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8-氮鸟嘌呤的极谱伏安行为 被引量:5
1
作者 张勇 樊惠芝 +2 位作者 孔祥科 刘燕娥 潘景浩 《分析化学》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6期729-732,共4页
用循环伏安法(CV)、电流采样极诸法(SCP,即TAST)、常规脉冲极谱法(NPP)、微分脉冲极谱法(DPP)、线性扫描伏安法(LSV)、Osteryoung方波伏安法(OSWV)和计时库仑法(CC)等电化学技术研究... 用循环伏安法(CV)、电流采样极诸法(SCP,即TAST)、常规脉冲极谱法(NPP)、微分脉冲极谱法(DPP)、线性扫描伏安法(LSV)、Osteryoung方波伏安法(OSWV)和计时库仑法(CC)等电化学技术研究了抗癌药物8-氮鸟嘌呤(8-azaguanine,guanazolo,简称8-AG)的极谱伏安行为.在 0. 1mol/L H2SO4底液中,8-AG有一良好的还原峰,峰电位(Ep)在-0. 95V(vs.Ag/AgCl,下同)附近,8-AG浓度在4×10-6~8×10-4mol/L范围内.峰高与浓度有良好的线性关系,线性相关系数r=0.9999~0.9910,检出限为1× 10-6mol/L.实验证明了该峰具有吸附性.本文提出了电极反应机理,它包括:酸性介质中8-AG的质子化、质子化的8-AG在汞电极上吸附以及完全不可逆的两电子还原过程.同时用量子化学计算方法(全略微分重叠法即CNDO/2)对8-AG和鸟嘌呤的各原子的净电荷以及Wiberg键级进行了计算,从理论上解释了8-AG的电化学还原机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8-氮鸟嘌呤 抗癌药物 伏安法
下载PDF
抗癌药物8-氮鸟嘌呤与DNA相互作用的电化学研究 被引量:2
2
作者 高琳 邢天来 +1 位作者 王非 魏媛 《河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37-41,共5页
研究了抗癌药物8-氮鸟嘌呤(8-AG)与DNA在pH=3.6条件下相互作用的电化学行为.DNA的存在能导致8-AG氧化峰电流降低,通过测定DNA加入前后的一些电化学参数,推测8-AG与DNA在该条件下通过静电作用结合生成了一种1∶2非电活性的超分子化合物,... 研究了抗癌药物8-氮鸟嘌呤(8-AG)与DNA在pH=3.6条件下相互作用的电化学行为.DNA的存在能导致8-AG氧化峰电流降低,通过测定DNA加入前后的一些电化学参数,推测8-AG与DNA在该条件下通过静电作用结合生成了一种1∶2非电活性的超分子化合物,其结合常数是1.38×1010.同时,根据加入DNA前后8-AG峰电流的降低,测定了模拟样品中的DNA,效果令人满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癌药物 8-氮鸟嘌呤 DNA 静电作用
下载PDF
抗癌药物8-氮鸟嘌呤的示波极谱分析方法研究 被引量:2
3
作者 王翠红 刘晨湘 +2 位作者 曲松 徐张明 冶保献 《天津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02年第2期12-15,共4页
研究抗癌药物 8-氮鸟嘌呤的示波极谱分析方法 .在 0 .1 mol/L H2 SO4 底液中 ,8-氮鸟嘌呤于 - 1 .0 3 V产生一灵敏的极谱还原波 ,峰电流与 8-氮鸟嘌呤浓度在 1 .0× 1 0 -8~ 9.0× 1 0 -5mol/L范围内有良好的线性关系 ,检测下... 研究抗癌药物 8-氮鸟嘌呤的示波极谱分析方法 .在 0 .1 mol/L H2 SO4 底液中 ,8-氮鸟嘌呤于 - 1 .0 3 V产生一灵敏的极谱还原波 ,峰电流与 8-氮鸟嘌呤浓度在 1 .0× 1 0 -8~ 9.0× 1 0 -5mol/L范围内有良好的线性关系 ,检测下限达 9.0× 1 0 -9mol/L,回收率在 95 %~ 1 0 3 %之间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示波极谱法 抗癌药物 8-氮鸟嘌呤 电化学分析 极谱还原波 剂量控制
下载PDF
环芬化合物膜修饰电极对8-氮鸟嘌呤的电催化研究 被引量:2
4
作者 李国宝 蒋晓杰 +1 位作者 王雪琳 奚正楷 《济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03年第3期220-223,共4页
用循环伏安法在石墨碳电极上制备环芳化合物膜修饰电极 ,研究该修饰电极的性质及电催化性能。该电极在pH <9的PBS溶液中能稳定存在 ,膜的循环伏安图上有两对氧化还原峰 ,峰电位随pH值的增大而负移。在pH =7.9的PBS中 ,氧化峰电流与... 用循环伏安法在石墨碳电极上制备环芳化合物膜修饰电极 ,研究该修饰电极的性质及电催化性能。该电极在pH <9的PBS溶液中能稳定存在 ,膜的循环伏安图上有两对氧化还原峰 ,峰电位随pH值的增大而负移。在pH =7.9的PBS中 ,氧化峰电流与扫速平方根υ1/ 2 在 10 0~ 5 0 0mV·S-1范围内成正比 ,表明电荷在膜中的传递受扩散影响。在pH =7.9的弱碱性溶液中该修饰电极对 8-氮鸟嘌呤有明显的电催化作用 ,且有一质子和一电子参与反应。在 1.0× 10 -4~1.0× 10 -2 mol·L-1范围内峰电流与 8-氮鸟嘌呤浓度呈线性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循环伏安 化学修饰电极 电催化 8—氮鸟嘌呤
下载PDF
抗8-氮鸟嘌呤小鼠肺癌细胞株ALA_(9702)的建立 被引量:1
5
作者 林苹 陆燕蓉 +2 位作者 周宏远 张洁 黄孝忠 《中国胸心血管外科临床杂志》 CAS 1999年第3期140-142,共3页
目的 为了通过细胞融合研制肺癌疫苗,需要建立有适合细胞融合的肺癌抗原细胞。方法 用8氮鸟嘌呤(8azaguanine,8 A G)从小鼠肺癌细胞 L A795 诱导抗8 A G 细胞株 A L A9702 ,并鉴定其生... 目的 为了通过细胞融合研制肺癌疫苗,需要建立有适合细胞融合的肺癌抗原细胞。方法 用8氮鸟嘌呤(8azaguanine,8 A G)从小鼠肺癌细胞 L A795 诱导抗8 A G 细胞株 A L A9702 ,并鉴定其生物学特性及成瘤性。结果  A L A9702 细胞在1.31×10- 4m ol/ L 8 A G 培养液中生长了1 年,在 H A T培养液中不能形成集落,并保持了来源细胞 L A795 的生长特性、染色体数目、成瘤性及肺转移性。 结论  A L A9702细胞保持了来源细胞的生物学性质及成瘤性质,是一株稳定的抗8 A G的小鼠肺癌细胞株,将作为适合细胞融合的抗原细胞,为研制肺癌疫苗,建立对肺癌有效的特异性免疫治疗奠定良好的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8-氮鸟嘌呤 肺癌 细胞株 疫苗 抗原细胞
下载PDF
肌苷产生菌抗低浓度8-氮鸟嘌呤突变株选育
6
作者 柏建新 张一平 +1 位作者 罗先勇 邓崇亮 《生物技术》 CAS CSCD 1998年第6期22-25,共4页
以枯草芽孢杆菌SM-12-2为出发菌株,经物理、化学诱变剂连续处理,获得一株缺失AMP脱氨酶活性的突变株A-308。再对该突变株进行选育,获得一株抗低浓度8-氮鸟嘌呤突变株No.164。该突变株肌苷产量较亲株有明显提高,发酵周期缩短,... 以枯草芽孢杆菌SM-12-2为出发菌株,经物理、化学诱变剂连续处理,获得一株缺失AMP脱氨酶活性的突变株A-308。再对该突变株进行选育,获得一株抗低浓度8-氮鸟嘌呤突变株No.164。该突变株肌苷产量较亲株有明显提高,发酵周期缩短,菌落形态也有很大差别,摇瓶发酵肌苷产量18.75g/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肌苷 氮鸟嘌呤 AMP脱氨酶 菌株筛选
下载PDF
抗癌药物8-氮鸟嘌呤在石墨电极上的电化学性质及电分析方法研究
7
作者 王翠红 景爱华 冶保献 《分析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313-316,共4页
研究了抗癌药物8-氮鸟嘌呤(8-AG)在浸蜡石墨电极上的电化学反应。在HAc-NaAc(pH3.6)缓冲溶液中,8-AG在浸蜡石墨电极上产生一受扩散控制的氧化波,峰电位为1.2V(vs.SCE),峰电流与8-AG浓度在8×10-7~1×10-4mol/L范围内有良好的... 研究了抗癌药物8-氮鸟嘌呤(8-AG)在浸蜡石墨电极上的电化学反应。在HAc-NaAc(pH3.6)缓冲溶液中,8-AG在浸蜡石墨电极上产生一受扩散控制的氧化波,峰电位为1.2V(vs.SCE),峰电流与8-AG浓度在8×10-7~1×10-4mol/L范围内有良好的线性关系,检出限为5×10-7mol/L。研究了电极反应过程,求得了对应的动力学参数,建立了灵敏、快速的8-AG的检测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癌药物 8-氮鸟嘌呤 石墨电极 电化学性质 电分析方法
下载PDF
抗8-氮鸟嘌呤腺苷产生菌的选育 被引量:3
8
作者 王小茹 乔宾福 袁勤生 《中国生化药物杂志》 CAS CSCD 2003年第5期224-226,共3页
目的选育抗 8 氮鸟嘌呤腺苷产生菌。方法以一株黄嘌呤缺陷型、脱氨酶阳性枯草芽孢杆菌 (Bacillussubtilis)为出发菌株 ,经过6 0 Co、5 氟尿嘧啶和硫酸二乙酯连续诱变 ,获得产量较高菌株。结果突变株具有鸟嘌呤营养缺陷型 ,丧失了腺嘌呤... 目的选育抗 8 氮鸟嘌呤腺苷产生菌。方法以一株黄嘌呤缺陷型、脱氨酶阳性枯草芽孢杆菌 (Bacillussubtilis)为出发菌株 ,经过6 0 Co、5 氟尿嘧啶和硫酸二乙酯连续诱变 ,获得产量较高菌株。结果突变株具有鸟嘌呤营养缺陷型 ,丧失了腺嘌呤脱氨酶活性、具有抗 8 氮鸟嘌呤特性 ,摇瓶培养产苷达到 3 .2g L ,较出发菌株提高了 2 .76倍。结论筛选抗 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腺苷 营养缺陷型 8-氮鸟嘌呤
下载PDF
8-氮鸟嘌呤与铜(Ⅱ)的络合吸附波 被引量:1
9
作者 郭微 赵士敏 +1 位作者 张淑敏 赫春香 《分析试验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6-9,共4页
用单扫描极谱法研究了8-氮鸟嘌呤(8-AG)与Cu2+形成络合物的条件,测定了该络合物有关的特征常数。在pH 3.00的HAc-NH4Ac缓冲溶液中,8-AG与Cu2+可以形成1∶1的络合物。该络合物产生一个不可逆吸附还原波,有1个电子和1个质子参与了电极反应... 用单扫描极谱法研究了8-氮鸟嘌呤(8-AG)与Cu2+形成络合物的条件,测定了该络合物有关的特征常数。在pH 3.00的HAc-NH4Ac缓冲溶液中,8-AG与Cu2+可以形成1∶1的络合物。该络合物产生一个不可逆吸附还原波,有1个电子和1个质子参与了电极反应,该络合物的条件稳定常数为5.73×105,反应活化能为12.1 kJ/mol,电极反应速率常数为1.04×10-4cm/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8-氮鸟嘌呤-铜(Ⅱ)络合物 吸附波 单扫描极谱法
下载PDF
8-氮鸟嘌呤在活化电极上的电化学行为研究 被引量:4
10
作者 许雪琴 齐秀贞 陈国南 《福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2002年第5期614-617,共4页
采用循环伏安法 (CV) ,线性扫描伏安法 (LSV)、常规脉冲伏安法 (NPV) ,Osteryoung方波伏安法 (OS WV)和计时库仑法 (CC)等电化学技术研究了抗癌药物 8-氮鸟嘌呤 (8-AG)在活化玻碳电极 (AGCE)上的阳极伏安行为 .在pH =5 .3的Britton -Rob... 采用循环伏安法 (CV) ,线性扫描伏安法 (LSV)、常规脉冲伏安法 (NPV) ,Osteryoung方波伏安法 (OS WV)和计时库仑法 (CC)等电化学技术研究了抗癌药物 8-氮鸟嘌呤 (8-AG)在活化玻碳电极 (AGCE)上的阳极伏安行为 .在pH =5 .3的Britton -Robinson(B -R)缓冲底液中 ,8-AG有一良好的氧化峰 ,峰电位 (EP)在 +0 .93V(vs.Ag AgCl 3mol LKCl)附近 ,8-AG浓度在 6 .0× 10 - 7~ 1.0× 10 - 4 mol L范围内 ,峰高与浓度有良好的线性关系 ,检出限为 6 .5× 10 - 8mol L .该方法用于模拟尿样中 8-AG的测定 ,结果令人满意 .本文对8-AG的电极反应机理做了探讨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化学行为 8-氮鸟嘌呤 伏安法 活化电极 反应机理 抗癌药物 阳极伏安行为
原文传递
8-氮鸟嘌呤诱变3D_5杂交瘤细胞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1
11
作者 步恒富 李钟铎 +6 位作者 蒋越 郝盈 吴庆丽 陈娟 赵铭 俞红梅 杨同书 《军事医学科学院院刊》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4期263-265,共3页
小鼠杂交瘤3D5为一株分泌抗人红细胞非凝集性单克隆抗体的杂交瘤细胞株,用8-氮鸟嘌呤(8-AG)诱变处理可以使之成为具有模拟骨髓瘤性质的次黄嘌呤鸟嘌呤磷酸核糖转移酶缺失的杂交瘤细胞系,并且保留杂交瘤细胞系分泌抗体的能... 小鼠杂交瘤3D5为一株分泌抗人红细胞非凝集性单克隆抗体的杂交瘤细胞株,用8-氮鸟嘌呤(8-AG)诱变处理可以使之成为具有模拟骨髓瘤性质的次黄嘌呤鸟嘌呤磷酸核糖转移酶缺失的杂交瘤细胞系,并且保留杂交瘤细胞系分泌抗体的能力,在利用自身血细胞凝集试验对各种病原体的快速诊断中应用广泛。实验表明,用不同剂量的8-AG进行诱变,在不同剂量水平上3D5杂交瘤细胞主要呈现细胞生长抑制、部分细胞衰老死亡、存活细胞分裂生长成为多细胞克隆及细胞适应8-AG诱变后恢复正常生长能力等一系列的变化过程。利用间接免疫荧光方法检测3D5分泌抗体结果表明,诱变后3D5杂交瘤细胞株仍然保持有分泌抗人红细胞非凝集性单克隆抗体的能力,此细胞系的建立不仅为研制自身血细胞凝集试验的双功能抗体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8-杂氮鸟嘌呤 诱变 杂交瘤 人红细胞 抗体
原文传递
8-氮鸟嘌呤通过Akt/mTORC1/ULK1诱导细胞自噬增强其在肝癌细胞中的耐药性 被引量:2
12
作者 徐俊亭 李殿龙 +5 位作者 王旭 蔺洁茹 郝燕飞 张鑫朋 刁爱坡 刘振兴 《药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799-807,共9页
细胞自噬是真核生物中进化保守的对细胞内容物进行降解的生理过程,其利用溶酶体将细胞内物质降解再利用,在应激条件下可以促进癌细胞的存活。8-氮鸟嘌呤(8-azaguanine,8-AG)是一种嘌呤核苷酸生物合成的抑制剂,对多种肿瘤细胞具有抗肿瘤... 细胞自噬是真核生物中进化保守的对细胞内容物进行降解的生理过程,其利用溶酶体将细胞内物质降解再利用,在应激条件下可以促进癌细胞的存活。8-氮鸟嘌呤(8-azaguanine,8-AG)是一种嘌呤核苷酸生物合成的抑制剂,对多种肿瘤细胞具有抗肿瘤活性。然而,耐药性限制了8-AG作为抗癌药物的应用,其耐药性机制尚不清楚。本研究发现8-AG通过诱导细胞自噬减弱其细胞毒性而产生耐药性。利用HepG2和SMMC-7721肝癌细胞系进行药物处理,结果显示8-AG抑制肿瘤细胞活力,并且通过上调促凋亡蛋白BCL-2样蛋白11(BCL-2-like protein 11,Bim)中的BimS亚型水平来诱导内源性凋亡。此外,Western blot实验检测结果表明8-AG通过抑制Akt(protein kinase B)/mTORC1(mammalian target of rapamycin complex 1)信号通路激活ULK1(Unc-51-like autophagy activating kinase 1)蛋白,从而诱导自噬发生。敲低自噬相关基因7(autophagy-related gene 7,ATG7)显著增加BimS的蛋白水平,促进8-AG引起的细胞死亡;联合使用自噬抑制剂氯喹(chloroquine,CQ)或巴弗洛霉素A1(bafilomycin A1,Baf A1)促进8-AG诱导的肝癌细胞凋亡。以上结果表明,8-AG诱导自噬导致肿瘤细胞产生耐药性,抑制自噬可增加癌细胞对其的敏感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8-氮鸟嘌呤 耐药性 细胞自噬 蛋白激酶B/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复合物1 细胞凋亡
原文传递
次黄嘌呤-鸟嘌呤磷酸核糖转移酶缺陷型杂交瘤细胞的快速筛选方法 被引量:4
13
作者 刘静 殷竹君 +1 位作者 张耀娟 章子豪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2000年第3期179-180,共2页
目的 建立一种快速而简便的次黄嘌呤 -氨基喋呤 -胸腺嘧啶 (HAT)敏感型杂交瘤细胞株的筛选方法 ,以缩短二次杂交瘤细胞制备时间。方法 在培养瓶中培养杂交瘤细胞 ,每 2~ 3天倍比提高培养液中 8-氮鸟嘌呤 (8- N)浓度 ,从 1.2 5μg/ m... 目的 建立一种快速而简便的次黄嘌呤 -氨基喋呤 -胸腺嘧啶 (HAT)敏感型杂交瘤细胞株的筛选方法 ,以缩短二次杂交瘤细胞制备时间。方法 在培养瓶中培养杂交瘤细胞 ,每 2~ 3天倍比提高培养液中 8-氮鸟嘌呤 (8- N)浓度 ,从 1.2 5μg/ ml直至 2 0 μg/ ml,并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EL ISA)比较筛选前后抗体吸光度 (A)值。结果 成功地诱导筛选后 ,获得HAT敏感的次黄嘌呤 -鸟嘌呤磷酸核糖转移酶 (HGPRT)缺陷型杂交瘤细胞 2株 ,均保留分泌单抗功能 ,其单抗 A值与 8- N筛选培养前无明显差异。结论 改进后的筛选方法较常规方法所需时间缩短 1.0~ 2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杂交瘤 氮鸟嘌呤 HAT HGPRT 缺陷株筛选
下载PDF
次黄嘌呤-鸟嘌呤磷酸核糖转移酶缺陷型产抗苏丹红Ⅰ单克隆抗体杂交瘤细胞的筛选 被引量:1
14
作者 裘雪梅 刘仁荣 +1 位作者 徐玲 朱立鑫 《时珍国医国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1期2669-2670,共2页
目的筛选次黄嘌呤-氨基喋呤-胸腺嘧啶(HAT)敏感型产抗苏丹红Ⅰ单克隆抗体杂交瘤细胞株,为双特异性抗体的制备作好准备。方法在培养瓶中培养产抗苏丹红I单克隆抗体杂交瘤细胞株H6,取长到对数生长期的细胞,加入1.25μg/ml的8-氮鸟嘌呤,继... 目的筛选次黄嘌呤-氨基喋呤-胸腺嘧啶(HAT)敏感型产抗苏丹红Ⅰ单克隆抗体杂交瘤细胞株,为双特异性抗体的制备作好准备。方法在培养瓶中培养产抗苏丹红I单克隆抗体杂交瘤细胞株H6,取长到对数生长期的细胞,加入1.25μg/ml的8-氮鸟嘌呤,继续培养,当细胞长到60%左右时,弃去一部分细胞,加入2.5μg/ml的8-氮鸟嘌呤,继续培养,重复以上操作,倍比提高8-氮鸟嘌呤的含量,直至8-氮鸟嘌呤浓度达到20μg/ml,取细胞上清ELISA检测其产抗体情况。结果成功诱导筛选到HAT敏感的次黄嘌呤-鸟嘌呤磷酸核糖转移酶(HGPRT)缺陷型杂交瘤细胞6株,均能分泌抗苏丹红Ⅰ单克隆抗体。结论该方法能成功筛选HAT敏感型抗苏丹红Ⅰ单克隆抗体杂交瘤细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8-氮鸟嘌呤 次黄嘌呤-氨基喋呤-胸腺嘧啶(HAT) 杂交瘤
下载PDF
常压室温等离子体诱变选育高产核黄素枯草芽孢杆菌 被引量:8
15
作者 郭佳欣 张培基 +3 位作者 刘丁玉 洪坤强 陈涛 王智文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28-33,共6页
该研究以BS120作为出发菌株,通过常压室温等离子体诱变(atmospheric and room temperature plasma,ARTP)技术进行诱变处理,第一轮以40 mg/L 8-氮鸟嘌呤为筛选拮抗物进行筛选,得到核黄素产量和得率分别提升61.60%和58.12%的菌株BSG1。第... 该研究以BS120作为出发菌株,通过常压室温等离子体诱变(atmospheric and room temperature plasma,ARTP)技术进行诱变处理,第一轮以40 mg/L 8-氮鸟嘌呤为筛选拮抗物进行筛选,得到核黄素产量和得率分别提升61.60%和58.12%的菌株BSG1。第二轮诱变以300 mg/L寡霉素为筛选拮抗物进行筛选,筛选获得菌株BSG3,核黄素产量和得率较BS120分别提升83.59%和78.76%。将核黄素操纵子表达质粒pMX45转入BSG3中,得到菌株BSG5,核黄素产量达到(4467.08±99.47)mg/L,得率为(42.56±1.25)mg/g葡萄糖,较BS120分别提高140.94%和120.52%,展现了良好的核黄素发酵性能和遗传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枯草芽孢杆菌 核黄素 常压室温等离子体诱变 诱变选育 8-氮鸟嘌呤 寡霉素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