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2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晚上新世以来南海北部上部水体结构变化及东亚季风演化 被引量:32
1
作者 黄宝琦 成鑫荣 +1 位作者 翦知湣 汪品先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110-115,共6页
文章通过对南海大洋钻探 1 1 4 6站有孔虫组合及其壳体氧、碳同位素的研究 ,探讨了南海北部上部水体结构对晚上新世 (3.2~ 2 .0MaB .P .)北极冰盖的形成、扩大的响应。浮游有孔虫混合层和温跃层属种相对百分含量的变化 ,Globigerinoide... 文章通过对南海大洋钻探 1 1 4 6站有孔虫组合及其壳体氧、碳同位素的研究 ,探讨了南海北部上部水体结构对晚上新世 (3.2~ 2 .0MaB .P .)北极冰盖的形成、扩大的响应。浮游有孔虫混合层和温跃层属种相对百分含量的变化 ,Globigerinoidessacculifer,Pulleniatinaobliquiloculata和Cibicidoideswuellerstorfi种间碳同位素的差值 ,以及底栖有孔虫内生种含量的变化表明 :3.2~ 2 .0MaB .P .期间南海北部混合层、温跃层浮游有孔虫属种的百分含量主要受表层海水温度、生产力变化的控制 ;2 .7MaB .P .前后该区表层海水混合程度、生产力增加 ,上部海水垂直交换增强 ,反映了南海北部上部水体结构变化对北极冰盖的形成、扩张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上新世 水体结构 东亚季风 有孑L虫壳体 同位素
下载PDF
末次盛冰期以来印度尼西亚穿越流对东印度洋上部水体结构的影响 被引量:4
2
作者 叶黎明 翦知湣 +1 位作者 金海燕 成鑫荣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458-464,共7页
海洋上部水体垂向结构变化对于理解热带海区在全球气候变化中的作用有着重要意义。通过分析印度尼西亚穿越流(ITF)出口处东印度洋帝汶海区SO18480-3孔中的浮游有孔虫表层种Globigerinoides ruber和温跃层种Pulleniatina obliquiloculat... 海洋上部水体垂向结构变化对于理解热带海区在全球气候变化中的作用有着重要意义。通过分析印度尼西亚穿越流(ITF)出口处东印度洋帝汶海区SO18480-3孔中的浮游有孔虫表层种Globigerinoides ruber和温跃层种Pulleniatina obliquiloculata壳体氧碳同位素,并借助12个AMS14C测年数据重建了末次盛冰期(LGM)以来该区温跃层深度和营养盐水平的演化序列。壳体氧同位素(δ18O)记录表明温跃层古海洋学特征的变化幅度要大于表层海水,其差值(Δδ18O(P-G))有效地反映了温跃层深度的变化,即冰消期和晚全新世温跃层较浅,LGM和早中全新世温跃层较深;并揭示出与全新世相比,LGM期间ITF总流量未显著减小,ITF对该区上部水体结构的影响受到了东西太平洋之间不对称性的调节。碳同位素(δ13C)记录则表明该区的古海洋学变化在不同程度上受到了南大洋的影响,并受本区上部水体垂向结构的控制,其差值(Δδ13C(G-P))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该区上部水体营养盐水平的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末次盛冰期 印度尼西亚穿越流 上部水体结构 温跃层 营养盐水平
下载PDF
2011年初冬南极普里兹湾冰间湖区上层水体结构演化研究 被引量:3
3
作者 高郭平 闫敏斐 +2 位作者 徐智昕 程灵巧 张春玲 《极地研究》 CAS CSCD 2016年第2期219-227,共9页
利用5头活动于南极普里兹湾的象海豹携带的CTD观测获得的2011年3—6月埃默里冰架前缘冰间湖区域海水温盐剖面数据,研究了该海域上层水体结构在初冬的演化过程。结果显示,可将该演化过程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海水温度从层化到均匀,3月... 利用5头活动于南极普里兹湾的象海豹携带的CTD观测获得的2011年3—6月埃默里冰架前缘冰间湖区域海水温盐剖面数据,研究了该海域上层水体结构在初冬的演化过程。结果显示,可将该演化过程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海水温度从层化到均匀,3月下旬次表层仍维持暖水特征,随着表层海水冷却作用,次表层暖水逐渐消失,上下水体温度趋于均匀并接近冰点,温度剖面从"逆温型"演变到"均匀型";第二阶段海水盐度从层化到上下均匀,也就是从"均匀型"演变到"渐变型",海水结冰析盐过程使上层海水盐度增加,增强垂直对流混合,上下层盐度达到均匀;第三阶段冷却结冰持续,海水盐度继续增大,形成盐度随深度减小、温度随深度增大的"渐变型"结构。根据温盐剖面数据计算三个阶段的海-气之间的热通量分别是-90.93、-82.20和-43.44 W·m-2。考虑海水盐分的增加主要源于海冰形成,由此推算三个阶段内平均的海冰形成速率分别是5.4、4.9和2.5 cm·d-1。在南极初冬时期,随着海水上层低温高盐化演变持续,海水向大气释放的热通量逐渐减少,海冰形成速率也呈减少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普里兹湾 冰间湖 象海豹 CTD标志 水体结构演变 海冰形成速率
下载PDF
西北冰洋北风脊氧同位素5期以来的水体结构变化:来自有孔虫组合及其氧碳同位素的证据 被引量:4
4
作者 段肖 王汝建 +1 位作者 肖文申 章陶亮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61-71,共11页
通过分析采集自北风脊的ARC3-P37岩心中有孔虫组合和浮游有孔虫氧碳同位素的变化,旨在反映深海氧同位素(MIS)5期以来西北冰洋水团和洋流系统对气候变化的响应。ARC3-P37中有孔虫丰度的大量增加可能反映了北太平洋水向西北冰洋的输入。... 通过分析采集自北风脊的ARC3-P37岩心中有孔虫组合和浮游有孔虫氧碳同位素的变化,旨在反映深海氧同位素(MIS)5期以来西北冰洋水团和洋流系统对气候变化的响应。ARC3-P37中有孔虫丰度的大量增加可能反映了北太平洋水向西北冰洋的输入。有孔虫组合中浮游有孔虫Neogloboquadrina pachyderma(sin.)(Nps)占90%以上。底栖有孔虫组合以深水种Cibicidoides wuellerstorfi和Oridorsalis umbonatus为主,反映了主要受北极深层水和底层水影响的沉积环境,冷期大西洋水种Cassidulina neoteretis的出现反映了中层水下沉。Nps-δ13 C总体来说在暖期较重,反映较高生产力和海汽交换。而Nps-δ18 O受其生活习性迁移、水温变化、盐跃层深度变化、融冰作用的影响复杂多变,总体在冷期偏重,反映海冰环境,但在受融冰影响阶段反映为轻值。在MIS3期褐色层B2b之上,MIS1和MIS3期的Nps-δ18 O受到海水变暖和融冰水影响偏轻;而在B2b及其下部,暖期Nps-δ18 O偏重可能反映了盐跃层变浅和Nps生活习性向深部迁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体结构变化 有孔虫组合 氧碳同位素 氧同位素5期 西北冰洋北风脊
下载PDF
南极樊尚湾大陆架mCDW入侵影响下的水体结构演变特征分析
5
作者 程灵巧 叶文珺 +2 位作者 张春玲 胡松 李丙瑞 《极地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51-61,共11页
利用象海豹CTD观测到的2012年3—10月南极樊尚湾海域的温盐剖面数据,研究结冰期该海域陆架区变性绕极深层水(mCDW)入侵影响下的水体结构演变过程。结果显示,从湾口到湾最内侧的深层都存在显著的mCDW入侵。结冰过程中来自海表的冷却和析... 利用象海豹CTD观测到的2012年3—10月南极樊尚湾海域的温盐剖面数据,研究结冰期该海域陆架区变性绕极深层水(mCDW)入侵影响下的水体结构演变过程。结果显示,从湾口到湾最内侧的深层都存在显著的mCDW入侵。结冰过程中来自海表的冷却和析盐作用从上方向海洋内部延伸,而到6月中旬湾最内侧的400 dbar以深层结依然没被打破。湾最内部的西侧冰架前缘C区域和沿岸冰间湖D区域具有不同的水体结构特征。结冰初期,C区域的300~600 dbar深度范围内持续存在冰架水(ISW),其上下都出现θ>–1.7℃的高温核,说明mCDW携带的热量可能致使该深度范围内冰架融化。D区域海水热含量明显高于C区域,可知mCDW携带更多热量进入D区域。另外,结冰后期(9—10月)冰间湖区域水体特性垂向趋于一致,直接反映深对流的存在,致使高密度陆架水的产生和积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变性绕极深层水 冰架水 冰间湖 水体结构演变 南极 樊尚湾
下载PDF
利用地震海洋学方法实现水体的正演模拟研究
6
作者 陈会娟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自然科学》 2024年第2期0126-0129,共4页
近年来地震海洋学飞速发展,因其横向分辨率高、能对整条海洋剖面快速成像、并较好地反映细结构的三维、时移剖面等特点,在研究海洋水体的温盐结构中发挥着独特的优势。其对海洋水体进行成像也是地震海洋学研究的热点。本文以前人研究成... 近年来地震海洋学飞速发展,因其横向分辨率高、能对整条海洋剖面快速成像、并较好地反映细结构的三维、时移剖面等特点,在研究海洋水体的温盐结构中发挥着独特的优势。其对海洋水体进行成像也是地震海洋学研究的热点。本文以前人研究成果为基础,通过威尔逊公式及国际海水状态方程来获取海水声速与密度参数,建立了层状海水模型、水团模型,并对模型进行正演模拟得到海水水体的合成地震记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海洋学 海洋水体结构 威尔逊公式 正演
下载PDF
南海晚第四纪上升流区海水上层水体结构的变化 被引量:19
7
作者 黄宝琦 翦知湣 +1 位作者 成鑫荣 汪品先 《科学通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1期948-952,共5页
对南海东、西两侧两个柱状样(17928,17954)浮游有孔虫的定量分析,采用浮游有孔虫转换函数,计算得到两区近 200 ka来表层海水温度和温跃层的变化历史.吕宋岛西北部(17928柱状样),冰期表层海水低温、浅温跃... 对南海东、西两侧两个柱状样(17928,17954)浮游有孔虫的定量分析,采用浮游有孔虫转换函数,计算得到两区近 200 ka来表层海水温度和温跃层的变化历史.吕宋岛西北部(17928柱状样),冰期表层海水低温、浅温跃层;南海西部(17954柱状样)却在间冰期时出现表层海水低温、浅温跃层的状况.两区温度、温跃层的这种变化为上升流所致,而上升流的强、弱变化又与东亚季风的演化相联系.根据现代东亚冬、夏季风分别在东、西两侧引起上升流的规律,可推断冰期时冬季风加强,间冰期时夏季风加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 晚第四纪 上层水体结构 表层海水温度 温跃层 浮游有孔虫 上升流区
原文传递
基于浮游有孔虫重建的南海北部400 ka以来上层水体结构变化及其对东亚季风的响应 被引量:1
8
作者 苏克凡 高萌 +2 位作者 胡哲 王娜 黄宝琦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607-1618,共12页
现代南海上层水体结构具有鲜明的季节特征,反映了季节性风场通过动力与热力过程施加的强烈影响;这种风场对上层水体结构的调控同样存在于地质历史时期,借此,长时间尺度上的东亚季风强度变化能够在南海沉积中留下记录,对相关高分辨率样... 现代南海上层水体结构具有鲜明的季节特征,反映了季节性风场通过动力与热力过程施加的强烈影响;这种风场对上层水体结构的调控同样存在于地质历史时期,借此,长时间尺度上的东亚季风强度变化能够在南海沉积中留下记录,对相关高分辨率样品的研究继而可以从海洋的角度发掘出新的季风信息,成为对现有古季风资料的重要补充。本研究利用南海北部岩芯总长为50.8 m的MD12-3432站位(19°16.88'N,116°14.52'E;水深2125 m)高分辨率沉积样品,通过浮游有孔虫属种组合及其转换函数恢复了400 ka以来冬、夏季海水表层温度及温跃层深度,并对其进行频谱分析,同时对比现代观测资料及黄土粒度等古季风记录,讨论了海表温度、温跃层深度变化与东亚季风强度、表层环流格局等因素的关系。结果表明,晚更新世以来南海北部海表温度具有显著的100 ka冰期-间冰期旋回,冬季海表温度降幅可达8℃,是冰期冬季风增强与表层环流变化的共同结果。此外,冬季海表温度与温跃层深度重建结果均具有明显的67 ka周期,可能代表了东亚冬季风风速在南海北部的变化周期。同时,温跃层深度中未出现100 ka周期,可能指示冰期-间冰期旋回中表层环流的变化对其影响较弱,温跃层的加深主要由东亚冬季风的增强造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北部 浮游有孔虫 上层水体结构 温跃层 东亚季风
原文传递
水体-结构-地基耦联的拉西瓦拱坝地震响应分析 被引量:7
9
作者 付杰 张建伟 王涛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8年第5期11-17,共7页
以拉西瓦拱坝为研究对象,考虑流固耦合效应以及土体-结构相互作用,依据弹性波理论,利用有限元软件ANSYS建立了拉西瓦拱坝结构附加质量模型和流固耦合模型,分别进行拱坝结构模态分析,研究不同流固耦合模式对拱坝动力特性的影响。分别对... 以拉西瓦拱坝为研究对象,考虑流固耦合效应以及土体-结构相互作用,依据弹性波理论,利用有限元软件ANSYS建立了拉西瓦拱坝结构附加质量模型和流固耦合模型,分别进行拱坝结构模态分析,研究不同流固耦合模式对拱坝动力特性的影响。分别对无质量地基模型与黏弹性边界模型进行地震波输入,进行线弹性地震响应分析,探讨水体-结构-地基耦联系统相互作用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拉西瓦拱坝结构工作基频为1. 44 Hz,对应振型为反对称形式;同时考虑库水可压缩性和无限地基辐射阻尼两个因素,拱坝地震响应会降低更多;黏弹性边界模型能够考虑辐射阻尼效应,与无质量地基模型相比,应力幅值降低47. 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拉西瓦拱坝 振动特性 黏弹性边界 动力响应 水体-结构-地基耦联
下载PDF
水体-结构-地基耦联的泵站出水塔地震响应分析 被引量:2
10
作者 张建伟 付杰 +2 位作者 赵瑜 王涛 王立彬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1期128-135,共8页
泵站出水塔是一种连接泵站压力管道和下游输水渡槽的塔式结构,为保证结构安全运行,有必要对其进行地震响应分析。该文以景泰川二期六泵站出水塔为研究对象,考虑流固耦合效应,依据弹性波理论,建立出水塔结构无质量地基模型和粘弹性边界模... 泵站出水塔是一种连接泵站压力管道和下游输水渡槽的塔式结构,为保证结构安全运行,有必要对其进行地震响应分析。该文以景泰川二期六泵站出水塔为研究对象,考虑流固耦合效应,依据弹性波理论,建立出水塔结构无质量地基模型和粘弹性边界模型,进行出水塔体系有无水体2种工况下的研究,根据泵站出水塔现场实测数据,提取结构的固有工作频率,并与流固耦合模型干湿模态结果进行对比分析,验证所建流固耦合模型的合理性及流体对出水塔体系的影响。分别对无质量地基模型与粘弹性边界模型进行地震波输入,对比分析相应的动力响应,探讨水体-结构-地基耦联系统相互作用的影响规律。研究表明:出水塔结构工作基频为3.3 Hz;结构内水体降低出水塔的固有频率,增加出水塔的地震响应,在进行地震计算分析时,不应忽略;粘弹性边界模型在地震计算中能够考虑辐射阻尼效应,与无质量地基模型计算结果相比,出水塔特征点的位移响应最大值降低38.5%,应力幅值降低37.8%,因此地基建议选用粘弹性边界。研究成果可为后续出水塔结构模态辨识及地震分析提供理论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振动 模型 出水塔 粘弹性边界 动力响应 水体-结构-地基耦联
下载PDF
佛山市凹窦涌水体耗氧结构试验研究
11
作者 刘思明 胡奠新 《科技创新导报》 2010年第10期22-22,共1页
进行了凹窦涌水体耗氧结构实验研究,通过该试验,我们能够准确的知道水体中还原性物质的含量,为分析凹窦涌水体长期黑臭的现象提供理论依据,并为后续的方案设计提供有关依据。
关键词 水体耗氧结构 还原性物质 水体黑臭 人工增氧
下载PDF
南海北部氧同位素3期时上部海水结构的变化 被引量:19
12
作者 黄宝琦 杨文瑜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436-441,共6页
南海北部海水物理化学性质不但受东亚季风的影响,还受到珠江陆源输入的影响.文章根据对南海北部ODP 1144站浮游有孔虫属种组合变化和氧同位素分析,以及浮游有孔虫表层海水温度转换函数的研究结果表明:南海北部MIS 3期的表层海水温度在H... 南海北部海水物理化学性质不但受东亚季风的影响,还受到珠江陆源输入的影响.文章根据对南海北部ODP 1144站浮游有孔虫属种组合变化和氧同位素分析,以及浮游有孔虫表层海水温度转换函数的研究结果表明:南海北部MIS 3期的表层海水温度在H2~H6事件时明显降低,并在H4~H5(45.66~38.77kaB.P.)期间,表层海水冬季温度变化频繁,且幅度较大.35~29kaB.P.,浮游有孔虫暖水种含量减少,浮游有孔虫氧同位素值增重,同时高生产力属种Neogloboquadrina dutertrei的含量增加,说明冬季风在该阶段强化.此外,52~46kaB.P.期间,N.dutertrei含量增加,浮游有孔虫氧同位素较低,表层海水温度没有明显的变化,所以此时南海北部的高生产力可能与珠江陆源输入的增加有关,指示东亚夏季风的加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氧同位素3期 南海北部 上部水体结构 表层海水温度
下载PDF
结构复杂滑坡活动对库水位变化的响应特征——以三峡库区柴湾滑坡为例 被引量:10
13
作者 向家松 文宝萍 +1 位作者 陈明 王水华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71-77,84,共8页
柴湾滑坡是三峡库区结构复杂的大型老滑坡之一,三峡水库蓄水后,该滑坡出现明显复活迹象。本文基于滑坡结构和2007-2015年监测数据,分析了该滑坡活动对库水位变化的响应特征;采用数值模拟手段分析了库水位变化时滑体内渗流场及孔隙水压... 柴湾滑坡是三峡库区结构复杂的大型老滑坡之一,三峡水库蓄水后,该滑坡出现明显复活迹象。本文基于滑坡结构和2007-2015年监测数据,分析了该滑坡活动对库水位变化的响应特征;采用数值模拟手段分析了库水位变化时滑体内渗流场及孔隙水压力变化特征。研究发现,该滑坡在平、剖面上分别呈现牵引式分块与浅、中层分层的缓慢活动特征;当库水位降速>0.8 m/d时,滑坡活动呈现滞后的台阶式加剧趋势;越接近地表,滑坡活动对库水位变化愈敏感。柴湾滑坡活动特征受其复杂结构控制,滑坡中前部地下水与库水密切的水力联系以及中层、深层滑体良好的渗透性决定了滑坡的分块和分层活动特征。库水位上升时透水性较强滑体内的扬压力和库水位下降时透水性较弱滑体内的动水压力是造成滑坡分块分层活动的内在动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层含水体结构 分块活动 扬压力 动水压力
下载PDF
双扩散在南极文森湾海域热盐结构演变中的作用 被引量:1
14
作者 张贤良 程灵巧 高郭平 《极地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32-41,共10页
利用22头象海豹携带的CTD观测到的2012年3—4月南极文森湾中西部海域的海水温盐剖面数据,研究了双扩散效应在海水热盐演变过程中的作用。结果显示,该海域双扩散效应显著,其中"扩散对流"作用在水柱中所占比例超过50%,并普遍存... 利用22头象海豹携带的CTD观测到的2012年3—4月南极文森湾中西部海域的海水温盐剖面数据,研究了双扩散效应在海水热盐演变过程中的作用。结果显示,该海域双扩散效应显著,其中"扩散对流"作用在水柱中所占比例超过50%,并普遍存在于500—800 dbar深度的深层水中;"盐指对流"作用在水柱中所占比例不超过10%,存在于300—500 dbar的中层水中;随着时间进入南极冬季,海水结冰盐析过程会使水体中重力不稳定状态加剧。"扩散对流"会产生向上的热通量和盐度通量,热通量大约在0.02—0.5 W·m^(–2),盐度通量平均在10–8 m·s^(–1)左右;"盐指对流"则会产生向下的热通量和盐度通量,平均热通量约为–0.5 W·m^(–2),平均盐度通量约为–10–8 m·s^(–1)。在结冰初期,文森湾陆架海域的海表结冰过程对低温高盐水体的产生具有补充作用,进而通过扩散对流作用使得高密度陆架水(DSW)在水体内部得到补充生长与积累。因此,双扩散作用对于该海域高密陆架水的形成有不可忽视的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架水 水体结构演变 双扩散 扩散对流 文森湾 南极
下载PDF
威远江水电站泄洪洞独立进水塔结构抗震分析 被引量:7
15
作者 吴佐国 张燎军 +2 位作者 叶尚芳 李娟 李沛 《水力发电》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78-81,共4页
针对威远江水电站泄洪洞进水塔水下高耸且独立布置的特点,研究了水下进水塔动水压力的模拟方法,建立了进水塔结构-水体-地基三维动力有限元抗震分析模型,分析了进水塔结构的动力特性。采用时程分析法研究了进水塔结构在7度地震作用下的... 针对威远江水电站泄洪洞进水塔水下高耸且独立布置的特点,研究了水下进水塔动水压力的模拟方法,建立了进水塔结构-水体-地基三维动力有限元抗震分析模型,分析了进水塔结构的动力特性。采用时程分析法研究了进水塔结构在7度地震作用下的动力反应,给出了进水塔的抗震最不利位置及其减震措施,为同类工程设计提供了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构-水体-地基 泄洪洞 进水塔 抗震分析 威远江水电站
下载PDF
强震作用下泵站出水塔结构损伤开裂分析
16
作者 张翌娜 黄锦林 +2 位作者 程梦然 张建伟 付杰 《振动.测试与诊断》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581-587,626,627,共9页
结合某提灌工程的地域特点及运行情况,以泵站出水塔为研究对象,建立了水体-结构-地基耦联的有限元模型,对泵站出水塔结构的动力特性及损伤模式规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泵站出水塔在地震作用下易在底部排架-镇墩、中部环形梁-隔板接触位... 结合某提灌工程的地域特点及运行情况,以泵站出水塔为研究对象,建立了水体-结构-地基耦联的有限元模型,对泵站出水塔结构的动力特性及损伤模式规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泵站出水塔在地震作用下易在底部排架-镇墩、中部环形梁-隔板接触位置出现损伤,且随着惯性力作用的增加(峰值加速度为0.4g),该部位开始发生损伤破坏,且损伤沿排架向上发展;当峰值加速度达到0.6g时,损伤范围增加,在塔体结构2层排架与隔板等位置均发生损伤破坏,损伤值达到0.970,压缩损伤为0.5068。该研究可为类似结构的动力损伤分析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泵站出水塔 振动特性 水体结构‐地基 损伤开裂
下载PDF
季米特洛夫水库库水热结构的调查研究
17
作者 Iliev,P 陶江 《环保科技情报》 1991年第2期13-14,共2页
关键词 水库 水体结构 季米特洛夫
下载PDF
川中水域区地震采集技术探讨
18
作者 任承豪 杨智超 +3 位作者 石勇 周晓冀 王雪梅 王占斌 《物探化探计算技术》 CAS 2023年第2期187-191,共5页
在四川盆地中部,分布大量河流、湖泊,以往在该区地震勘探遇到河流湖泊时,基本采用测线偏移避开水域或直接丢道等方法,使得地震资料覆盖次数、偏移距的均匀性受到较大影响,甚至由于丢道太多,造成资料缺失。随着川中地区勘探精度要求越来... 在四川盆地中部,分布大量河流、湖泊,以往在该区地震勘探遇到河流湖泊时,基本采用测线偏移避开水域或直接丢道等方法,使得地震资料覆盖次数、偏移距的均匀性受到较大影响,甚至由于丢道太多,造成资料缺失。随着川中地区勘探精度要求越来越高,急需解决河流湖泊地震采集技术难题,但在该地区水域进行地震勘探难度很大,它们具有分布散、面积小、流动水、水底结构复杂等特点,成熟的海洋勘探方法难以应用。针对川河流湖泊的特点,通过多方法构建精确的水域区近地表模型,对水深、水流速度、水底情况进行精确描述,利用水面定位,垂直沉放水下检波器方法,较好解决了河流湖泊区地震资料采集难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流 湖泊 地震采集 水体结构模型 水下检波器
下载PDF
Dissolution kinetics and mechanism of gibbsitic bauxite and pure gibbsite in sodium hydroxide solution under atmospheric pressure 被引量:4
19
作者 杨会宾 潘晓林 +2 位作者 于海燕 涂赣峰 孙俊民 《Transactions of Nonferrous Metals Society of China》 SCIE EI CAS CSCD 2015年第12期4151-4159,共9页
The crystal structure, morphology, dissolution kinetics and mechanism of gibbsitic bauxite and pure gibbsite in Na OH solution under atmospheric pressure were systematically investigated by XRD and SEM. The results sh... The crystal structure, morphology, dissolution kinetics and mechanism of gibbsitic bauxite and pure gibbsite in Na OH solution under atmospheric pressure were systematically investigated by XRD and SEM.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size of single crystal of gibbsite in gibbsitic bauxite is smaller than that in pure gibbsite, but the interplanar distance is larger than that of pure gibbsite, which result in more defects in the crystal and less energy needed to dissolve in alkaline solution for the gibbsitic bauxite. The dissolution kinetic equations of gibbsitic bauxite and pure gibbsite were established, and the corresponding activation energies were calculated to be 99.144 and 115.149 k J/mol, respectivel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IBBSITE crystal structure DISSOLUTION kinetics Bayer process
下载PDF
Finite element analysis of the Taizhou Water Station Site 被引量:2
20
作者 潘建伍 淳庆 《Journal of Southeast University(English Edition)》 EI CAS 2013年第3期289-293,共5页
The Taizhou Water Station Site is an ancient masonry structure ruin built in the Southern Song Dynasty. The main structure was severely damaged. In order to understand its current structural properties and provide a s... The Taizhou Water Station Site is an ancient masonry structure ruin built in the Southern Song Dynasty. The main structure was severely damaged. In order to understand its current structural properties and provide a scientific basis for protection design nonlinear finite element analysis and parameter analysis are carried out.The crack patterns deformations and stresses of the main structure under four load cases are analyzed by nonlinear finite element analysis and the effect of the backfill bulk density and modulus on the maximum principal tensile stress and maximum compressive stress are studied by parameter analysis.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most unfavorable condition for the foundation is the combination of weight+backfill soil pressure+additional load the most unfavorable load case to the main structure is weight +backfill soil pressure +water pressure+additional heap load the maximum principal tensile stress of the main structure is very sensitive to the changes in the bulk density of the backfill soi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inite element analysis Taizhou Water StationSite ancient masonry structure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