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小麦幼苗叶片中硝酸盐转运蛋白NRT1和NRT2家族基因对氮饥饿响应的表达分析 被引量:19
1
作者 轩红梅 王永华 +4 位作者 魏利婷 杨莹莹 王利娜 康国章 郭天财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8期1019-1028,共10页
硝酸盐转运蛋白NRT1(Nitrate transporter 1)和NRT2(Nitrate transporter 2)家族基因在高等植物氮转运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为探讨NRT1和NRT2家族基因在小麦幼苗响应氮饥饿中的作用,本研究测定了氮饥饿处理过程中小麦幼苗的生长参数... 硝酸盐转运蛋白NRT1(Nitrate transporter 1)和NRT2(Nitrate transporter 2)家族基因在高等植物氮转运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为探讨NRT1和NRT2家族基因在小麦幼苗响应氮饥饿中的作用,本研究测定了氮饥饿处理过程中小麦幼苗的生长参数和叶片中叶绿素、可溶性蛋白、硝酸盐和丙二醛(MDA)的含量,并利用荧光实时定量PCR(qPCR)技术分析了叶片中NRT1(7个)和NRT2(5个)家族基因的转录水平。结果表明,氮饥饿明显抑制小麦幼苗生长,其株高、干鲜重显著下降,叶片叶绿素含量、蛋白质含量和硝酸盐含量均显著降低,而MDA含量却显著升高。在氮饥饿处理后所有测定时间点(2d、4d、6d和8d),小麦幼苗叶片中TaNRT1.1、TaNRT1.2、TaNRT1.7、TaNRT2.3和TaNRT2.4的表达均受到显著抑制;然而,氮饥饿2d时,TaNRT1.4、TaNRT1.8和TaNRT2.1的表达量显著升高;氮饥饿4d时,TaNRT1.3、TaNRT1.5和TaNRT2.5的表达量也显著升高,推测TaNRT1.3、TaNRT1.4、TaNRT1.5、TaNRT1.8、TaNRT2.1和TaNRT2.5可能在小麦幼苗响应氮饥饿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氮饥饿 硝酸盐转运蛋白 转录水平 小麦
下载PDF
氮饥饿与磷饥饿促使缺刻缘绿藻花生四烯酸含量增加的比较 被引量:21
2
作者 童牧 于水燕 +1 位作者 欧阳珑玲 周志刚 《水产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763-773,共11页
以富含花生四烯酸(AA)的缺刻缘绿藻H4301为研究对象,探讨了不同光照强度条件下氮饥饿与磷饥饿对藻生物量、AA及脂肪酸含量变化的影响。发现氮饥饿与磷饥饿均降低了藻类的生长速率与生物量,当在60μmol photons/(m2.s)的低光照强度下,磷... 以富含花生四烯酸(AA)的缺刻缘绿藻H4301为研究对象,探讨了不同光照强度条件下氮饥饿与磷饥饿对藻生物量、AA及脂肪酸含量变化的影响。发现氮饥饿与磷饥饿均降低了藻类的生长速率与生物量,当在60μmol photons/(m2.s)的低光照强度下,磷饥饿时的藻类平均生长速率最低[0.025 g/(d.L)],不足BG-11完全培养基中该藻生长速率的一半;氮饥饿与磷饥饿均能提高藻细胞总脂肪酸及AA的含量,但在低光照强度下磷饥饿的促进效果比较差;无论是完全培养基中还是饥饿处理时,200μmol photons/(m2.s)的高光照强度都不利于藻细胞AA及多不饱和脂肪酸的合成与积累;随着饥饿时间的不断持续,AA占总脂肪酸的百分含量逐渐增加,而亚油酸的百分含量逐渐降低,但在磷饥饿时,油酸的百分含量也增加,特别在高光照强度下,以油酸为主的单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在第27天时占细胞干重的5.28%,以致AA含量的增加没有氮饥饿时的显著。从脂肪酸成分的变化来分析,该藻在氮或磷饥饿过程中主要是从亚油酸到γ-亚麻酸再到20∶3ω6这个途径来合成并积累AA,其中Δ6去饱和酶是限速酶,而ω3去饱和酶催化步骤受饥饿处理的负调控对确保AA的合成与积累有较大的积极作用。氮饥饿使藻细胞蛋白质合成受阻以及磷饥饿使核酸合成、糖类与能量代谢产生障碍,从而阻止藻类的生长并迫使细胞代谢流转向不含氮和磷的脂肪酸合成代谢,以提高藻细胞总脂肪酸及AA含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刻缘绿藻 生物量 花生四烯酸(AA) 氮饥饿 饥饿
下载PDF
在线氮饥饿处理对谷氨酰胺合成的促进作用 被引量:8
3
作者 陈奎发 杨艳 +2 位作者 焦鹏 李春 曹竹安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7期20-23,共4页
氮饥饿处理是提高谷氨酰胺合成酶活性的重要手段 ,文中设计了在线氮饥饿处理过程 ,考察了氮饥饿处理对谷氨酸棒杆菌突变株NS61 1的谷氨酰胺合成酶活性及谷氨酰胺合成能力的影响。当初始氮源的供应量受到限制时 ,菌体在生长后期处于氮饥... 氮饥饿处理是提高谷氨酰胺合成酶活性的重要手段 ,文中设计了在线氮饥饿处理过程 ,考察了氮饥饿处理对谷氨酸棒杆菌突变株NS61 1的谷氨酰胺合成酶活性及谷氨酰胺合成能力的影响。当初始氮源的供应量受到限制时 ,菌体在生长后期处于氮饥饿状态 ,这种氮饥饿处理使菌体内的谷氨酰胺合成酶的活性提高 2倍以上 ,而谷氨酰胺的累积量提高了6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氮饥饿处理 合成 促进作用 谷氨酰胺合成酶 谷氨酰胺 谷氨酸棒杆菌
下载PDF
原位氮饥饿发酵工艺中梯度补氮对谷氨酰胺合成酶的调控 被引量:7
4
作者 李春 刘雨磊 +2 位作者 陈奎发 杨艳 曹竹安 《化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155-159,共5页
The effects of uniform and gradient fed nitrogen on glutamine synthetase(GS),glutamate dehydrogenase(GDH)and glutamate synthase(GOGAT)were investigated in glutamine production by fermentation of Corynebacterium glutam... The effects of uniform and gradient fed nitrogen on glutamine synthetase(GS),glutamate dehydrogenase(GDH)and glutamate synthase(GOGAT)were investigated in glutamine production by fermentation of Corynebacterium glutamicum NS611 after 3h of in-situ nitrogen starvation. It was shown that the strain in the later growth phase entered naturally into in-situ nitrogen starvation by controlling the initial concentration of urea and the biomass was slightly decreased. The pH value reached 6.5 again in the culture system, which confirmed the beginning of nitrogen starvation in the culture system. After 3h nitrogen starvation the activity of GS was increased over two folds and the time of high activity of GS persisted three folds longer in the gradient fed nitrogen system than that in the normal fed batch. The higher activity of GDH was also maintained. The glutamine production increased by 72% than the original technology of nitrogen starvation and the time of fermentation was shortened by above 12h.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谷氨酸棒杆菌NS611 谷氨酰胺 原位氮饥饿 梯度补 谷氨酰胺合成酶
下载PDF
氮饥饿细基江蓠繁枝变型和孔石莼氨氮的吸收动力学特征 被引量:31
5
作者 刘静雯 董双林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95-103,共9页
以氮饥饿海藻为材料,采用多瓶法和干扰法相结合的技术,测定两种海藻在不同起始浓度下不同时间间隔内的NH+4吸收率,对不同阶段的吸收率进行非线性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它们均符合饱和吸收动力学特征.最大吸收率和半饱和常数均随着吸收时间... 以氮饥饿海藻为材料,采用多瓶法和干扰法相结合的技术,测定两种海藻在不同起始浓度下不同时间间隔内的NH+4吸收率,对不同阶段的吸收率进行非线性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它们均符合饱和吸收动力学特征.最大吸收率和半饱和常数均随着吸收时间的延长而降低.在整个吸收过程中,吸收曲线的初始斜率变化不大,这表明在低浓度下的吸收率不受短时间快吸收的影响而保持相对的稳定.同时两种海藻相比,在相应时间内的吸收动力学参数不同,孔石莼的最大吸收率、半饱和常数和初始斜率均大于细基江蓠繁枝变型.处于氮饥饿状态的两种海藻对NH+4-N的吸收存在以下3个时相:(1)起始短期的快吸收阶段;(2)内部营养盐浓度控制的吸收阶段;(3)外界营养盐浓度控制的吸收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吸收动力学 氮饥饿海藻 吸收率 非线性回归分析 多瓶法 干扰法 细基江蓠繁枝变型 孔石莼
下载PDF
基于Label free定量蛋白质组学技术对马铃薯晚疫病菌氮饥饿条件下分泌蛋白组初步分析 被引量:3
6
作者 余萍 董超 +2 位作者 姚春馨 丁玉梅 周晓罡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0期2324-2329,共6页
【目的】探讨氮源是否影响马铃薯晚疫病菌分泌蛋白的致病性。【方法】应用蛋白质组学Label-free技术,对受氮饥饿处理24 h和未处理的马铃薯晚疫病菌分泌蛋白进行鉴定,并对其鉴定蛋白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共发现61个蛋白质的表达... 【目的】探讨氮源是否影响马铃薯晚疫病菌分泌蛋白的致病性。【方法】应用蛋白质组学Label-free技术,对受氮饥饿处理24 h和未处理的马铃薯晚疫病菌分泌蛋白进行鉴定,并对其鉴定蛋白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共发现61个蛋白质的表达量存在显著差异,其中41个蛋白质表达量上调,20个蛋白质表达量下调。经生物信息学分析表明它们95%定位于细胞核、细胞质、线粒体和分泌型,主要参与碳代谢、氨基酸的生物合成和核糖体代谢,参与的生物过程主要是细胞过程、代谢过程和细胞成分组织或生物起源。【结论】氮源提高致病性蛋白的分泌,影响马铃薯晚疫病菌的致病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蛋白质组学 马铃薯晚疫病菌 分泌蛋白 氮饥饿
下载PDF
缺刻缘绿藻的光合膜脂与中性脂及其脂肪酸组成在氮饥饿/氮恢复培养过程中的变化 被引量:3
7
作者 欧阳珑玲 李晓蕾 周志刚 《海洋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653-662,共10页
对缺刻缘绿藻(Myrmecia incisa)进行氮饥饿(4 d)/氮恢复(4 d和8 d)培养,研究其细胞中三酰甘油(TAG)和光合膜脂,主要是单半乳糖二酰甘油(MGDG)和二半乳糖二酰甘油(DGDG)的含量和脂肪酸组成的变化。结果表明TAG含量在氮饥饿胁迫下显著上升... 对缺刻缘绿藻(Myrmecia incisa)进行氮饥饿(4 d)/氮恢复(4 d和8 d)培养,研究其细胞中三酰甘油(TAG)和光合膜脂,主要是单半乳糖二酰甘油(MGDG)和二半乳糖二酰甘油(DGDG)的含量和脂肪酸组成的变化。结果表明TAG含量在氮饥饿胁迫下显著上升,而在氮恢复培养下逐渐下降;DGDG含量的变化趋势与TAG相反;MGDG的含量则始终呈现上升趋势。对脂肪酸组成进行分析发现花生四烯酸(ArA)主要存在于TAG中,且TAG中ArA的含量在氮饥饿胁迫下显著上升,并在氮恢复培养下逐渐下降。DGDG中ArA含量在氮饥饿/氮恢复过程中的变化与TAG中的相反;MGDG中ArA的含量在不同培养条件下始终增加。该结果表明在氮饥饿胁迫下DGDG可能向TAG合成提供ArA,而TAG在氮恢复后可向光合膜脂提供脂肪酸以供其合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刻缘绿藻 氮饥饿 恢复 单半乳糖二酰甘油(MGDG) 二半乳糖二酰甘油(DGDG) 三酰甘油(TAG) 花生四烯酸(ArA)
下载PDF
氮饥饿/过氧化氢协同胁迫促进法夫酵母合成虾青素 被引量:1
8
作者 朱龙宝 葛飞 +2 位作者 魏胜华 李婉珍 陶玉贵 《食品工业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1期176-178,共3页
虾青素是一种强抗氧化剂,在细胞抵御外界环境胁迫方面起到重要作用。研究了氮饥饿/过氧化氢协同胁迫对法夫酵母合成虾青素的影响,结果表明:低含氮量有利于虾青素的合成,随着碳氮比的降低,虾青素的合成受到抑制,最佳的碳氮比为3∶0.6,每... 虾青素是一种强抗氧化剂,在细胞抵御外界环境胁迫方面起到重要作用。研究了氮饥饿/过氧化氢协同胁迫对法夫酵母合成虾青素的影响,结果表明:低含氮量有利于虾青素的合成,随着碳氮比的降低,虾青素的合成受到抑制,最佳的碳氮比为3∶0.6,每克干细胞虾青素的含量最高达0.32mg/g;在此基础上添加5mmol/L过氧化氢协同胁迫法夫酵母可进一步提高虾青素的产量,在发酵24h(对数生长期)加入3mmol/L的H2O2,36h补加2mmol/L,虾青素产量达到0.59mg/g,比空白对照提高63.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虾青素 法夫酵母 氮饥饿 过氧化氢 协同胁迫
下载PDF
氮饥饿对玉米大斑病菌生长和发育的影响
9
作者 谷守芹 范永山 +1 位作者 崔金旺 杨立恩 《玉米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108-110,共3页
以改良Fries合成培养基为基础,观测氮饥饿胁迫条件下玉米大斑病菌菌株01-11和03-22在菌落生长速度、分生孢子产生时间和数量、菌落形态和颜色等方面的变化。结果发现,在缺氮条件下,培养6 d后菌落生长停滞,颜色变淡;菌丝稀疏,老化程度加... 以改良Fries合成培养基为基础,观测氮饥饿胁迫条件下玉米大斑病菌菌株01-11和03-22在菌落生长速度、分生孢子产生时间和数量、菌落形态和颜色等方面的变化。结果发现,在缺氮条件下,培养6 d后菌落生长停滞,颜色变淡;菌丝稀疏,老化程度加快;分生孢子出现时间提前,但产孢数量减少。研究结果说明,氮元素对玉米大斑病菌的生长和发育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大斑病菌 氮饥饿 生长发育
下载PDF
缺刻缘绿藻ω3脂肪酸去饱和酶基因的特性及在氮饥饿过程中相对转录量的分析 被引量:6
10
作者 李春阳 杜道海 +3 位作者 于水燕 李慧 刘凡 周志刚 《水产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9期1343-1353,共11页
根据莱茵衣藻和普通小球藻ω3脂肪酸去饱和酶氨基酸序列(GenBank登录号分别为ABL09485和BAB78717)的保守区(TMFWALF和HHDIGTH)设计简并引物,以缺刻缘绿藻H4301总RNA为模板,通过反转录PCR和cDNA末端快速克隆技术(RACE),克隆了缺刻缘绿藻... 根据莱茵衣藻和普通小球藻ω3脂肪酸去饱和酶氨基酸序列(GenBank登录号分别为ABL09485和BAB78717)的保守区(TMFWALF和HHDIGTH)设计简并引物,以缺刻缘绿藻H4301总RNA为模板,通过反转录PCR和cDNA末端快速克隆技术(RACE),克隆了缺刻缘绿藻ω3脂肪酸去饱和酶基因的cDNA全长序列(GenBank登录号:EU658930),它与莱茵衣藻的这个基因具有69%相似性。该基因cDNA序列长2330bp,其中5'-非翻译区长107bp;3'-非翻译区912bp,且具有明显的poly(A)尾巴;开放阅读框1311bp,编码一个436个氨基酸的蛋白质,分子量为49.06ku,等电点7.85;该基因编码的蛋白为膜结合蛋白,含有2个疏水区域和3个保守的组氨酸簇基序。将该基因的cDNA序列与其DNA序列比对后,发现该基因在其编码区存在6个内含子,剪切位点均符合"GT-AG"规则。实时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在氮饥饿培养过程中,缺刻缘绿藻ω3脂肪酸去饱和酶基因的相对转录量在4h时可能因休克显著提高(P<0.05),然后开始下调,12h开始显著下降(P<0.05),并在20h降到最低(约为完全培养基的11.6%),此后保持在低水平(为完全培养基的23.2%)波动(P<0.01)。脂肪酸组分的气相色谱结果表明,在氮饥饿培养过程中,花生四烯酸占总脂肪酸的百分含量逐步提高,而作为多不饱和脂肪酸ω3合成途径的产物,如α-亚麻酸和十六碳三烯酸(16∶3ω3)的百分含量在40h或96h后都显著降低(P<0.05)。这些结果表明缺刻缘绿藻ω3脂肪酸去饱和酶基因在氮饥饿过程中的相对低转录量,导致ω3合成途径相关产物百分含量的降低,确保了该藻沿着ω6途径来合成与积累花生四烯酸以提高其百分含量。另外,十六碳二烯酸(16∶2ω6)、亚油酸及花生四烯酸都可能是该克隆基因所编码ω3脂肪酸去饱和酶的反应底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刻缘绿藻 ω3脂肪酸去饱和酶基因 氮饥饿 实时荧光定量PCR 脂肪酸
下载PDF
氮饥饿补糖分批培养小克银汉霉产γ-亚麻酸的研究 被引量:6
11
作者 曾杨 余龙江 +2 位作者 朱敏 周蓬蓬 何贶 《生命科学研究》 CAS CSCD 2004年第1期86-88,共3页
对小克银汉霉C_2(Cunninghamella sp.C_2)发酵生产γ—亚麻酸工艺进行研究。发现氮饥饿补糖能有效地积累γ—亚麻酸,在第5、6、7 d每天补糖15 g/L,培养10 d后生物量、油脂和γ—亚麻酸的产量分别达到47.4 g/L、19.74 g/L和1.86 g/L,为... 对小克银汉霉C_2(Cunninghamella sp.C_2)发酵生产γ—亚麻酸工艺进行研究。发现氮饥饿补糖能有效地积累γ—亚麻酸,在第5、6、7 d每天补糖15 g/L,培养10 d后生物量、油脂和γ—亚麻酸的产量分别达到47.4 g/L、19.74 g/L和1.86 g/L,为分批培养的2.85、2.08和2.07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克银汉霉 Γ-亚麻酸 生物量 油脂 培养 氮饥饿补糖 微生物发酵法 GLA
下载PDF
缺刻缘绿藻FAD基因的序列特征及其相对转录量对氮饥饿的响应 被引量:3
12
作者 刘凡 李慧 +2 位作者 李春阳 欧阳珑玲 周志刚 《中国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729-740,共12页
为探讨缺刻缘绿藻(Myrmecia incisa)花生四烯酸(20:4 6,AA)合成过程中一系列脂肪酸去饱和酶(FAD)的作用,本研究克隆了12、6及5 FAD基因的cDNA全长序列(GenBank登录号分别为JN205757、JN205755和JN205756)及其相应的DNA序列。它们的cDNA... 为探讨缺刻缘绿藻(Myrmecia incisa)花生四烯酸(20:4 6,AA)合成过程中一系列脂肪酸去饱和酶(FAD)的作用,本研究克隆了12、6及5 FAD基因的cDNA全长序列(GenBank登录号分别为JN205757、JN205755和JN205756)及其相应的DNA序列。它们的cDNA全长分别为1 806 bp、2 674 bp及2 318 bp,其中ORF长为1 137bp、1 443 bp和1 446 bp,分别编码由378、480和481个氨基酸组成的蛋白;通过其cDNA与DNA序列的比对,发现12、6及5 FAD基因分别具有4、5和7个内含子,其剪切位点均符合"GT-AG"规则。Δ12、Δ6和Δ5 FAD编码蛋白均富含疏水性氨基酸,约占各自氨基酸组成的52.8%、46.6%及50.9%。密码子的偏好性与缺刻缘绿藻其他基因保持一致。推测这3个FAD基因编码蛋白都存在4个跨膜区,而12和5 FAD还各有一个明显不跨膜的疏水区;都具有FAD家族各自相对保守的3个组氨酸簇基序。基于缺刻缘绿藻和其他物种相应的FAD基因编码蛋白序列所构建的Neighbor-joining(NJ)系统进化树,表明Δ12、Δ6、Δ5及ω3 FAD分别隶属于各自的分支,其中,Δ12与ω3 FAD的亲缘关系较近,而Δ6与Δ5 FAD具有较近的亲缘关系。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uantitative real-time PCR,Q-RT-PCR)分析这3个FAD基因在缺刻缘绿藻缺氮培养96 h后又恢复氮培养72 h过程中的相对转录量,结果表明这3个基因的相对转录量都受到氮信号的调控,它们随着氮饥饿培养时间延长明显上升,而氮恢复培养后迅速并显著地下降到氮饥饿胁迫前的水平。结合已知脂肪酸成分在此过程中的变化,推测这3个基因对缺刻缘绿藻AA的合成和积累都起着重要的作用,而Δ6 FAD的作用可能更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刻缘绿藻 脂肪酸去饱和酶 基因克隆 实时荧光定量PCR 氮饥饿
下载PDF
不同生境盐地碱蓬对氮饥饿的响应 被引量:3
13
作者 刘冉冉 时伟伟 +1 位作者 张晓东 宋杰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1881-1887,共7页
为了探讨不同生境盐地碱蓬对低氮生境的适应机制,测定了盐渍环境下(200 mmol/L Na Cl)不同浓度硝态氮(0.3、5 mmol/L NO^-_3-N)预处理两种生境盐地碱蓬经氮饥饿后的NO^-_3含量、硝酸还原酶(NR)活性、光合特性及生长状况。结果表明,0.3和... 为了探讨不同生境盐地碱蓬对低氮生境的适应机制,测定了盐渍环境下(200 mmol/L Na Cl)不同浓度硝态氮(0.3、5 mmol/L NO^-_3-N)预处理两种生境盐地碱蓬经氮饥饿后的NO^-_3含量、硝酸还原酶(NR)活性、光合特性及生长状况。结果表明,0.3和5 mmol/L NO^-_3-N处理以及进行氮饥饿时,潮间带生境盐地碱蓬叶片NO^-_3含量均高于内陆生境盐地碱蓬。与内陆生境盐地碱蓬相比,氮饥饿后,潮间带生境盐地碱蓬叶绿素含量、NR活性和光合放氧速率下降幅度均小于内陆生境盐地碱蓬,在0.3mmol/L NO^-_3-N预处理进行氮饥饿时趋势更加明显。0.3 mmol/L NO^-_3-N预处理后氮饥饿对潮间带生境盐地碱蓬根冠比没有影响,却降低内陆生境盐地碱蓬根冠比。上述结果表明,低氮条件下潮间带生境盐地碱蓬具有较高的NO^-_3储存能力,在环境持续氮素缺乏时具有较高的NO^-_3-N再利用能力,能更好地维持氮代谢以及光合性能。说明潮间带生境盐地碱蓬能更好地适应低氮生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盐地碱蓬 氮饥饿 NO-3 硝酸还原酶 叶绿素
下载PDF
氮补充对氮饥饿铜绿微囊藻生长的影响 被引量:4
14
作者 张达娟 张树林 +1 位作者 王泽斌 李鹏英 《南方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1期2592-2598,共7页
【目的】探讨氮缺乏及氮补充对铜绿微囊藻细胞密度、光合色素和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影响,为揭示水华暴发机制及其影响因素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使用BG-11全培养基(对照组)和无氮BG-11培养基(处理组)分别培养铜绿微囊藻7 d后,再转移至BG-1... 【目的】探讨氮缺乏及氮补充对铜绿微囊藻细胞密度、光合色素和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影响,为揭示水华暴发机制及其影响因素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使用BG-11全培养基(对照组)和无氮BG-11培养基(处理组)分别培养铜绿微囊藻7 d后,再转移至BG-11全培养基中继续培养,于不同培养时期测定铜绿微囊藻密度、光合色素含量及叶绿素荧光参数等指标,观察其变化规律。【结果】氮饥饿处理铜绿微囊藻7 d后,处理组藻密度(2.10×10^7 cell/mL)极显著低于对照组(3.11×10^7 cell/mL)(P<0.01,下同),氮补充144 h后,处理组的藻细胞密度为3.35×10^7 cell/mL,仍极显著低于对照组(4.32×10^7 cell/mL);氮缺乏会极显著或显著(P<0.05)抑制铜绿微囊藻叶绿素a、类胡萝卜素和藻胆蛋白的合成,但抑制作用随氮补充时间的延长而降低;氮饥饿处理后,处理组铜绿微囊藻可溶性蛋白含量较对照组减少64.50μg/L,氮补充144 h后二者相差44.10μg/L,但差异不显著(P>0.05);氮饥饿处理后再恢复氮补充对铜绿微囊藻光合作用速率有明显促进作用,尤其是Fv/Fm在氮补充12 h后开始逐渐提高,至144 h后极显著高于对照组。【结论】氮缺乏会抑制铜绿微囊藻的分裂增殖及正常代谢过程,但这种抑制作用随着氮补充时间的延长而减弱;在氮补充后,铜绿微囊藻叶绿素a、类胡萝卜素和藻胆蛋白的含量虽然呈升高趋势,但很难恢复至正常水平。Fv/Fm等叶绿素荧光参数对氮营养盐缺乏后再补充具有良好的响应作用,可作为营养盐监测的指示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铜绿微囊藻 氮饥饿 补充 光合色素 可溶性蛋白 叶绿素荧光参数
下载PDF
大麦氮敏感基因型苗期对氮饥饿的生理响应 被引量:6
15
作者 徐红卫 王亦菲 +10 位作者 刘成洪 陈志伟 杜志钊 高润红 郭桂梅 何婷 邹磊 卜姝明 黄亦辰 陆瑞菊 黄剑华 《植物生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1期1197-1204,共8页
以大田试验获得的大麦氮敏感基因型BI-45为材料,利用溶液培养方法,测定了苗期株高、根长、叶绿素含量、含氮量、谷氨酰胺合成酶和硝酸还原酶活性,以及与氮代谢相关的基因(GS1_1、GS1_2、GS1_3、GS2、Nar1、NRT2.1、NRT2.2、NRT2.3和NRT2... 以大田试验获得的大麦氮敏感基因型BI-45为材料,利用溶液培养方法,测定了苗期株高、根长、叶绿素含量、含氮量、谷氨酰胺合成酶和硝酸还原酶活性,以及与氮代谢相关的基因(GS1_1、GS1_2、GS1_3、GS2、Nar1、NRT2.1、NRT2.2、NRT2.3和NRT2.4)的表达。结果表明:相对于正常供氮,氮饥饿胁迫下,BI-45根和叶中的氮素利用率提高,含氮量降低,叶绿素含量减少,根冠比增加;叶片中的谷氨酰胺合成酶活性和硝酸还原酶的活性高于根,但是,与叶中的相比,根中的谷氨酰胺合成酶活性升高及硝酸还原酶活性降低的差异性更显著;与正常供氮相比,氮饥饿处理下,根中基因GS家族,基因Nar1和硝酸盐转运蛋白基因NRT2家族的相对表达量皆达到显著性差异,其中GS1_1、GS1_2和NRT2.2在苗期大麦氮饥饿处理下表现尤为突出,并且在6 h都有上调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氮饥饿 素利用率 谷氨酰胺合成酶 硝酸还原酶 硝盐酸转运蛋白
原文传递
氮磷饥饿时间对筒柱藻生长及总脂含量的影响 被引量:6
16
作者 梁英 孟祥荣 +2 位作者 孙明辉 田传远 黄徐林 《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249-258,共10页
以筒柱藻为试验材料,研究了其在一次性培养过程中,氮磷营养盐饥饿时间(0、1、2、4、6、8d)对该藻叶绿素荧光参数、细胞密度、叶绿素含量、干质量、总脂含量及脂肪酸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光系统Ⅱ最大光化学量子产量、光化学淬灭、最大... 以筒柱藻为试验材料,研究了其在一次性培养过程中,氮磷营养盐饥饿时间(0、1、2、4、6、8d)对该藻叶绿素荧光参数、细胞密度、叶绿素含量、干质量、总脂含量及脂肪酸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光系统Ⅱ最大光化学量子产量、光化学淬灭、最大光合作用速率、快速光曲线的初始斜率和半饱和光照度均随氮、磷饥饿时间的延长而显著下降,说明该藻的光合作用受到了抑制。细胞密度分别在氮饥饿的第6d和磷饥饿的第8d达到最大值,但总体升高幅度不大。氮饥饿和磷饥饿条件下,干质量和总脂含量均随氮磷饥饿时间的延长逐渐升高,总脂含量分别在氮饥饿的第8d(35.3%)和磷饥饿的第6d(28.9%)达到最大值。氮磷饥饿时间对筒柱藻的脂肪酸组成也有显著影响,16:0和总饱和脂肪酸含量随氮磷饥饿时间的延长逐渐升高,20:4n-6、20:5n-3和总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则随氮磷饥饿时间的延长逐渐降低,16:1n-7和总单不饱和脂肪酸含量随氮饥饿时间的延长逐渐升高,而磷饥饿时间对16:1n-7和总单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变化影响不显著。上述指标随氮磷饥饿时间的变化趋势可为筒柱藻的大规模培养及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筒柱藻 饥饿时间 叶绿素荧光参数 生长 总脂含量 脂肪酸组成
下载PDF
氮磷饥饿诱导的水稻糖转运体基因的cDNA克隆和鉴定(英文) 被引量:2
17
作者 陈青爽 黄帼 +3 位作者 易可可 王小兵 刘非燕 吴平 《植物生理与分子生物学学报》 CAS CSCD 2002年第3期227-234,共8页
运用快速扣除杂交 (RaSH)方法构建了水稻氮饥饿诱导的cDNA文库。从该文库获得了一个cDNA克隆OsNSI1 (Oryzasativanitrogenstarva tion inducible 1 )。该全长cDNA编码 5 77个氨基酸 ,蛋白分子量为 6 1 .2kD。推测得出的氨基酸序列与其... 运用快速扣除杂交 (RaSH)方法构建了水稻氮饥饿诱导的cDNA文库。从该文库获得了一个cDNA克隆OsNSI1 (Oryzasativanitrogenstarva tion inducible 1 )。该全长cDNA编码 5 77个氨基酸 ,蛋白分子量为 6 1 .2kD。推测得出的氨基酸序列与其他物种的糖转运体有很高的同源性。水合性分析表明OsNSI1包含有 1 2个跨膜区域和一个中心亲水环。这些数据提示OsNSI1是一个糖转运体蛋白。Southern印迹分析表明OsNSI1是一个单拷贝基因。Northern印迹分析表明OsNSI1主要在叶及根中表达 ,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饥饿 诱导 水稻 糖转运体基因 CDNA克隆 鉴定
下载PDF
光照和不同形态氮营养盐供应对坛紫菜硝酸还原酶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6
18
作者 徐智广 邹定辉 +2 位作者 张鑫 刘树霞 高坤山 《水产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90-96,共7页
为了探讨光照、NO3--N和NH4+-N对坛紫菜(Porphyra haitanensis)硝酸还原酶活性(NRA)的影响,在光照和黑暗条件下分别对坛紫菜叶状体进行氮(N)饥饿→氮(N)加富和N加富→N饥饿处理,并测定NRA的变化。结果表明:在N饥饿→N加富过程中,光照下... 为了探讨光照、NO3--N和NH4+-N对坛紫菜(Porphyra haitanensis)硝酸还原酶活性(NRA)的影响,在光照和黑暗条件下分别对坛紫菜叶状体进行氮(N)饥饿→氮(N)加富和N加富→N饥饿处理,并测定NRA的变化。结果表明:在N饥饿→N加富过程中,光照下NRA比黑暗中要高;NO3--N的加富能提高NRA,且在光照下比黑暗中NRA达到最大值的时间要短;而NH4+-N与NO3--N共同对N饥饿藻体加富时NRA没有明显变化,并与NH4+-N单独加富无显著差异。另外,对于N加富→N饥饿的处理,在光照下NO3--N加富和NH4+-N与NO3--N共同加富的NR都能在N饥饿处理后的一段时间内维持较高的活性。这些结果说明:光照和硝酸盐对NRA起正调节作用,而铵盐对NRA起负调节作用,但NRA与体外硝酸盐浓度并不成直接的正相关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坛紫菜 硝酸还原酶活性 氮饥饿 加富 光照 营养盐
下载PDF
缺碳或缺氮对小麦幼苗生长发育的影响 被引量:5
19
作者 王志舒 景红娟 +2 位作者 韩虎 霍翔宇 彭华康 《湖北农业科学》 2015年第8期1822-1824,共3页
对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inn.)幼苗进行缺碳或缺氮(碳/氮饥饿)处理,测量小麦幼苗的苗长、根长、胚芽鞘长和根数,研究碳/氮饥饿对小麦幼苗生长发育的影响。另外,应用PI(Propidium Iodide碘化丙啶)染色法观察根尖死细胞,应用伊文思蓝... 对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inn.)幼苗进行缺碳或缺氮(碳/氮饥饿)处理,测量小麦幼苗的苗长、根长、胚芽鞘长和根数,研究碳/氮饥饿对小麦幼苗生长发育的影响。另外,应用PI(Propidium Iodide碘化丙啶)染色法观察根尖死细胞,应用伊文思蓝染色法测定细胞活性,进一步探讨其机理。结果表明,氮饥饿显著降低小麦幼苗的根长和苗长,而碳饥饿对小麦幼苗早期生长的影响不显著,但幼苗叶色显著发黄。氮饥饿显著降低小麦幼苗根尖细胞活性并使细胞死亡数量增加,而碳饥饿处理后小麦根系细胞活性不受影响但死亡细胞仍比对照增多。因此,缺碳或缺氮通过增加根尖的细胞死亡数量显著抑制小麦幼苗根系的生长发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饥饿 氮饥饿 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inn.) 根尖
下载PDF
缺刻缘绿藻溶血磷脂酰乙醇胺酰基转移酶(LPEAT)的基因克隆与特征分析 被引量:1
20
作者 周志刚 包虹 欧阳珑玲 《中国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251-262,共12页
缺刻缘绿藻三酰甘油(TAG)中花生四烯酸(Ar A)占其总脂肪酸含量的68.0%。为了弄清Ar A是如何被优先地用于合成TAG,鉴于Lands循环是通过改变膜脂的脂肪酸组成进而影响TAG的脂肪酸组成,本研究选择在Lands循环中起关键作用的溶血磷脂酰乙醇... 缺刻缘绿藻三酰甘油(TAG)中花生四烯酸(Ar A)占其总脂肪酸含量的68.0%。为了弄清Ar A是如何被优先地用于合成TAG,鉴于Lands循环是通过改变膜脂的脂肪酸组成进而影响TAG的脂肪酸组成,本研究选择在Lands循环中起关键作用的溶血磷脂酰乙醇胺酰基转移酶(LPEAT)作为突破口。运用反转录PCR与3′-及5′-c DNA末端快速扩增技术,自缺刻缘绿藻(Myrmecia incisa Reisigl)中克隆到MiLPEAT;它的c DNA序列全长1303 bp,其中,5′-非翻译区(UTR)长129 bp,3′-UTR长193 bp,开放阅读框长981 bp,编码326个氨基酸残基;以缺刻缘绿藻基因组DNA为模板扩增得到该基因长为1871 bp的DNA序列;这两序列的比对结果显示,MiLPEAT含有6个内含子,将其开放阅读框(ORF)分割成7个外显子。通过多序列比对及生物信息学分析,发现MiLPEAT存在一个磷酸酰基转移酶结构域Pls C,并含有LPEAT家族所具有的NH(x)4D、FPEGT等4个特征性模体;Wolfpsort等在线预测结果以及MiLPEAT羧基端存在的双赖氨酸模体"KKxx",暗示它可能位于内质网并参与分泌途径。基于不同植物LPEAT的氨基酸序列所构建的邻接聚类图表明,MiLPEAT因与2型LPEAT有不同的序列特征而形成不同的分支,但却与1型LPEAT聚类在一起,推测它们的功能可能更近似。通过荧光定量PCR检测,发现MiLPEAT的基因转录量在氮饥饿8 h时显著(P<0.05)增加;与其变化相应的溶血磷脂酰乙醇胺(LPE)相对丰度却极显著地(P<0.01)减少49%,但磷脂酰乙醇胺(PE)相对丰度的增加却不显著;推测在氮饥饿过程中增加的磷脂酰乙醇胺(PE)可能被磷脂:二酰甘油酰基转移酶作用以合成为TAG,致使缺刻缘绿藻TAG含量的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刻缘绿藻 溶血磷脂酰乙醇胺酰基转移酶(LPEAT) 三酰甘油(TAG) 磷脂 氮饥饿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