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西沙群岛宣德环礁水下沙洲动力地貌特征及其成因机制
1
作者 何其江 沈爱斯 +4 位作者 刘刚 丁咚 瞿洪宝 刘根 苟鹏飞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12,共12页
海底地形地貌研究可以揭示海底表面形态特征,探索海底物质结构及其形成、演化和分布规律。通过单波束测深、单道地震、海底表层沉积物取样和潮汐水文水动力实测等方法,开展了宣德环礁水文要素和水动力条件定量化研究,对宣德环礁水下沙... 海底地形地貌研究可以揭示海底表面形态特征,探索海底物质结构及其形成、演化和分布规律。通过单波束测深、单道地震、海底表层沉积物取样和潮汐水文水动力实测等方法,开展了宣德环礁水文要素和水动力条件定量化研究,对宣德环礁水下沙洲动力地貌特征及动力作用下形成机制进行了探讨。研究结果表明:宣德环礁潟湖内水深50~55 m及60 m发育的礁滩体和埋藏珊瑚礁,与全新世50~60 m的低海平面时期发育的系列特征地貌应为同时期形成,水深50~55 m处的地貌边界很可能保留了早全新世时期古潟湖礁盘地貌轮廓形态;宣德环礁潟湖发育5类动力地貌特征形态的水下沙洲,环礁底层涨落潮流是塑造水下沙洲的主要现代动力因素。在常态天气下,涨落潮流输运的砂质沉积物足以在原有地形的基础上沉积和发育形成现今水下沙洲地貌形态。影响水下沙洲发育的主要因素由强至弱依次为气候变化引起的海平面升降,地形基础(珊瑚礁格架、礁盘岸线、口门)和涨落潮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下沙洲 动态地貌 水动力条件 成因机制 宣德环礁
下载PDF
长江水沙变化对河口水下沙洲发育影响的研究 被引量:13
2
作者 钮新强 徐建益 李玉中 《人民长江》 北大核心 2005年第8期31-33,共3页
根据1950~2000年大通站实测水文资料和长江口地形图,对比分析了长江来水和来沙量变化对长江口水下沙洲发育的影响.自20世纪60年代开始,长江上游来沙量呈减少趋势,特别是90年代来沙量相对于60年代减少了34.3%.而近50 a来,长江入海径流... 根据1950~2000年大通站实测水文资料和长江口地形图,对比分析了长江来水和来沙量变化对长江口水下沙洲发育的影响.自20世纪60年代开始,长江上游来沙量呈减少趋势,特别是90年代来沙量相对于60年代减少了34.3%.而近50 a来,长江入海径流量基本不变,90年代还略有增加.长江来沙量减少而径流量基本不变,使得径流冲刷力相对增强,导致河口区水下沙洲冲刷、河槽容积增加.将目前各沙体-5 m线以上面积与沙体发育面积最大时期相比,白茆沙-5 m线以上面积减少了46.6%;'三沙'减少了20.0%;南北港的青草沙和瑞丰沙减少了49.3%;同时期,长江口各河段河槽横断面在0 m等深线以下的面积不断增加.另外,从水下沙洲由淤转冲的时间来分析,长历时的上游来沙量减少将导致河口地区的溯源冲刷,河口下游受影响最早,然后逐渐波及上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径流量 输沙量 水下沙洲 冲淤变化 长江口
下载PDF
山东莱州浅滩地区沉积特征与沉积作用 被引量:4
3
作者 王庆 战超 +4 位作者 商杰 宋传广 仲少云 刘亚龙 王红艳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337-342,共6页
通过系统采集海底表层沉积样品进行粒度测试分析,对现代莱州浅滩地区的沉积类型、粒度特征、泥沙搬运方式、运移趋势及沉积动力、沉积机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莱州浅滩是形成于松散碎屑堆积海岸岬角岸外的砂砾质水下沙洲/沙脊,它的形... 通过系统采集海底表层沉积样品进行粒度测试分析,对现代莱州浅滩地区的沉积类型、粒度特征、泥沙搬运方式、运移趋势及沉积动力、沉积机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莱州浅滩是形成于松散碎屑堆积海岸岬角岸外的砂砾质水下沙洲/沙脊,它的形成深刻改变了浅滩地区原有的沉积动力和机制,在浅滩两侧海域各自形成了大致对称的潮余环流,分别与两个主要由跃移质和悬移质组成的沉积区域对应。莱州浅滩的沉积动力模式与现有的岬角相连型浅滩沉积动力模式均不同,可能代表了岬角相连型水下沙洲/沙脊的一种新的类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下沙洲/沙脊 动力沉积 莱州浅滩 岬角相连型沙洲 刁龙嘴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