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秸秆与缓释肥配施对水稻产量及氮素吸收利用率的影响 被引量:18
1
作者 孙会峰 周胜 +3 位作者 付子轼 陈桂发 邹国燕 宋祥甫 《中国稻米》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95-98,共4页
以花优14为材料,研究了秸秆与缓释尿素配施对水稻产量及氮素吸收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秸秆与缓释肥配施处理较常规施肥处理有效穗数和千粒重明显增加,从而显著提高水稻产量,增幅达到13.4%-17.8%。秸秆与缓释肥配施能明显提高秸秆生... 以花优14为材料,研究了秸秆与缓释尿素配施对水稻产量及氮素吸收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秸秆与缓释肥配施处理较常规施肥处理有效穗数和千粒重明显增加,从而显著提高水稻产量,增幅达到13.4%-17.8%。秸秆与缓释肥配施能明显提高秸秆生物量、籽粒及秸秆含氮量,将氮素吸收利用率从28.7%-40.2%(常规施肥处理)提高到71.6%-77.6%。缓释肥作基肥一次性施入,可有效节省人力成本。秸秆与缓释肥配施能增加水稻产量,提高氮素吸收利用率,减少人力成本,具有很大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秸秆还田 缓释肥料 氮素吸收利用率 产量
下载PDF
施用缓控释掺混氮肥对水稻产量及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
2
作者 黄小洋 顾克军 +1 位作者 郭智 刘红江 《江苏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80-85,共6页
为了明确不同缓控释掺混氮肥对水稻产量及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以苏香粳1176为供试材料,设置11个处理:不施氮肥(N0)为空白对照、当地常规施肥为施肥对照(N1),以及释放期为60、90 d的2种缓控释氮肥与常规氮肥按不同比例掺混(N2~N10),研究... 为了明确不同缓控释掺混氮肥对水稻产量及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以苏香粳1176为供试材料,设置11个处理:不施氮肥(N0)为空白对照、当地常规施肥为施肥对照(N1),以及释放期为60、90 d的2种缓控释氮肥与常规氮肥按不同比例掺混(N2~N10),研究其对水稻产量及其构成因素和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常规施肥相比,缓控释氮肥处理使水稻产量均有所下降。其中,N4处理水稻每穗粒数降低,但其较高的结实率和千粒质量保证相对较高的生物产量水平,从而保证N4处理具有较高的水稻产量。施用缓控释氮肥均提高水稻的吸氮量,随着缓控释氮肥比例的增加,水稻吸氮量呈逐渐增加的趋势。但缓控释氮肥均降低了水稻干物质和籽粒的氮素生产效率。缓控释氮肥均能提高水稻氮肥吸收利用率,降低水稻氮肥农学利用率、氮肥生理利用率和氮肥偏生产力。水稻成熟期时,缓控释氮肥处理土壤速效氮含量低于常规施肥处理。综上,缓控释氮肥虽然提高了水稻的吸氮量和氮肥吸收利用率,但其氮素吸收利用效率总体不高,水稻产量略有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缓控释掺混氮肥 水稻 产量 吸氮量 氮素吸收利用率 经济系数
下载PDF
深松与施氮量对春玉米产量及氮素吸收利用率的影响 被引量:10
3
作者 梁熠 马琨 +2 位作者 朱海燕 齐华 刘明 《玉米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129-134,共6页
以郑单958为供试材料,采用裂区试验,设置深松模式为主区(CK:不深松;T1:隔行深松;T2:行行深松),施氮量为副区(N0:不施氮肥;N1:纯氮112.5 kg/hm2;N2:纯氮225 kg/hm2;N3:纯氮337.5 kg/hm2),研究不同栽培模式下春玉米产量形成特点和氮素吸... 以郑单958为供试材料,采用裂区试验,设置深松模式为主区(CK:不深松;T1:隔行深松;T2:行行深松),施氮量为副区(N0:不施氮肥;N1:纯氮112.5 kg/hm2;N2:纯氮225 kg/hm2;N3:纯氮337.5 kg/hm2),研究不同栽培模式下春玉米产量形成特点和氮素吸收利用特征。试验结果表明,深松与施氮量对春玉米产量的影响均达到显著水平,行行深松和隔行深松产量分别较不深松高9.62%和8.81%;N2、N1和N3处理产量分别较不施氮肥提高65.32%、62.60%和49.09%,穗粒数和千粒重的提高是深松和合理的施氮量显著提高春玉米产量的原因。随着氮肥用量的增加,作物氮肥偏生产力、氮肥吸收利用率和氮肥农学利用率呈降低趋势,隔行深松和行行深松的氮吸收利用率和氮肥偏生产力均高于不深松,且隔行深松的氮吸收利用率更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深松 施氮量 氮素吸收利用率
原文传递
有机肥替代化肥对机插水稻产量及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
4
作者 张军 周冬冬 +2 位作者 方书亮 刘忠红 王绪奎 《上海农业科技》 2023年第6期85-88,91,共5页
化肥减施是水稻绿色栽培的关键环节,科学施用有机肥以替代化肥已成为当前的研究热点。现以优质食味粳稻‘南粳9308’和‘南粳5718’为试验对象,研究了有机肥替代化肥对机插水稻产量及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纯氮施用量相同的... 化肥减施是水稻绿色栽培的关键环节,科学施用有机肥以替代化肥已成为当前的研究热点。现以优质食味粳稻‘南粳9308’和‘南粳5718’为试验对象,研究了有机肥替代化肥对机插水稻产量及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纯氮施用量相同的条件下,与仅施化肥处理相比,有机肥替代20%化肥处理的水稻增产0.36%~1.01%,且氮素吸收利用率较高,有机肥替代30%化肥处理和有机肥替代40%化肥处理的水稻产量和氮素吸收利用率均有所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肥 机插稻 产量 氮素吸收利用率
下载PDF
氮肥和密度对胡麻水分、氮素利用率及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9
5
作者 吴兵 高玉红 +3 位作者 李鹏红 剡斌 崔政军 牛俊义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163-171,共9页
在大田环境下,设置氮肥(0、75、150 kg·hm^-2)和密度(4.5、7.5、10.5×10^6粒·hm^-2)2因素共9个处理(N0D1、N0D2、N0D3、N1D1、N1D2、N1D3、N2D1、N2D2、N2D3)的随机区组试验,分析了不同施氮量和种植密度组合对旱地胡麻... 在大田环境下,设置氮肥(0、75、150 kg·hm^-2)和密度(4.5、7.5、10.5×10^6粒·hm^-2)2因素共9个处理(N0D1、N0D2、N0D3、N1D1、N1D2、N1D3、N2D1、N2D2、N2D3)的随机区组试验,分析了不同施氮量和种植密度组合对旱地胡麻土壤含水量、贮水量、籽粒产量及产量构成因子、水分和氮素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氮肥、密度各处理土壤含水量变化主要表现在苗期~青果期0~60 cm土层,以N1D1处理为优,最高达到15.52%;N2D1处理0~200 cm土壤平均含水量为18.25%,其生育季内0~200 cm土壤贮水量亦较最低处理N1D3增加4.62%,具有较好的肥水耦合优势。胡麻产量随处理中施氮量和密度增加呈先降后升趋势,随施氮量变幅为66.58~171.64 kg·hm^-2,随密度变幅为32.42~68.47 kg·hm^-2。籽粒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对施氮水平呈现明显的正效应,高氮(N2)较中氮(N1)和不施氮(N0)水平产量上升14.97%~16.05%,水分利用效率增加7.14%~21.75%;而增加密度对胡麻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并未有显著影响,组合中均为4.5×10^6粒·hm^-2处理下最高,分别达到1802.00 kg·hm^-2和7.87 kg·hm^-2·mm^-1。增施氮肥显著提高了植株氮素吸收量,高氮(N2)、中氮(N1)较不施氮(N0)分别显著增加82.21%和57.55%;平均氮素吸收利用率则均随施氮量和密度上升而降低,高氮(N2)较中氮(N1)水平显著降低42%,高密度(D3)、中密度(D2)平均氮素利用率分别较低密度(D1)处理显著降低58.45%和35.19%。在试验处理区间内,高氮配合增密不利于提高氮素吸收利用率,N1D1组合氮素利用率最优,为64.3%。氮肥密度互作后,籽粒产量与有效分茎数间(0.688*)、有效分枝数与单株有效果数间(0.877*)均显著相关,且分茎数、分枝数受密度影响程度大于施氮量,而千粒重受限于施氮量更甚,不同施氮水平间变幅达到0.04~0.29 g。因此,氮肥密度互作时,增密对水分利用效率及产量无显著影响,适量氮肥施用可促进胡麻生育前、中期水分有效利用和提高氮素利用率,使胡麻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显著增加。在本试验及相似农田生态类型环境下,兼顾节本增效和环境安全,施氮量75~150 kg·hm^-2、种植密度4.5×10^6粒·hm^-2可作为黄土高原干旱半干旱区胡麻高效生产的适宜参考氮肥密度组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胡麻 氮肥与密度互作 水分利用效率 氮素吸收利用率 产量
下载PDF
秸秆与氮肥配施对小麦产量及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 被引量:1
6
作者 董亮 孙泽强 +4 位作者 王学君 郑东峰 董晓霞 郭洪海 刘兆辉 《山东农业科学》 2014年第8期78-80,共3页
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玉米秸秆与氮肥混合基施对小麦产量、千粒重、氮素吸收利用率及氮素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氮肥基追比6∶4处理的小麦千粒重最高,为39.4 g,小麦产量以氮肥基追比7∶3处理最高,其次为氮肥基追比6∶4处理,且两处理间差... 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玉米秸秆与氮肥混合基施对小麦产量、千粒重、氮素吸收利用率及氮素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氮肥基追比6∶4处理的小麦千粒重最高,为39.4 g,小麦产量以氮肥基追比7∶3处理最高,其次为氮肥基追比6∶4处理,且两处理间差异不显著;从氮素吸收利用率及氮素效益来看,氮肥基追比6∶4处理值均为最高。本试验条件下,氮肥基追比6∶4处理为最佳处理,其次为氮肥基追比7∶3处理,秸秆还田条件下适宜增加前期氮肥投入有利于小麦生长及提高肥料利用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秸秆还田 小麦 产量 氮素吸收利用率
下载PDF
覆膜机插缓混一次施肥对水稻生长、产量和氮素利用效率的影响 被引量:1
7
作者 陈洋洋 洪金枝 +3 位作者 张子涵 金佳雯 唐心傲 李刚华 《中国稻米》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9-12,16,共5页
以宁香粳9号为试验材料,于2022年在南京农业大学白马教学科研基地开展试验,研究覆膜机插缓混一次施肥对水稻生长、产量及氮肥吸收利用的影响,为绿色高产的稻作方式提供新的思路。结果表明,缓混肥一次基施(T1)、覆膜缓混肥一次基施(T2)... 以宁香粳9号为试验材料,于2022年在南京农业大学白马教学科研基地开展试验,研究覆膜机插缓混一次施肥对水稻生长、产量及氮肥吸收利用的影响,为绿色高产的稻作方式提供新的思路。结果表明,缓混肥一次基施(T1)、覆膜缓混肥一次基施(T2)和覆膜尿素两次施用(T3)处理的产量较常规施肥(CK)分别提高6.0%、9.1%和6.5%,但只有T2处理达到显著水平;T2处理植株干物质积累量较CK显著提高12.5%,在分蘖期、拔节期的叶面积指数较CK分别显著提高62.0%、26.7%;T2处理氮肥偏生产力和氮素农学利用率较CK显著提高9.1%和47.7%,氮素利用率较CK提高17.6%。可见,覆膜机插缓混一次施肥具有更高的水稻增产潜力和氮素利用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生长 氮素吸收利用率 产量 生物可降解膜 缓混肥
下载PDF
施γ-聚谷氨酸对桃树生长发育和15N吸收利用及损失的影响 被引量:5
8
作者 鲍聪聪 肖元松 彭福田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207-211,218,共6页
以1年生桃树盆栽实生苗为试材,底肥为尿素3 g(其中15N标记0.4 g)、磷酸二氢钾3 g,设CK为对照,T1、T2、T3分别添加γ-PGA 10,80,150 mg,探究不同浓度γ-聚谷氨酸(γ-PGA)对桃树植株生长与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中量和高量γ-... 以1年生桃树盆栽实生苗为试材,底肥为尿素3 g(其中15N标记0.4 g)、磷酸二氢钾3 g,设CK为对照,T1、T2、T3分别添加γ-PGA 10,80,150 mg,探究不同浓度γ-聚谷氨酸(γ-PGA)对桃树植株生长与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中量和高量γ-PGA能显著提高土壤脲酶与过氧化氢酶活性以及土壤碱解氮含量;施用中、高量γ-PGA能促进桃实生苗根系生长,尤其是细根的生长。与对照相比,施用中量γ-PGA桃实生苗根系总长度、分支数、根尖数、交叉数和根系总表面积分别增加51.95%,40.53%,30.72%,35.21%,45.23%;施用中、高量γ-PGA能显著提高植株净光合速率和叶绿素SPAD值,以及干物质积累量。施用中、高量γ-PGA能显著提高桃实生苗根系活力、硝酸还原酶、谷草转氨酶和谷丙转氨酶活性。施用中、高量γ-PGA提高了桃实生苗氮素吸收利用率和氮素残留率,降低了氮素损失率,与对照相比,氮素吸收利用率分别提高27.80%和27.07%,氮素残留率分别提高14.00%和19.04%,氮素损失率分别降低16.43%和19.49%,且差异显著。可见施用γ-PGA可改善桃根区土壤理化性状,提高植株氮素吸收利用率和土壤氮素残留率,降低氮素损失率,促进了桃实生苗的生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桃实生苗 Γ-聚谷氨酸 根系生长 氮素吸收利用率 氮素损失率
下载PDF
不同类型杂交稻品种在贵州兴义的高产潜力及氮肥利用特性研究
9
作者 罗锡坤 李敏 +4 位作者 张恒栋 张发丽 罗德强 江学海 周维佳 《中国稻米》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05-109,共5页
选用3种类型且具有超高产潜力的杂交水稻品种(分别为籼粳杂交稻品种甬优1540、三系杂交籼稻品种蓉18优2348、两系杂交籼稻品种晶两优534)为试材,研究不同施氮量(N1,240 kg/hm^(2);N2,285 kg/hm^(2);N3,330kg/hm^(2))对水稻产量与氮素吸... 选用3种类型且具有超高产潜力的杂交水稻品种(分别为籼粳杂交稻品种甬优1540、三系杂交籼稻品种蓉18优2348、两系杂交籼稻品种晶两优534)为试材,研究不同施氮量(N1,240 kg/hm^(2);N2,285 kg/hm^(2);N3,330kg/hm^(2))对水稻产量与氮素吸收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3个杂交稻品种产量对氮肥的响应存在较大的差异。甬优1540和蓉18优2348均在N3处理下产量最高,分别达16.83 t/hm^(2)和15.64 t/hm^(2);晶两优534则在N1处理下产量最高,达12.54 t/hm^(2)。在最高产施氮量条件下,甬优1540和蓉18优2348均拥有较高的单位面积有效穗数和穗粒数,分别达304.18万/hm^(2)、279.39粒和324.28万/hm^(2)、220.85粒,晶两优534则拥有较高的千粒重和结实率,分别达21.11 g和89.15%,且甬优1540的穗粒数和结实率均高于蓉18优2348和晶两优534。在最高产施氮量条件下,甬优1540和蓉18优2348具有较高氮素积累能力和利用效率,晶两优534氮素积累能力较低,但氮素利用效率较高。甬优1540较蓉18优2348和晶两优534具有较高的产量潜力和氮素吸收利用效率。在超高产栽培条件下,甬优1540仍可以继续增施氮肥来获得更高的产量和氮素利用效率,而蓉18优2348和晶两优534的适宜施氮量分别为330 kg/hm^(2)和240 kg/h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施氮量 产量 氮素吸收利用率
下载PDF
蚕豆/玉米间作系统经济生态施氮量及对氮素环境承受力 被引量:39
10
作者 李玉英 余常兵 +3 位作者 孙建好 李春杰 李隆 程序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223-227,共5页
通过河西走廊灌区田间试验,对不同施氮水平下蚕豆/玉米间作系统的生产力、氮素吸收利用率及土壤无机氮累积量进行了研究,并利用线性加平台模型探讨了间作系统的经济生态施氮量。结果表明间作系统的生产力与施氮量的线性加平台模型的相... 通过河西走廊灌区田间试验,对不同施氮水平下蚕豆/玉米间作系统的生产力、氮素吸收利用率及土壤无机氮累积量进行了研究,并利用线性加平台模型探讨了间作系统的经济生态施氮量。结果表明间作系统的生产力与施氮量的线性加平台模型的相关性达到极显著水平(P<0.001),0~160 cm土壤无机氮累积量与施氮量间以二次曲线模型相关性最高;种间互作显著提高系统生产力和氮素吸收,增幅分别为23%和33%;间作系统生产力、养分吸收量及土壤无机氮量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高氮肥量和种间互作使作物发生氮素"奢侈吸收"。如果充分考虑到生产、生态和经济效益,则间作系统适宜施氮量为186 kg/hm2,对应生产力为10.6×103 kg/hm2,增产14%,节约38%氮,减少75%土壤无机氮残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蚕豆/玉米间作 氮素吸收利用率 土壤无机氮累积 适宜施氮量
下载PDF
基肥侧位深施条件下穗肥减量对水稻氮素利用率的影响 被引量:5
11
作者 刘红江 张辉 +4 位作者 盛婧 张岳芳 郭智 郑建初 陈留根 《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1366-1374,共9页
大田试验条件下,以水稻品种"武运粳31号"为供试材料,通过设置不同施氮量处理,采用机械侧位深施基肥,研究了穗肥减氮对水稻产量形成和氮素吸收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2017年和2018年两季水稻,与撒施基肥的N1处理比较,采用... 大田试验条件下,以水稻品种"武运粳31号"为供试材料,通过设置不同施氮量处理,采用机械侧位深施基肥,研究了穗肥减氮对水稻产量形成和氮素吸收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2017年和2018年两季水稻,与撒施基肥的N1处理比较,采用侧位深施基肥减少10%氮肥施用量的N3处理,水稻单位面积穗数显著降低,但其每穗粒数和结实率明显增加,保证了水稻产量不减。与N1处理比较,N3处理水稻的生物产量显著降低,较高的经济系数是其产量不减的重要原因。N3处理水稻的氮素累积量、氮素干物质生产效率和籽粒生产效率与N1处理差异不明显;采用侧位深施基肥,随着施氮量的进一步减少,水稻氮素干物质生产效率和籽粒生产效率逐渐提高。N3处理水稻氮肥农学利用率、氮肥吸收利用率、氮肥生理利用率和氮肥偏生产力平均分别比N1处理提高8.9%、8.3%、0.6%、10.5%。在水稻成熟期,N3处理与N1处理稻田土壤速效氮含量差异不大。说明,与撒施基肥相比较,采用机械侧位深施基肥,减少10%的氮肥施用量,能够保证较高的水稻产量,提高水稻氮素吸收利用效率和氮素吸收利用率,并保持土壤肥力不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侧位 深施基肥 水稻 产量形成 氮素吸收利用率
原文传递
嫁接与施氮对甜瓜产量和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 被引量:9
12
作者 薛亮 马忠明 杜少平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1909-1916,共8页
通过裂区设计田间试验,主区为2种栽培方式(嫁接栽培和自根栽培),副区为4个施氮水平(0、120、240、360 kg N·hm^(-2)),研究了栽培方式和施氮量对甜瓜产量和品质、氮素运移和分配,以及氮素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嫁接栽培的甜瓜商品... 通过裂区设计田间试验,主区为2种栽培方式(嫁接栽培和自根栽培),副区为4个施氮水平(0、120、240、360 kg N·hm^(-2)),研究了栽培方式和施氮量对甜瓜产量和品质、氮素运移和分配,以及氮素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嫁接栽培的甜瓜商品瓜产量较自根甜瓜提高了7.3%,可溶性固形物含量降低了0.16%~3.28%;生长前期嫁接栽培甜瓜氮素累积量较自根栽培低,结果后嫁接栽培氮素累积量显著升高,收获时植株氮素累积量较自根栽培增加了5.2%,果实中的氮素累积量提高了10.3%;嫁接栽培植株氮素向果实的转移量较自根栽培提高了20.9%,嫁接栽培果实中的氮素分配率在80%以上,自根栽培的分配率在80%以下;在同一施氮水平下,嫁接栽培的甜瓜氮素吸收利用率较自根栽培提高了1.3%~4.2%,氮素农学效率提高了2.73~5.56 kg·kg^(-1),氮素生理利用率提高了7.39~16.18 kg·kg^(-1);从商品瓜产量、氮素吸收量和氮素利用率综合考虑,施氮量240 kg·hm^(-2)为本区域嫁接甜瓜较适宜的氮素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甜瓜 氮素运转 氮素分配 氮素吸收利用率
原文传递
移栽密度及氮肥投入量对水稻氮素利用效率的协同效应 被引量:8
13
作者 刘红江 郭智 +3 位作者 张岳芳 周炜 盛婧 陈留根 《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3952-3960,共9页
采用大田小区试验,以"南粳9108"为供试水稻品种,在D_(1)(90×10^(4)株·hm^(-2))、D_(2)(120×10^(4)株·hm^(-2))、D_(3)(150×10^(4)株·hm^(-2))等3个移栽密度下,分别设置N_(1)(0 kg·hm^(-2)... 采用大田小区试验,以"南粳9108"为供试水稻品种,在D_(1)(90×10^(4)株·hm^(-2))、D_(2)(120×10^(4)株·hm^(-2))、D_(3)(150×10^(4)株·hm^(-2))等3个移栽密度下,分别设置N_(1)(0 kg·hm^(-2))、N_(2)(240 kg·hm^(-2))、N_(3)(270 kg·hm^(-2))、N_(4)(300 kg·hm^(-2))等4个施氮量水平,研究水稻氮素利用效率对移栽密度和氮肥投入量的协同响应。结果表明:在N_(2)D_(3)处理下,水稻每穗粒数较少,结实率也较低,但N_(2)D_(3)处理有效穗数比N_(2)D_(1)和N_(2)D_(2)平均提高29.3%,较高的水稻有效穗数保证了其产量不减。N_(2)D_(3)处理生物产量比N_(2)D_(1)和N_(2)D_2平均提高17.0%,明显提高的生物产量为水稻获得高产提供了基础条件。密植减氮的N_(2)D_(3)处理水稻N素累积量提高13.8%,N素干物质生产效率提高7.1%,N素籽粒生产效率变化不大,N素收获指数则降幅显著;与N_(2)D_(1)和N_(2)D_(2)处理相比较,N_(2)D_(3)处理使水稻N肥吸收利用率、偏生产力、农学利用率和生理利用率分别平均提高了32.4%、13.8%、54.6%和17.1%。当氮肥投入量较高时,稻田土壤速效氮含量在不同移栽密度下均较高;当氮肥投入量较低时,稻田土壤速效氮含量在较高移栽密度下能保持较高水平。在常规施氮水平300 kg·hm^(-2)的基础上,通过增加水稻移栽密度至150×10^(4)株·hm^(-2),降低20%的氮肥投入量,在保证水稻产量的同时,使水稻的氮肥吸收量和氮素利用效率均得到明显提高,并能保持稻田土壤肥力不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产量 移栽密度 氮肥投入量 氮素吸收利用率
原文传递
氮肥减量后移对超级稻吉粳88氮素利用效率及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11
14
作者 马巍 齐春艳 +5 位作者 刘亮 刘晓亮 郭晞明 隋鹏举 付胜 侯立刚 《东北农业科学》 2016年第1期23-27,共5页
为明确减氮后移对超级稻吉粳88氮素吸收利用规律和转运特性,优化吉林省水稻高产高效合理氮肥施用技术,以吉粳88为供试材料,采用田间试验,通过设置不同氮肥减量后移处理,测定氮肥减量后移对吉粳88氮素吸收利用率及产量的变化情况。结果表... 为明确减氮后移对超级稻吉粳88氮素吸收利用规律和转运特性,优化吉林省水稻高产高效合理氮肥施用技术,以吉粳88为供试材料,采用田间试验,通过设置不同氮肥减量后移处理,测定氮肥减量后移对吉粳88氮素吸收利用率及产量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氮肥减量后移比常规施氮增产-0.78%~7.5%;适量氮肥减量后移可促进吉粳88中后期的氮素总积累量,降低茎鞘和叶片氮素转运率,提高氮肥吸收利用率、氮肥农学利用率和氮肥偏生产力。综合考虑各因素,以施纯氮141.31 kg/hm^2,补肥和穗肥施氮肥时间分别比传统施肥时间后移13 d和9 d施氮方式效果最佳,最高产量达到11 t/h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氮肥 氮素吸收利用率 产量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