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坡地土壤侵蚀与氮素迁移转化规律研究 被引量:3
1
作者 钱峰 丁文峰 刘静君 《人民长江》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4期69-71,90,共4页
研究坡地土壤氮素迁移转化的过程具有重要的科学理论意义和工程应用价值。结合目前国内外研究现状,论述了坡地土壤侵蚀与氮素迁移转化的过程,以及降雨、土壤特性、地表状况、土地利用方式等因素对坡地土壤氮素迁移转化规律的影响。分析... 研究坡地土壤氮素迁移转化的过程具有重要的科学理论意义和工程应用价值。结合目前国内外研究现状,论述了坡地土壤侵蚀与氮素迁移转化的过程,以及降雨、土壤特性、地表状况、土地利用方式等因素对坡地土壤氮素迁移转化规律的影响。分析得出,坡面地表径流、壤中流和侵蚀泥沙为坡地土壤氮素迁移转化的主要途径。最后围绕坡地土壤氮素迁移转化模型展开了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侵蚀 氮素迁移转化 模型模拟 坡地
下载PDF
有机碳分布对氮素迁移转化的影响数值模拟 被引量:2
2
作者 刘琨 朱焱 +3 位作者 王丽影 程先军 杨金忠 史良胜 《中国农村水利水电》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52-58,共7页
针对外源性有机碳影响下土壤氮素各转化过程的定量计算问题,基于土壤氮素迁移转化数值模型NPTTM,考虑外源性有机碳在土壤中的不同分布类型,及其对反硝化过程的影响函数,采用含有机碳的二级处理再生水灌溉试验对该改进模型进行验证,结果... 针对外源性有机碳影响下土壤氮素各转化过程的定量计算问题,基于土壤氮素迁移转化数值模型NPTTM,考虑外源性有机碳在土壤中的不同分布类型,及其对反硝化过程的影响函数,采用含有机碳的二级处理再生水灌溉试验对该改进模型进行验证,结果表明,改进后的模型能很好地拟合试验过程土壤水氮动态变化过程。同时,为了探究有机碳分布对氮素迁移转化过程的影响,本文采用该验证模型进行有机碳随深度分配数值实验,计算结果表明不同的有机碳分布对土壤铵态氮的影响较小,但对硝态氮的影响较大。土壤中较高的有机碳汇集会造成铵态氮浓度的增加,而有机碳浓度增大会增强反硝化作用进而减小硝态氮浓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再生水灌溉 改进的NPTTM模型 有机碳分布 氮素迁移转化
下载PDF
侵蚀土壤物理性质变化及其与土壤氮素迁移转化的关系 被引量:1
3
作者 蔡延江 王连峰 《中国农学通报》 CSCD 2007年第3期279-283,共5页
侵蚀破坏土壤团聚体结构,使团聚体破碎产生更小的可迁移颗粒而导致土壤养分的运移;侵蚀还改变了土壤的水分状况,水蚀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土壤的含水量,风蚀则可使土壤的含水量降低。团聚体结构的破坏以及土壤水分状况的改变与土壤的氮素... 侵蚀破坏土壤团聚体结构,使团聚体破碎产生更小的可迁移颗粒而导致土壤养分的运移;侵蚀还改变了土壤的水分状况,水蚀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土壤的含水量,风蚀则可使土壤的含水量降低。团聚体结构的破坏以及土壤水分状况的改变与土壤的氮素迁移转化过程有着密切的联系。本文仅对土壤侵蚀造成的土壤物理性状的改变与土壤氮素迁移转化作一概述,并就耕作、覆盖等降低土壤侵蚀的农业措施与土壤氮素转化的关系进行阐述,提出了侵蚀土壤氮素研究的去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侵蚀 氮素迁移转化 物理性状 防治措施
下载PDF
温度、水分和施肥对甜菜黑土氮素迁移转化的影响 被引量:10
4
作者 胡晓航 周建朝 +1 位作者 王秋红 王孝纯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82-88,共7页
以东北甜菜主产区的黑土为材料,采用模拟土柱方法,研究了不同温度(5℃和20℃)、水分(10%,20%和30%)和施肥(尿素)条件对甜菜0—90cm土层土壤无机氮(NH4+-N和NO3--N)迁移转化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整个培养期内,温度和水分对不同... 以东北甜菜主产区的黑土为材料,采用模拟土柱方法,研究了不同温度(5℃和20℃)、水分(10%,20%和30%)和施肥(尿素)条件对甜菜0—90cm土层土壤无机氮(NH4+-N和NO3--N)迁移转化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整个培养期内,温度和水分对不同施肥处理、不同土层土壤NH4+-N和NO3--N含量的影响不同。不施肥土壤NH4+-N和NO3--N含量在不同水分和温度下均无显著差异。不同温度和水分条件下施肥处理各土层NH4+-N、NO3--N平均含量均随土层深度增加而下降,在相同温度条件下,土壤水分为20%时为甜菜土壤矿化和硝化作用的最适水分,而10%水分时,0—15cm土层土壤硝化作用受到明显抑制。施肥明显增加0—15cm土层NH4+-N、NO3--N含量,分别与不施肥相比增加2.71~16.65倍和1.04~9.05倍。5℃时,NH4+-N、NO3--N在土柱内的迁移距离和硝化作用主要发生在0—15cm土层内;20℃时,主要发生在0—15cm和0—50cm土层内。施肥与不施肥土壤NH4+-N含量与温度、水分均呈负相关,NO3--N含量和硝化率(Nr)呈正相关,多因素统计分析表明,温度和水分的提高可以增强施肥土壤的氮素转化,温度、水分和施肥三者对土壤NH4+-N、NO3--N含量迁移有交互作用,但是对土壤氮素的转化没有显著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甜菜 温度 水分 施肥 黑土 氮素迁移转化
下载PDF
自然红壤坡地氮素在地表径流-土壤水系统迁移转化规律试验研究
5
作者 马千禧 韩旭东 +1 位作者 刘昭 朱焱 《中国农村水利水电》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88-96,110,共10页
目前对红壤坡地氮素流失的试验研究主要集中在人工土槽装置中监测径流和壤中流氮素,缺乏在野外自然坡情况下氮素在径流-壤中流及土壤中迁移转化过程的整体研究。为了探究天然红壤坡地氮素在地表径流-土壤水系统中的迁移转化规律,在江西... 目前对红壤坡地氮素流失的试验研究主要集中在人工土槽装置中监测径流和壤中流氮素,缺乏在野外自然坡情况下氮素在径流-壤中流及土壤中迁移转化过程的整体研究。为了探究天然红壤坡地氮素在地表径流-土壤水系统中的迁移转化规律,在江西水土保持生态科技园开展了3次坡地人工降雨氮素流失试验,对不同坡面及土壤初始条件下人工降雨过程中地表径流、壤中流及土壤水分状况与氮素(硝态氮和铵态氮)浓度进行了监测和分析。结果表明,初始坡面粗糙截流能力强,能减少地表径流产流量,但会导致硝态氮大量渗入土壤,造成硝态氮随土壤水的下移。自然坡地土壤中的大孔隙和土壤空间变异性是导致壤中流的主要原因,壤中流硝态氮浓度显著高于地表径流硝态氮浓度,导致壤中流硝态氮流失占比较高,第一次试验中硝态氮壤中流流失占比超过50%。相比较而言,壤中流与地表径流铵态氮浓度均较小,与铵态氮在土壤中较强的吸附能力有关。历次试验中,土壤硝态氮和铵态氮沿顺坡方向空间变异性较大,随时间变化无一致性规律,除受到坡面水力特征影响外,还受到土壤温度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坡地 壤中流 地表径流 土壤氮素 氮素迁移转化
下载PDF
鱼菜共生系统氮素迁移转化的研究与优化 被引量:19
6
作者 邹艺娜 胡振 +2 位作者 张建 谢慧君 梁爽 《环境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4211-4216,共6页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水产养殖国,但是含有大量氮元素化合物的养殖废水对周围环境的污染已经成为影响该行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鱼菜共生系统被认为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作为一种新兴的生态系统,目前对鱼菜共生系统中氮元素迁移...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水产养殖国,但是含有大量氮元素化合物的养殖废水对周围环境的污染已经成为影响该行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鱼菜共生系统被认为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作为一种新兴的生态系统,目前对鱼菜共生系统中氮元素迁移转化规律的研究较少。通过对实验室规模的鱼菜共生系统进行研究,揭示系统内氮的迁移转化规律,掌握N2O的释放规律,同时尝试采用填料级配分层、添加硝化细菌等方式对系统进行优化。研究结果表明,投入系统的饵料中氮素以氨氮的形式被排出鱼体外后,在微生物作用下转化为亚硝酸盐氮及硝酸盐氮,进一步被植物吸收利用,提高了氮的利用效率。鱼菜共生系统以N2O形式释放的氮素约占氮素总输入的1.54%,与普通水产养殖相比,其N2O转化率没有明显增加。另外,采用填料级配分层以及添加硝化细菌等方法对系统进行优化,可促进系统内硝酸盐的积累,减少N2O释放,提高系统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鱼菜共生系统 氮素迁移转化 N2O释放 硝化反应
原文传递
节水灌溉模式下稻田氮素迁移与肥料氮利用 被引量:8
7
作者 陈栋 缪子梅 +3 位作者 蒋坤 陈洁茹 沈芝莹 仇春光 《江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34-38,共5页
为了探究氮素在植物土壤大气连续体(SPAC)去向及迁移转化机制,在对比试验基础上,结合同位素N^15示踪技术,研究了不同灌溉模式下氮素的迁移转化机理以及肥料氮归趋利用.结果表明:节水灌溉模式(薄露灌溉模式W1、间歇灌溉模式W2)可以有效... 为了探究氮素在植物土壤大气连续体(SPAC)去向及迁移转化机制,在对比试验基础上,结合同位素N^15示踪技术,研究了不同灌溉模式下氮素的迁移转化机理以及肥料氮归趋利用.结果表明:节水灌溉模式(薄露灌溉模式W1、间歇灌溉模式W2)可以有效地抑制肥料氮淋失;在施肥量相同的情况下,节水灌溉模式NH 3挥发总量显著小于常规灌溉,同时降低肥料氨挥发量在总氨挥发中所占的比例;节水灌溉模式可以显著提高水稻植株吸氮量,随着生育阶段的推移,各处理植株吸收肥料氮量占总吸氮量的比值亦呈下降趋势;此外,节水灌溉模式稻田肥料氮在土壤中的残留率均少于常规模式,降低幅度为14.6%,作物吸氮量则明显高于W0,相比W0模式,W1和W2模式氮肥利用率分别提高了9.2%和14.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田 薄露灌溉 间歇灌溉 氮素迁移转化 N^15示踪
下载PDF
含水层非均质性对潜流带氮迁移转化的影响机制
8
作者 凡倩莹 刘洋 +2 位作者 冯永林 周继强 王全荣 《安全与环境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94-202,共9页
潜流带的非均质性对生物地球化学过程具有重要的控制作用,然而现有的监测手段无法准确获取含水层的非均质结构。为揭示潜流带渗透系数非均质性对氮素迁移转化的影响,采用数值模拟手段构建了不同渗透系数场的二维潜流带水流和生物地球化... 潜流带的非均质性对生物地球化学过程具有重要的控制作用,然而现有的监测手段无法准确获取含水层的非均质结构。为揭示潜流带渗透系数非均质性对氮素迁移转化的影响,采用数值模拟手段构建了不同渗透系数场的二维潜流带水流和生物地球化学反应模型,探讨了潜流带渗透系数非均质性对水流交换、溶质迁移转化和硝酸盐去除的影响。结果表明:潜流带渗透系数非均质性的增加可能会导致河流-含水层间的潜流交换加快,影响潜流带内溶质分布和硝化、反硝化作用热点区域的分布;潜流带内渗透系数非均质性程度还会影响潜流带去除硝酸盐的能力,非均质性程度越高,潜流带的硝酸盐去除效率就越高。本研究结果可为地下水环境修复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均质性 潜流带 氮素迁移转化 生物地球化学反应 数值模拟
下载PDF
土壤水氮动态及作物生长耦合EPIC-Nitrogen2D模型 被引量:4
9
作者 朱焱 刘琨 +2 位作者 王丽影 史良胜 杨金忠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1期141-151,共11页
为计算农业区不同作物生长条件下土壤水氮迁移转化过程,该文基于Erosion/Productivity Impact Calculator(EPIC)作物模型建立了作物根系生长子模块,将其进行有限元数值离散,与土壤氮素迁移转化模型Nitrogen2D耦合,使模型能计算作物生... 为计算农业区不同作物生长条件下土壤水氮迁移转化过程,该文基于Erosion/Productivity Impact Calculator(EPIC)作物模型建立了作物根系生长子模块,将其进行有限元数值离散,与土壤氮素迁移转化模型Nitrogen2D耦合,使模型能计算作物生长条件下土壤水氮迁移转化过程。该作物生长模块可计算多种胁迫下作物根系对土壤水分和氮素的动态吸收速率,及作物收获时的生物量和吸氮量。采用武汉大学灌溉排水试验场冬小麦生长条件下土壤水氮试验数据对模型进行了率定,并用于土壤水氮分布和作物生物量预测,土壤含水率、氮素的模拟值与实测值的一致性系数分别为0.86-0.97、0.52-0.98,Nash效率系数为0.59-0.90(含水率)、0.44-0.93(土壤氮素),说明模拟结果与实测值吻合度较高。同时,分别采用该文的作物生长模块和简单根系吸收模块计算根系吸氮过程,结果显示,简单根系吸收模型会显著高估作物吸氮量,而作物生长模型则由于考虑了根系生长和各环境因子的胁迫作用,计算结果更符合作物实际吸氮过程,计算的根系吸氮量相对均方根误差为3.4%-4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模型 土壤水分 Nitrogen2D EPIC 氮素迁移转化 作物生长模型 饱和-非饱和
下载PDF
作物模型研究进展 被引量:14
10
作者 张均华 刘建立 张佳宝 《土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1-9,共9页
作物模型的研究和应用有利于科研成果的综合集成、作物种植管理决策的现代化和辅助国家决策,是农业研究中的重要工具。一个完整的作物模型一般包括作物生长模块、水分运动模块与氮素迁移转化模块。这三者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本文对上述... 作物模型的研究和应用有利于科研成果的综合集成、作物种植管理决策的现代化和辅助国家决策,是农业研究中的重要工具。一个完整的作物模型一般包括作物生长模块、水分运动模块与氮素迁移转化模块。这三者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本文对上述3个模块的发展历程以及应用比较广泛、综合性比较强的几个模型进行综述,对比各自的优缺点,指出了作物模型今后的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作物模型 作物生长模拟 水分运动模拟 氮素迁移转化模拟
下载PDF
蓄水坑灌条件下土壤水氮运移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4
11
作者 李京玲 孙西欢 +1 位作者 马娟娟 李建文 《节水灌溉》 北大核心 2012年第7期50-52,共3页
为了提高蓄水坑灌条件下土壤水氮的利用率,减少由于灌施不当造成的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综述了蓄水坑灌土壤水分入渗过程中的变水头入渗、土壤水分分布特性、土壤水分蒸发特性、影响因素以及肥液入渗过程中氮素的分布特性和数值模拟等方... 为了提高蓄水坑灌条件下土壤水氮的利用率,减少由于灌施不当造成的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综述了蓄水坑灌土壤水分入渗过程中的变水头入渗、土壤水分分布特性、土壤水分蒸发特性、影响因素以及肥液入渗过程中氮素的分布特性和数值模拟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和存在问题,提出了蓄水坑灌法今后应亟需加强的研究方向,为蓄水坑灌理论与技术的进一步研究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蓄水坑灌 土壤水分 氮素迁移转化
下载PDF
铁基质强化新型功能性化粪池高效处理黑水的试验 被引量:4
12
作者 张超 刘玲花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2435-2444,共10页
以铁基质生物载体为核心,将物理、生物和化学方法结合,对化粪池进行功能强化,实现黑水的原位深度处理.探究了溶解氧(DO)和碳氮比(C/N)等因素对黑水中污染物降解的影响,并在最佳运行参数下考察了氮素在系统中的转化机制.结果表明,当C/N为... 以铁基质生物载体为核心,将物理、生物和化学方法结合,对化粪池进行功能强化,实现黑水的原位深度处理.探究了溶解氧(DO)和碳氮比(C/N)等因素对黑水中污染物降解的影响,并在最佳运行参数下考察了氮素在系统中的转化机制.结果表明,当C/N为7.3~8.4时,好氧生物铁基质载体池DO为2.3~2.7mg/L时,系统氨氮(NH4+-N)、总氮(TN)、COD和总磷(TP)的平均去除率分别可达90.74%、85.81%、92.65%和95.78%;当进水C/N降至3.3~4.2时,系统NH4+-N、TN、COD和TP的平均去除率仍可维持在81.16%、76.62%、93.87%和94.75%.铁基质生物载体内电解作用显著强化了化粪池内TN的脱除、COD的氧化和TP的固定.氮素转化机制分析表明,内电解与反硝化菌的耦合强化了反硝化作用,降低了反硝化过程对有机碳源的需求,强化了低C/N条件下TN、TP的脱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功能性化粪池 黑水 铁基质生物载体 C/N 氮素迁移转化
下载PDF
北方纳污湖沉积物氮素释放规律影响因素的研究 被引量:2
13
作者 苏俊涛 徐艺铭 +3 位作者 孙爱丽 石家萱 董禹含 杨基先 《中国给水排水》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62-68,共7页
为探究北方湖泊沉积物氮素释放规律,预测内源氮素释放风险,基于实际湖内水体指标探究温度、pH和溶解氧与上覆水中氮素的相关性。采用响应面法考察不同环境因子之间交互作用对总氮释放速率的影响,通过构建多项式回归模型估算沉积物总氮... 为探究北方湖泊沉积物氮素释放规律,预测内源氮素释放风险,基于实际湖内水体指标探究温度、pH和溶解氧与上覆水中氮素的相关性。采用响应面法考察不同环境因子之间交互作用对总氮释放速率的影响,通过构建多项式回归模型估算沉积物总氮年均释放量,并预测最不利氮素释放的因子水平。结果表明:温度、pH、溶解氧与水体中氮素浓度显著相关,其中pH、溶解氧对氮素释放速率的影响更加明显,溶解氧和pH的交互作用以及溶解氧和温度的交互作用对总氮释放速率的影响显著。通过响应面拟合模型计算得出纳污湖沉积物的总氮年平均释放量为0.35 t;最不利于沉积物氮素释放的环境条件为4℃、溶解氧为5 mg/L、pH为9,此时预测氮素平均释放速率为33.565 mg/(m^(2)·d),与实测值误差小于5%,说明模型可信度较高。控制水体pH、溶解氧是限制沉积物氮素释放的有力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物氮素释放 氮素迁移转化 响应面法 环境因子
原文传递
Driving mechanisms of nitrogen transport and transformation in lacustrine wetlands 被引量:3
14
作者 ZHAO Shan ZHOU Nian Qing SHEN Xin Ping 《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 SCIE EI CAS CSCD 2016年第3期464-476,共13页
As an essential component of proteins and genetic material for all organisms, nitrogen(N) is one of the major limiting factors that control the dynamics, biodiversity and functioning of lacustrine wetlands, in which i... As an essential component of proteins and genetic material for all organisms, nitrogen(N) is one of the major limiting factors that control the dynamics, biodiversity and functioning of lacustrine wetlands, in which intensified N biogeochemical activities take place. Reactive N loaded into wetland ecosystems has been doubled due to various human activities, including industrial, agricultural activities and urbanization. The main driving mechanisms of N transport and transformation in lacustrine wetlands are categorized to pushing forces and pulling forces in this study. Geomorphology, wetland age, N concentrations, and temperature are the main pushing forces(passive forces); whereas water table variation, oxygen concentration, other elements availability, oxidation-reduction potential(Eh) and p H, and microorganisms are the predominant pulling forces(active forces). The direction and kinetic energy of reactions are determined by pulling forces and then are stimulated by pushing forces. These two types of forces are analyzed and discussed separately.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driving mechanisms, possible solutions to wetland N pollutions are proposed at individual, regional and global scales, respectively. Additional research needs are addressed to obtain a thorough understanding of N transport and transformations in wetlands and to reduce detrimental impacts of excessive N on such fragile ecosystem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itrogen Driving mechanisms Transport and transformation Excessive loading Lacustrine wetlands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