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东海1972年一次毛丝藻赤潮的分析
被引量:16
- 1
-
-
作者
陈亚瞿
-
机构
东海水产研究所
-
出处
《水产学报》
CAS
1982年第2期181-189,共9页
-
文摘
1972年8月至11月于东海北部(30°N—32°N,127°E以西)部分海域中所出现的赤潮是由蓝藻门中的三种毛丝藻组成,即(1)汉氏毛丝藻 Trichodesmium Hildebrandtii Gomont(2)薛氏毛丝藻 Trichodesmium Thiebautii Gomont(3)红毛丝藻 Trichodesmium erythraeum Ehr.。其中汉氏毛丝藻为优势种。这次赤潮主要形成于长江口以东外海,9月份后虽扩大分布区,但仍以东部海区最密集。11月后逐渐消失。此次赤潮最明显的危害表现在对饵料基础的破坏上,它能引起鲐、鲹鱼索饵渔场位置的改变和洄游路线的变化,从而促成减产。经分析,此次形成赤潮的原因主要是由于由该年夏季气旋而引起的涌升流和连续的强台风等因素的综合作用结果。以使上、下层搅拌剧烈,营养盐充分溶于水中增加了肥沃度。加上秋季水温偏高和高温水体的出现,也为热带性藻类繁殖提供了有利条件。本文作者建议,今后随着现代工业的发展,应加强对海洋污染和赤潮预报的研究。
-
关键词
东海
1972年
毛丝藻
赤潮
水产敌害
海洋污染
-
分类号
S944.349
[农业科学—水产养殖]
X55
[环境科学与工程—环境工程]
-
-
题名大连湾赤潮生物的调查研究
被引量:17
- 2
-
-
作者
许澄源
-
机构
辽宁省海洋水产研究所
-
出处
《水产学报》
CAS
1982年第2期173-180,共8页
-
文摘
本文报道了1979年4月至10月在大连湾进行赤潮生物调查研究的结果。在大连湾里,特别是臭水套、甜水套和大连湾沿岸海区已达到富营养级或过营养级。对于某些浮游生物的增殖以至发生赤潮具有一定条件。在该区域内,特别在夏季存在多种赤潮生物,是大连湾赤潮发生的潜在因素。文中对该区域内的浮游生物种类、分布范围、生物量,以及优势种和它的季节变化等作了叙述。
-
关键词
大连湾
赤潮生物
浮游生物
分布范围
生物量
优势种
季节变化
海洋污染
水产敌害
-
分类号
S944.349
[农业科学—水产养殖]
X55
[环境科学与工程—环境工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