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喀斯特地区野生枇杷种质对铵态氮的吸收及利用效率差异与评价 被引量:3
1
作者 樊卫国 潘学军 +3 位作者 杨婳若 陈红 马俭 王梦柳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1期1919-1931,共13页
以贵州喀斯特地区22个野生枇杷(Eriobotrya japonica Lindl.)种质的实生幼苗为材料,采用土培和营养液培养方法,对不同铵态氮水平下各材料的株高、植株干重、氮含量、铵态氮吸收量及吸收效率、氮效率以及对NH+4的最大吸收速率(Imax)、表... 以贵州喀斯特地区22个野生枇杷(Eriobotrya japonica Lindl.)种质的实生幼苗为材料,采用土培和营养液培养方法,对不同铵态氮水平下各材料的株高、植株干重、氮含量、铵态氮吸收量及吸收效率、氮效率以及对NH+4的最大吸收速率(Imax)、表观米氏常数(Km)和NH+4流入根系的速率(α)进行测定,分析以上指标在种质间的差异及其相互作用和相关性,并划分不同野生枇杷种质的氮效率类型。结果表明:(1)实生幼苗的干重、铵态氮吸收量及氮效率在种质间和铵态氮水平间均存在显著差异,22个野生枇杷种质植株干重、氮含量、铵态氮吸收量、铵态氮吸收效率、氮效率变异系数(CV)在高氮和低氮水平下分别为21.09%和16.87%、17.06%和20.00%、36.67%和40.21%、36.71%和40.24%、21.05%和19.21%;不同野生枇杷种质对NH+4吸收动力学参数的差异也极为显著,Imax、Km、α值的CV在高氮和低氮水平下分别达到44.64%和60.00%、73.53%和81.48%、89.58%和109.18%。(2)上述所有指标在种质间和铵态氮水平间的差异及其交互作用均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22个野生枇杷种质实生苗的干重、氮含量、铵态氮吸收量及吸收效率、氮效率、NH+4的Imax和α值之间都表现出极显著正相关关系,Km与上述指标呈极显著负相关关系;在高氮和低氮水平下,铵态氮吸收效率对氮效率的直接通径系数最大(1.805和1.523),铵态氮的吸收效率对氮效率的直接贡献均大于氮含量和铵态氮吸收量。(3)22个野生枇杷种质可划分为双高效型、高氮高效型、低氮高效型和双低效型4种氮效率类型,分别包括7个、4个、2个和9个种质。研究发现,贵州喀斯特地区野生枇杷种质对铵态氮的吸收和利用效率存在显著差异,实生苗的干重、铵态氮吸收量、铵态氮吸收效率和氮效率均可作为枇杷氮高效种质评价和筛选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野生枇杷 种质 铵态 吸收效率 氮高效类型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