15 N残留率分别降低2.10和1.19个百分点;15 N损失率分别减少23.90和12.90个百分点;土壤15 N贡献率分别提高3.57和0.64个百分点;提高了寒地玉米穗长、穗粗、轴粗,与 PK 相比显著提高寒地玉米产量,提高幅度为36.24%~50.72%。氮肥深追与浅追相比产量分别提高10.63%和6.35%,差异达到显著水平。[结论]寒地玉米种植中,氮肥深追好于氮肥浅追,2次深追好于1次深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追氮方式 寒地玉米 氮素吸收与分配 氮肥利用率 产量
下载PDF
氮肥形态对荔枝植株氮素吸收分配特征的影响 被引量:5
8
作者 贾田 张新明 +1 位作者 伏广农 龙启成 《耕作与栽培》 2015年第5期7-10,共4页
为荔枝生产中氮肥的合理调控提供理论依据,选取糯米糍荔枝幼树为研究对象,结合氮稳定同位素示踪技术分别研究不同形态氮肥(铵态氮肥、硝态氮肥、酰胺态氮肥)对荔枝植株氮素吸收分配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形态氮肥处理的荔枝植株15 N主... 为荔枝生产中氮肥的合理调控提供理论依据,选取糯米糍荔枝幼树为研究对象,结合氮稳定同位素示踪技术分别研究不同形态氮肥(铵态氮肥、硝态氮肥、酰胺态氮肥)对荔枝植株氮素吸收分配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形态氮肥处理的荔枝植株15 N主要运向叶片,而这个特征是不随氮肥形态的改变而改变的;在供试等量氮肥条件下,植株叶片的Ndff%以施(15NH4)2SO4、K15 NO3、CO(15 NH2)2肥料的植株显著高于施NH415 NO3、15 NH4NO3肥料的植株。试验表明在5种不同形态标记氮肥中以施(15 NH4)2SO4肥料的荔枝植株氮肥利用率最高,且显著高于施K15 NO3、CO(15 NH2)2肥料的植株。其中施(15NH4)2SO4的植株氮肥利用率比NH415 NO3、15 NH4NO3、K15 NO3、CO(15 NH2)2分别提高了18.7%、8.2%、39.5%、29.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氮肥形态 荔枝植株 氮素吸收与分配
下载PDF
氮肥深追可提高玉米对^(15)N的吸收、分配及利用 被引量:9
9
作者 朱宝国 韩旭东 +4 位作者 张春峰 贾会彬 孟庆英 王囡囡 匡恩俊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1696-1700,共5页
【目的】利用15N示踪技术,探索不同追氮方式下玉米植株各组织器官氮素吸收、分配及氮素利用率的情况,为指导寒地玉米高产、高效施肥技术提供理论依据。【方法】试验以玉米品种德美亚3号为试验材料,设置不施氮肥(N0)、浅追施一次(S1)、... 【目的】利用15N示踪技术,探索不同追氮方式下玉米植株各组织器官氮素吸收、分配及氮素利用率的情况,为指导寒地玉米高产、高效施肥技术提供理论依据。【方法】试验以玉米品种德美亚3号为试验材料,设置不施氮肥(N0)、浅追施一次(S1)、深追施一次(D1)和深追施二次(D2)4个处理。分析了玉米氮素吸收、分配和利用特性,以及肥料贡献和残留。【结果】氮肥深追施处理玉米不同器官干物质积累量高于浅追,深追二次又显著高于一次(P<0.05);除茎外,深追二次玉米各器官氮素含量均显著高于其它处理(P<0.05);氮肥深追玉米各器官氮素积累量高于浅追,除茎和轴差异不显著外,根、叶和籽粒氮素积累量差异显著(P<0.05);深追处理15N标记氮素含量显著高于浅追(P<0.05),除穗轴外,其它器官间差异达到显著水平(P<0.05);氮素深追15N在玉米根和籽粒分配率高于浅追,在叶和轴内的分配率相反;深追一次15N在茎中的分配率高于浅追,深追二次则低于浅追。氮肥深追与浅追相比,氮素利用率分别显著提高了26.0%和14.1%(P<0.05);氮肥深追二次与一次相比差异也显著(P<0.05);土壤15N残留率深追二次和一次处理分别比浅追一次降低2.1%(P<0.05)和1.2%,氮素损失率分别减少了23.9%和12.9%(P<0.05),肥料氮素贡献率深追二次和一次分别提高了3.6%(P<0.05)和0.6%。【结论】氮肥深追可有效提高玉米的干物质积累、氮素吸收、分配及氮素利用率,降低土壤氮素残留率,提高氮肥的贡献率,且氮肥深追二次好于一次深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追氮方式 玉米 氮素吸收与分配 氮肥利用率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