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水体铅对胚胎-仔鱼期南方鲇的氧化应答及神经毒性作用 被引量:2
1
作者 罗其勇 谢小军 《淡水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97-105,共9页
为了解水体中铅(Pb)对鱼类早期发育阶段的毒性影响,使用人工受精获得南方鲇(Silurus meridionalis Chen)胚胎和仔鱼为研究对象,以硝酸铅(Pb(NO3)2)为毒物源,探讨研究对象在胚胎期和仔鱼期受到5个(0~400μg/L)不同浓度水平铅持续暴露、... 为了解水体中铅(Pb)对鱼类早期发育阶段的毒性影响,使用人工受精获得南方鲇(Silurus meridionalis Chen)胚胎和仔鱼为研究对象,以硝酸铅(Pb(NO3)2)为毒物源,探讨研究对象在胚胎期和仔鱼期受到5个(0~400μg/L)不同浓度水平铅持续暴露、半持续暴露以及暴露后恢复处理条件下,实验鱼鳃、肝脏和肾脏抗氧酶的活性变化以及脑组织中乙酰胆碱酯酶活性情况。结果表明,恢复组实验鱼鳃、肝脏和肾脏组织中总抗氧化能力(T-AOC)、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氢酶(CAT)的活性在后期恢复过程中呈升高趋势;三种组织中丙二醛(MDA)含量随着胚胎期水体Pb浓度升高而升高。持续组和半持续组实验鱼鳃、肝脏和肾脏组织中TAOC、SOD、CAT活性随着水体铅浓度升高而降低,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丙二醛含量随着Pb浓度升高而升高,脂质过氧化程度加剧;而相同Pb浓度水平之间,持续组和半持续组实验鱼三种组织中,持续组中TAOC、SOD、CAT的活性和MDA的含量变化大于半持续组。发现:南方鲇胚胎期受重金属暴露,后期恢复饲养,其鳃、肝脏和肾脏组织中T-AOC、SOD、CAT的活性会出现恢复效应;胚胎期和仔鱼期重金属暴露存在叠加效应,且重金属对仔鱼的毒性作用更加剧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体铅(Pb) 总抗氧化能力(T-AOC) 超氧化物歧化酶(SOD) 过氧化氢酶(CAT) 脂质过氧化 南方鲇(Silurus MERIDIONALIS Chen)
下载PDF
水体中铅对长江上游6种鱼类的急性中毒效应 被引量:7
2
作者 潘天扬 房树林 +1 位作者 闫玉莲 谢小军 《淡水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34-39,共6页
为了检验不同鱼类对水体中铅(Pb)的耐受能力的差异,在控制实验室水体的温度(27.5±0.2)℃、硬度(10.0±0.5)Ca CO3mg/L、p H值(7.0±0.1)等条件下,测定了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us)(22.13±0.31)g、鲫(Carassius a... 为了检验不同鱼类对水体中铅(Pb)的耐受能力的差异,在控制实验室水体的温度(27.5±0.2)℃、硬度(10.0±0.5)Ca CO3mg/L、p H值(7.0±0.1)等条件下,测定了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us)(22.13±0.31)g、鲫(Carassius auratus)(25.36±0.36)g、南方鲇(Silurus meridionalis)(21.28±0.20)g、团头鲂(Megalobrama amblycephala)(21.39±0.20)g、胭脂鱼(Myxocyprinus asiaticus)(22.34±0.32)g和中华倒刺鲃(Spinibarbus sinensis)(21.36±0.21)g这6种鱼经水体Pb 96 h急性暴露后的半致死浓度(96 h LC50),以及Pb在鱼体内的累积量。结果发现,水体中的Pb对草鱼、鲫、南方鲇、团头鲂、胭脂鱼和中华倒刺鲃的96 h LC50值分别为3.73、11.59、6.59、3.27、0.33和3.00 mg/L;6种鱼对Pb的耐受能力依次为:鲫>南方鲇>草鱼>团头鲂>中华倒刺鲃>胭脂鱼。同种鱼中Pb暴露致死鱼体和未死亡鱼体内的Pb累积量均分别随着暴露的浓度的升高而增加;在相同Pb浓度处理条件下,同种鱼中死亡鱼体的Pb累积量高于未死亡鱼体。水体硬度和鱼体重会影响重金属Pb对鱼类的96 h LC50。较高硬度水体暴露的Pb对鱼体的毒性较小,同种鱼体重较大的个体对重金属Pb的耐受能力较强。同种鱼不同时间段死亡鱼体中的Pb累积量没有显著性差异;每种实验鱼因Pb暴露致死群体的平均Pb累积量均分别高于其未死亡鱼群体,除南方鲇外,其余5种鱼二者间的差异达到了显著性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体铅 鱼类 急性毒性 半致死浓度 生物累积
下载PDF
铁碳复合材料催化内电解技术处理模拟农村铅污染水体效果 被引量:4
3
作者 潘碌亭 王九成 韩悦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S1期254-260,共7页
为考察基于新型铁炭复合填料的催化内电解技术处理模拟农村铅污染水体的特性,该文采用单因素试验设计和八因素三水平(考虑交互作用)正交试验设计,研究了初始pH值(1.0~8.0)、反应时间(10~90 min)和曝气量(0~12 L/h)对Pb^(2+)去除效果的... 为考察基于新型铁炭复合填料的催化内电解技术处理模拟农村铅污染水体的特性,该文采用单因素试验设计和八因素三水平(考虑交互作用)正交试验设计,研究了初始pH值(1.0~8.0)、反应时间(10~90 min)和曝气量(0~12 L/h)对Pb^(2+)去除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初始pH值从1.0升高到8.0,铅(Pb^(2+))去除率先缓慢上升后急剧降低;反应时间从10 min提高到60 min,Pb^(2+)去除率稳步上升,继续延长至90 min,去除率趋于稳定;曝气量从0增大到12 L/h,Pb2+去除率先快速增加后缓慢降低;3个因素对Pb^(2+)去除效果的显著影响大小依次为:曝气量>初始p H>反应时间,最佳反应条件是:初始p H值3.0、反应时间60 min、曝气量6 L/h。按照一级动力学模型对反应阶段进行拟合,采用电子扫描显微镜(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SEM)观察了反应前后铁炭填料表面形态和结构变化,并利用X射线衍射(X-ray diffraction,XRD)分析了反应后溶液组分,推断得出催化内电解去除铅的机理是氧化还原和化学沉淀。当初始Pb^(2+)浓度为1.0 mg/L,在最佳试验条件下,处理后Pb^(2+)浓度降至0.037 mg/L,满足《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 3838-2002)Ⅲ类水体限值要求。研究结果可为农村铅污染水体修复提供理论和设计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金属 污染 试验 催化内电解 农村污染水体 作用机理
下载PDF
基于CDs@MIL-101-NH_(2)复合材料的水体铅离子荧光检测方法及效果分析
4
作者 王超 姜一菡 +2 位作者 李彭 张景新 何义亮 《环境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9期3031-3040,共10页
为探究CDs@MIL-101-NH_(2)对铅离子的荧光法检测性能及荧光淬灭机理,采用水热法制备了碳点(N,S,I-CDs)修饰MIL-101-NH_(2)(Fe)的复合材料,使用TEM、XRD、FT-IR、XPS对复合材料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采用水热法成功构建了CDs@MIL-101-NH_... 为探究CDs@MIL-101-NH_(2)对铅离子的荧光法检测性能及荧光淬灭机理,采用水热法制备了碳点(N,S,I-CDs)修饰MIL-101-NH_(2)(Fe)的复合材料,使用TEM、XRD、FT-IR、XPS对复合材料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采用水热法成功构建了CDs@MIL-101-NH_(2)复合材料,碳点的引入未对MIL-101-NH_(2)结构造成很大影响,且氨基修饰于MOF框架上;CDs@MIL-101-NH_(2)复合材料在激发波长为340 nm、发射波长为436 nm、材料的质量浓度为10 mg·L^(−1)、pH为7的条件下具有最佳荧光强度;CDs@MIL-101-NH_(2)荧光探针可对水体铅离子做出荧光响应,有较好的选择性,在1.22~500μmol·L^(−1)内具有良好的拟合度(R2=0.9988),检出限为1.22μmol·L^(−1);荧光探针与铅离子结合后发生荧光淬灭现象,可能是由于复合材料上的氨基与铅离子发生相互作用引起的,且荧光碳点修饰提高了MIL-101-NH_(2)检测水体铅离子的性能;在实际水样的铅离子检测中,样品回收率为97.24%~106.16%,相对标准偏差RSD<4%,说明这一新型的CDs@MIL-101-NH_(2)复合材料可用于荧光法检测水体中的铅离子。本研究结果可为灵敏高效的荧光探针的设计与制备提供一种新思路,亦可为便捷的原位检测铅离子荧光方法的进一步开发和应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Ds@MIL-101-NH_(2)复合材料 荧光探针 水体铅离子 荧光淬灭
原文传递
石膏/轻烧菱镁矿复合滤床法对铅污染水体修复研究
5
作者 陈楷翰 雷少钦 +1 位作者 李达进 陈清施 《金属矿山》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1期151-153,156,共4页
基于吸附共沉淀机理,将石膏和球磨菱镁矿粉复合加入处理模拟铅污染水体(含过量硫酸铅微粒的微混浊饱和硫酸铅溶液,Pb2+约2mg/L,总铅10mg/L),研究了石膏(CaSO4.2H2O)、球磨菱镁矿(Mg(OH)2和MgCO3混合物)用量以及过滤时间对去除低浓度铅... 基于吸附共沉淀机理,将石膏和球磨菱镁矿粉复合加入处理模拟铅污染水体(含过量硫酸铅微粒的微混浊饱和硫酸铅溶液,Pb2+约2mg/L,总铅10mg/L),研究了石膏(CaSO4.2H2O)、球磨菱镁矿(Mg(OH)2和MgCO3混合物)用量以及过滤时间对去除低浓度铅的影响。发现在最佳条件下可将水体的总铅含量降低到0.02mg/L。在此基础上提出石膏轻烧菱镁矿复合滤床工艺,在对铅锌尾矿淋滤水和蓄电池厂排出含微量铅水进行试验中发现,可将水体中总铅降低到0.04mg/L以下,总镉降低到低于0.1mg/L,适合用于自来水供水及矿山尾矿库治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膏/轻烧菱镁矿复合滤床 锌尾矿淋滤水 含微量水体 无损修复
下载PDF
负载纳米水合氧化铁活性炭去除水中铅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许智华 张道方 陈维芳 《水资源与水工程学报》 2015年第3期10-13,19,共5页
通过共沉淀法制备一种负载纳米水合氧化铁活性炭,研究其对铅的吸附性能、负载前后活性炭的结构的影响,并进行TEM和XRD表征分析。利用动态小柱实验探究不同p H值、进水浓度和空床接触时间对铅吸附能力的影响,同时比较负载前后活性炭处理... 通过共沉淀法制备一种负载纳米水合氧化铁活性炭,研究其对铅的吸附性能、负载前后活性炭的结构的影响,并进行TEM和XRD表征分析。利用动态小柱实验探究不同p H值、进水浓度和空床接触时间对铅吸附能力的影响,同时比较负载前后活性炭处理实际河道水中铅的吸附穿透曲线。结果表明:无定型的纳米水合氧化铁成功负载于活性炭上,负载后的活性炭显著提高了铅的吸附性能,其对铅的吸附容量随p H值、空床接触时间的增大而增加,进水浓度的变化基本不影响铅的吸附容量。以实际河道水为处理对象,得出负载前后的活性炭穿透点运行的床体积分别为1233和11004,显著提高了9倍,表明负载纳米水合氧化铁活性炭可以有效去除实际水体中的铅,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水合氧化铁 活性炭 水体铅污染 去除 动态小柱实验
下载PDF
铅污染及其防治措施 被引量:6
7
作者 安媛 王林 《内蒙古水利》 2008年第4期12-12,共1页
主要阐述了铅在自然界的存在及其危害,阐述了铅的污染途径以及对它的防治措施。
关键词 大气污染 水体铅污染 土壤污染 防治措施
下载PDF
反渗透膜技术在含铅废水处理中的应用 被引量:2
8
作者 陈蓉 《广东蚕业》 2020年第3期74-75,共2页
文章阐述了水体重金属铅的来源和危害以及现阶段水体铅污染治理的必要性。通过处理工艺的对比分析提出现阶段反渗透膜技术在处理含铅废水中的应用优势,并从反渗透膜技术的应用原理入手,明确其技术应用的优势,且对未来反渗透膜技术可能... 文章阐述了水体重金属铅的来源和危害以及现阶段水体铅污染治理的必要性。通过处理工艺的对比分析提出现阶段反渗透膜技术在处理含铅废水中的应用优势,并从反渗透膜技术的应用原理入手,明确其技术应用的优势,且对未来反渗透膜技术可能发展方向进行分析以及对未来环境污染治理的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体铅污染 危害 反渗透膜技术 未来发展
下载PDF
Lead Dynamics in the Body of Waterfowl That Swallowed Lead Pellets
9
作者 Eskov Evgenii Konstantinovich Eskova Maiya Dmitrievna Kiriyakulov Viacheslav Michailovich 《Journal of Life Sciences》 2012年第6期708-711,共4页
We studied the rate of lead resoprtion in the gastrointestinal tract of the bird and accumulation of this element by organs and tissues different in their morphology and functions. The minimum lethal lead dosage makin... We studied the rate of lead resoprtion in the gastrointestinal tract of the bird and accumulation of this element by organs and tissues different in their morphology and functions. The minimum lethal lead dosage making 1.5 mg/kg of the live body weight leads to reduction of its mass recovering after its resoprtion in the stomach. Accumulation and elimination of lead from the body are related to dynamics of the body weight. The rate of these processes is in direct dependence and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in various tissues and organs. Claws, kidneys, liver and feathers are characterized by very high rate of element accumulation and fat, heart and muscles - by the lowest rate. Intense elimination of lead from the body starts approximately in 2-2.5 months after the gastrointestinal tract is released from i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EAD BIRD RESORPTION ELIMINATION bioconcentration factor
下载PDF
A stable lead halide perovskite nanocrystals protected by PMMA
10
作者 李晓 薛振杰 +8 位作者 罗聃 黄川辉 刘立志 乔学志 刘聪 宋倩 闫聪 李迎春 王铁 《Science China Materials》 SCIE EI CSCD 2018年第3期363-370,共8页
To enhance the stability in humidity is very crucial to hybrid organic-inorganic lead halide perovskites in a broad range of applications. This report describes a coating stratergy of perovskite nanocrystals via poly-... To enhance the stability in humidity is very crucial to hybrid organic-inorganic lead halide perovskites in a broad range of applications. This report describes a coating stratergy of perovskite nanocrystals via poly- methylmethacrylate-introdnced ligand-assisted reprecipita- tion, using the interactions between the Pb cations on the surface of perovskite nanocrystals and the functional ester carbonyl groups in polymethylmethacrylate framework. The hydrophobic framework shields the open metal sites of hybrid organic-inorganic lead halide perovskites from being attacked by water, effectively retarding the diffusion of water into the perovskite nanocrystals. The as-prepared films demonstrate high resistance to heat and moisture. Additionally, the in- troduction of polymethylmethacrylate into ligand-assisted reprecipitation can effectively control the bulk precipitation and promote the stability of the perovskite solu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erovskite nanocrystals polymer framework surfacecoatings interface phase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