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95篇文章
< 1 2 2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滴灌条件下灌水量对冬小麦、夏玉米周年水分利用的影响
1
作者 杨永辉 武继承 +3 位作者 高翠民 张运红 潘晓莹 何方 《大麦与谷类科学》 2024年第2期11-17,共7页
为探明滴灌条件下灌水量对小麦、玉米周年水分利用的影响,采用田间试验,开展滴灌条件下灌水量(小麦季:处理W1—W6,分别为0、20、40、60、80、100 mm/次;玉米季:处理M1—M6,分别为0、15、30、45、60、75 mm/次)对小麦生长、叶片SPAD值、... 为探明滴灌条件下灌水量对小麦、玉米周年水分利用的影响,采用田间试验,开展滴灌条件下灌水量(小麦季:处理W1—W6,分别为0、20、40、60、80、100 mm/次;玉米季:处理M1—M6,分别为0、15、30、45、60、75 mm/次)对小麦生长、叶片SPAD值、光合生理特征及小麦、玉米产量和水分利用等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滴灌提高了小麦叶片的SPAD值、改善了小麦光合生理特征,小麦、玉米产量构成要素及产量均相应提高。随灌水量的增加,小麦叶片的SPAD值、光合速率、蒸腾速率及小麦、玉米单位面积产量及周年总产量均表现为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小麦、玉米周年总耗水量随灌水量的增加而增加,小麦叶片水分利用效率在灌浆期随灌水量的增加呈逐渐降低的趋势,小麦、玉米籽粒水分利用效率及灌水利用率随灌水量的增加均表现为先降后增再降的趋势。不同灌水量处理中,处理W3和W4更利于提高小麦叶片的SPAD值,处理W5对光合速率的提高更为显著,处理W4更利于提高小麦的产量,而处理W3对小麦的水分利用效率的提高更为有利。处理M5的玉米产量和灌水利用率显著高于其他处理,且籽粒水分利用效率也相对较高。对于小麦、玉米周年产量而言,处理W5+M5增产效果最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滴灌 灌水量 光合特征 小麦 玉米 水分利
下载PDF
南亚热带3个潜在绿化树种水分利用种间差异及环境响应
2
作者 罗璇 黄婉萱 +7 位作者 杨萌萌 成仙利 杨泽凡 周宏恩 刘世忠 孟泽 廖飞勇 李跃林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62-73,共12页
【目的】结合气象条件与树木生理特性,深入探究南亚热带针阔叶林群落中木荷、锥和马尾松3个绿化树种在水分利用方面的种间差异,并了解它们在复杂环境变化下的适应机制,以促进树木资源在园林绿化应用中的优化配置,推动生态环境的可持续... 【目的】结合气象条件与树木生理特性,深入探究南亚热带针阔叶林群落中木荷、锥和马尾松3个绿化树种在水分利用方面的种间差异,并了解它们在复杂环境变化下的适应机制,以促进树木资源在园林绿化应用中的优化配置,推动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方法】利用Granier热消散探针法对3个绿化树种木荷、锥和马尾松的树干液流变化进行监测,结合温度、湿度、光合有效辐射、水汽压亏缺、土壤含水量等环境因子进行分析。【结果】干、湿季中,木荷、马尾松和锥的液流密度均表现出“昼高夜低”单峰曲线。干季时,3个树种的日平均液流密度存在差异,其中锥的日均液流密度最高,为11.84±1.13 g·m^(-2)·s^(-1),木荷和马尾松的日均液流密度相对较低,分别为7.81±0.74和8.71±1.64 g·m^(-2)·s^(-1);湿季时,液流密度整体有所上升,但树种间的差异仍显著,木荷和锥保持较高的液流密度,木荷和锥日均液流密度分别为9.41±4.74和12.05±5.18 g·m^(-2)·s^(-1),马尾松的日均液流密度为6.59±3.24 g·m^(-2)·s^(-1)。光合有效辐射和水汽压亏缺是驱动树干液流的关键因素。随着光合有效辐射和水汽压亏缺的上升,3个树种的液流密度均呈上升趋势。当光合有效辐射和水汽压亏缺达到一定阈值后,液流密度的增长速度会明显减缓。土壤含水量对树种液流密度的影响相对较小。【结论】3个绿化树种中,马尾松的液流密度相对较低,木荷和锥的液流密度相对较高。在极端天气发生时,马尾松相较于阔叶树种更能适应干旱。在未来的城市绿化中应充分考虑不同树种的水分利用特性,合理搭配,以实现节水与绿化的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树干液流 水分利 环境因子 园林绿化树种
下载PDF
条带垄覆对西南黄壤坡耕地径流和高粱水分利用的影响 被引量:1
3
作者 陈玉章 吴松果 +5 位作者 卢成霖 李瑞 龚利娟 文悦 宁佳欣 吴宇涵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325-1340,共16页
针对西南区坡耕地季节性干旱突出、降水径流损失大、高粱低产低效益等问题。2020—2021年,在黔西南山区以前茬种植春玉米的7°黄壤缓坡耕地为研究对象,研究了横坡种植模式(作物行向与坡向垂直)下传统露地平作(CK)、条带垄覆地膜(RFM... 针对西南区坡耕地季节性干旱突出、降水径流损失大、高粱低产低效益等问题。2020—2021年,在黔西南山区以前茬种植春玉米的7°黄壤缓坡耕地为研究对象,研究了横坡种植模式(作物行向与坡向垂直)下传统露地平作(CK)、条带垄覆地膜(RFM)和条带垄覆玉米整秆(RSM)3种不同处理对径流、以及高粱耗水特性、水分利用效率、产量和纯收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与CK相比,在横坡垄作模式下,RFM和RSM处理高粱生育期内的降雨径流深度分别平均显著下降27.3%和42.1%,纳水系数分别平均增加9.5和14.6个百分点。2个条带垄覆横坡种植较CK显著增加高粱生育期的耗水量,其中拔节至抽穗阶段、灌浆至成熟阶段耗水量与产量分别呈显著(r=0.51^(*))和极显著(r=0.81^(**))正相关。与CK相比,RFM、RSM显著增加高粱成熟期生物量、穗粒数和千粒重,籽粒产量分别平均显著增加8.5%和6.2%,但水分利用效率分别平均显著下降12.6%和21.4%。主要原因是,条带垄覆可显著增加高粱全生育期0~100 cm土壤贮水量,提高拔节至抽穗、灌浆至成熟阶段的耗水量,促进了高粱植株的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且高粱秸秆产量的增幅(21.4%)显著高于籽粒产量增幅(7.3%),秸秆产量的大幅增加虽然降低了水分利用效率,但秸秆产量的增加是籽粒增产的重要保障。RSM处理的纯收益和产投比分别平均较CK增加2962.9元hm^(-2)和2.3%,而RFM处理由于增加了劳动强度、机械和地膜投入,导致纯收益和产投比分别平均较CK下降1502.6元hm^(-2)和32.6%。因此,条带垄覆玉米整秆横坡种植在显著提高降水有效性的同时,可实现产量和纯收益双增的目的,是西南黄壤旱坡耕地高粱增产增收的可行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条带垄覆 径流 水分利 高粱产量 纯效益
下载PDF
接种AMF对海绵结构重构土层的玉米根系分布及水分利用特征的影响
4
作者 毕银丽 李晗 +2 位作者 柯增鸣 杨伟 薛超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8,19,共9页
[目的]露天煤矿区生态脆弱,水资源短缺,利用微生物复垦已成为矿区生态重建的研究热点。探究露天矿排土场重构土层海绵生态结构条件下接种丛枝菌根真菌(arbuscular mycorrhiza fungi,AMF)对玉米根系生长及水分利用特征的影响,为矿区生态... [目的]露天煤矿区生态脆弱,水资源短缺,利用微生物复垦已成为矿区生态重建的研究热点。探究露天矿排土场重构土层海绵生态结构条件下接种丛枝菌根真菌(arbuscular mycorrhiza fungi,AMF)对玉米根系生长及水分利用特征的影响,为矿区生态农业建设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在室内布设土柱模拟试验,设置裸土柱(CK)、玉米不接菌(NM)和玉米接菌(AM)3个处理,采用氢氧稳定同位素示踪技术研究玉米根系水分利用特征。[结果]①接种AMF处理促进了玉米根系的生长,改变了玉米根系分布。AM处理玉米的总根长、总根表面积、总根体积和根尖数分别比NM处理高19.3%,14.8%,9.1%和34.0%,AM处理小于0.3mm的细根及大于0.7mm的粗根比例分别比NM处理高3.2%和3.5%。②AMF改变了玉米的水分利用特征,AM处理玉米利用的水分来源于0—20cm土层的比例较NM处理提升5.5%。③AM处理土柱0—20cm土层含水率显著低于NM处理,饱和黏土层含水率:CK处理>NM处理>AM处理。AMF提升了玉米根系吸收水分的能力,影响黏土层中水分的释出。[结论]在矿区排土场海绵结构重构土层上接种AMF能促进玉米根系发育,改善水分利用策略,使其充分利用海绵结构中涵水层保蓄的水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绵生态结构 丛枝菌根真菌 根系分布 氢氧同位素 水分利
下载PDF
不同有机物料还田对麦后复种绿肥模式下植株生长及水分利用的影响
5
作者 康雨欣 宋明丹 +1 位作者 韩梅 李正鹏 《江苏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248-254,共7页
为解决青海高原地区水分资源利用率低、麦后休闲期长导致的农田资源浪费等问题,对小麦季、绿肥季农田土壤的水分利用效率及小麦产量、绿肥生物量进行研究,旨在为该地区水分高效利用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试验设置3种不同物料还田处... 为解决青海高原地区水分资源利用率低、麦后休闲期长导致的农田资源浪费等问题,对小麦季、绿肥季农田土壤的水分利用效率及小麦产量、绿肥生物量进行研究,旨在为该地区水分高效利用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试验设置3种不同物料还田处理:W处理,秸秆还田;G处理,绿肥还田;W+G处理,秸秆和绿肥配施还田;以常规施氮(CK1)为对照,研究不同处理对小麦季、绿肥季土壤水分利用效率、小麦产量、绿肥生物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小麦季秸秆还田处理对10~20 cm土壤含水量的促进效果最佳,较CK1提高5%,各处理100 cm土层储水量为130~160 mm,其中CK1、秸秆还田处理在0~80 cm土层的储水量显著高于G、W+G处理;在80~100 cm土层中,CK1的储水量显著高于G、W+G处理;绿肥还田处理的农田耗水量较CK1显著提高16.1%,秸秆还田处理的水分利用效率最高。不同物料还田处理较CK1均提高了小麦产量,其中秸秆还田处理的小麦产量最高,较CK1增产7.9%。麦后复种绿肥季各处理的土壤含水率均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增加,种植绿肥后土壤含水率均低于无绿肥种植处理。在0~100 cm土层储水量中,秸秆还田处理的保水效果最佳,达到236.56 mm,较CK1提高11.1%。相较于无覆盖处理,秸秆覆盖种植处理的绿肥地上生物量、水分利用率分别降低1.9%、8.1%,绿肥地下生物量、根冠比增加15.1%、22.9%。综合来看,不同物料还田均提高了土壤水分利用效率和小麦产量,秸秆覆盖配施化肥的优化效果最佳,麦后复种绿肥降低了土壤含水率及储水量,同时覆盖秸秆增加了绿肥的地下生物量和根冠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秸秆还田 复种 绿肥 水分利 产量
下载PDF
半干旱区露天矿排土场不同植物水分利用策略的季节变化
6
作者 张亮 李龙 +2 位作者 王婧 王鹤燕 刘彤彤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28-37,47,共11页
[目的]探究旱雨两季不同植被配置模式下苜蓿与沙棘的水分来源,为矿区植被恢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满来梁煤矿排土场平台为研究区,采用稳定同位素技术,采集研究区内3种植被配置模式下植物木质部样品、土壤样品... [目的]探究旱雨两季不同植被配置模式下苜蓿与沙棘的水分来源,为矿区植被恢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满来梁煤矿排土场平台为研究区,采用稳定同位素技术,采集研究区内3种植被配置模式下植物木质部样品、土壤样品、降水样品,分析其氢氧稳定同位素组成。[结果]①随着雨季的来临各样地土壤含水率均呈现增大的趋势,纯沙棘地由旱季的6.56%增长至9.88%,纯苜蓿地由7.94%增长至9.15%,混交地由9.4%增长至15.45%。②旱季不同植被配置模式下苜蓿与沙棘主要利用80-100 cm土壤水作为其水分来源。而雨季随着降水对土壤水的补充,土壤含水率增大,各类植被吸水深度发生上移,主要集中于20-60 cm处。[结论]植被不同配置模式下苜蓿与沙棘在旱雨两季水分来源大不相同,旱季二者主要集中于深层土壤,雨季吸水深度上移且吸水范围增加。雨季混交情况下沙棘为避免资源竞争会选择深层土壤水作为其主要水分来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矿区 排土场 同位素 植被 水分利
下载PDF
灌水量对膜下滴灌马铃薯生长、产量及水分利用的影响
7
作者 张小静 唐彩梅 +4 位作者 袁安明 杨洁 杨建禄 闫承宏 陈富 《中国瓜菜》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93-100,共8页
为探索灌水量对膜下滴灌马铃薯生长、产量及水分利用的影响,在苗前、苗期、现蕾期、初花期、盛花期、落花期6个时期进行0(CK)、100、150、200、250、300、350、400 m^(3)·hm^(-2)灌水量处理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灌水量均可缩短马铃... 为探索灌水量对膜下滴灌马铃薯生长、产量及水分利用的影响,在苗前、苗期、现蕾期、初花期、盛花期、落花期6个时期进行0(CK)、100、150、200、250、300、350、400 m^(3)·hm^(-2)灌水量处理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灌水量均可缩短马铃薯现蕾前生育期而延长生育后期,也可提高花期叶面积指数。灌水量对现蕾前茎叶鲜、干质量影响较小,在现蕾期、初花期、落花期,茎叶鲜质量随灌水量的增加呈上升趋势,茎叶干质量在灌水量增至300 m^(3)·hm^(-2)时于成熟期降低。每hm2产量及单株产量、大中薯数量、质量均随灌水量的增加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每hm2产量在250 m^(3)·hm^(-2)灌水量时出现峰值,单株产量、大中薯数量及质量均在300 m^(3)·hm^(-2)灌水量时出现峰值,其最大值分别达78888.63 kg·hm^(-2)、1832.57 g、4.53粒、1720.47 g,产量较CK增产27712.26 kg·hm^(-2),增产率54.15%。当灌水量增至350 m^(3)·hm^(-2)及更大量时,植株在生育中后期出现徒长现象,茎粗变细,小薯增多,商品率、产量及水分利用率均显著下降。综合分析,250~300 m^(3)·hm^(-2)灌水量为半干旱区定西市马铃薯膜下滴灌较适宜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铃薯 灌水量 膜下滴灌 生长发育 产量 水分利
下载PDF
保护性耕作对土壤水分利用与小麦需水特性和产量影响研究
8
作者 孟自力 朱倩 +4 位作者 倪雪峰 王祁 吕侠雷 闫向泉 朱伟 《中国种业》 2024年第10期35-37,41,共4页
气候变暖导致冬小麦整个生育期内潜在蒸散量显著增加,致使水分利用率显著降低,进一步加剧了水资源供需矛盾。耕作方式可以调控土壤中水、肥、气、热,对冬小麦产量产生显著影响。通过总结保护性耕作对土壤水分及水分利用效率、小麦需水... 气候变暖导致冬小麦整个生育期内潜在蒸散量显著增加,致使水分利用率显著降低,进一步加剧了水资源供需矛盾。耕作方式可以调控土壤中水、肥、气、热,对冬小麦产量产生显著影响。通过总结保护性耕作对土壤水分及水分利用效率、小麦需水特性和产量影响的研究进展,提出了弥补免耕缺陷的研究方向和区域性选择深松的建议,展望了实现节水高产低碳的可持续发展种植模式,为冬小麦高效保水耕作提供了系统的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作方式 小麦 水分利 特性 产量
下载PDF
适宜微喷灌灌水频率及氮肥量提高冬小麦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 被引量:41
9
作者 张英华 张琪 +5 位作者 徐学欣 李金鹏 王彬 周顺利 刘立均 王志敏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88-95,共8页
为明确微喷水肥一体化条件下灌溉次数和氮肥用量对冬小麦产量形成和水分利用的影响,该试验在灌水定额1 500 m3/hm2下设置微喷2次(拔节期750 m3/hm2+开花期750 m3/hm2)、3次(拔节期450 m3/hm2+开花期750 m3/hm2+灌浆期300 m3/hm2)... 为明确微喷水肥一体化条件下灌溉次数和氮肥用量对冬小麦产量形成和水分利用的影响,该试验在灌水定额1 500 m3/hm2下设置微喷2次(拔节期750 m3/hm2+开花期750 m3/hm2)、3次(拔节期450 m3/hm2+开花期750 m3/hm2+灌浆期300 m3/hm2)、4次(拔节期450 m3/hm2+孕穗期300 m3/hm2+开花期450 m3/hm2+灌浆期300 m3/hm2)和氮肥追施45、90、135 kg/hm2处理,N肥随灌水等量分次施入,考察群体光合特性、物质生产和水分利用特征。结果表明:微喷3次和4次相比于微喷2次,产量提高了5.3%~18.9%,水分利用效率提高了5.3%~27.8%,但微喷3次与4次之间差异不显著。适当增加微喷次数提高了开花期和灌浆期群体绿色叶面积指数,延缓了叶片衰老,提高了生育后期干物质积累,增加了千粒质量,进而提高了籽粒产量;多次微喷(3次或4次)降低了总耗水量和开花前耗水比例,提高了开花后耗水比例;适当增施氮肥能进一步提高花后物质积累和花后耗水比例。综合来看,1 500 m3/hm2灌溉定额下微喷4次,追施氮肥90 kg/hm2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灌溉 氮肥 作物 冬小麦 微喷次数 产量 水分利
下载PDF
干旱胁迫下紫花苜蓿根系形态变化及与水分利用的关系 被引量:159
10
作者 李文娆 张岁岐 +1 位作者 丁圣彦 山仑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9期5140-5150,共11页
采用盆栽实验方法研究了紫花苜蓿(品种:陇东和阿尔冈金)根系形态、生物量、蒸腾耗水量等对持续干旱的反应及与水分利用效率(WUE)间的关系,以期揭示紫花苜蓿对干旱胁迫的适应机制。结果表明:干旱胁迫使得紫花苜蓿根系形态特征在年季间、... 采用盆栽实验方法研究了紫花苜蓿(品种:陇东和阿尔冈金)根系形态、生物量、蒸腾耗水量等对持续干旱的反应及与水分利用效率(WUE)间的关系,以期揭示紫花苜蓿对干旱胁迫的适应机制。结果表明:干旱胁迫使得紫花苜蓿根系形态特征在年季间、茬次间和品种间发生了显著变化,主要表现为主根伸长生长受到抑制、主根直径变细、侧根和根系总长度伸长生长则被促进、根系表面积和直径≥1mm的侧根数目显著增加、根系生物量下降,这是紫花苜蓿对干旱逆境的适应策略,但这种适应性存在限度。另一方面,干旱胁迫条件下紫花苜蓿草产量和蒸腾耗水量也因生长年限、茬次和品种的不同而呈现不同程度的降低。紫花苜蓿根系形态性状(总根长、根系生物量与根冠比)与植株水分利用效率间具有显著的相关性,其中根重对水分效率的影响是第一位的。WUE在根系形态与冠层水分消耗的协同变化下得到有限提高。对干旱的耐性最终表现为第2年>第1年、第1茬和第2茬>第3茬、陇东>阿尔冈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旱胁迫 紫花苜蓿 根系形态 水分利
下载PDF
秸秆覆盖对夏玉米生长过程及水分利用的影响 被引量:79
11
作者 陈素英 张喜英 +1 位作者 胡春胜 刘孟雨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55-57,66,共4页
研究了冬小麦秸秆覆盖对夏玉米生长及水分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覆盖条件下,可增加0~60cm尤其是20~40cm土壤的储水量,并可有效地抑制土壤蒸发,整个生育期内覆盖与不覆盖相比,土壤蒸发量平均降低56.5%;由于覆盖改善了土壤的水分状况,影... 研究了冬小麦秸秆覆盖对夏玉米生长及水分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覆盖条件下,可增加0~60cm尤其是20~40cm土壤的储水量,并可有效地抑制土壤蒸发,整个生育期内覆盖与不覆盖相比,土壤蒸发量平均降低56.5%;由于覆盖改善了土壤的水分状况,影响了夏玉米的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叶面积、株高、生物量、产量和水分利用率均明显高于不覆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秸秆覆盖 夏玉米 生长过程 水分利 土壤棵间蒸发 保墒能力
下载PDF
狗尾草蒸腾特性与水分利用效率对模拟光辐射增强和CO_2浓度升高的响应 被引量:41
12
作者 孙伟 王德利 +1 位作者 王立 杨允菲 《植物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448-453,共6页
在人工控制光照强度和CO_2浓度条件下,测量了禾本科C_4植物狗尾草(Setaria viridis)的光合速率(Pn),蒸腾速率(Tr),胞间CO_2浓度(Ci),气孔导度(Gs)和叶面饱和水汽压亏缺(Vpdl)对不同模拟光辐射(SPR)强度与CO_2浓度的响应。结果表明:Pn,Tr... 在人工控制光照强度和CO_2浓度条件下,测量了禾本科C_4植物狗尾草(Setaria viridis)的光合速率(Pn),蒸腾速率(Tr),胞间CO_2浓度(Ci),气孔导度(Gs)和叶面饱和水汽压亏缺(Vpdl)对不同模拟光辐射(SPR)强度与CO_2浓度的响应。结果表明:Pn,Tr及Gs均随SPR的升高而增大,增幅趋缓,最终趋于动态平衡。SPR增强的起始阶段,水分利用率(WUE)逐渐增大,在SPR为1200μmol·m^(-2)·s^(-1)时达最大值,然后逐渐降低。Ci与Vpdl则随SPR的增强而减小,SPR高于600 μmol·m^(-2)·s^(-1)之后,两者均达到平衡状态。CO_2浓度从300增至600μmol·mol^(-1)的过程中,狗尾草Pn逐渐增大,从600增至1000 μmol·mol^(-1)过程中,其Pn逐渐降低。Ci、Vpdl和WUE随C0_2浓度的升高而增大,Gs和Tr则随CO_2浓度的升高而减小。即禾本科一年生C_4植物的光合作用对CO_2浓度升高响应不敏感,水分蒸腾消耗的减少和WUE的提高对CO_2浓度升高的响应极显著。可见,CO_2浓度升高对C_4植物光合作用的直接促进作用有限,但是却能从提高现有水分利用效率途径促进植物的第一性生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狗尾草 蒸腾特性 水分利 光辐射 CO2浓度
下载PDF
土壤水分条件对温室黄瓜需水规律和水分利用的影响 被引量:45
13
作者 何华 杜社妮 +1 位作者 梁银丽 张成娥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2003年第8期1372-1376,共5页
在日光温室盆栽条件下,以不同生育时期为试验因素,采用正交设计研究了不同土壤水分条件在开花期、初瓜期、盛瓜期和生育后期等生育时期对黄瓜蒸腾量、生物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并通过黄瓜的需水规律提出实现高产高效的土壤水分对策... 在日光温室盆栽条件下,以不同生育时期为试验因素,采用正交设计研究了不同土壤水分条件在开花期、初瓜期、盛瓜期和生育后期等生育时期对黄瓜蒸腾量、生物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并通过黄瓜的需水规律提出实现高产高效的土壤水分对策。研究结果表明:(1)黄瓜对水分的需求基本上呈现为开花期和初瓜期小、盛瓜期大、后期小的规律。需水高峰出现在盛瓜期,需水强度达到3.977mm/d;(2)开花期蒸腾速率为0.544mm/d。此时保持土壤含水量在80%~90%田间持水量范围内,不仅有利于水分的利用,而且可促进同化产物在根冠之间的合理分配;(3)初瓜期对水分的需求大幅度增加,蒸腾速率达到1.956mm/d。80%~90%田间持水量的含水量更有利于果实的形成和生长;(4)盛瓜期对水分的需求也达到了整个生育时期的顶峰,蒸腾速率达到3.83mm/d。90%~100%田间持水量的土壤水分条件可以获得最高产量,并实现水分利用与产量的高效统一;(5)生长后期保持70%~80%田间持水量的土壤含水量即可满足生长对水分的需求;(6)在开花期控制土壤水分为80%~90%田间持水量、初瓜期保持为80%~90%田间持水量、盛瓜期提高为90%~100%田间持水量和后期降至70%~80%田间持水量的土壤水分处理,不仅可获得最高产量,而且可以达到最大的水分利用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瓜 蒸腾量 生物量 水分利
下载PDF
生物炭对有机菜心产量、品质及水分利用的影响 被引量:21
14
作者 王湛 李银坤 +2 位作者 王利春 郭文忠 徐志刚 《农业机械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2期273-280,共8页
为探究生物炭对提升有机菜地土壤保水能力与菜心水分利用的作用,基于田间小区定位试验,研究不施肥(CK)、单施有机肥(MC0,110 t/hm2)、有机肥+低量生物炭(MC1,110 t/hm2+8. 5 t/hm2)和有机肥+高量生物炭(MC2,110 t/hm2+17 t/hm2)对土壤... 为探究生物炭对提升有机菜地土壤保水能力与菜心水分利用的作用,基于田间小区定位试验,研究不施肥(CK)、单施有机肥(MC0,110 t/hm2)、有机肥+低量生物炭(MC1,110 t/hm2+8. 5 t/hm2)和有机肥+高量生物炭(MC2,110 t/hm2+17 t/hm2)对土壤水分动态以及有机栽培菜心产量、品质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有机肥配施生物炭可显著提高有机菜地表层土壤(0~20 cm)含水率,增加0~70 cm土壤贮水量,与处理MC0相比,处理MC1和MC2全生育期平均含水率分别提高4. 7%和8. 6%(P <0. 05),0~70 cm土壤贮水量分别提高12. 3%与3. 4%。CK处理0~20 cm土层含水率变化幅度大(10. 5%~31. 2%),处理MC1变化幅度相对较小,为15. 4%~30. 4%。相比处理MC0、MC2和CK,处理MC1可显著促进菜心生长,增加产量,改善菜薹品质。菜心株高、叶片数和叶围面积均以处理MC1为最高,相比处理MC0,处理MC1生物量与产量分别提高36. 7%、59. 1%,而硝酸盐含量降低20. 0%~44. 3%。与MC2、MC0和CK相比,处理MC1周年耗水量分别降低3. 6%、6. 8%和13. 7%(P <0. 05),而产量水分利用效率分别提高49. 8%、75. 7%和2 264. 8%(P <0. 05),生物量水分利用效率分别提高45. 4%、46. 6%和720. 1%(P <0. 05)。处理MC2与MC0相比,菜心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虽明显增加,但均显著低于处理MC1。研究结果可以为西北旱区有机蔬菜合理制定培肥制度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菜地 生物炭 土壤含水率 产量 水分利
下载PDF
底墒对小麦根冠生长及土壤水分利用的影响 被引量:18
15
作者 刘庚山 郭安红 +3 位作者 安顺清 吕厚荃 白月明 温民 《自然灾害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149-154,共6页
在中国气象局固城农业气象试验基地大型水分试验场,进行了不同底墒处理对冬小麦根冠生长发育、产量构成因子和土壤水分利用影响的试验,不同底墒处理对应的播种时的土壤相对湿度分别为:>80%,75%~80%,70%~75%,65%~70%和<6... 在中国气象局固城农业气象试验基地大型水分试验场,进行了不同底墒处理对冬小麦根冠生长发育、产量构成因子和土壤水分利用影响的试验,不同底墒处理对应的播种时的土壤相对湿度分别为:>80%,75%~80%,70%~75%,65%~70%和<65%。结果表明:底墒对冬小麦的根、茎、叶等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其中对根的影响尤为显著。充足的底墒能够促进根系对土壤水分和养分的吸收,提高土壤水分利用率,使收获时土壤残留水分减少,扩充了土壤水库的库容,使其能够在汛期到来时,接纳蓄存更多的降水,充分发挥土壤水库的调控功能。叶的生长发育与底墒之间也存在明显的相关关系,底墒与叶面积指数存在着显著的幂函数关系;底墒对总穗数、穗粒数、千粒重和地上总干物重等有显著影响,小麦的穗粒重和底墒有显著的二次曲线(抛物线)关系,由此求得最佳底墒为85.37%(占田间持水量百分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底墒 小麦 根冠生长 土壤 水分利
下载PDF
旱地夏闲期秸秆覆盖和种植绿肥对冬小麦水分利用及养分吸收的影响 被引量:19
16
作者 李富翠 赵护兵 +4 位作者 王朝辉 李小涵 刘慧 李可懿 周玲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119-125,共7页
以夏季裸地休闲为对照,研究了免耕条件下小麦秸秆覆盖和种植豆科绿肥及二者混合对旱地冬小麦产量、作物水分利用、氮磷钾养分吸收的影响。结果表明,秸秆覆盖和种植绿肥对冬小麦籽粒产量和生物量无影响,但秸秆覆盖作物耗水量较对照增加10... 以夏季裸地休闲为对照,研究了免耕条件下小麦秸秆覆盖和种植豆科绿肥及二者混合对旱地冬小麦产量、作物水分利用、氮磷钾养分吸收的影响。结果表明,秸秆覆盖和种植绿肥对冬小麦籽粒产量和生物量无影响,但秸秆覆盖作物耗水量较对照增加10 mm,种植绿肥则减少11 mm,水分利用效率却无显著变化;夏闲期种植绿肥和秸秆覆盖+种植绿肥使小麦籽粒吸氮量分别降低6.0%和6.6%,差异显著,吸磷量降低5.9%和6.2%,籽粒吸钾量降低了7.9%和7.9%。可见,一年的秸秆覆盖和种植绿肥对冬小麦产量没有显著影响,但秸秆覆盖使小麦生育期耗水量增加而种植绿肥使之降低,种植绿肥和秸秆覆盖+种植绿肥使小麦对氮磷钾养分吸收有所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夏闲期 秸秆覆盖 绿肥 水分利 养分吸收
下载PDF
不同灌水和施氮对河西绿洲春玉米生长、产量和水分利用的影响 被引量:20
17
作者 张鹏 张富仓 +2 位作者 吴立峰 李志军 周罕觅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137-143,共7页
通过大田小区试验,设置8个不同生育期灌水处理:各生育期都灌水(CK)、苗期不灌水(I1)、拔节期不灌水(I2)、抽穗期不灌水(I3)、灌浆成熟期不灌水(I4)、苗期+抽穗期不灌水(I13)、苗期+灌浆期不灌水(I14)、拔节期+灌浆期不灌水(I24)和4个氮... 通过大田小区试验,设置8个不同生育期灌水处理:各生育期都灌水(CK)、苗期不灌水(I1)、拔节期不灌水(I2)、抽穗期不灌水(I3)、灌浆成熟期不灌水(I4)、苗期+抽穗期不灌水(I13)、苗期+灌浆期不灌水(I14)、拔节期+灌浆期不灌水(I24)和4个氮肥水平:不施氮(ZN)、低氮(LN,60 kg N/hm2)、中氮(MN,120 kg N/hm2)和高氮(HN,180 kg N/hm2),研究了不同生育期灌水和施氮对春玉米生长、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WUE)的影响。结果表明,任何一个生育期不灌水都降低春玉米的株高、叶面积、籽粒产量;灌水对苗期株高影响不显著,氮肥对各生育期株高影响均显著,水氮互作效应对苗期株高影响不显著;与处理CK相比较,处理I2和处理I24对株高的影响最大,最高降低了11.42%;灌水,氮肥和水氮互作效应对各生育期叶面积均有显著影响,但两生育期不灌水处理大于单生育期不灌水处理对叶面积的影响;而单生育期不灌水处理对叶面积的影响平均来说为灌水处理I4>I3>I1>I2,两生育期不灌水处理在施氮水平ZN、LN下I13>I14>I24,而在施氮水平MN、HN下处理I14与处理I24差异不显著,却都大于处理I13;灌水和氮素效应对玉米的千粒重、穗粒重、籽粒产量都有显著的影响;与处理CK相比较,处理I3和处理I13对籽粒产量的影响最大,最大降幅为28.76%;I1和I4高氮处理具有较高的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春玉米 生育时期 株高 叶面积 籽粒产量 水分利
下载PDF
水肥运筹对冬小麦光合特性、产量及水分利用的影响 被引量:16
18
作者 杨永辉 武继承 +4 位作者 何方 潘晓莹 张洁梅 王越 韩伟锋 《河南农业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67-71,共5页
为探明水肥运筹对冬小麦产量及水分利用的影响,采用田间试验,研究了不同氮肥追施比例(N0:一次性底施,N1:底施40%+拔节期30%+灌浆期30%,N2:底施60%+拔节期20%+灌浆期20%,N3:底施70%+拔节期30%)与灌水量(W0:0 m3/(次·hm2),W1:225 m3/... 为探明水肥运筹对冬小麦产量及水分利用的影响,采用田间试验,研究了不同氮肥追施比例(N0:一次性底施,N1:底施40%+拔节期30%+灌浆期30%,N2:底施60%+拔节期20%+灌浆期20%,N3:底施70%+拔节期30%)与灌水量(W0:0 m3/(次·hm2),W1:225 m3/(次·hm2),W2:450m3/(次·hm2))相结合对土壤水分,冬小麦光合特性、产量及水分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水氮运筹方式改善了小麦的光合特性,促进了小麦生长、产量及水分利用的提高。在小麦需水旺盛的灌浆期,各处理间的剖面土壤水分含量差异最为显著,其中以W2N3处理较高。在所有处理中,W2N2处理净光合速率最高,W1N2和W2N2处理叶片水分利用效率均较高;W2N2处理产量和水分生产效率最高,分别较对照(W0N0)提高33.5%、23.8%。综上,水肥运筹模式以W2N2处理最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灌水量 氮肥 光合特性 产量 水分利
下载PDF
水氮限量供给下两个高产小麦品种物质积累与水分利用特征 被引量:17
19
作者 臧贺藏 刘云鹏 +2 位作者 余鹏 张英华 王志敏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689-695,共7页
为给小麦节水高产高效栽培提供科学依据,以主栽小麦品种济麦22和石麦15为材料,在大田条件下,设置2个灌水水平[春灌一水(W1)和春灌二水(W2)],在每个灌水水平下设置2个施氮量处理[192kg.hm-2(N1)和270kg.hm-2(N2)],探讨了有限水氮供给条... 为给小麦节水高产高效栽培提供科学依据,以主栽小麦品种济麦22和石麦15为材料,在大田条件下,设置2个灌水水平[春灌一水(W1)和春灌二水(W2)],在每个灌水水平下设置2个施氮量处理[192kg.hm-2(N1)和270kg.hm-2(N2)],探讨了有限水氮供给条件下两品种的干物质生产与水分利用特征。结果表明:(1)在W1水平下,济麦22的N1与N2处理籽粒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无显著差异,石麦15的N1处理籽粒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显著高于N2处理;在W2水平下,两品种籽粒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均以N1处理较高;在相同施氮水平下,两品种籽粒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均以W2处理较高;在不同水氮处理下,济麦22籽粒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高于石麦15。(2)在相同灌溉水平下,两品种花后物质积累量和分配比例均以N1处理高于N2处理;在相同施氮水平下,两品种花后物质积累量和分配比例均以W2处理高于W1处理;2个品种比较,石麦15花后物质积累量和分配比例高于济麦22,而济麦22花前物质积累量及其对产量的贡献率高于石麦15。(3)在不同水氮处理下,济麦22总耗水量、土壤贮水消耗量及花后耗水比例均大于石麦15。综合上述结果认为,两小麦品种在W2N1水氮组合下可实现高产与水分高效利用的协调统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品种 水氮限制 干物质积累与分配 水分利 籽粒产量
下载PDF
水肥耦合对小粒咖啡苗木生长和水分利用的影响 被引量:14
20
作者 刘小刚 徐航 +3 位作者 程金焕 金龙杰 杨启良 黄竹梅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33-40,共8页
为探讨热带特色经济作物小粒咖啡苗木的节水抗旱和水肥资源高效利用模式,采用4个灌水水平(充分灌水、高水、中水和低水)和4个施肥水平(高肥、中肥、低肥和无肥)的完全处理组合,在智能控制温室内通过盆栽试验,测定在不同水肥处理... 为探讨热带特色经济作物小粒咖啡苗木的节水抗旱和水肥资源高效利用模式,采用4个灌水水平(充分灌水、高水、中水和低水)和4个施肥水平(高肥、中肥、低肥和无肥)的完全处理组合,在智能控制温室内通过盆栽试验,测定在不同水肥处理下小粒咖啡苗木生长及耗水指标(株高、基茎、叶面积、生物量分配、日蒸散量、耗水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研究水肥耦合对小粒咖啡苗木生长、生物量累积及水分利用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小粒咖啡苗木的生长(株高、基茎、叶面积)和生物量累积随灌水和施肥的增加呈增加趋势.和低水处理相比,灌水增加生物量累积59.03%~369.77%.小粒咖啡苗木的根冠比和根质量比随灌水量的增加略有减小.小粒咖啡苗木的耗水量随施肥量的增加略有降低,而随灌水量的增加显著增加.和低水处理相比,增加灌水可提高小粒咖啡苗木的水分利用效率7.39%~128.96%.高水中肥处理(土壤含水量控制在田间持水率的65%~75%,施肥量为3 g/kg干土)能促进小粒咖啡苗木的生长并保证有较高的水分利用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肥耦合 生长调控 水分利 小粒咖啡苗木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