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二氧化氯催化氧化处理硫氰化物废水的研究 被引量:1
1
作者 邱德跃 刘欢 +5 位作者 张燕 陈灿 廖兰贵 马林 秦岳军 干兴利 《精细化工中间体》 CAS 2016年第1期64-66,79,共4页
采用自制催化剂对二氧化氯催化氧化处理含硫氰化物废水进行了研究。系统考察了二氧化氯投加比例、反应时间、pH、温度及催化剂用量和套用次数对含硫氰化物废水中SCN-和COD去除率的影响,并优化了废水处理的操作条件。
关键词 二氧化氯 催化氧化 氰化物废水
下载PDF
化工厂含氰化物废水监测控制系统的研制 被引量:1
2
作者 王浩 崔剑 《化学分析计量》 CAS 2005年第4期45-47,共3页
介绍化工厂含氰化物废水监测控制系统的组成及工作过程,给出了基于89C52单片机监测控制系统的硬件及软件实现方案,该系统能够准确控制含氰化物废水的处理质量,运行结果表明,该设计方案合理可靠。
关键词 化工厂 氰化物废水 监测控制系统 工艺流程 系统设计
下载PDF
处理氰化物废水的氧化沉淀法 被引量:1
3
作者 许鹏秋 《国外黄金参考》 1997年第7期33-38,共6页
关键词 废水处理 氰化物废水 氧化沉淀法 氰化
下载PDF
《水和废水氰化物的测定》理论剖析
4
作者 刘薇 《贵州化工》 2003年第2期38-41,45,共5页
对《水和废水中氰化物的测定》方法中 :水样的采集和保存。
关键词 《水和废水氰化的测定》 理论 水样 采集 保存 易释放氰化 测定 预处理
下载PDF
百菌清中间体间苯二甲腈废水资源化新技术研究
5
作者 汤捷 沈志松 +2 位作者 刘秀宁 杜小军 翟后欢 《现代农药》 CAS 2012年第6期38-41,44,共5页
百菌清中间体间苯二甲腈生产过程中要排放大量高浓度的含氨和氰化物的废水,处理难度大。常规方法处理这类废水时,往往采用在低pH条件下先将氰化物氧化分解,再在高pH条件下吹脱或蒸氨的办法进行处理。研究提出了1种处理氨、氰化物废水的... 百菌清中间体间苯二甲腈生产过程中要排放大量高浓度的含氨和氰化物的废水,处理难度大。常规方法处理这类废水时,往往采用在低pH条件下先将氰化物氧化分解,再在高pH条件下吹脱或蒸氨的办法进行处理。研究提出了1种处理氨、氰化物废水的新技术——气态膜吸收技术,利用氨和氰化物酸碱性的差异,从废水中分别回收,实现了污染物的资源化,同时该技术具有处理效率高、能耗低、无2次污染物等优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苯二甲腈 气态膜吸收 资源化 氨氮废水 氰化物废水
下载PDF
含氰废水处理方法评价 被引量:15
6
作者 梁达文 《玉林师范学院学报》 2004年第3期48-52,共5页
氰化物是指化合物分子中含有氰基(-CN)的物质,属于剧毒物。含氰废水处理方法很多,处理方法的选择应根据具体情况而定,本文主要介绍了过氧化氢法、二氧化硫-空气法、生物处理法、氯氧化法。处理含氰废水的处理过程。
关键词 氰化 废水处理 过氧化氢法 二氧化硫一空气法 处理法 氯氧化法
下载PDF
堆浸选金含氰废水处理与污染防治的对策 被引量:1
7
作者 茆建强 《池州师专学报》 2004年第5期41-42,共2页
堆浸选金生产工艺主要污染因素是含氰化物废水,为了有效地防止废水的排放,对环境造成污染和破坏,皖南某金矿在生产过程中优化生产工艺流程,提高氰化物溶液使用效率和贫液的循环利用率,采用了碱性氯化法处理氰化物废水,处理过的废水也尽... 堆浸选金生产工艺主要污染因素是含氰化物废水,为了有效地防止废水的排放,对环境造成污染和破坏,皖南某金矿在生产过程中优化生产工艺流程,提高氰化物溶液使用效率和贫液的循环利用率,采用了碱性氯化法处理氰化物废水,处理过的废水也尽量循环利用,以尽可能降低氰化钠的耗用量和CN-的产生,减少排放量,通过生产的实践,实现了废水达标排放,获得了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双丰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堆浸选金 氰化物废水 废水处理 碱性氯化法 污染防治
下载PDF
Coagulation behaviors and in-situ flocs characteristics of composite coagulants in cyanide-containing wastewater:Role of cationic polyelectrolyte 被引量:1
8
作者 SHEN Jian ZHAO He +2 位作者 XIE YongBing CAO HongBin ZHANG Yi 《Science China Chemistry》 SCIE EI CAS 2013年第12期1765-1774,共10页
In this paper, composite coagulants (PFS, PFSC05, PFSC1 and PFSC5), prepared by mixing polyferric sulfate (PFS) and cationic polyelectrolyte (CP) coagulants with different weight percent (Wv) of CP (Wp = 0%, ... In this paper, composite coagulants (PFS, PFSC05, PFSC1 and PFSC5), prepared by mixing polyferric sulfate (PFS) and cationic polyelectrolyte (CP) coagulants with different weight percent (Wv) of CP (Wp = 0%, 0.5%, 1% and 5%, respectively), were adopted to treat cyanide-containing wastewater. PFSC5 exhibited superior coagulation performances at optimal conditions: the removal of total cyanide (TCN) and chemical oxygen demand (COD) was 95%-97% and 50%-55%, respectively. The effects of CP on the properties and structure of flocs were investigated by laser diffraction instrument and small-angle laser light scattering (SALLS), respectively.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flocs of PFSC5 have higher growth rate, higher strength factor and lower recovery factor than other flocs. They are also much denser and more uniform owing to the higher fractal dimension (DO and less microflocs (10-100μm). Furthermore, the dense structure of the PFSC5 flocs can be restored after shear and is more resistant to hydraulic conditions. Particularly, detailed morphology evolution of the flocs was in-situ detected by on-line particle imaging. Due to strong ionic strength in wastewater, the CP in PFSC5 plays a significant role of adsorption, while the main mechanism of CP is electrostatic patch aggregation during the PFSC05 system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mposite coagulant flocs structure flocculation mechanism cyanide-containing wastewater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